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不僅是強體教育,更是人格教育,今天你不逼孩子吃苦,日後吃苦百倍。
家長總是在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孩子要少走彎路,但是我們往往會忽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與其告訴孩子答案,不如培養TA面對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吃點苦,人生路是孩子自己走的,該面對的阻礙、經歷的挫折,忍受的磨難絕對躲不過。
讓孩子學會一項體育技能,讓他吃點苦,鍛鍊體質、磨礪意志,遇到困難,勇於面對,冷靜解決,不退縮、不猶豫,這便是少走彎路。
孩子未來要面對的是充滿競爭的社會。「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是毫不留情的。家長再寬大的翅膀,也無法護送孩子抵達理想的彼岸。
姚明的童年,一直被父母逼著努力,推著奔跑。他一邊努力讀書,一邊刻苦練習籃球。姚明坦言,感謝父母的嚴格要求,是父母的逼迫,才有了今天的自己。很多優秀的孩子並不是天生的,但每個成功的孩子,都是經歷過痛苦的童年,吃過無數次學習的苦。
世界上從來沒有完美的天才。我們通常會羨慕「別人家孩子」臺前的光環閃爍,卻看不見「別人家父母」背後的苦心孤詣。
教育這件事,從沒有天賦使然,有的是勤奮加冕,通往優秀的路上總要吃很多苦,父母與孩子都如此。
在孩子學習或者訓練成長的路上,父母要與孩子同樣堅持到底。在孩子厭倦時鼓勵,退縮時鞭策,逼著孩子去吃學習的苦,去練就一身本領,終有一天會得到回報。
孩子在小的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這不是壞事,如果作為家長的我們怕孩子吃苦,去替孩子承擔責任,雖然避免了孩子的吵鬧,卻剝奪了培養孩子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對孩子是有很大的危害的。
現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太差,被老師批評就跳樓自殺的,還有被父母訓斥就離家出走了,每年都會多起類似的新聞報導。就是因為孩子從小被父母保護得太好了,沒有經歷任何的挫折和困難,導致以後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去解決。
要想讓孩子從小就懂事,為他人著想,就應該讓孩子從小吃點苦,讓他們明白人間的疾苦,懂得珍惜、體諒他人。
孩子的心理同父母不同,總是想著逃避挫折,而不是面對。孩子在逆境環境中,不會去直接面對和對抗挫折,大多只會選擇安逸。
如今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孩子除了有學業上的負擔,父母都不願孩子再吃更多的苦,都希望自己能夠為孩子負擔。孩子一直在溫室內長大,自然經受不起風吹雨打,在逆境中無法做出抵抗,只會選擇逃避。
2015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2017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8%受訪者贊同父母對青年少進行「吃苦教育」。65.7%受訪者認為吃苦教育對孩子未來發展有很大幫助。
受訪者認為磨練青少年的意志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是吃苦教育的主要收穫。受訪者中,學歷為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人分別佔60.1%、7.9%和1.3%。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指出「正常的體育鍛鍊就是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吃苦訓練。這種訓練更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他認為,體育鍛鍊不脫離孩子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是青少年有意識的、力所能及之內的吃苦。「從國際趨勢看,體育運動作為一種意志磨練,對青少年的體能、意志、智慧的塑造都包含其中」。
「只有喚醒青少年內心的需要,喚醒他挑戰自己、適應艱苦環境的意識,吃苦教育才是有效果的。」孫雲曉說。體育的成就感來自哪裡?來自於戰勝對手嗎?還是非要走職業拿奧運冠軍?
誠然,競爭是每個運動員的天性,勝利的快感激勵著每個人不斷前進;但是它終究是短暫的,戰勝對手固然可喜可賀,但是更重要的是積累下的你從體育中得到的收穫。
帶孩子學體育,感受訓練過程的辛酸艱苦,讓他一次次地付出,慢慢掌控自己的身體,嘗試以前不敢做的動作,挑戰更強的對手。每一次疼痛,每一次付出,都成為孩子變強大的動力。
躍燃體能,作為主要服務2-8 歲少兒群體,專注於提供少兒體能培訓的教育研究機構,我們擁有強有力的課程研發團隊,搭建了科學、完善的綜合閉環訓練體系。
讓孩子們在趣味遊戲、團隊合作、鼓勵擔當、尊重個性、突破自我的教育理念下進行體能鍛鍊,進而增進身心健康、塑造身體形態、提高生理機能,使少兒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鼓勵孩子們參加運動,不在於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專業運動員,重要的是讓他們享受運動中帶來的樂趣,培養運動習慣,發揚體育精神,為未來的生活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期運動語錄
物質是生命的基礎,運動是生命的源泉。
Matter is the foundation of life, and motion is the source of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