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不可怕,勞動讓人有尊嚴。
在年老的時候,一切榮譽和金錢都是過眼雲煙,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澹。
孩子教育中有一個東西是萬萬不可缺的。
那就是吃苦教育。
特別是家有男孩,這個更不能少。
因為一個怕苦的男人註定是沒有擔當的,你不要怪他沒有責任心,實在是他沒有鐵肩,用什麼去擔?
不能吃苦,終究是會讓身邊人吃苦,自己也苦。而且這樣的影響是一生的。
看看我們村的兩個老頭,就會有這樣的感觸。
當你看著他們從你面前走過,就會感覺歲月匆匆,人生不過幾個十年啊!
我們村這兩個老頭,一個是年輕時就不能吃苦,一切靠妻子去張羅的。
我們都覺得她苦,但是她好像沒有感覺,她也許覺得自己就是這命吧。
還有一家人就不然,老頭是天天做事,家裡家外忙活,一家人過得滋潤自在,走在外邊也是腰杆子挺拔,受人尊敬。
吃苦不可怕,勞動讓人有尊嚴。
很多人長大後成了一副自己都不喜歡的模樣,都是成長的時候從根處壞掉了。
而家庭教育,特別是父母的觀念是關鍵。
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一個家庭如果有好幾個兄妹姐妹,假如上面有姐姐,最後一個是弟弟的話。
這個弟弟大部分是吃不得苦,受不累的。
因為從小有爹媽疼著,遇事有姐姐罩著。
很多父母中年得子,愈發珍惜,視為掌上明珠。
稍不留神,父母愛的天枰就朝著小的那個傾斜了。
很多的父母是不想讓孩子吃一點苦的。
自己省吃儉用慣著孩子,結果把自己的人生全部讓孩子給綁住了。
有一個媽媽曾留言說,老公家裡有一個弟弟就是被溺愛的,現在26歲了,從來不為別人著想,家裡條件不好,公公婆婆都是農村種地的,過年都捨不得買點好吃的,但是他自己呢,蘋果手機跟風買,還出國去玩,還找我們借兩萬塊錢去整鼻子,好多這樣的事情,之前覺得是他不懂事,後來才發現都是他爸媽慣的。而且我婆婆還說他從小就這樣,要的東西沒得到都不行的。
所以我自己帶孩子,不需要她的幫忙,我不想自己的孩子也變成那樣。
每次看到這樣的父母,我就感到心疼。
是什麼讓他們甘願成為一個寄體,養出寄生蟲呢?
溺愛只會害了孩子。
有媽媽會跟孩子說,你只要讀好書就行,其他事你不要管。
所以家務活不要孩子幹,家裡的大小事也不要孩子過問。
很多孩子長很大了都不知道鹽是多少錢一包,油是多少錢一桶。
告訴孩子,生活有甜,但是也有苦,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一定要有一個讓孩子吃苦的意識,能不幫忙就不要幫忙,孩子流點汗,吃點虧是好的。
平時讓孩子多做家務活,積極參加勤工儉學活動,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一起去參加志願者活動,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鍛鍊自己的手腳。
為人父母就要讓孩子有一種不怕吃苦的精神,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勞動是光榮的,能夠為一個人贏得尊嚴,通過努力奮鬥,才能實現一個人的價值。
這些話說起來像口號,但是多年後,一個快30的子女還跟你伸手要錢去吃飯的時候,就會明白吃苦教育的重要。
所以,吃苦教育,要越早越好。
也可以讓孩子從故事及書本中感受苦難的力量,讓精神世界得到充盈,遇到挫折的時候,孩子不會馬上就選擇放棄,也能承受住打擊。
在孩子小的時候講講這方面的故事,等孩子大一些,就可以看看書了,比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些都是非常不錯的書。當一個孩子愛上了閱讀,就多了很多很多的老師。也會接觸到更多的思想。
為人父母,不僅僅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和無條件地愛,更要有為之計深遠的智慧。
要知愛需要自由的空氣,需要放手的勇氣。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不是不會愛,而是因為無法面對自己內在的真實感受,而把負面情緒投射到了所愛的人身上,正因為如此,你就會覺得自己的關係有很多問題,讓你煩惱、憂愁。
我們在自己的情緒模式和行為習慣下,會看不清楚我們和愛人、親人、家人、好友、同事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些關係問題呢?今天帶大家一起來讀《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這本書,或許可以給你答案。
本書的作者張德芬,是華語世界首席心靈作家,專注於心靈成長多年,曾經寫過多本暢銷書,有《遇見未知的足跡》《活出全新的自己》等。她的作品被譽為華語世界最暢銷的心靈必讀經典,其系列作品銷量已經接近400萬冊。
而這本《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可以幫助我們穿越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幫助我們學習如何面對真實的自己,穿越自我的障礙;幫助我們修復和重塑我們與原生家庭、親密愛人、友人及自己之間的關係,並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學會與父母、與愛人、與自己和解。
與父母的關係
第一點,我們要學會與父母和解。
父母會控制子女,但有時候子女也喜歡控制父母。也就是說,你做很多事情之前,內在都會有一種力量,促使你把父母的喜怒哀樂扛在身上。這種感覺,叫作「愧疚」。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母親擔心孩子冷,便用橡皮筋把孩子的衣袖口和手綁起來,因為綁的時間太長導致孩子的手臂因為缺血壞死截肢了,這個母親對孩子愧疚了一生。
實際上,這種愧疚心理不僅害了她自己也害了孩子。
孩子會抱怨:「是你把我的手弄斷的,這輩子你都欠我!」由此,他便有理由去做一個失敗者,讓母親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如果這個母親轉換一個態度:「很抱歉我把你的手弄斷了,但你依然可以像個正常人一樣生活。」由此孩子只會更堅強更勇敢的活著,而不是自怨自艾。
所以,送給親人最好的禮物就是讓他們為自己的喜怒哀樂負責。
我們無須做父母的拯救者,但依然有很多人沉迷於這個角色。
有個女孩每每說起母親就流淚,說自己是典型的孝而不順,她厭惡母親總是跟她抱怨父親的不是。
她煩惱的根源在於,她認為母親過得不快樂,是自己做得不夠到位。
之所以有這樣的心態,是因為從小她父母就誇她懂事、孝順,於是,乖乖女成了她的身份認同。
一旦她不能讓家人開心的話,她就會覺得自己失去了生存的意義了。
因此,她母親的行為,是不被她接受的,因為它威脅了她的身份感和生存價值。
那麼,要如何走出這種惡性循環呢?
首先你要看見自己內心這種心理活動背後的動機,要能覺察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再者,用慈悲之心對待自己這種執著,唯有如此,你才會慢慢放下並學會諒解和接受父母,而父母的負面情緒也會逐漸消融,你們之間的關係也會有所改善。
總之,做兒女的有責任盡孝道,但是沒有責任也沒有能力去扛起父母們悲傷和痛苦的權利。
第二點,父母要學會對孩子放手。
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都會教導他們是非對錯,雖然是基於父母自己的觀念,但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大多數父母的問題是,在教導的過程中用力過猛,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甚至侵犯他們的邊界。
關於這點,作者在書中講述了她的經歷。
初中時,她母親完全侵犯了她的界線,看她的日記,未經允許就把她珍貴的東西丟掉。她上大學的時候談戀愛,母親也不認可她的男朋友,還打電話到對方家裡說,他們的兒子配不上她。
長此以往,作者在母親面前變得毫無尊嚴,面對別人的侵犯,內心總是充滿恐懼,不知道該如何說「不」。
所以,父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必須明白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經由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並不屬於你。
你不能透過他們來活出自己,更不能讓他們來完成自己的夢想。
孩子既然是一個獨立人,他就有自己的隱私,作為大人,你應該尊重和承認孩子的需求,你更應該教會他說不的能力,當被別人侵犯邊界的時候,能用合適的方式拒絕,維護自己的利益。
過於強勢的父母教導出來的孩子,看起來聽話懂事,但也會讓他們缺乏勇氣、自信和創造力。
父母總想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成長,但這恰恰成了捆綁孩子手腳的繩索,讓孩子心中充滿恐懼和不安全感。
所以,父母最應該做的是尊重孩子,讓他們成長為一個獨立且自由的人。孩子需要你引領人生,卻不需要你定製人生。
與愛人的關係
親密關係是人生最好的修道場,因為在親密關係裡,我們時常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
有一個朋友說到自己的婚姻,她說和老公越來越不合拍。
老公不喜歡社交,不喜歡學習上進,非常封閉自己。除此之外,她出去社交、做事,他一點都不喜歡,只希望她一下班就在家裡等他下班,陪伴他。
她最大的痛苦是,出去高高興興玩回來,老公卻臭臉相向。她甚至想離開他,帶著孩子自己過。
其實,你沒有權利要求對方不對你臭臉相向,就像對方沒有權利要求你不出去做事、玩耍一樣。
既然誰也改變不了誰,那還不如給自己布置一個私人空間,有書籍有音樂,一旦對方擺臭臉時,你就進入這個私人空間享受自己的時光,不要受對方的影響。
夫妻之間有衝突一定是雙方都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肯改變,如果有一方先改變,那另一方也會跟著改變。
試著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當你自己的狀態調整好了,你內心也會有更大的空間去容納那些你看不慣的事情。
比如老公擺臭臉、婆婆講話刺耳,當你情緒好了,也不覺得那麼討厭了。
很多夫妻還會面臨這樣的問題,結婚久了,兩個人之間的矛盾顯露,感情變得冷淡。
想要兩情長久,我們需要在心裡留一點空間給對方,但是這塊空間很容易被你的積怨遮蔽掉。
所以,兩個人之間坦誠溝通也是很重要的,每次吵完架,一定要和對方溝通,並商議避免下一次因為同一個問題爭吵的策略。
書中講到了四個步驟,教我們理智溝通,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
1、陳述對方所做的事情,表述清楚,不帶情緒。
比如說:「你每次下班都不打電話給我」,「每次」這個詞有點問題,你可以改成「你有時下班不打電話給我」。
2、說出你的感受,比如:你這樣做真的讓我很難過。
3、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你的傷心不是對方的行為傷害到你,而是你對對方抱有期待。
4、說出你希望對方怎麼做,比如:「我希望你下班的時候打電話給我」。
在親密關係中,除了溝通,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學會和負面情緒共處。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夫妻的女兒想暑假和同學遊玩,妻子覺得太危險不同意,丈夫覺得應該支持女兒做想做的事情,就給女兒買了機票。
結果女兒在遊玩的過程中,遭遇車禍,當場死亡。夫妻兩人悲痛萬分,妻子更聲稱一輩子不會原諒丈夫,後來他們就離婚了。
這位妻子就是典型的遷怒他人,她無法和自己的悲痛情緒共處,所以選擇一輩子怨恨老公。
如果這位妻子能轉個念頭,接受女兒死亡的事實,接受意外的無常,那他們這個家還是可以幸福下去。
雖然這的確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唯有接受,才能活得更心安一些。
這個世界的人、事、物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得時常去看,去了解,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
婚姻是一門困難的功課,想要修好這門功課,最重要的是學會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在婚姻裡,兩個人難免發生爭執和矛盾,總想著要對方改變,達到自己所期待的樣子。如果對方沒有,我們就會責怪對方。
其實,雖然你們是最親密的人,但是他沒有義務要變成你想要的樣子,也沒有義務要為你的感受負責。
你要做的是,試著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安慰自己內在的小孩,不知不覺,你就獲得了成長。
婚姻並不像文學作品演繹的那般美好,它是殘酷的,是功利性的。
其實,說白了,所有的親密關係、婚姻都是靠互惠互利而維持下去的。
所以當我們和一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可能要先想想——我為對方帶來了什麼。
這是每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必須思考的問題:我為對方帶來了什麼?這些年你有沒有成長?你有沒有不斷學習讓自己變得愈發自信?還是拿婚姻的保障、感情基礎作為老本,不斷啃噬它?
想要一段長久穩定的婚姻,你必須不斷修煉自己,擴大自己的內在空間,有更大的餘地去包容對方,給對方他需要的靈魂滋養。
與自己的關係
我們時常為家庭關係、親密關係而苦惱,卻很少關注我們與自己的關係。
其實,外界的一切困境,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問題所在。
倘若我們處理好了與自己的關係,那我們內心的力量就會增強,內心自在的空間也會變大。
因為我們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幸福二字,那麼如何才能幸福呢?
很多人說我們需要不斷地「累積」一些東西,等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也許就可以幸福快樂了。
其實不然,想要幸福,我們必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
1、斷。
幸福取決於我們和自己思想相處的能力。
在日常忙碌的生活中,我們腦袋裡總有一個聲音在說話。這些聲音會讓我們做出一些衝動的事情,也會讓我們和別人攀比,從而讓我們過得不快樂。
想要提高幸福指數,一定要和這些聲音建立一個比較健康的關係,尤其是當負面情緒來臨的時候,學會理性的思考,樂觀正面的面對事情。
2、舍。
學會割捨眼前的幸福,進而投資出更多的幸福。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她的經歷。她大學畢業就進入了臺灣電視公司擔任新聞記者和主播,這是一份非常難得的工作,但是她還是決定去美國大學讀碩士。
後來,她在新加坡加入了一家國際大公司,又辭職搬回北京。
接著,她選擇做一個家庭主婦,每天研究靈性書籍和課程,沉潛四五年,寫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成為了百萬暢銷書。
有時候,放棄眼前的一些既得利益,反而會遇見更多更美的風景。
3、離。
就是出離心,驅離內心過多的幸福欲求。放下對外界一切的期盼和追尋,和當下的自己和平相處,享受生活的簡單和單純,和世界平和相處。
回歸到生活的本真,你會活得更快樂。
想要獲得幸福,除了斷舍離,還要學會愛自己。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愛自己呢?
首先要建立起與自己的關係,正確的做法是,自我觀察,不斷地回頭審視自己,始終把一部分注意力留在自己身上,回到自己的內心。
其次是學會欣賞別人。當我們對別人產生嫉妒心理時,我們要能覺知、覺察到。
這種競爭和比較的心理真的很沒有必要。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學會欣賞他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
最後我們也要活出孩子般的天真。
這就要求我們聯結自己內在的小孩,與他建立一種良好的關係,他會激起你的童心,讓你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和幻想,想哭的時候盡情哭,想笑的時候放肆笑。
其實,處理與自己的關係,真正能讓我們脫離苦海的方法是去看見、接納和承認。
和自己最深的罪疚和痛苦呆在一起,接受它,直面它,適應它。
不批評、不自衛,不逃避,如果還做不到,就試著靜觀其變,慢慢和自己和解,這是唯一的出口。
人生是一場修行,所有的課題都要你自己去完成。
不要相信外在的權威,也不要依賴外在的人告訴你應該怎麼做。
你需要找到自己內在的聲音,找到那個在扮演你人生角色的真正演員。
比如說,靜坐、冥想可以幫助你接觸內在,讓頭腦裡的聲音安靜下來,或是至少讓你能坐在那裡聽聽自己腦袋裡的聲音都在說些什麼。
我們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起全責,不再靠外力,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活出真實的自己。
然而恐懼往往是阻擋我們活出自己的最主要因素,唯有戰勝恐懼才能穿越生命的洪流。
最好的方法是,當你因恐懼裹足不前的時候,理性分析最壞會出現什麼情況,倘若你能接受最壞的情況,你就不會縮手縮腳擔心後面發生的事情。
再者,永遠不要對自己撒謊。因為自欺欺人的人,永遠活不出真實的自己。
最後,勇於打破外界建構的牢籠。
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自己,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被外界的規則、父母的教導束縛了。
打破這些牢籠的第一步是,看清自己內心真正想要什麼?如果你只有一個月的壽命,你會做什麼,為什麼現在不做?
當你帶著無比的決心,勇敢做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全宇宙都會幫你。你只有讓自己過得幸福快樂,才能經營好身邊所有的關係。
願每個人都有勇氣,有決心去面對自己人生的課題,帶著信心繼續探索自己的內在,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自在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