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朋友最近在教育上遇到了一些困難,想來找我這個當老師的諮詢。
朋友的孩子今年上初中,朋友為了能夠更好的照顧孩子,方便孩子上下學,辭職了工作,還搬到孩子學校附近開始新的生活和學習。
朋友的丈夫也是為了孩子辛苦工作賺錢,常年在外出差。朋友其實內心有點猶豫自己這麼做值不值得。本來她覺得是值得的,但是自己的孩子卻不領情,這次孩子考試成績出來,考的不理想,於是和孩子吵了起來,朋友就說,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你怎麼就不理解呢。
孩子反而說,這都是你們一廂情願。
朋友的親子關係在很多家庭中都非常常見,很多家長在給自己定位的時候常常都是一心為孩子服務,而不是先了解孩子需要什麼。
所以一味的付出對孩子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我們要做好正確合理的教育定位才會使家庭更和諧,孩子更優秀。
一、 為什麼家長一心付出,孩子長大後卻不懂感恩?
有一位哲學家說過:「當教育給予的東西太多以至於過度的時候,最合適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合的東西。」
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教育關係就是如此,很多家長在給予孩子溫暖和照顧的時候,常常都是過度的,並不是適當的給予。所以就會出現很多,孩子本身根本不需要,但是家長卻以為做出了巨大犧牲所給予孩子,實際上並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根本感受不到感恩的理解,所以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對家長也不會做出感恩的行為。
孩子沒有感恩意識,並且邊際效應不斷在作用,所以即使家長再過度的給予孩子問難和照顧,孩子也依然沒有辦法能夠感恩。
二、邊際遞減效應:當付出習以為常,孩子就不再感恩
這個效應其實一開始是放在消費學中的,就是當消費者再購買商品的時候,隨著購買的次數和商品數量越多,那麼這個商品對消費者產生的吸引力都會呈遞減驅使。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當一樣東西,只有在一定數量中才會達到最佳狀態和效果,一旦過了這個數值,那麼效果反而會下降。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付出過多的照顧,實際上孩子只會對一定的教育有反應,當反應超過這個數值之後,孩子就會產生免疫,甚至對這些付出毫無體會。
朋友的孩子從出生就備受家裡人關注,孩子自然而然對這些犧牲已經免疫,毫無體會,覺得這都是家長應該做的,或是家長一廂情願做的。
當孩子覺得這些付出都成為平常的事情了,孩子自然不會懂得感恩父母,感謝這些犧牲了。
三、付出型的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弊端
付出型的父母常常都會有一種道德綁架的方式去要求自己的孩子,他們覺得自己付出了這麼多,孩子應也要有相應的回報,這樣就會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一些負面的影響。
1、 影響孩子自信心
一直覺得給予的越多,孩子就會越優秀,可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他們在給孩子過多的付出的時候,這就會給孩子過高的期望,孩子因此就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從而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他們往往會感覺到自己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久而久之會產生自卑的心理。
2、 影響孩子未來
在以後的日子中,孩子就要一直背負著回報的態度去對待家長,這就會影響孩子以後的家庭組成,關係到孩子自身的結婚生子。
以及在孩子成長中所受到這些教育觀念的影響,導致孩子未來的價值觀也受到一定的影響,覺得什麼事情都需要有回報才可以做,這種會在孩子以後的人生中有深刻的負面作用。
3、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父母不斷的割捨自己,讓自己不斷的付出,可是孩子卻覺得父母是多此一舉,甚至對父母的付出置之不理。
在這樣的家庭中,雙方本身就有一定的影響,互相就不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會隨著越來越遠。朋友和孩子就是這樣讓他們之間出現一些誤會,雙方之間的關係也會有著裂縫。
四、家長如何做好家庭定位,轉變教育方式
1、 明確自己的定位與角色
家長不能一味的付出,一定要知道父母在孩子人生中的位置,既是導師也是朋友,所以不能一味的付出導致孩子不懂得感恩。
作為孩子人生中重要的角色,一定要做好引導者的功能,不能一味的寵愛孩子,付出過度,對孩子的成長也無利。
2、反省自己日常教育方式
很多時候,家長所付出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就拿吃飯這個簡單的事情說,家長覺得孩子多吃肉,吃好的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照顧,可是有沒有想過,孩子根本不喜歡吃肉,只喜歡吃蔬菜。
所以我們在日常要多反省自己是不是在教育上忽略了孩子的真實需要,不明白孩子到底想要什麼,我們要真情實感的去了解孩子所需的。
3、從孩子們的需求出發,注意生活細節
了解孩子的需要很簡單,我們可以從生活的細節處下手。在日常起居,生活飲食方面去關心孩子到底需要的是哪些,在生活習慣方面去和孩子多交流,不能再一味盲目的給予,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不懂得感恩。
付出型的父母,並不是不求回報的父母,這類家長往往更希望得到孩子們的回報。但是適得其反,孩子反而會感受到更多的厭惡之情,這樣只會傷了家長的心,還會傷害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感情。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