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心念》

2021-02-27 李崇建 對話的力量
「吃苦」真是當下很重要的一個議題了。我們都從過去那個寒酸、襤褸的年代過來,那個時代給予的困頓和辛勞,我們真不捨得讓孩子再去經受。即便大家都清楚,孩子應當經受辛苦的歷練,才能懂得珍惜與責任。我們是否有意識到吃苦是生命的重要教育,比之於可資標榜的成績,更能讓孩子擁有強大的行動力量。因為吃苦的歷程是體驗!體驗所得到的是深刻而本能的不屈生命的呼喚。

日漸茁壯的長耳兔:

聽說你在家中打掃一整天,身體酸痛疲勞,手都快要舉不起來了,經歷了一日的辛苦。

我為你感到驕傲,因為唯有體驗勞動,能夠吃苦的孩子,會變得有力量,身心皆能歷練而有成長。因此人們常說:「不經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指的是吃苦的歷練,對於人生至為重要,但是吃苦的當下,那種體驗真是讓人難以忍受。

跟你說一個小故事。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有一個窮人,一直覺得自己運氣不好,沒機會賺大錢過好日子。

窮人的朋友富人來訪,很關心窮人的生活,建議窮人開墾門前的荒地,等春天撒上種子,秋天時就可以收割,過富足的日子了。

窮人望著一片荒地,感嘆著自己沒有種子,也沒有牛幫忙墾荒。

富人決定送窮人一頭牛,要窮人先開墾荒地吧!來年春天富人再送上種子,播下種子於鬆軟的土地,就能孕育希望與成果,到時候也能漸漸成為富有的人了。

窮人滿懷希望墾地。

然而經過幾天開墾,窮人感到氣餒,因為墾地很累呀!全身酸疼極了,每天早出晚歸,還要照顧牛,早晚帶牛吃草,生活比過去還要辛苦!

窮人不想吃苦,左思右想好方法,決定將牛賣了,買幾隻羊來養,那就不用墾地了,只要照顧羊兒就好,還可以先享受羊肉的美味。窮人買了幾隻羊來養,殺了一隻吃了,等待其他的羊兒生小羊。

然而放羊的生活也不輕鬆呀!尋找好的草料給羊吃,驅趕羊群也是一件苦差事!而且羊兒遲遲沒有懷孕,窮人等待的過程,又宰了一頭羊。

窮人想這樣下去不得了,不如將羊賣了,買幾隻雞來養,雞生了雞蛋可以賣錢又可以孵小雞,真是一舉兩得。

窮人立刻將羊換了幾隻雞。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雞要以飼料餵養,那又是一筆花費呀,因為人都吃不飽啦!怎能照顧雞呢?窮人開始殺雞來吃了,殺到最後一隻雞,窮人的理想破滅了,最後將雞賣了,換了幾斤酒下肚,暫時一醉解千愁吧!

來年春天來臨,好心的富人送來上好肥碩的種子,卻發現窮人醉醺醺,苦悶的訴說自己的困難,門前荒地依然荒涼。富人轉身離開了,留下不斷抱怨的窮人,窮人依然貧窮。

親愛的長耳兔,我幼年讀這個故事的時候,覺得這個窮人註定是窮光蛋,除了偷懶與抱怨,卻無法勇敢吃苦,也無法擁有美好的未來。難道這點道理都不明白?他只要耐得住辛苦,就有機會得到美好收穫呀!

聖經上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在收割之前,不想經歷辛苦流淚,又怎麼能得到踏實的歡樂呢?不能吃苦的人,日後流的淚反而更多,吃苦的日子反而更長呀!

吃苦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這個世界上,被眾人視為成功的人士,大部分都經歷吃苦的過程。

以財富的累積來看,臺灣歷任首富,幾乎都在苦難中磨練出來。

我童年時的首富,是臺塑的創辦人王永慶,他出身窮苦,在茶園當雜工,日後在米店當學徒,這些都是辛苦的差事。舊時代的雜工與學徒,就像下人一般讓人使喚,當時的臺灣環境,不少人都這樣成長。因為吃苦的歷練,王永慶日後開辦米店,有別於開米店的有錢人,他為了開發客源,挨家挨戶拜訪推銷,並且親自送米到家,比其他米店多營業四個小時,若不是吃過苦的人,不會想以苦幹成家立業。

也曾是臺灣首富的蔡萬霖,出身貧窮佃農之家,8歲時北上工作求學,在磚窯半工半讀完成中學。8歲是個多小的年紀呀?一直到15歲中學畢業,都是半工半讀完成,磚窯需要大量勞力與耐力呢!我童年曾搬磚塊打工,將磚塊從1樓搬到3樓,每搬一塊磚賺一分錢(十分是一毛,十毛是一元。),覺得辛苦無比,何況是在酷熱且大量勞動的磚窯廠呢?

同樣曾是臺灣首富,目前最為人熟知的企業家郭臺銘,在臺灣醫療、教育與社會福利回饋甚多。他早年求學期間,曾在橡膠廠、砂輪廠和藥廠打工。我曾進入橡膠廠觀摩,那裡的氣味與工作現場,對於一個學生而言,都是辛苦且艱難的環境,更何況噪音嘈雜且悶熱的砂輪廠?

華人首富是香港的李嘉誠,12歲的年紀便在茶樓打工,進入表行修表、銷售手錶,17歲轉為玩具銷售員。他的工作看起來較為輕鬆,但是12歲至17歲的年紀,一般人都在做什麼呢?他卻去工作了!放棄享受與輕鬆的權利,這就是吃苦哪!不止這些人,創辦阿里巴巴的馬雲,白天踩三輪車送書,晚上上夜校;來過臺灣的富人陳遊標10歲賣水賺錢養家.。

長耳兔,我舉的例子,都是創業家成功的要素,事實上名人傳記成功的故事,都是吃苦磨練的故事。眾人熟知的周杰倫、方文山、張惠妹、王建民、陳偉殷、林書豪,大部分的品牌創辦人,各領域的佼佼者、各界的成功人士,都經歷吃苦而成功,他們若不能吃苦,在遇到困難的時刻,就會輕易放棄,而不能擁有一番成就。

因為願意吃苦,將學會一份積極、進取的人生觀,能淬練出重要養分,便不會畏苦怕難,因此臺灣俗語說:「吃苦當做吃補。」確實有其意義。吃苦的歷程,養成了嘗試與堅持,吃苦應該是成功的快捷方式呢!

從吃苦中學會...

我出生於1967年,臺灣的經濟逐年成長,各方面的條件,比上一代過得美好許多。但是吃苦的心態,仍然深植於人們心中,因此我從小就勞動。我幫忙做家事、搬粗重的磚塊,也外出打零工。

這些勞動吃苦的經驗,讓我成年之後,在群體裡受尊重,因為我總是主動做事,不會逃避困難;讓我擁有特別學習,那些修水管、做木工、蓋房子、煮飯炒菜.的日常活動,增加了生活情趣,體驗勞動的美感;讓我身心有深刻體驗,遇困難不輕易放棄,可以從流汗與堅持中,體驗自己的勇氣與力量;讓我在辛苦的環境中,得以安然自適不抱怨,精神打造得寬廣開闊,思維顯得與眾不同;讓我更懂得珍惜幸福美好,體驗簡單的快樂.。因為了解痛苦,就擁有愛與慈悲,便不會抱怨,懂得幸福之中有痛苦的轉化。

生活中吃苦的體驗,彷佛石縫中涓滴滲出的泉水,滴穿了石頭,人格也就有深刻養成。我肉體上真正吃苦,是兩年的軍中生活:我每天跑18公裡、數百下伏地挺身、數百下交互蹲跳、在烈陽下出操、吃米蟲與石粒甚多的飯菜。在那個戒嚴的年代,視「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不講究軍人的人權,身受無形牢籠監禁的軀體,完全無可逃避,只有思考從中可以獲得什麼學習?那種變態的對待方式,我沒有白白受苦,磨練出專注的意志,養成節制規律作息,專注面對我的人生,因而考入大學窄門,在此之前,我無法擁有專注的意志,也已經落榜3次。

親愛的長耳兔,沒有人想吃苦,而你卻願意吃苦,這是條成功的快捷方式,最能學會人生所有的功課啊!

我給你最深的祝福.

                      因為吃苦成為習慣,而不喜歡吃甜食的    阿建


關於崇建

•臺灣著名教育實踐家,薩提亞模式資深導師、作家、臺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理事長。•李崇建老師曾出版多本童書、小說、教育書,其中《麥田裡的老師》,曾獲2013年中國教育報「影響中國教師之10本書」。•把薩提亞模式應用於教學、生活、工作溝通的第一人。

歡迎您們:

每個想要成為更好的爸爸媽媽,讚賞您們從未放棄對孩子的努力和愛。「頑爸頑媽父母成長營」是您學習成長道路上的夥伴,誠摯的邀請您加入我們,一起創造孩子美好的未來。掃碼(備註:成長營)

 [長按二維碼加入↓]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感受心念的力量
    這就是信念,也就是心念的力量。好啦,說一段本人被影子爆錘的經歷,看看心念的力量對於一個普通人會有怎樣的感覺。那是二十多年前了吧。當時眼睛還沒有被折磨到現在這個度數,也就不到三百度,所以,很少戴眼鏡。這就是實實在在心念的力量!
  • 心的力量很強大,不要動他心念
    師父一直說不要動他心念,心念的力量很強,會影響到他人。從人情的角度考慮,如果一個人生病或是遠在他方,或是有其它的事情,去關心、了解、甚至擔擾,這是人之常情,如果不這樣做,會認為是不懂人情世故,甚至是對人冷漠的表現。殊不知,這些潛在的念力,特別是擔擾的心會打亂他人,讓他人受到幹擾,你總是擔擾他不好,他如何會好得了?
  • 心念的力量---「心覺醒」父母課堂學習有感
    如果心念的力量不夠強大,即便是按照那些套路去做,效果也是有限的。意識決定物質,觀察者決定被觀察者。一切都是心念的顯示,聽起來好像是不科學的,是唯心論,但是無論是先哲的思想,還是現代量子物理的研究,都在說明同樣的道理!我們想對外界產生更好的影響力,需要提高自己的能量等級。
  • 鍛鍊小孩子吃苦方式,重慶2020年吃苦夏令營,貧困山區吃苦生活
    鍛鍊小孩子吃苦方式有很多,重慶2020年吃苦夏令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近年來,隨著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對教育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假期開始讓孩子參加各種夏令營活動,很多家長有了疑問,現在孩子生活越來越好,可是卻什麼都不懂得,不知食物來之不易,不知生活艱辛不易,那麼假期讓孩子參加吃苦夏令營會有什麼收穫
  •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
    如今的社會,在許多窮人家的父母,不讓孩子吃苦,拼命將自己孩子養成了富家子弟時,富人卻拼命想讓孩子去吃苦。董明珠從小就注重培養兒子吃苦的精神。從小到大,董明珠沒有用車接送過兒子一次,一直讓他坐公交車自己回家。有一天,董明珠等兒子回來吃飯,結果左等右等都不見兒子回家。兒子到家後告訴董明珠,原來他是為了等一塊錢沒有空調的車,足足等了半個多小時。
  • 視點 | 吃苦的價值
    吃苦的價值物尚且如此「吃苦」,更何況人了?「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古往今來,英雄偉人歷來都是經歷太多的磨難甚至生死的考驗,才能成就一番事業。蘇東坡一生屢次沉浮,正如他自己所言:「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明朝朱元璋曾熬過3年的乞丐生涯,逆境恰恰錘鍊了他成就帝王之業的霸氣。
  • 白巖松:孩子,別在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吃苦」教育是人生財富
    可見現在孩子對於家長提出的「吃苦」教育的理解有所不同,在社會情況和經濟情況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吃苦」教育也有了新的區別與含義。」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珍惜眼前所擁有的,盼望未來所期望的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就提出孩子要多多體會「吃苦」教育,並闡述了「吃苦」教育的三個方面:讀書之苦,失敗之苦,自律之苦。
  • 不怕吃苦:決定孩子未來成功的條件,如何培養孩子不怕吃苦?
    正因為如此,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孩子不怕吃苦,當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困難和不盡人意之處時,也能以包容的心態接納,並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不至於怨天尤人。所以,父母是需要培養孩子不怕吃苦的品質的。但是讓孩子吃苦就一定能培養出他不怕吃苦的品質嗎?其實面對吃苦,人有三種態度:一種是捱苦,第二種是適應,第三種是超越。
  • 吃苦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一定要讓孩子接受一些「吃苦教育」,培養起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獨立自主的精神。雖然讀萬卷書,卻不能幹好一件事情,試問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呢?依我看,「吃苦」才是最好的教育。讓孩子懂得憑藉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果,才是心安理得的。
  • 吃苦教育是為孩子好?物極必反,讓孩子被動吃苦不如主動獨立
    不要以為吃苦教育,就是簡單的改變孩子的成長環境,讓他們過得艱難一點,更核心的內容在於讓孩子不嬌慣,不輕易放棄,如果家長隨便實行吃苦教育,很可能會害了孩子,所創造的苦環境,對孩子來說,也沒有任何的好處。為什麼不能進行吃苦教育?
  • 有沒有讓孩子吃苦的夏令營,吃苦夏令營對孩子成長有幫助嗎
    很多的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過於幸福,一直在找有沒有讓孩子吃苦的夏令營,也有家長在問:吃苦夏令營對孩子成長有幫助嗎,而在中國最貧困山區,有這麼一個活動:這裡條件太苦,偏,遠,窮,農活多,孩子們勤勞,孝順,村民淳樸,在這裡沒有觀光,沒有心靈雞湯,不講故事,不考智商,也沒有老鷹抓小雞的遊戲
  • 隨感——對於吃苦的理解
    的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是在吃苦了,而是在活受罪,身體都要被折騰的垮了,那還有必要在這種廠裡面做事嗎?現在很多時候,我們年輕人當中的確有一些人吃不了苦,但是我們也沒有必要通過去消耗身體健康的代價去吃苦,因為這不是吃苦,是受罪。我們要真正的去明白吃苦是什麼。吃苦會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同時也有具有一種堅韌的品格。而受罪就是身體和精神承受痛苦。
  • 廣州有沒有讓孩子吃苦的夏令營,2020年農村吃苦體驗夏令營路線?
    廣州作為中國特大城市,發展極好,孩子們生活在天堂般的家裡,有沒有讓孩子吃苦的夏令營,讓孩子去貧困山區體驗生活,很多家長在2020年暑假,找農村吃苦體驗夏令營路線,四川大涼山志願者胡秋根支教老師,特別為家長開闢了這個吃苦生活體驗,讓孩子離開父母,在很遠的農村呆一周或半月。
  • 窮人不一定是能吃苦的人,窮就是窮,吃苦另有涵義
    文┃尚德管理順予許多時候,我們把窮與吃苦劃上了等號,殊不知,窮就是窮,跟吃苦沒有關係。01理解什麼是吃苦什麼是吃苦?窮不是吃苦,窮就是窮。所以,所謂吃苦,不是受窮。真正的吃苦是指長時間為了一件事而聚焦在這件事上的能力,以及在長時間聚焦這件事的過程中,放棄了自己可以享受的娛樂與生活,放棄無效社交,放棄了物質消費。甚至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去忍受不被理解和孤獨。
  • 吃苦教育好嗎?爸是科學家,媽是清華高材生,娃卻被送去農村吃苦
    最重要的是,通過這次「吃苦」,讓孩子們「理解身邊一切事物來之不易,只有懂得了才能學會珍惜。」不吃苦的孩子,最容易長成熊孩子我們有一些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還小,怎麼能夠吃苦呢?我有這麼好的物質條件,我為什麼讓他受那份罪?於是,就出現了一些父母把孩子當成小皇帝一樣供著,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
  • 吃苦夏令營對孩子成長有幫助嗎?貧困山區吃苦2020變形計報名官網
    現在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都生活在溫室中的花朵,希望孩子能參加吃苦夏令營,受點挫折,對孩子成長有所幫助,四川大涼山貧困山區有這麼一個活動,吃苦2020變形計報名官網,可以了解一下。吃苦夏令營這裡的條件相當艱苦,近似惡劣,但孩子們都很努力,勤勞,過來與當地孩子一起吃,一起住,相對城市來參加吃苦夏令營的孩子,在他們的童年成長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 董事長推薦文章:《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
    如今的社會,在許多窮人家的父母,不讓孩子吃苦,拼命將自己孩子養成了富家子弟時,富人卻拼命想讓孩子去吃苦。董明珠從小就注重培養兒子吃苦的精神。從小到大,董明珠沒有用車接送過兒子一次,一直讓他坐公交車自己回家。有一天,董明珠等兒子回來吃飯,結果左等右等都不見兒子回家。兒子到家後告訴董明珠,原來他是為了等一塊錢沒有空調的車,足足等了半個多小時。
  •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深度好文)
    如今的社會,在許多窮人家的父母,不讓孩子吃苦,拼命將自己孩子養成了富家子弟時,富人卻拼命想讓孩子去吃苦。董明珠從小就注重培養兒子吃苦的精神。從小到大,董明珠沒有用車接送過兒子一次,一直讓他坐公交車自己回家。
  •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原創)
    如今的社會,在許多窮人家的父母,不讓孩子吃苦,拼命將自己孩子養成了富家子弟時,富人卻拼命想讓孩子去吃苦。董明珠從小就注重培養兒子吃苦的精神。從小到大,董明珠沒有用車接送過兒子一次,一直讓他坐公交車自己回家。有一天,董明珠等兒子回來吃飯,結果左等右等都不見兒子回家。兒子到家後告訴董明珠,原來他是為了等一塊錢沒有空調的車,足足等了半個多小時。
  • 談教育,就得讓孩子吃苦
    在教育中,這一個東西又是萬不可缺的,那就是吃苦教育。吃苦教育,特別是男孩子,家這個更不能少。一個怕苦的男人,註定是沒有擔當的。捨不得讓孩子吃苦,終究會讓他身邊的人吃苦,讓父母吃苦。吃苦並不可怕,勞動光榮,勞動讓人有尊嚴。在吃苦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父母的觀念。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一個家庭如果有好幾個兄妹姐妹,假如上面有姐姐最後一個是弟弟的話,這個弟弟大多是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