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親戚紅姐說了一個故事。
有一天,兒子放學回來,紅著眼圈和她說道,「媽媽,以後去城裡擺攤別帶我了,有同學看到了,在班上笑話我。」
看孩子這麼委屈,紅姐說心裡扎得疼,她知道孩子一向乖巧,不愛攀比,但又覺得這個時候應當說點什麼。
於是,她說了這番話,堪稱「教科書級別」。
「孩子,媽媽很感動,你每次都陪著去擺攤,不叫苦不叫累,特別像個男子漢。
我也不隱瞞咱們家條件比你們同學是差了一些,可是這也沒啥丟臉的。
不經事的孩子永遠長不大,別小瞧咱們一起打拼的日子,那都是你未來的福氣。」
聽到這話,兒子破涕為笑。
為人父母,天性使然,都恨不得把他們保護在我們的豐滿羽翼之下,好不受風雨侵襲。
這種愛,當然是偉大的,但這樣的愛,卻不一定最好。
《戰國策》中寫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不是為孩子遮風擋雨,而是讓他們在小小年紀就學會共擔風雨。
01
過度保護,是愛也是害
電影《找到你》有一幕,很動容。
馬伊琍飾演的孫芳一臉寵溺地對著肚子裡尚未出世的孩子說話。
「媽媽愛你,媽媽要把最好的都給你。」
這或許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聲。
可是,恰恰是這毫無保留的愛,卻讓孩子像極了溫室裡的花朵,在獨自面對社會的風浪時,變得脆弱不堪一擊。
想起很多年前,帶過一個夏令營。
剛給孩子們分好宿舍,就有一個男孩怯怯地走過來:「老師,我想回家。」
我以為他初來乍到,有些不適應,還連忙鼓勵了幾句:「剛來嘛,過兩天就好了。」
第二天早上,我特別留意了這個男孩,他眼圈紅紅的,打不起精神的樣子。
我把他輕輕叫到一邊,問他怎麼了,他一直低著頭,就是不應聲。
沒過多久,他母親來了,把他接走了。
我一臉詫異,還是男孩的舍友給我交了底。
「老師,他不會鋪床,第一天晚上,自己坐了半宿;早上吃飯,他不會剝蛋……」
有位作家說過一句話,很中肯也很殘酷。
「為人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我們終究無法保護孩子一輩子,總有一天,他們要走出我們的溫暖港灣,獨自踏上徵途,學著抵禦風雨、乘風破浪。
倘若我們沒有教會他們生存本領,身處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社會裡,他們該如何逢兇化吉、遇難成祥呢?
父母最大的過錯就是過度保護,這不僅不是愛,反而是以愛之名對孩子的傷害。
好的父母,不如撕開現實生活的一角,讓孩子早點認識世界真實模樣。
02
你捨不得讓孩子吃苦,
這個世界會讓他更苦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話糙理不糙。
記得之前看過一部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一母同胞天壤之別的結局也是讓人唏噓。
哥哥伊凡是千萬富翁,弟弟大衛卻是底層流浪漢。
從小在同樣的家庭環境成長,其實兩個人吃的、穿的、用的、上的學校都差不多。
唯一的不同是——哥哥伊凡是老大,父母捨得讓他吃苦;弟弟大衛是老么,父母事事包辦寵溺。
採訪中,哥哥伊凡至今說起童年經歷,還是有些「憤憤不平」:
自己從8歲起,就開始幫別人遛狗、修草坪、送報紙,晚上還要去超市打工;
而弟弟大衛被父母嬌生慣養,什麼活也不用幹,成日遊手好閒,自由自在。
可俗話說得好,慣子如殺子,父母不捨得大衛吃的苦,都被這個社會狠狠地還了回來。
習慣了生活在蜜罐裡的大衛,成年後再也扛不住任何的挫敗,最後落得一無所有。
反觀從小被不停使喚的伊凡,卻早在生活的摸爬滾打中煉就一身武藝,再大的風雨也能無所畏懼。
很早之前,聽說過一個「苦難守恆定律」。
苦難,是所有人生的基本屬性。
每一個人一輩子吃苦的總量是恆定的,它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故產生。它只會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或者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
身為父母,你越是選擇現在讓孩子躲避受苦,越不得不在未來讓孩子犧牲更大的代價飽嘗苦難的折磨。
養育孩子,就要能狠下心,讓受苦成為孩子人生的磨刀石,讓孩子一點一滴接受苦難的洗禮,越磨越利,越挫越勇。
03
捨得用孩子,方能成大器
一位做了40年教師、當了30多年班主任,也是一位成功母親的老教師,談到孩子教育上給出這樣的忠告:
愛孩子,要捨得用孩子。
的確,一個孩子只有被大人認真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弱小生命的偉大,進而對他人和世界產生強烈的責任感。
我也相信紅姐的兒子站在攤位前,和母親並肩作戰的那一刻,他的內心流淌的是前所未有的使命感,蕩滌的是身為生命個體的尊嚴和價值。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要捨得差使孩子,什麼都替孩子幹,反而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和可能。
正如《正面管教》中所言:「我們常常剝奪孩子以負責任的方式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機會,然後卻反過來埋怨孩子,嫌他們沒有責任感。」
好的父母,千萬不能一味把孩子當「寵物」養,當「寶貝」疼,而是要讓孩子去參與、去體驗、去嘗試、去鍛鍊。
趙小蘭的父親「華人船王」趙錫成就深諳此道。
他培養了6個非常優秀的女兒,趙小蘭和她的妹妹全部畢業於美國名校,事業有成。
採訪中,被問起教育秘訣,他分享道,就是捨得用孩子,讓他們懂得分擔和付出。
當時,其實他們已經住進了很好的社區,但是他卻執意讓孩子們一起鋪路、油漆房子。
一開始,孩子們也不情願,穿著油漆工衣服,被同學們看到,覺得很難為情。
可父親趙錫成卻非常堅持,他說「他有自己的目的」。
果不其然,父親趙錫成的良苦用心,在幾個孩子的身上看到了成效。
二妹趙小琴是威廉和瑪麗學院的碩士;
三妹趙小美出任過紐約州消費者保護廳廳長;
四妹趙小甫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是一位律師;
五妹趙小亭也是哈佛大學商學院碩士,如今是大學教授;
六妹趙安吉,用3年時間讀完哈佛學士學位,在獲得企業管理碩士後,回到父親的福茂航運公司挑大梁。
不得不承認,教育本身,其實是很反人性的事情。
按照孩子的本能,當然喜歡舒服的成長方式,可假如父母任由發展,很有可能提前埋下地雷,將來一天以悲劇收場。
像趙錫成這樣有智慧的父母,都要有點狠心。
一次, 我不經意地問紅姐:「那麼大的太陽,讓孩子跟著擺攤,也心疼吧?」
她憨憨地笑了笑,說了一句特質樸卻在理的話:
「我可以慣著他,社會不會慣著他,早吃苦,早當家,不是壞事。」
身為父母,未來養育的日子,還是得心再「狠」點,手段再「辣」些,只有讓孩子歷經風雨的洗禮,才能終有一日長成搏擊藍天的雄鷹,從此自信地翱翔天空。
04
世間永遠沒有不凋謝的花,人生永遠沒有不難走的路。
既然世事無常防不勝防,何不讓孩子練就一身銅皮鐵骨刀槍不入?
好的父母,都要捨得讓孩子吃點苦頭。
不是不能為他們遮風擋雨,而是在那些共擔風雨的日子,才是孩子未來披荊斬棘的最大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