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吃苦」,是給他們真正的愛,沒意義的「苦」只會害苦孩子

2020-12-18 逗兒媽媽

今年4月,香港富二代霍啟剛在微博發帖,聲稱和妻子郭晶晶帶著兒子到香港鄉下體驗了一下如何插秧,教育兒子親身體會勞動的辛苦。在微博中還有配圖,一家三口卷著褲,腳在泥濘的地裡勞作,看小孩的樣子,也是蠻認真的。此消息在網上迅速發酵,有人認為這是富二代帶著富三代在作秀,沒有實際教育意義。也有人卻點讚,認為這是一種「吃苦教育」,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讓孩子從小知道資源來之不易。

半年多時間過去了,現在冷靜下來回顧此事,還是有進一步思考的意義,前蘇聯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必須讓孩子知道生活裡有一個『困難』的字眼,這個字眼是跟勞動、流汗、手上磨出的老繭分不開的,這樣他們長大後,才會大大縮短社會適應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那麼,在當今社會背景下,讓孩子「吃苦」,是給他們真正的愛嗎?「吃苦教育」的意義究竟何在?刻意地讓孩子受苦,會讓孩子們感到自卑嗎?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先想明白,為什麼很多家長都喜歡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

一、為什麼很多家長都喜歡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

小時候,就聽老人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輩輩傳承下來的理念,始終在影響著一些家長,他們認為,孩子就應該從小吃一些苦頭,才能長記性,他們認為,孩子經過「吃苦教育」後,可以養成許多良好的習慣。

1、通過「吃苦教育」來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磨練堅韌的意志力

這些家長採用的是反證法,如果從小就讓孩子生長在蜜罐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時間長了,就會消除孩子的意志力。這些孩子從小缺乏吃苦的精神,遇到困難不會主動想辦法去克服,而是求助於家長或者其他人,沒有主見和意志,這樣的孩子怎麼能成大器?因此,從小就要進行磨練意志力的訓練,其方法就是各種「吃苦教育」。

2、通過「吃苦教育」來培養報恩心理,珍惜父母的勞動汗水

某些家長抱有一種心理,想要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明白,自己為孩子所付出的心血都是不容易的,而孩子也應該在生活中吃點兒苦,才能設身處地地體會到父母的難處,從而產生同理心,更加心疼父母,增加家庭的親情。

3、通過「吃苦教育」學會獨立思考,從小建立自立自強的意識

包括一些成功人士如李嘉誠、董明珠等都曾奉行「吃苦教育」,李嘉誠鼓勵兩個兒子從小利用課餘時間做兼職而賺零花錢,董明珠則不惜讓孩子為了坐一塊錢的公交車而在風中多等半個小時。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從小學會如何做人,建立自己的世界觀,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毋庸置疑,家長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在實際操作中,也要考慮到孩子們的幼小心靈的承受能力,避免好心辦壞事,不但沒有達成以上三個目的,還在孩子的心裡留下陰影,產生自卑心理。

二、吃沒意義的「苦」,只會讓孩子更自卑

凡事講究方式方法,多數家長沒有經過正規的家庭教育培訓,只是一味地從自身的想法出發,而讓孩子吃了一些沒有意義的「苦」,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承受不利的心理影響,嚴重者還會更為自卑。

1、家長自己開豪車做美容,卻一直給孩子灌輸「家裡窮」的理念

教育的一項基本原則就是「身教」,本來家裡經濟收入還不錯,卻為了達到「吃苦教育」的目的,有意識地在各種場合給孩子灌輸「家裡沒錢」、「這些東西買不起」等不現實的話語,而孩子親眼看到爸爸開車上下班而不去接送自己,媽媽去美容院做spa而不給自己買新衣服,久而久之,父母容易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孩子的心理也會扭曲而自卑。

2、為了貫徹自己的「吃苦教育」而對孩子進行肉體或者精神上的折磨

家長們為了灌輸「苦盡甘來」的一套理念,不顧孩子弱小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顧忌自己的言語,看到分配給孩子的家務活還沒有幹,孩子的房間也沒有收拾,就去打遊戲,就開始嘮嘮叨叨,舉出別人家的孩子來數落自己的孩子,看似無心的一些話語,卻是會在孩子心理上留下烙印,反而更加抵制父母的下一步措施。更有甚者,某些家長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會使孩子做事縮手縮腳,產生自卑心理。

3、將「吃苦教育」與「快樂教育」對立起來

比如在對待堅持學習這件事情上,某些家長會說,學習就是要吃苦,就是要花時間做枯燥的題,而不是引導孩子激發對學習的興趣,從內心讓孩子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和快樂。再比如,有些家長為了儘早鍛鍊孩子吃苦的精神,不去考量孩子的身體承受能力,過小的年紀就洗全家的衣服,使得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愛,從而產生自卑心理,性格發育不健全。

每件事情都有兩面性,在「吃苦教育」上也不例外,並不是說不建議要孩子不吃苦,而是要採用一些正確的方法來實施,只有方法正確,才能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心理,更為健康地成長。

三、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運用「吃苦教育」

每一種方式都不是萬能的,或許別人家實施較為有效,在你家裡卻做不下去,這個就需要家長認真思考總結,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和家庭具體情況,運用恰當的方式,量力而為。

1、建議父母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

剛才已經提到,父母的「身教」尤其重要,不能想像,一對自己時刻在享受的父母,能夠培養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想要孩子磨練意志,堅持做好每一件事,家長就必須要拿出時間來陪孩子,比如跑步、打球,設定好每次活動的目標,如果沒有達標,家長也要陪著孩子一起「受罰」,通過自身的行動來影響孩子,從而建立起堅韌不拔的性格。

2、循序漸進點滴積累,不可急於求成

沒有事情是一蹴而就的,登泰山也需要一步一個臺階地上。進行「吃苦教育」也不能想起一陣子就做,過一陣子就忘掉。家長可以制定一個小小的計劃,比如,孩子從幾歲開始洗自己的衣服,可以先從小件的內衣開始,逐漸擴展到外套;進行體育鍛鍊時,也可以先從趣味性較強的球類運動開始,逐步擴展到較為枯燥的跑步、遊泳等等。做超過孩子能力的事情,只能帶來拔苗助長的嫌疑。

3、尊重孩子的意願,但在關鍵原則上不做妥協

現在的孩子見識都比較廣,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較強,遇到一些事情後,會有自己的想法,此時,家長不能太過「家長化」,而應該先注意傾聽孩子的想法,若有道理,則支持,若只是藉口,就要斷然拒絕,並且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拒絕的原因所在,同時要告訴孩子,有些事情是提前約定好的,就應該堅持到底,而不能半途而廢。

若想培養出具有獨立意志的孩子,家長們需要多花心思去了解孩子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也要讓其明白,人生成長過程中是需要吃苦的,在最後關頭堅持住了,勝利就會屬於孩子。

從心理學上講,沒有人願意吃苦,因為吃苦往往能給人心靈巨大的衝擊,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變得自卑。即使長大後擁有了眾多資源,也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內心也無法坦然接受。因此,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時,一定要注意前期的鋪墊工作,讓孩子的心理上有時間能夠接受家長這樣做的初衷和想法,和孩子一起面對所遇到的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地實施。

今日話題互動: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大家對於「吃苦教育」是什麼樣的態度呢?你們是如何進行「吃苦教育」的呢?歡迎一起分享你們的觀點和經驗。

相關焦點

  •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很苦!
    不能吃苦,終究是會讓身邊人吃苦,自己也苦。而且這樣的影響是一生的。看看我們村的兩個老頭,就會有這樣的感觸。當你看著他們從你面前走過,就會感覺歲月匆匆,人生不過幾個十年啊!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一個家庭如果有好幾個兄妹姐妹,假如上面有姐姐,最後一個是弟弟的話。這個弟弟大部分是吃不得苦,受不累的。因為從小有爹媽疼著,遇事有姐姐罩著。很多父母中年得子,愈發珍惜,視為掌上明珠。稍不留神,父母愛的天枰就朝著小的那個傾斜了。
  • 要不要給孩子「吃苦」,捨得讓孩子吃四種苦,他會感恩你
    如今社會各方面競爭激烈,就連孩子也不能倖免,孩子會的技能越多,就能得到別人的認可,未來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不少家長想要給孩子創造好的未來,想要讓孩子適應未來的生活,就想著讓孩子小的時候吃點苦,俗話說「人這一輩子,吃多少苦,享多少福,都是有定數的。」你不捨得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就要讓他更苦,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是把手放開,讓孩子獨立。
  • 智慧的父母,讓孩子吃這兩種苦,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父母愛孩子,是毋庸置疑的,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愛孩子呢?託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那麼,什麼樣的教育,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呢?溺愛孩子不是愛。父母養育孩子時,對孩子照顧得事無巨細,包辦孩子的一切,不捨得孩子受點苦和委屈,並且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即使孩子的的要求不合理,他們也會儘自己所能來滿足,有的父母把這看作是對孩子的愛。這真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嗎?
  • 捨不得孩子小時候吃苦,就可能讓他吃一輩子的苦
    看孩子這麼委屈,紅姐說心裡扎得疼,她知道孩子一向乖巧,不愛攀比,但又覺得這個時候應當說點什麼。於是,她說了這番話,堪稱「教科書級別」。「孩子,媽媽很感動,你每次都陪著去擺攤,不叫苦不叫累,特別像個男子漢。我也不隱瞞咱們家條件比你們同學是差了一些,可是這也沒啥丟臉的。
  • 捨不得讓孩子吃苦,才可能讓他吃一輩子的苦
    看孩子這麼委屈,紅姐說心裡扎得疼,她知道孩子一向乖巧,不愛攀比,但又覺得這個時候應當說點什麼。於是,她說了這番話,堪稱「教科書級別」。「孩子,媽媽很感動,你每次都陪著去擺攤,不叫苦不叫累,特別像個男子漢。我也不隱瞞咱們家條件比你們同學是差了一些,可是這也沒啥丟臉的。
  •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社會,會讓他吃更多的苦(家長必看)
    不能吃苦,終究是會讓身邊人吃苦,自己也苦。而且這樣的影響是一生的。看看我們村的兩個老頭,就會有這樣的感觸。當你看著他們從你面前走過,就會感覺歲月匆匆,人生不過幾個十年啊!年輕時候不苦,就要苦一輩子我們村這兩個老頭,一個是年輕時就不能吃苦,一切靠妻子去張羅的。
  •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很苦
    不能吃苦,終究是會讓身邊人吃苦,自己也苦。而且這樣的影響是一生的。看看我們村的兩個老頭,就會有這樣的感觸。當你看著他們從你面前走過,就會感覺歲月匆匆,人生不過幾個十年啊!所以我自己帶孩子,不需要她的幫忙,我不想自己的孩子也變成那樣。每次看到這樣的父母,我就感到心疼。是什麼讓他們甘願成為一個寄體,養出寄生蟲呢?溺愛只會害了孩子。
  •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很苦(家長必看)
    不能吃苦,終究是會讓身邊人吃苦,自己也苦。而且這樣的影響是一生的。看看我們村的兩個老頭,就會有這樣的感觸。當你看著他們從你面前走過,就會感覺歲月匆匆,人生不過幾個十年啊!吃苦不可怕,勞動讓人有尊嚴。很多人長大後成了一副自己都不喜歡的模樣,都是成長的時候從根處壞掉了。而家庭教育,特別是父母的觀念是關鍵。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一個家庭如果有好幾個兄妹姐妹,假如上面有姐姐,最後一個是弟弟的話。這個弟弟大部分是吃不得苦,受不累的。
  • 捨不得讓孩子吃苦,才可能讓他吃一輩子的苦
    看孩子這麼委屈,紅姐說心裡扎得疼,她知道孩子一向乖巧,不愛攀比,但又覺得這個時候應當說點什麼。於是,她說了這番話,堪稱「教科書級別」。「孩子,媽媽很感動,你每次都陪著去擺攤,不叫苦不叫累,特別像個男子漢。我也不隱瞞咱們家條件比你們同學是差了一些,可是這也沒啥丟臉的。
  • 真正有格局的家長,會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孩子會成大器
    捨不得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就會讓他更苦1.捨不得讓孩子受傷,孩子就沒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多家長都非常疼愛孩子,他們捨不得孩子受到傷害,總是保護著孩子甚至是溺愛孩子。可是總有一天孩子一個人步入社會,不可能什麼都依賴父母,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孩子無法向父母救助的時候只會變得孤立無援。
  •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很苦!(建議家長都看看)
    因為一個怕苦的男人註定是沒有擔當的,你不要怪他沒有責任心,實在是他沒有鐵肩,用什麼去擔?不能吃苦,終究是會讓身邊人吃苦,自己也苦。而且這樣的影響是一生的。看看我們村的兩個老頭,就會有這樣的感觸。當你看著他們從你面前走過,就會感覺歲月匆匆,人生不過幾個十年啊!
  • 媽媽再愛孩子,這些苦也要讓他們吃,沒吃過苦的孩子可能一敗塗地
    大家會發現日本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非常獨立,他們會自己背著書包上學,從來不會去依靠父母,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這麼小,家長就應該多照顧他們,但照顧時間長了之後就容易變成習慣。,還要帶上孩子的物品,這些家長雖然不想讓孩子吃苦,卻也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隱患。
  • 再愛孩子,也要讓他承受這七種苦
    頭腦再愚笨的莘莘學子,只要用心苦讀,用知識武裝自己,就能擁有智慧。不讀書的孩子,上學時很輕鬆,別人聽課他走神,別人學習他玩耍。可長大後,一無所知的他一事無成,只能幹最累的活,過最難的生活。前半生偷的懶,後半生拼命還。讀書雖然苦,但不讀書的人生更苦。北宋詩人林逋說:「少不勤苦,老必艱辛;少能服老,老比安逸。」讀書的苦一定要從小吃、不怕吃、主動吃,吃的越多,未來就越廣闊。
  • 「吃苦教育」別只給「苦」,父母若連這都不知道,那就真苦了孩子
    導讀:「吃苦教育」別只給「苦」,父母若連這都不知道,那就真苦了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吃苦教育」別只給「苦」,父母若連這都不知道,那就真苦了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啊,現在不吃苦,以後你會更苦
    孩子啊,現在不吃苦,以後你會更苦孩子啊,現在不吃苦,以後你會更苦>孩子啊,現在不吃苦,以後你會更苦>孩子啊,現在不吃苦,以後你會更苦
  • 讓孩子從小「吃點苦」沒壞處!怎麼吃苦,家長引導很重要
    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要想讓孩子從小明事理能為他人著想體諒父母,就應該從小讓孩子吃點苦,讓他們識得人間疾苦,懂得珍惜懂得體諒。現在的孩子大都很聰明,但他們大部分最後都沒能獲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意志力,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
  • 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忍心讓孩子吃這3種苦,是他們一生的福氣
    捨不得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就會讓他更苦1.捨不得讓孩子受傷,孩子就沒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多家長都非常疼愛孩子,他們捨不得孩子受到傷害,總是保護著孩子甚至是溺愛孩子。捨不得讓孩子獨立,孩子就沒有生存能力「包辦式家長」看似什麼事情都為孩子處理妥當,為孩子付出很多,但是其實卻是在害孩子,因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沒有學會獨立的機會。可是總有一天孩子一個人步入社會,不可能什麼都依賴父母,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孩子無法向父母救助的時候只會變得孤立無援。
  •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之大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那種愛,父母習慣為孩子做長遠打算,想給孩子謀一個好的前程。但是我認為這個「計深遠」,並不是為孩子鋪就好一切,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和鍛鍊,通俗的說就是捨得讓自己的孩子吃苦。因為,那些你為孩子避開的苦,遲早都會繞回來。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 不要做這6類媽媽,否則會害苦孩子。
    小時候,老人家們跟我們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但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得不償失了。看看下面列舉的6類媽媽,你在其中嗎?
  • 讀書苦,學習累,孩子泔水桶撿麵條,吃苦教育遭質疑
    正巧孩子媽媽是開麵館的,看到麵館裡一位老太太把客人吃剩的麵條帶回去餵自己家裡的小雞。媽媽就讓他去把泔水桶裡的麵條撈起來給奶奶帶回去餵小雞。孩子平時很懂事,會幫自己幹活,今天只是讓他體驗下生活的不易。有說她教育失敗,遷怒孩子的,有說他懲罰孩子勞動,會讓孩子覺得勞動是可恥,低人一等的,等等不好的聲音。你贊成媽媽的吃苦教育嗎?我並不贊成,苦難就是苦難,不是苦難讓你成長了,而是你讓你自己成長了。當你經歷苦難,憑藉自己的努力、信念抗衡苦難,從苦難中走出,總結了經驗,增長了能力,這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苦難並不是成長的必需品,經歷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