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不是靠努力吃苦改變的,無意義的苦,能不吃就不吃

2020-07-24 港口楊燕

「自己的兒子現在高考結束,想讓他去工廠做暑假工,自己賺學費和大學生活費,多吃點苦,體驗一下生活的艱辛,以後才能有大的發展,不知道這樣合不合適?」


這位朋友的家庭條件還可以,不是那種非常貧困的家庭,需要家裡所有的人辛勤勞動,才能維持溫飽。


我問她:你是希望你的孩子多吃點苦,還是希望他以後有大的發展?


她說:不是吃苦以後懂得生活艱辛,才能以後有更大發展嗎?


我說:吃苦≠有大發展,吃苦就是吃苦,想要有大的發展,需要你有思維、見識、閱歷和認知的提升。


想鍛鍊自己的孩子,不是讓他刻意去吃苦,是從小培養去他不能不勞而獲的思維,想要得到,必須要付出,要付出行動才能成功,他才會更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


高考之後做暑假工,或者大學期間做寒暑假工,除了特別貧困的家庭,要賺錢補貼家用之外,我一般不建議把時間花在這種事情上。


因為學生時期作為勞動力非常廉價,只能做工廠流水線,餐廳服務員,或者街頭髮傳單這一類的事,這樣的經歷能讓自己對生活有一定的認識,但收穫太低。


如果有條件,可以讓他出去見見世面,去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國家,或者一些去大公司,去看社會精英層級的工作思維方式,遠比發傳單、餐廳端盤子的收穫要多。


還有大學讀書課餘時間打工的人,也不太建議,學生的本職是學習,做兼職打工,影響學習。


如果是為了賺錢,把每個學期的獎學金拿到手,比做一學期兼職賺的錢還要多。


作為母親,作為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無可厚非,但是不能用錯了方法。


命運不是靠努力吃苦改變的,無意義的苦,能不吃就不吃


我們的文化中一直有「挫折教育」的理念,很多父母有過這樣的想法:


&39;


&39;。


害怕苦日子,所以珍惜現在,它會給你動力,這個動力來源於對殘酷生活的恐懼:我不想要過殘酷的生活,所以我更努力;


與之相反的是另外一種狀態:我見過更好的生活,見過更優秀的人,我想成為這樣的人,所以我更努力,這是對更好生活希望。


恐懼會讓人一直處於焦慮狀態,而希望比恐懼更有正向、更長遠的動力,有更高的上限。


有大成就的人沒有一個是因為對殘酷生活的恐懼,才達到現在的地位。


大成就的人都是有自己明確的目標,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對目標生活的追求,對改變世界、改變自己的渴望。


對嚮往生活的希望,比對殘酷生活的恐懼,更有意義。


命運不是靠努力吃苦改變的,無意義的苦,能不吃就不吃


我們有一句古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吃苦不能讓你成為人上人,吃苦就是吃苦,命運不是靠努力吃苦改變的。


如果吃苦能成為人上人,那些工地幹活、種田的人才應該是最有成就的,他們吃的苦最多。


如果你想吃苦,你可以跟你的老闆說:多給我安排一些工作,這樣可以多吃苦,工資我也不要了, 這樣吃的苦更多。


按這樣的做法吃了很多苦,你就能成為人上人了嗎?不能,你只會餓死。


吃苦就是吃苦,不能讓你成為人上人,吃苦得到的回報,才會讓你成為人上人。


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吃苦,得不到任何的價值和回報,那就是在浪費時間和生命。


看你吃苦得到了什麼回報,如果其他的方式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回報,那吃苦就沒有意義,無意義的苦,能不吃,就不吃。


別用吃苦安慰自己,大部分人吃的苦都沒有意義,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得到等同的回報。


命運不是靠努力吃苦改變的,無意義的苦,能不吃就不吃


想要有所成就,在於付出行動之後,得到的價值大小:


得到的價值>付出的行動,就可以不斷積累,厚積薄發,命運改變就在於此


得到的價值=付出的行動,維持現狀


得到的價值<付出的行動,做的越多,虧得越多


很多人永遠做著付出與收穫不對等的事,並且以為這是正確的。


吃苦不能讓你成功,勤勞不能致富。


大多數人,只要不讓他去思考解決問題,他就願意做任何簡單重複的工作,吃更多的苦,以為可以用勤奮的勞動,來掩蓋頭腦的懶惰,以至於一輩子都瞎忙活,越來越窮。


吃苦不是目的,吃苦是獲得回報的過程,回報大於吃過的苦,吃過的苦才有意義,無意義的苦,能不吃,就不吃。


想要有成就,需要的是掌握自身和社會時代發展的規律,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回報,命運才會有轉變,向好的方向發展。

相關焦點

  • 還覺得「年輕人吃不了苦」?你要刷新一下「吃苦」的定義
    簡而言之,任何一種「關心自己的感受,儘量不委屈自己」的行為,都有可能會被簡單歸結為「吃不了苦」。但另一方面,如果因此得出「年輕人沒怎麼吃過苦」的結論,同樣也是不夠公平的:線上辦公帶來的隨時待命式工作方式、在多國青少年中成為現象的「孤獨」問題、被拿來調侃 80、90 後亞健康危機的「禿」「壓力肥」……沒有一個是靠「年紀輕輕」就能避過去的。心理學研究和社會調查也發現,千禧一代報告的壓力和焦慮程度其實已經超過了前人。而現象之所以成為現象,肯定不是一句輕飄飄的「閱歷太少,想得太多」就能一概而論的。
  • 你吃的許多苦,都是自討苦吃
    回答中一片附和:一代不如一代,現在能吃苦的不多了;現在的年輕人嬌氣著呢,要吃苦的工作給再多錢都不想幹……中國人向來講究「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可是,人生中有些沒必要的「苦」,實在是不值得經歷。那樣她每天至少能節省4個小時,她卻覺得:「北京人才濟濟,不多吃點苦我怎麼追趕得上別人。」半年以後,原本圓潤有活力的她變得十分憔悴。她說,「我看不到希望,這個世界真不公平,為什麼我吃了這麼多苦,生活卻沒給我半點回報」。她最終離開了北京,自以為的付出沒有幫助她成長,更讓她浪費了許多時間。
  • 【夜讀】你不怕吃苦,生活才會不苦
    我們老家離蔬菜批發市場比較遠,來回需要兩三個小時,要想批發到新鮮蔬菜,就要早上兩三點起床往市場趕。  原本以為,蔬菜批發回來直接賣就行了,多簡單。後來,我才知道,蔬菜批發回來,還要整理成易賣的小捆,把好的差的分開來賣。  很多蔬菜容易蔫掉,還需要不斷打理,才能賣上好價格。沒有一點吃苦精神,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 抱怨讀書苦,媽媽罰孩子泔水桶撈麵:不吃學習的苦,就吃生活的苦
    沒有吃學習的苦,現在就要吃生活的苦。」一些教育專家認為,適當的吃苦教育有必要,要加強對孩子的吃苦教育。最好的吃苦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應該讓孩子從事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阿槑老師知道,現在的學生上學都很辛苦,早起晚睡,周末還要參加輔導班,寒暑假也不能閒著。
  • 清華大學兩名博士生擬開除:請告訴孩子,你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還記得早前,人民日報在微信上發過一篇文章《致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批判那些舒服地坐在象牙塔裡,虛度光陰葬送自己前程的大學生們。答案就是對他百依百順,不讓他/她吃一點苦。溺愛不是愛。在成長的路上,有些風雨一定要孩子自己承受,有些苦難也一定要孩子親身體驗。桐華說,人的一生就是不斷付出和收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會逐漸形成兩種人,一種人因努力而成功,另一種因懶散而失敗。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會讓孩子吃這3種苦。
  • 窮人不一定是能吃苦的人,窮就是窮,吃苦另有涵義
    窮不是吃苦,窮就是窮。所以,所謂吃苦,不是受窮。真正的吃苦是指長時間為了一件事而聚焦在這件事上的能力,以及在長時間聚焦這件事的過程中,放棄了自己可以享受的娛樂與生活,放棄無效社交,放棄了物質消費。甚至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去忍受不被理解和孤獨。
  • 給輟學孩子的信催人奮進:讀書改變命運
    你也許會說:我有力氣,能扛能拉……面試官可能會說:對不起,我們這裡不適合你發展。請你到別處去應聘吧!孩子,經過幾次「碰壁」後,你也許會說:「我真笨!還不如農民工……」是的,農民工為了生活,有堅強的意志,勤勞、能吃苦!你沒有「堅韌不拔的吃苦精神」,學習上的「攔路虎」就把你嚇跑了!
  • 要不要給孩子「吃苦」,捨得讓孩子吃四種苦,他會感恩你
    不少家長想要給孩子創造好的未來,想要讓孩子適應未來的生活,就想著讓孩子小的時候吃點苦,俗話說「人這一輩子,吃多少苦,享多少福,都是有定數的。」你不捨得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就要讓他更苦,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是把手放開,讓孩子獨立。
  • 《吃苦,當吃年輕苦》
    然而,學習上的苦不是我們人的終極成長方式。真正能提升心智的苦,應該是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挫折與挑戰,通過它們,讓我們與現實零距離的接觸,會讓我們生活感悟更加深刻。本以為是想去體驗一下,不料工作量遠遠超出了自己預期的設想,在挑戰面前自己絲毫不退縮,反而成了廠裡的骨幹員工。對於自己認定要做的事情,就會全力以赴的做事態度遷移到這次暑假工,得到了廠裡大哥大姐的讚揚。
  • 清華博士生被開除:請告訴孩子,你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答案就是對他百依百順,不讓他/她吃一點苦。溺愛不是愛。在成長的路上,有些風雨一定要孩子自己承受,有些苦難也一定要孩子親身體驗。桐華說,人的一生就是不斷付出和收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會逐漸形成兩種人,一種人因努力而成功,另一種因懶散而失敗。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會讓孩子吃這3種苦。
  • 佛說:一個人能吃多少苦,就會有多少福!(經典)
    然而,這福報有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如果我們一味地享樂而大肆消耗福報,一旦福報枯竭,人生就只剩下苦了。人應懂得惜福培福,就像「開源節流」一樣,福報省著用,也不要在該吃苦的年紀選擇放縱安逸。人這一生最苦的不是年輕的時候,年輕的時候再苦也不叫苦,因為有體力有能力,只要肯付出、肯努力,命運就會越來越好。
  • 夏季吃苦,勝似進補,這「苦」可不能隨便吃!
    與五味中其他四位相比,「苦」似乎顯得有些不合群,幾乎沒人會因為苦而產生愉悅,或是對苦味產生喜愛。男性熱衷於辛辣之物,女性好食酸甜,而老人大都喜愛鹹味,但都沒有並無苦味。雖然很難見到喜歡吃苦的人,但這並不代表就不存在苦味過用的情況。在幾千年前,《黃帝內經》就已經提出了「味過於苦,」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由此可見,在數千年前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了苦味過用也是有危害的。
  • 不努力,不吃苦,就出局
    讓孩子吃點苦,人生路是孩子自己走的,該面對的阻礙、經歷的挫折,忍受的磨難絕對躲不過。讓孩子學會一項體育技能,讓他吃點苦,鍛鍊體質、磨礪意志,遇到困難,勇於面對,冷靜解決,不退縮、不猶豫姚明的童年,一直被父母逼著努力,推著奔跑。他一邊努力讀書,一邊刻苦練習籃球。姚明坦言,感謝父母的嚴格要求,是父母的逼迫,才有了今天的自己。很多優秀的孩子並不是天生的,但每個成功的孩子,都是經歷過痛苦的童年,吃過無數次學習的苦。
  • 你不主動去吃學習的苦,生活的苦便會自動找上門來給你吃
    為什麼要這麼拼,要急於自己找苦頭吃呢?昆凌說:「因為覺得擁有了幸運,要努力,才能配得上這份幸運。」越幸運的人,越知道吃苦。所以,徐辰傑不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樣正常行走,平常走路都是靠著父母抱著。徐辰傑的人生算得上苦了,但他還是要自找苦吃,甚至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讓很多身體健康的人都自慚形愧。徐辰傑吃過的苦,最終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 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 蘿蔔心理精選
    ,苦的是那個不知苦也不知如何避免吃苦的人生。 窮則思變,真正苦到一定程度了,人自然會自發地掙紮起來改變現狀,對於有些背負著沉重生活的人來講,學習才是脫離生活苦難又輕鬆又有用的途徑。沒有誰願意吃真正的生活裡的「苦」,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大多數人的生活還沒有足夠的糟糕。
  • 你不怕吃苦,生活才不會苦
    正是因為夫婦倆多年來,不管風吹日曬,始終不鬆懈,才換來了如今相對富足的生活。 夫婦倆看似吃了很多苦,實則這些苦,都轉化成了生活對他們的饋贈,使得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形成了良性循環。 一個人之所以願意吃苦,並不是因為他喜歡吃苦,而是他知道,每一分苦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或讓我們自身更強大,或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吃苦的意義,也不僅僅在於吃苦本身,而是從吃苦中學到更多經驗,運用到生活中,為生活帶去力量。 那些願意吃苦的人,終將被生活溫柔以待。
  • 讓孩子從小「吃點苦」沒壞處!怎麼吃苦,家長引導很重要
    ,小苦不吃吃大苦。」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 吃苦夏令營暑期走俏 家長花錢給孩子「買苦吃」
    形形色色的軍事夏令營、「吃苦夏令營」真能讓孩子提升自律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嗎?讓孩子進行7天軍事化訓練就能拋棄脆弱與懵懂,變得茁壯和堅強嗎?夏令營是讓孩子們在身體上「吃苦」,還是培養孩子心理上對苦的耐受力?這些問題,也許家長在送孩子進入夏令營前就該想清楚。仨初中生逃離「吃苦夏令營」最近,一則關於夏令營的新聞讓人忍俊不禁。
  •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
    能教育出貴子的,一定是貴門。所謂的貴,並不是財富的多少,而貴在父母的胸懷,貴在父母的格局,貴在父母的教育理念,更貴在父母的言傳身教。提到範仲淹,人們會脫口而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許多人並不知道,範仲淹的後人無一不在學業上奮發上進,後來更是名臣良相輩出,子孫代代相傳,歷經八百年不衰。
  • 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從經濟學角度解讀吃苦與成果的關係
    後成為民間俗語,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原句很更真實一些,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為是成為,也就是說本身處於底層,要從人下人成為人上人,需要吃得苦中苦,從經濟學角度說,人可以使用高新技術,使用壟斷的市場,使用大資本和生產資料而不吃苦中苦,把苦中苦轉嫁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