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付出太多,孩子懂得太少,這些「苦」孩子需不需要經歷?

2020-09-03 愛德少兒




小時候,老人們跟我們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

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成了坑!

前些天電視中有一則新聞:一個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幹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兩年了,兒子心安理得地賦閒在家,要麼上網打打遊戲,要麼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時日。對於媽媽的指責,他振振有詞地說:「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節目播出後,很多家長陷入了深思,自己家裡有沒有這種潛在的危機?


我們總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卻不知道是因為我們保護的太好了,不讓他們懂事。要想讓孩子從小明事理能為他人著想體諒父母,就應該從小讓孩子吃點苦,讓他們識得人間疾苦,懂得珍惜懂得體諒。

現在的孩子大都很聰明,但他們大部分最後都沒能獲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意志力,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兒童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階段,父母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很必要。&34;是一種心理承受力。

01

父母要有讓孩子吃苦的意識


例如孩子學走路時,不要總是扶著她,有心的父母可以發現,那些總是由父母扶著練習走路的孩子學會走路所花的時間比那些自己去練習走的孩子所花的時間要長。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去吃這些苦:

辦法 · 推薦

1.孩子到了五六歲,就要讓他幫你提點東西,掃掃地擦擦桌子,並告訴他如何節省用電,還可以教他們整理自己的房間。

2.孩子上學,告訴他們一些簡單的安全知識,要他節約文具的開支。

3.節日裡讓孩子洗洗馬桶,知道臭和髒是生活的一部分。

4.適當讓孩子幹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們照顧。

5.孩子上中學,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費,錢就這麼多,超支了只能挨餓。

6.培養孩子各種生活技能,讓他們有很強的動手能力。

7.孩子十五歲左右,要他在外面多參加社會活動,鍛鍊自己,接觸社會,培養吃苦精神。

02

孩子要自立


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志,減少對他人的依賴。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在家裡,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心理上要獨立。

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有主見,從而為孩子以後的成功打下基礎。

03

父母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與孩子參加晨跑,參加體育運動,如一起打球,一起遊泳,一起旅遊,這樣可以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同樣讓孩子得到了鍛鍊。能吃苦來自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來自一件件沒有妥協退讓的小事情。

比如:天氣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兒園,父母不遷就孩子,頂著寒風帶著孩子去幼兒園;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會和孩子像平常一樣去衝涼,而不是倒頭便睡;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幾米就要到達預定的終點了,孩子喘著氣不想再跑,父母鼓勵著孩子,一起奔到終點……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在鍛鍊磨礪著孩子,使他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使他們能吃苦。越是愛護孩子,就越要加強他的「吃苦」教育。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罪,才是真正的愛護與負責。

04

一點一滴的積累,沒有妥協退讓


比如,當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願起床的時候;當孩子難以完成一件手工製作的時候;當孩子跳繩跳到最後筋疲力盡的時刻;當孩子正在完成份內的家務活,小夥伴來找他出去玩的時候……這些都是鍛鍊吃苦的場合。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勵、誘導和鞭策。要求孩子堅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堅持與困難作鬥爭。實際上,吃苦的精神就來自這最後的咬牙堅持之中。

對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後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願而不強迫命令;需身體力行發揮榜樣的作用而不能只動嘴不動手。

05

需持之以恆而不可一曝十寒


人生漫長的路要靠他們自己走,困難也得靠他們自己解決。總有一天,他們要自己面對這個社會,擔負家庭的責任。

尤其是男孩,對一個未來的男人來說,吃苦耐勞是他的立世之本,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他註定難以面對日益競爭的社會競爭。

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折騰,是為他們將來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穩順暢,所做的儲能蓄勢的準備。讓他們踏入社會後,在風雨人生中,充分實現自身價值。


相關焦點

  • 愛需要付出也需要「索要」,愛孩子和讓孩子來愛同樣重要
    朋友回答:讓她做些事情,讓她覺得我們也需要她!父親拒絕了,說:「我故意不扣的,你媽在樓下等我了,她會幫我扣上的!」通過窗口,兒子看到母親在幫父親扣扣子,一邊埋怨一邊滿足地笑著。這個故事叫做《給愛留一個位置》,要學會別人,也要學會讓別人來愛你。
  • 白巖松:有格局的家長,懂得讓孩子吃「3種苦」,不會心軟
    ——白巖松老輩人常說,一個人將來能否享福,要看小時候有沒有吃過苦,因為人生需要福禍相依,一切都是有定數的。可如今再看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大多數父母會盡力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不再願意讓他們吃苦。就比如一些常見的小事,在多數父母的意識裡都是非常危險的,他們絕對不會讓孩子處於這種危險中,更不會讓孩子去吃生活中的苦。
  • 養不出感恩的孩子‖也許因為父母付出的太多。
    為什麼付出越多的父母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呢?也許跟我們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有關係。太順從孩子,往往孩子就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其實孩子不應該是寵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影響著孩子的一生成長,父母的擔當感和責任感會讓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有一個故事,你看能說明什麼?
  • 養不出感恩的孩子‖也許是因為父母付出太多。
    為什麼付出越多的父母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呢?也許跟我們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有關係。太順從孩子,往往孩子就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其實孩子不應該是寵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影響著孩子的一生成長,父母的擔當感和責任感會讓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有一個故事,你看能說明什麼?
  • 家長一心付出,孩子卻不領情?家長做好合理定位,家庭才能更和諧
    所以一味的付出對孩子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我們要做好正確合理的教育定位才會使家庭更和諧,孩子更優秀。一、 為什麼家長一心付出,孩子長大後卻不懂感恩?有一位哲學家說過:「當教育給予的東西太多以至於過度的時候,最合適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合的東西。」
  • 付出越多的家長,越難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4個原則讓孩子更孝順
    其實現在有很多家長本意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可以變得很優秀,可以孝順自己,所以才對孩子無怨無悔地付出了很多。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自己對孩子付出得越多,孩子就越不感激自己,這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始終想不出原因。
  • 付出越多的家長,越難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4個原則讓孩子更孝順
    其實現在有很多家長本意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可以變得很優秀,可以孝順自己,所以才對孩子無怨無悔地付出了很多。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自己對孩子付出得越多,孩子就越不感激自己,這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始終想不出原因。
  • 痛苦在於「想得太多但書讀的太少」——「想要的太多但付出的太少」
    《白蓮花》陳哈作品接下來展開說說,回到痛苦在於「想得太多但書讀的太少」上來,其實現在還有一類人的痛苦在於」書讀太多想得也太多「這類人,就是屬於前面說的「知」太多而不「行」,鑽到道理裡出不來的那種,看了很多書很多句子(道理),但生活經驗很少,行動也很少,只看書,不實踐,就成了傳說中的」書呆子「。道理如果阻礙快樂生活,道理就失去了意義,它就成了一個讓你抓狂的句子或者詞語。
  • 「我病了,孩子連杯水都不樂意倒」:為什麼孩子不懂得心疼你?
    晚上也是強打起精神為女兒準備晚餐,煮了些粥給孩子炒了個雞蛋,孩子一看這些就不滿意了,說自己要吃紅燒肉。有時候孩子不心疼你,對你冷漠是因為家長對孩子付出的太少,親子之間沒有足夠的感情而有些時候則是因為你付出的太多,給予的太多,養成了孩子不知感恩的性格,造成了孩子的冷漠,令孩子變成了「白眼狼」。其實像這種情況在中國的家庭中比比皆是,孩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絲毫不懂得感恩父母。孩子的冷漠、沒良心來自於父母的溺愛,來自於父母的大包大攬。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讓孩子不再冷漠,學會心疼父母呢?
  • 孩子對家長索取太多,學會三個方法,解決他們要求太多的習慣
    第一個方法:孩子學會獨立。孩子無理取鬧對家長要求太多,家長不堪重負這樣的情況很多。這是因為孩子不能理解父母,對家長沒有感恩之心。只要孩子經歷過家長的艱辛和歷程,能夠促進孩子成長,孩子也能更理性。所以家長教會孩子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教育孩子也需循序漸進,不可拔苗助長,否則孩子苦,家長累
    孩童亦如此,家長迫切心急的想讓孩子快快「長大」,最終換來的不一定是孩子的「蛻變」,有可能是孩子的辛苦和家長的累。很多家長害怕孩子落後在起跑線上,便早早讓孩子學習各種嚴重超綱的知識內容,學齡階段就讓孩子學小學階段的內容,小學階段起就要開始學習中學階段的內容。這對孩子而言無疑是拔苗助長,因為兒童在成長過程的思維發展尤其內在的規律,當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成熟時,他們是無法掌握相應的知識的。
  • 優秀的孩子需要經歷4種苦,都吃過了才能成為人上人!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必須經歷以下這四種苦,將來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有多少人像她一樣,少時無知,不懂得學習的重要性,整天以矇混過關未樂,甚至在該讀書的年紀放棄了學業,後來大了,知道自己傻了,但也晚了。有句話說得好:「所有偷過的懶,都會變成打臉的巴掌。」現在不吃學習的苦,將來就要吃生活的苦。
  • 再愛孩子,也要讓他吃這3種苦,心軟只會害了孩子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會永遠生活的無憂無慮,也沒有人會永遠遇不到任何困難。可是,儘管大家都懂得道理,有的家長卻還是驕縱、溺愛自己的孩子。不讓孩子自己動手、不讓孩子有任何的不高興、不讓孩子親力親為等等。
  • 教育新理念:孩子能承受這3種苦,父母別心疼,孩子將來很優秀
    很多家長不僅在家裡從不讓孩子幹活,甚至還會找到學校的老師,告知自己的孩子不能在學校幹活之類的情況。每一位父母都非常清楚,我們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無論如何也守護不了孩子的一生,他們將來總要自己走自己未來的路。
  • 想要孩子體會父母的「不容易」,不需強調付出,要改變教育方式
    家長總是覺得,只要自己付出全部心血對孩子好,哪怕再苦再累也不能委屈孩子,這樣一定會換來孩子的理解或孝順。可在生活中往往出現了相反的情況,大人付出心血和精力,孩子完全感受不到,甚至還嫌家長做得少、做得不好。
  • 付出全部孩子卻不懂感恩?家長該反思自己了
    感恩是一個非常嚴肅,也非常現實的一個話題,每個人都要懂得感恩,懂得感激自己身邊的小事,懂得感恩和自己一起的人。付出全部孩子卻不懂感恩?感恩就像學習一樣,是需要我們學習一生的,需要我們時時刻刻的學習的。那麼你們知道孩子為什麼會不懂得感恩嗎?其實這是有原因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原因吧。
  • 家長為孩子做得太多,小心孩子長大後沒主見
    家長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的付出,反而會阻礙孩子的健康發展及探索能力。如果孩子大事小情都聽父母的,容易讓孩子養成依賴心理,長大後容易變得不敢承擔任何責任。孩子做錯事情時,不要馬上阻止孩子,不斷犯錯,才能不斷進步,這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
  • 家長對孩子的付出需要有覺知,促進孩子心智成熟的付出才是真愛
    因此,家長對孩子的付出需要有覺知,愛孩子不是為了滿足自己需要的一味付出,真正的愛是促進孩子的心智成熟。當我們為孩子付出時,需要思考下我們是在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嗎?還是剝奪了孩子成長和獨立的機會? 讓孩子學會做他力所能及的事需要從小抓起。比如吃飯,每次回老家時,總會看到巷子裡大街上追著一歲多孩子餵飯的家長。 有一次我聽到兩位老太太聊天,一個說到孩子不肯吃飯,另一個說:「哎呀,我們家的孫子,我餵飯餵到三年級,現在的孩子真是不好帶呀!」
  • 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我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抱怨:半輩子都在做孩子奴,到頭來孩子卻不懂事、不聽話,更不會心疼父母,真讓父母心寒啊!為什麼現在有些孩子一點都不懂得心疼父母?這與我們的家庭教育是否有關?因為,孩子剛出生時,就像是一張白紙般,父母在上面怎麼描繪,孩子就如何。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學習的參照物,所以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也是現實存在的。家長忽略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自然不會懂得心疼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中,說不定覺得父母的一切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呢!我在這裡說要養出一個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並不是非要讓孩子感恩父母、進行道德綁架。
  • 孩子懂得感恩,家長省心不少,高情商的家長懂得這樣教育孩子
    如果問一個家長,對自己家孩子最大的期望是什麼?答案一定不一樣,有人說希望他們聰明懂事,有人說希望他們能夠成才,但是毫無例外的是,很少有家長會說:&34;古人云:&34;,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不僅能夠理解父母,還記住每一個幫助自己的人,用滿滿的善意對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