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孩子掏心掏肺,為何孩子卻對我這麼冷漠,連杯水都不樂意給我倒。」這是一位媽媽生病時的內心獨白,事情具體是什麼樣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這個孩子是張鑫的女兒,這位媽媽從小對女兒照顧的無微不至,每天給孩子準備好衣服放在床頭,飯菜也是變著花樣的做,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怕委屈了孩子。
但就是這樣一位盡職盡責的媽媽總被女兒挑剔,稍有不滿就對媽媽發脾氣,感覺媽媽做的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一點感恩之心。
這幾天,媽媽感冒了還發了燒,吃過藥後就躺在床上休息。晚上也是強打起精神為女兒準備晚餐,煮了些粥給孩子炒了個雞蛋,孩子一看這些就不滿意了,說自己要吃紅燒肉。
媽媽為難地說:「對不起,寶貝,媽媽生病了,沒精力給你做好吃的,今天咱們先將就一下好嗎?」女兒回了一聲好吧就沒再說話了。
看著女兒獨自坐在那裡吃飯,也沒叫自己,也沒說一句關心自己的話,心裡不由得一陣失落。晚些的時候,張鑫感到口乾舌燥,想起來去倒杯水卻又沒什麼力氣,頭暈腦脹的,就叫了女兒一聲。
女兒大聲回道:「幹什麼?我在寫作業呢!」媽媽說:「不好意思,寶貝,能幫我倒杯水嗎?」不一會兒,女兒端著水杯過來了,媽媽接過水杯。
在女兒正準備走的時候叫住了她說:「這水是涼的,能幫我倒杯溫水嗎?」女兒不耐煩地說:「你好麻煩呀!我還很很多作業沒做呢!涼的又不是不能喝。」說完沒等媽媽回話就出去了。
聽著女兒冷漠的話,媽媽頓時愣在了原地,感覺非常扎心,晚上久久不能入睡,回憶和孩子的一起的點點滴滴以及孩子說過的話。
有時候孩子不心疼你,對你冷漠是因為家長對孩子付出的太少,親子之間沒有足夠的感情。而有些時候則是因為你付出的太多,給予的太多,養成了孩子不知感恩的性格,造成了孩子的冷漠,令孩子變成了「白眼狼」。
其實像這種情況在中國的家庭中比比皆是,孩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絲毫不懂得感恩父母。孩子的冷漠、沒良心來自於父母的溺愛,來自於父母的大包大攬。
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讓孩子不再冷漠,學會心疼父母呢?
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毛病,總喜歡把所有的一切給孩子準備好,讓孩子坐享其成,你的勤快是造就孩子懶惰的根本原因。
經常這樣做會讓孩子感覺父母為他做什麼都是理所當然的,他們總是會心安理得的接受父母的「愛意」,長此以往會令孩子失去感恩之心,失去對父母的尊敬。
不要總讓孩子去享受你對她的愛,偶爾也要試著去支使孩子,比如說下班回來讓孩子給你倒杯茶,吃飯的時候讓孩子去拿餐具,讓孩子幫你你掃掃地,做一些簡單的家務。總而言之,要讓孩子學會付出。
當孩子向你分享食物的時候不要拒絕,收下並對孩子提出表揚,培養孩子分享的能力。有些家長或長輩總喜歡逗弄孩子說:「你吃的什麼給我吃點吧?」
很多孩子剛開始的時候都會毫不吝嗇地把東西遞出去,但是這個時候家長又會說:「真乖,我不吃你吃吧!經常如此會養成孩子吃獨食的毛病。
教會孩子分享,懂得分享的孩子對待父母一定不會吝嗇。
這裡的訴苦並不是說向孩子抱怨,經常在孩子面前抱怨也會讓孩子變得愛抱怨。向孩子訴苦意在告訴孩子自己很累,希望得到孩子的關心。
比如說:上了一天的班回到家可以跟孩子說:「寶貝,媽媽上了一天的班肩膀好疼,能幫媽媽捶一下嗎?」用訴苦的方法可以幫助培養孩子的孝心,同時也能增加親子之間的感情。
你要先學會愛自己,別人才會愛你,家長一味的付出只會讓孩子認為你不需要被關愛。不要總是讓孩子做被偏愛的那一方,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親情、關愛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