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學都過拔苗助長的故事,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做事要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切不可心急,試圖改變規律。
否則,可能會造成與自己期望相反的結果。
其實,孩子的成長和稻苗的成長一樣,也是具有著自己固有的身心發展規律,是難以通過認為幹預而快速改變的。
稻苗的成長需要經過多日的陽光照射、雨露滋養之後才能長大成熟,
而農夫卻想短時間內讓稻苗長大,從而拔高了稻苗,破壞了稻苗的成長規律,最後導致稻苗枯死。
孩童亦如此,家長迫切心急的想讓孩子快快「長大」,最終換來的不一定是孩子的「蛻變」,有可能是孩子的辛苦和家長的累。
很多家長害怕孩子落後在起跑線上,便早早讓孩子學習各種嚴重超綱的知識內容,
學齡階段就讓孩子學小學階段的內容,小學階段起就要開始學習中學階段的內容。
這對孩子而言無疑是拔苗助長,因為兒童在成長過程的思維發展尤其內在的規律,
當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成熟時,他們是無法掌握相應的知識的。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兒童心理的發展劃分為了四個階段,
即:感知運動階段(出生~1歲半,2歲)
前運算階段(1歲半,2歲~6,7歲)
具體運算階段(6,7歲~11,12歲)
形式運算階段(11,12~15歲)
每個階段的認知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
在第一個成長階段,孩子的主要行為模式是抓、吮吸以及模仿。
到了第二階段,也就是大約2歲到6、7歲時,孩子從嬰兒成長為了幼兒,其思維開始發展,但只局限於掌握符號、表象等一些概念,他們通過語言、模仿、想像、符號遊戲和符號繪畫來發展符號化的表徵圖式。
在第三階段,即從6、7歲到11、12歲時,兒童認知進一步發展,他們開始從表象性思維中解脫出來,能夠領會特定因果關係的邏輯基礎。認知結構也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但運算仍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
到了最後一個成長階段此,兒童轉換成青少年,此時的他們才真正形成了抽象的、系統的、科學的思維能力,同時不再需要憑藉具體的事物和事件進行思考。
還記得當年那個「三五,三五,太難了……」那個小女孩兒嗎?
媽媽讓她被乘法口訣,可是乘法口訣的對她而言實在是太難了,記不住的她委屈巴巴的連聲喊難。
這正是因為小女孩兒尚處於認知發展的前運算階段,還不具備抽象思維能力,
而媽媽的要求卻沒有考慮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對孩子的教育急於求成,最後使得孩子早早吃了學習的苦。
還記的我們上學時期,九九乘法口訣是上了小學之後開始學習的,此時處於六、七歲的我們,思維能力已得到發展,所以也足以理解乘法的過程和意義。
「欲速則不達」,早早讓孩子因思維能力發展的有限而吃了學習的苦,孩子難免會因此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家長的良心用苦也可能走向相反的一面。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長還需以尊重規律為主,循序漸進為好。
貫徹好循序漸進可以從以下兩點出發:
1. 制定恰當的目標
給孩子制定符合其年齡階段,符合其身心發展的目標,當有了目標之後,孩子才會更加有動力,以及努力的方向。
家長需了解知識的難以深淺程度,依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及時給予相應的教育。
2. 靈活多樣
每個孩子都有著各自的不同個性特點、興趣愛好、性格等。所以,教育內容需因人而異,對症下藥,結合孩子多方面的特點,予以適當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