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兒子現在高考結束,想讓他去工廠做暑假工,自己賺學費和大學生活費,多吃點苦,體驗一下生活的艱辛,以後才能有大的發展,不知道這樣合不合適?」
這位朋友的家庭條件還可以,不是那種非常貧困的家庭,需要家裡所有的人辛勤勞動,才能維持溫飽。
我問她:你是希望你的孩子多吃點苦,還是希望他以後有大的發展?
她說:不是吃苦以後懂得生活艱辛,才能以後有更大發展嗎?
我說:吃苦≠有大發展,吃苦就是吃苦,想要有大的發展,需要你有思維、見識、閱歷和認知的提升。
想鍛鍊自己的孩子,不是讓他刻意去吃苦,是從小培養去他不能不勞而獲的思維,想要得到,必須要付出,要付出行動才能成功,他才會更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
高考之後做暑假工,或者大學期間做寒暑假工,除了特別貧困的家庭,要賺錢補貼家用之外,我一般不建議把時間花在這種事情上。
因為學生時期作為勞動力非常廉價,只能做工廠流水線,餐廳服務員,或者街頭髮傳單這一類的事,這樣的經歷能讓自己對生活有一定的認識,但收穫太低。
如果有條件,可以讓他出去見見世面,去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國家,或者一些去大公司,去看社會精英層級的工作思維方式,遠比發傳單、餐廳端盤子的收穫要多。
還有大學讀書課餘時間打工的人,也不太建議,學生的本職是學習,做兼職打工,影響學習。
如果是為了賺錢,把每個學期的獎學金拿到手,比做一學期兼職賺的錢還要多。
作為母親,作為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無可厚非,但是不能用錯了方法。
我們的文化中一直有「挫折教育」的理念,很多父母有過這樣的想法:
&39;
&39;。
害怕苦日子,所以珍惜現在,它會給你動力,這個動力來源於對殘酷生活的恐懼:我不想要過殘酷的生活,所以我更努力;
與之相反的是另外一種狀態:我見過更好的生活,見過更優秀的人,我想成為這樣的人,所以我更努力,這是對更好生活希望。
恐懼會讓人一直處於焦慮狀態,而希望比恐懼更有正向、更長遠的動力,有更高的上限。
有大成就的人沒有一個是因為對殘酷生活的恐懼,才達到現在的地位。
大成就的人都是有自己明確的目標,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對目標生活的追求,對改變世界、改變自己的渴望。
對嚮往生活的希望,比對殘酷生活的恐懼,更有意義。
我們有一句古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吃苦不能讓你成為人上人,吃苦就是吃苦,命運不是靠努力吃苦改變的。
如果吃苦能成為人上人,那些工地幹活、種田的人才應該是最有成就的,他們吃的苦最多。
如果你想吃苦,你可以跟你的老闆說:多給我安排一些工作,這樣可以多吃苦,工資我也不要了, 這樣吃的苦更多。
按這樣的做法吃了很多苦,你就能成為人上人了嗎?不能,你只會餓死。
吃苦就是吃苦,不能讓你成為人上人,吃苦得到的回報,才會讓你成為人上人。
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吃苦,得不到任何的價值和回報,那就是在浪費時間和生命。
看你吃苦得到了什麼回報,如果其他的方式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回報,那吃苦就沒有意義,無意義的苦,能不吃,就不吃。
別用吃苦安慰自己,大部分人吃的苦都沒有意義,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得到等同的回報。
想要有所成就,在於付出行動之後,得到的價值大小:
得到的價值>付出的行動,就可以不斷積累,厚積薄發,命運改變就在於此
得到的價值=付出的行動,維持現狀
得到的價值<付出的行動,做的越多,虧得越多
很多人永遠做著付出與收穫不對等的事,並且以為這是正確的。
吃苦不能讓你成功,勤勞不能致富。
大多數人,只要不讓他去思考解決問題,他就願意做任何簡單重複的工作,吃更多的苦,以為可以用勤奮的勞動,來掩蓋頭腦的懶惰,以至於一輩子都瞎忙活,越來越窮。
吃苦不是目的,吃苦是獲得回報的過程,回報大於吃過的苦,吃過的苦才有意義,無意義的苦,能不吃,就不吃。
想要有成就,需要的是掌握自身和社會時代發展的規律,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回報,命運才會有轉變,向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