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也需循序漸進,不可拔苗助長,否則孩子苦,家長累

2020-09-03 小漾的讀書筆記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學都過拔苗助長的故事,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做事要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切不可心急,試圖改變規律。

否則,可能會造成與自己期望相反的結果。

其實,孩子的成長和稻苗的成長一樣,也是具有著自己固有的身心發展規律,是難以通過認為幹預而快速改變的。

稻苗的成長需要經過多日的陽光照射、雨露滋養之後才能長大成熟,

而農夫卻想短時間內讓稻苗長大,從而拔高了稻苗,破壞了稻苗的成長規律,最後導致稻苗枯死。

孩童亦如此,家長迫切心急的想讓孩子快快「長大」,最終換來的不一定是孩子的「蛻變」,有可能是孩子的辛苦和家長的累。

很多家長害怕孩子落後在起跑線上,便早早讓孩子學習各種嚴重超綱的知識內容,

學齡階段就讓孩子學小學階段的內容,小學階段起就要開始學習中學階段的內容。

這對孩子而言無疑是拔苗助長,因為兒童在成長過程的思維發展尤其內在的規律,

當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成熟時,他們是無法掌握相應的知識的。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兒童心理的發展劃分為了四個階段,

即:感知運動階段(出生~1歲半,2歲)

前運算階段(1歲半,2歲~6,7歲)

具體運算階段(6,7歲~11,12歲)

形式運算階段(11,12~15歲)


每個階段的認知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

在第一個成長階段,孩子的主要行為模式是抓、吮吸以及模仿。

到了第二階段,也就是大約2歲到6、7歲時,孩子從嬰兒成長為了幼兒,其思維開始發展,但只局限於掌握符號、表象等一些概念,他們通過語言、模仿、想像、符號遊戲和符號繪畫來發展符號化的表徵圖式。

在第三階段,即從6、7歲到11、12歲時,兒童認知進一步發展,他們開始從表象性思維中解脫出來,能夠領會特定因果關係的邏輯基礎。認知結構也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但運算仍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

到了最後一個成長階段此,兒童轉換成青少年,此時的他們才真正形成了抽象的、系統的、科學的思維能力,同時不再需要憑藉具體的事物和事件進行思考。

還記得當年那個「三五,三五,太難了……」那個小女孩兒嗎?

媽媽讓她被乘法口訣,可是乘法口訣的對她而言實在是太難了,記不住的她委屈巴巴的連聲喊難。

這正是因為小女孩兒尚處於認知發展的前運算階段,還不具備抽象思維能力,

而媽媽的要求卻沒有考慮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對孩子的教育急於求成,最後使得孩子早早吃了學習的苦。

還記的我們上學時期,九九乘法口訣是上了小學之後開始學習的,此時處於六、七歲的我們,思維能力已得到發展,所以也足以理解乘法的過程和意義。

「欲速則不達」,早早讓孩子因思維能力發展的有限而吃了學習的苦,孩子難免會因此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家長的良心用苦也可能走向相反的一面。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長還需以尊重規律為主,循序漸進為好。


貫徹好循序漸進可以從以下兩點出發:

1. 制定恰當的目標

給孩子制定符合其年齡階段,符合其身心發展的目標,當有了目標之後,孩子才會更加有動力,以及努力的方向。

家長需了解知識的難以深淺程度,依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及時給予相應的教育。

2. 靈活多樣

每個孩子都有著各自的不同個性特點、興趣愛好、性格等。所以,教育內容需因人而異,對症下藥,結合孩子多方面的特點,予以適當的教育。

相關焦點

  • 家長付出太多,孩子懂得太少,這些「苦」孩子需不需要經歷?
    可是,他每每幹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兩年了,兒子心安理得地賦閒在家,要麼上網打打遊戲,要麼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時日。對於媽媽的指責,他振振有詞地說:「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節目播出後,很多家長陷入了深思,自己家裡有沒有這種潛在的危機?
  • 假期各種各樣的兒童培訓班,累了家長,苦了孩子!
    各種各樣的培訓紛紛登臺,累了家長,苦了孩子。1,累了家長。這個家長多數是孩子的奶奶、爺爺或外婆、外公,孩子一天學兩門培訓課是少的,往往一晌就要當兩門。在幾家培訓地間不停穿梭,實在累了這些祖輩。他們一般年齡在退休年齡之上,這麼大的工作量真是吃不消啊!另外,累還有拖累經濟的成分,這些培訓班個個價格不菲,家庭負擔著實不輕,孩子父母只能拚命掙錢。現在的孩子大都嬌生慣養,零食雜耍,祖輩們也要破費很多。
  • 為什麼家長和老師都覺得教育孩子越來越累了?
    自家有娃,日常就是工作的時候要兼顧學校信息,加班後要繼續「兼職」輔導孩子做作業,感覺特別累。想說吐槽一下,結果問了一些做老師的朋友發現老師也挺累的,有的要帶好幾個班,還經常有不配合老師工作的家長出現,甚至有時候被投訴要背鍋。想問一下大家有沒有家長和老師之間比較好的配合方式,可以減輕雙方負擔的?
  • 編程將納入中小學課程,專家:需做好頂層設計,不可拔苗助長
    編程將納入中小學課程,專家:需做好頂層設計,不可拔苗助長 2020-12-16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讓孩子從小「吃點苦」沒壞處!怎麼吃苦,家長引導很重要
    可是,他每每幹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兩年了,兒子心安理得地賦閒在家,要麼上網打打遊戲,要麼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時日。節目播出後,很多家長陷入了深思,自己家裡有沒有這種潛在的危機?
  • 請你們認真看待,好好教育孩子,要求別太高,你不累孩子累
    可能我每次發孩子寫的字,你們都會說這字上不了臺面,就這字還想怎樣怎樣,甚至還有的人會說我是抖音裡那什麼家長,還說我喜歡聽表揚的話,不喜歡聽批評的話,還說我逮誰懟誰,我送你們三個字:呵呵呵……我知道自己怎麼去教育引導孩子,也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她把字寫好,用不著你們在後面亂評論,我也不可能因為你們一句話,把孩子逼上絕路,和了你們的意,想得美。
  • 教育孩子,為什麼老師和家長感到越來越累?
    這讓我不禁去思考:孩子累,老師累,家長累,現在的教育怎麼了?但其實累的不只是國內,國外家長和老師也很累。大人們稍有不慎可能就會被淘汰,所以這種繃緊的神經也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即便是自己做著普通的工作,也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一路優秀成為人中龍鳳。歸根結底,累來自於家長們內心的不安全感以及對於未來不確定的擔心。
  • 孩子成長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遵循一定「規律」,父母需學會培養
    教育是從心出發的,只有掌握好正確的教育模式,讀懂孩子的真實感受,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分析好問題,正確的理解到孩子的感受。 很多親子之間的矛盾,就是因為之間並沒有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沒有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才會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矛盾跟衝突,如果家長們能夠重視起孩子的教育問題,或許孩子就能夠和諧愉快的生長。
  • 讀書苦,學習累,孩子泔水桶撿麵條,吃苦教育遭質疑
    其實是孩子抱怨學習苦,告訴媽媽不想學習,隨便讓他做什麼都可以。父母總是認為,小時候沒有吃到讀書的苦,長大就會吃生活的苦,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多讀書,以後少吃生活的苦。有說她教育失敗,遷怒孩子的,有說他懲罰孩子勞動,會讓孩子覺得勞動是可恥,低人一等的,等等不好的聲音。你贊成媽媽的吃苦教育嗎?我並不贊成,苦難就是苦難,不是苦難讓你成長了,而是你讓你自己成長了。當你經歷苦難,憑藉自己的努力、信念抗衡苦難,從苦難中走出,總結了經驗,增長了能力,這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苦難並不是成長的必需品,經歷才是。
  • 中國孩子到底有多累?最悲哀的教育:讓孩子累死在補習班上
    因為中國家長們的焦慮,中國孩子到底有多累?   每當孩子叫「累」的時候,他們要麼鼓勵孩子: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男子漢,不叫苦不叫累」   「先苦後甜」;   要麼就打壓孩子:   「累什麼累
  • 孩子頻繁夜醒,累了孩子也苦了家長,那是你不知道這三個方法
    想要解決孩子頻繁夜醒的問題,首先應該知道是什麼導致了孩子睡不安穩,為什麼寶寶們總是在半夜醒來?孩子夜醒的原因:除去孩子天生的生理因素和可能的疾病,生活中的許多因素也會導致孩子頻繁夜醒。這樣,時間一長,孩子就養成了夜間必須要喝奶而且需要喝很多次的不好習慣,這樣的夜奶是無用的,一度影響了孩子的睡眠質量,進而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
  • 教育新理念:孩子能承受這3種苦,父母別心疼,孩子將來很優秀
    ,吃點家常便飯怕苦著孩子,在家沒事就盯著學校的監控看,生怕孩子有個閃失等等。可是你若是連孩子吃這點苦都無法承受,孩子將來很可能會因為你如此小心翼翼的保護,而多吃更多的苦走很多彎路。本期話題:教育新理念:孩子能承受這3種苦,父母別心疼,孩子將來很優秀!
  • 現在孩子為什麼學得這麼累?教育出什麼問題?孩子累家長其實更累
    現在孩子確實過的累,家長、老師就是頭上的兩座山,都在拼命的加負擔,孩子被逼瘋了,但我感覺其實家長先被逼瘋了。平時和一些家長聊天,說到孩子成績,很多家長也是很無奈,父母對孩子的成績急火上心,孩子卻個個對成績很佛系,考個中等成績,孩子就知足了,還振振有詞,比上不足但比下有餘啊,家長急也沒辦法,每天各種吐槽,各種孩子的不是。家長對孩子一急,就狠用幾招。
  • 拔苗助長危害大,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循序漸進
    家長要有科學發展觀家長要有科學發展觀,孩子的學習要循序漸進。在孩子未進入理解抽象事物時期時,千萬不要強迫提前學習,即使已經進入了學習抽象事物的敏感期,也不能急於求成。應該需要根據孩子的實際特點,讓孩子有一個接受的過程,循序漸進,千萬不能一下子就教很多。重視孩子在遊戲中、生活中的學習和研究,激發年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
  • 「三苦」的教育最終苦了誰?
    01 在我國,人們教育功利化傾向特別嚴重,「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一考定終身」等觀念和機制的深入滲透,讓參與教育的三方都挺苦挺累!古語有「十年寒窗」,有「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的苦古人早有總結,而今這種學習的苦只有孩子們能體會。現在的孩子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就進入了學習競爭的陣地,進入小學後家庭作業要做到很晚才能睡覺,周末和假期,家長們會安排進入各種輔導班,本該孩子們玩的時間都用於學習。「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喊了若干年,但從來都是收效甚微,要麼學校不願減,減了影響教學質量,要麼學校減家長額外加。
  • 孩子怕苦怕累怎麼辦?可以用3項運動來彌補,身心平衡才能有出息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有出息,所以會用正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可是有些家長發現孩子很嬌氣,既怕苦又怕累,總想過著安逸的生活。  孩子怕苦怕累,與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有關係,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很高,根本不用孩子幹力氣活,所以孩子每天過著舒服的生活,變得很脆弱,這樣的孩子即使再聰明,將來也無法面對挫折,很難有出息。
  •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與學校配合,督促孩子的學習父母也責無旁貸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與學校配合,督促孩子的學習父母也責無旁貸 在學校,掛鑰匙的孩子時有所見:父母是雙職工、家中又無老人,孩子的脖子上就多了一把鑰匙。近日一些孩子的脖子上又多了一件物件,那就是家長的圖章。、「畫押」,否則就無法向老師交帳。
  • 孩子特別容易累:可能是孩子身體素質差,家長要帶著孩子多鍛鍊
    於是很多家長在孩子的食譜上,費盡心思鑽研,只想給孩子多一點的營養補充。而我發現,很多孩子不管吃了多少東西,依舊是提不起精神來,容易累,所以很多孩子到了初三,高三,就成了長胖的重要時期,會吃的很好,睡得多,運動少。我們小區的有個男生,高三一年胖了三十斤,完全和以前不一樣了。不得不感嘆,高考對孩子而言,實在是一種巨變了。為什麼孩子這樣容易累呢?
  • 讓孩子「吃苦」,是給他們真正的愛,沒意義的「苦」只會害苦孩子
    一、為什麼很多家長都喜歡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小時候,就聽老人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輩輩傳承下來的理念,始終在影響著一些家長,他們認為,孩子就應該從小吃一些苦頭,才能長記性,他們認為,孩子經過「吃苦教育」後,可以養成許多良好的習慣。
  • 培養孩子的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逐步達成
    孩子要培養出一個良好的習慣肯定不是一蹴而就能夠完成的,是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眾所周知,事情都有個「逐漸演變」的過程。動物是這樣,植物也是這樣,人也不可能是例外。循序漸進,逐步逼近,逐步接近目標,都得有個過程。孩子養成某個習慣更需要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