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一心付出,孩子卻不領情?家長做好合理定位,家庭才能更和諧

2020-12-20 朗朗育兒課堂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朋友最近在教育上遇到了一些困難,想來找我這個當老師的諮詢。

朋友的孩子今年上初中,朋友為了能夠更好的照顧孩子,方便孩子上下學,辭職了工作,還搬到孩子學校附近開始新的生活和學習。

朋友的丈夫也是為了孩子辛苦工作賺錢,常年在外出差。朋友其實內心有點猶豫自己這麼做值不值得。本來她覺得是值得的,但是自己的孩子卻不領情,這次孩子考試成績出來,考的不理想,於是和孩子吵了起來,朋友就說,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你怎麼就不理解呢。

孩子反而說,這都是你們一廂情願。

朋友的親子關係在很多家庭中都非常常見,很多家長在給自己定位的時候常常都是一心為孩子服務,而不是先了解孩子需要什麼。

所以一味的付出對孩子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我們要做好正確合理的教育定位才會使家庭更和諧,孩子更優秀。

一、 為什麼家長一心付出,孩子長大後卻不懂感恩?

有一位哲學家說過:「當教育給予的東西太多以至於過度的時候,最合適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合的東西。」

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教育關係就是如此,很多家長在給予孩子溫暖和照顧的時候,常常都是過度的,並不是適當的給予。所以就會出現很多,孩子本身根本不需要,但是家長卻以為做出了巨大犧牲所給予孩子,實際上並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根本感受不到感恩的理解,所以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對家長也不會做出感恩的行為。

孩子沒有感恩意識,並且邊際效應不斷在作用,所以即使家長再過度的給予孩子問難和照顧,孩子也依然沒有辦法能夠感恩。

二、邊際遞減效應:當付出習以為常,孩子就不再感恩

這個效應其實一開始是放在消費學中的,就是當消費者再購買商品的時候,隨著購買的次數和商品數量越多,那麼這個商品對消費者產生的吸引力都會呈遞減驅使。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當一樣東西,只有在一定數量中才會達到最佳狀態和效果,一旦過了這個數值,那麼效果反而會下降。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付出過多的照顧,實際上孩子只會對一定的教育有反應,當反應超過這個數值之後,孩子就會產生免疫,甚至對這些付出毫無體會。

朋友的孩子從出生就備受家裡人關注,孩子自然而然對這些犧牲已經免疫,毫無體會,覺得這都是家長應該做的,或是家長一廂情願做的。

當孩子覺得這些付出都成為平常的事情了,孩子自然不會懂得感恩父母,感謝這些犧牲了。

三、付出型的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弊端

付出型的父母常常都會有一種道德綁架的方式去要求自己的孩子,他們覺得自己付出了這麼多,孩子應也要有相應的回報,這樣就會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一些負面的影響。

1、 影響孩子自信心

一直覺得給予的越多,孩子就會越優秀,可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他們在給孩子過多的付出的時候,這就會給孩子過高的期望,孩子因此就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從而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他們往往會感覺到自己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久而久之會產生自卑的心理。

2、 影響孩子未來

在以後的日子中,孩子就要一直背負著回報的態度去對待家長,這就會影響孩子以後的家庭組成,關係到孩子自身的結婚生子。

以及在孩子成長中所受到這些教育觀念的影響,導致孩子未來的價值觀也受到一定的影響,覺得什麼事情都需要有回報才可以做,這種會在孩子以後的人生中有深刻的負面作用。

3、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父母不斷的割捨自己,讓自己不斷的付出,可是孩子卻覺得父母是多此一舉,甚至對父母的付出置之不理。

在這樣的家庭中,雙方本身就有一定的影響,互相就不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會隨著越來越遠。朋友和孩子就是這樣讓他們之間出現一些誤會,雙方之間的關係也會有著裂縫。

四、家長如何做好家庭定位,轉變教育方式

1、 明確自己的定位與角色

家長不能一味的付出,一定要知道父母在孩子人生中的位置,既是導師也是朋友,所以不能一味的付出導致孩子不懂得感恩。

作為孩子人生中重要的角色,一定要做好引導者的功能,不能一味的寵愛孩子,付出過度,對孩子的成長也無利。

2、反省自己日常教育方式

很多時候,家長所付出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就拿吃飯這個簡單的事情說,家長覺得孩子多吃肉,吃好的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照顧,可是有沒有想過,孩子根本不喜歡吃肉,只喜歡吃蔬菜。

所以我們在日常要多反省自己是不是在教育上忽略了孩子的真實需要,不明白孩子到底想要什麼,我們要真情實感的去了解孩子所需的。

3、從孩子們的需求出發,注意生活細節

了解孩子的需要很簡單,我們可以從生活的細節處下手。在日常起居,生活飲食方面去關心孩子到底需要的是哪些,在生活習慣方面去和孩子多交流,不能再一味盲目的給予,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不懂得感恩。

付出型的父母,並不是不求回報的父母,這類家長往往更希望得到孩子們的回報。但是適得其反,孩子反而會感受到更多的厭惡之情,這樣只會傷了家長的心,還會傷害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感情。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孝順父母卻不領情,家長是怎麼把孩子養成「白眼狼」的?
    孩子孝順父母卻不領情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事情發生在高鐵上,中午買飯的事情。10歲左右的小男孩,買了三份高鐵飯,高興的回到座位上,媽媽看到後,一下子發脾氣了:「你怎麼買這麼多?不是跟你說了,買一份嗎?」如果他們能學會接受這份愛,孩子一定會比之前,更愛父母,也更能擁有幸福的能力。愛不是單行道,並行、相互的愛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父母總是習慣性付出,但卻忘了,孩子也天然有愛人的能力,孩子愛你的時候,別忘了感謝他,並且接受他的愛。
  • 為什麼有的二胎家庭很和諧?這些事情要做好,家長別偏心
    二胎家庭最頭疼的無非是兩個孩子的關係問題,為了協調二者的關係,各位家長可謂是嘔心瀝血。其實,大寶和二寶的關係問題並不難解決,家長們只要找對方法,給兩個孩子同樣的照顧和關懷,那麼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二胎家庭做好這些事情,孩子們相處會更融洽,家庭關係會更美好。
  • 家長要與孩子和諧相處
    家長要與孩子和諧相處江蘇省贛榆縣城頭中學 李君仁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是現行教育體制的影響下,可以說,每一位家長都為孩子學習絞盡腦汁,每一位家長也都為孩子的成長煞費苦心。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家長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孩子往往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形成&34;。
  • 《父母鞠躬盡瘁,孩子不領情,讓全權代勞的中國式父母情何以堪》
    其實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大多數孩子在家裡的地位,遠遠超過家裡長者,成了全家的掌上明珠。只要孩子有需要,有所求,家長基本都會全力以赴,有求必應。很少去權衡事情性質再決定該不該一味的滿足孩子。 長此以往,給孩子養成了一種不良習慣。習慣了索取,習慣了自利,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更習慣了這種高高在上被視若珍寶的感覺。
  • 和諧的家庭氛圍,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家長要明白3點
    父母的相處中,藏著孩子的未來。如果你懂得尊重和關愛自己的愛人,孩子就能在你身上學會愛人的方法,這就是最好的榜樣。和諧的家庭氛圍,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家長要明白3點!1、遇到問題,先放下問題很多父母,如果雙方觀點不一致的時候,都會各說各的理由,最後僵持不下。
  • 孩子出現攻擊行為,家長先建立和諧家庭,根源上解決孩子暴力問題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就會變得更自我,總想做大人的事情表達自己的主見。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受教傾聽能力是比較弱的,倘若家長不及時引導糾正,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會造成不好的影響。人是環境下的產物,家長的所作所為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孩子最初三觀的建立都源自於原生家庭。倘若家長要求孩子規範自己,那麼,首當其衝就是要家長站出來,言傳身教。孩子才能更容易的接受需要這樣做的舉措。
  • 二胎家庭孩子水火不容?家長先做好情緒教育,才能「一碗水端平」
    二胎家庭孩子水火不容?家長做好情緒教育,才能「一碗水端平」常言道優秀的人如出一轍,而一般人的問題總是千奇百怪。孩子遇到這類不順心的事情不懂得怎麼清楚表達自己,只會選擇簡單直接的發脾氣,甚至是作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舉動。因此對待孩子情緒化問題,家長要先做好情緒教育,讓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才能平等教育兩個孩子,做到「一碗水端平」,科學有效的化解二胎家庭孩子「水火不容」的歷史難題。
  • 孩子出現攻擊行為家長先建立和諧家庭,根源上解決孩子暴力問題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就會變得更自我,總想做大人的事情表達自己的主見。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受教傾聽能力是比較弱的,倘若家長不及時引導糾正,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如若發現孩子&34;了暴力行為,家長要這麼做,才能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家長應該怎麼做,才可以避免孩子的暴力行為發生?有這麼一則故事:&34;。
  • 孩子漠視家長的付出?家長應改變愛的方式,讓孩子審視父母的關愛
    為什麼孩子對家長的付出很冷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每個人的教育是從這裡開始。家庭教育成為教育人的起點與基點。可能家長目的是在於樹立權威,能夠使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但其實很容易誘發孩子的逆反性。這就會造成親子之間的不和諧,很多時候孩子已經清楚父母的意思,但也總是不遵循,乃至忽略家長的付出。
  • 家長如何做好親子互動,告別不和諧親子關係,讓寶寶更聰明可愛
    ,他說自己一點都不累,孩子很聽話,我們都很好奇。    那麼如何做好親子互動?告別不和諧親子關係!    在家長與孩子的互動中,我將親子互動分為社會類親子活動與家庭類親子活動兩大塊。    二、家庭類親子活動    這個就很簡單了,家長可以跟孩子玩搭積木,跑火車等一些親子遊戲,或者一些親子閱讀,對於不到1歲的寶寶,可以進行躲貓貓,扣洞洞,爬行鍛鍊等等活動。
  • 一名優秀的家長,是如何做好孩子幼小銜接的?
    ,家裡也經常因為孩子學習而吵架,父母和孩子都特別辛苦,孩子基礎太差導致不自信,加上老師和其他家長的影響,都導致家長更焦慮。很多家長說孩子字寫得不好,不認真,握筆不對、佔格不對等等,讓孩子擦掉重寫,其實這個做法是不太好的。如果我們沒有找專業的書法老師去啟蒙,教孩子寫字,只是讓孩子在家描紅,家長在旁邊輔導,孩子是不可能寫出一手好字的。
  • 孩子的起跑線是家長,而家長的起跑線是內心的覺醒和合理的規劃
    例如,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學好英語?家長A認為,學英語真沒什麼用,他大學時好不容易過了英語四級,結果從大學畢業後從未用過英語。(城媽只能內心想想,估計能用到英語的工作這位家長也做不了吧[捂臉])家長B認為,只要考試考英語,孩子就得學英語,學英語就是為了考個好分數。但如果將來考試不考英語了,應該馬上讓孩子放棄學習。
  • 誰的青春不迷茫?家長做好這幾點,讓孩子的青春期不迷茫!
    與很多爸爸媽媽交流的時候,大家都感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 小時候孩子們個個可愛又聽話,簡直是小天使降臨。一到青春期,立馬判若二人,父母感覺猶如洪水猛獸,不聽話不服管不交流不上進等等。父母都會感嘆:我那個可愛的小天使去哪裡了?
  • 最和諧的關係是:老師做好領路人,家長做好榜樣,我們一起努力
    ,教育這艘船才能載著孩子駛向美好的未來。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會導致船的失衡,任何一方的不配合,都會導致船的失控,家校關係的不和諧,最後受傷的,只是孩子。所以,在教育這條路上,既然老師和家長都有著希望孩子好共同的目標,那麼就應該保持著最和諧的關係:老師做好領路人,家長做好榜樣!1.
  • 放假不代表放養,假期裡家長如何協助孩子做好時間管理?
    暑假,讓孩子放鬆之餘,家長也會擔心孩子生活和學習不規律、沉迷遊戲、做作業拖延,以及可能出現「假期症候群」等等。放假不代表放養,假期裡家長如何協助孩子做好時間管理?學習狀態欠佳表現為:上課走神、打瞌睡、作息時間打亂、作業完成質量不高等等。如果是國慶、寒暑假等長假,孩子的調整時間可能更長,而且因人而異。如果想要孩子提高在校學習狀態,放假在家,家長該怎麼協助很關鍵。
  • 為什麼孩子會討厭父母?親子關係太差的家庭,大多是這點沒做好
    而且朋友還說:「我家孩子已經不是一次因為這種事吵架了,很多時候我都是為了她好,可是她總是不領情」沒錯,多少父母一句為了你好,親子之間逐漸失去邊界。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關係過於親密,甚至想要安排孩子的一舉一動,可最後反而是這種親密而破壞了原本和諧的關係。
  • 新學期,最和諧的關係是:老師做好領路人,家長做好榜樣
    教育孩子,就像划船,家長和老師一人一隻槳,只有雙方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都齊心協力勁往一處使,教育這艘船才能載著孩子駛向美好的未來。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會導致船的失衡,任何一方的不配合,都會導致船的失控,最後受傷的,還是孩子。
  • 現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
    現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與同齡人相處的機會,他們往往也會比較自私一些,不懂得分享,也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一:擺正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家長要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首先就應該擺正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要知道家庭也是一個小的集體,在集體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 教育路上,和諧的關係是:老師做好領路人,家長做好榜樣,共勉
    新學期開始了,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能光靠老師,再好的老師也無法代替家長的教育地位,再負責任的老師也需要家長的配合。教育孩子,從來不是家庭或學校的孤軍奮戰,更不是家長和老師互相對立,而是老師做好領路人,家長做好榜樣。
  • 父母傾囊付出的愛,孩子不領情
    反思我們的周圍,有多少21世紀的父母贏得了孩子的尊敬和愛戴?孩子對父母的傾囊付出的愛,孩子並不領情。1.大多數父母尤其是父親,對孩子並不習慣表達自己的父愛,感情「深厚」,不像國外的父母以「我愛你」口語表達方式表達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