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攻擊行為家長先建立和諧家庭,根源上解決孩子暴力問題

2020-09-11 重慶海之聲袁家崗店12


下午老李接到孩子班主任的電話,說孩子在上課的時候跟同學產生了衝突,發生了打架事件,打架雙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要老李趕到學校處理一下。

老李說平常因為工作繁忙,出差較多,對孩子的印象還停留在上周的午飯時刻,孩子的一切要求必定是當場允諾的,老李也是今天才開始重新審視孩子出現的問題。到底是家庭環境的原因導致的,還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經&34;呢。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攻擊行為?

1、 孩子自我意識的逐漸成型,缺乏受教,以至於情緒表達的做法不妥當。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就會變得更自我,總想做大人的事情表達自己的主見。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受教傾聽能力是比較弱的,倘若家長不及時引導糾正,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2、 父母的度過寵溺,使得孩子驕傲自大目無尊長。

據研究表明,百分之八十受到父母溺愛的孩子,在行為不可控的概率上遠遠大於一般家庭。父母是孩子最堅強的&34;,是這個道理,但由於孩子缺乏管教又受到父母&34;的支持,就會變得自視甚高,行為過激也是&34;的了。

3、孩子的是非觀念不正確。

家庭環境的原因致使孩子無法從中獲得辨別是非的能力,通常情況下都是父母順著自己的意思,滿足一切要求。做任何事情就會顯得自我,我認為對才是對的觀念。這樣錯誤的是非觀念直接默認了孩子的攻擊行為是&34;發生的。

孩子能否健康快樂的成長,是跟父母悉心指導分不開的,每一種行為的產生都意味著孩子所處的階段,父母也要做出相應的改變,才能跟孩子同頻交流,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暴力傾向會對孩子往後的生活造成什麼不良影響?

1、 往小的來說,孩子喜歡暴力,極富攻擊性。

會讓周圍的人紛紛避離孩子,不願意跟孩子友好相處。不良的磁場也會吸引到&34;,不思進取,仗著家中父母默默的支持,也會變得欺凌弱小,危害社會。

2、 孩子變得性格孤僻,也不願和家長溝通。

喜歡暴力的孩子不願意聽取他人意見,做事我行我素不考慮後果,對待學習或是工作,都會表現的嗤之以鼻。同學同事的排擠下,也會變得怨天尤人,孤僻成性,對未來的設想要求不高,跟家長也斷了交流。

3、伴隨破壞行為。

孩子的表達方式往往很直接,這是所有孩子的共性。接收到更多的負面情緒得不到有效地宣洩,並且還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所以當孩子脾氣上來之後,就容易對自己最親近的父母造成傷害。

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預示著家庭教育理念上的不正確,家長要第一時間引起重視。如若發現孩子&34;了暴力行為,家長要這麼做,才能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

家長應該怎麼做,才可以避免孩子的暴力行為發生?

有這麼一則故事:&34;。

運用到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當中也是如此:孩子在不斷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一些迷茫還有牢騷,但是因為心理尚未成熟的原因,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以至於造成禍端。而家長朋友們,要學會傾聽孩子他們的訴求,並且在聽的過程中要引導孩子掏心底的把所有顧慮都釋放出來。

首先,以身作則,管控好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做好表率。

人是環境下的產物,家長的所作所為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孩子最初三觀的建立都源自於原生家庭。倘若家長要求孩子規範自己,那麼,首當其衝就是要家長站出來,言傳身教。孩子才能更容易的接受需要這樣做的舉措。

其次,疏導孩子的情緒,把掌控的方法傳授給孩子。

孩子出現專注力不集中、坐立不安、極富攻擊性、喜歡暴力,都是因為孩子處於一個過敏的時期,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幹擾,產生了不可思議的行為。

而這些行為往往是不受孩子控制的,因為他的腦海裡是沒有表達情緒的辦法。家長要耐心疏導孩子的情緒,孩子在合理的表達了情緒之後,就會有一種發洩式的滿足,他們的大腦皮層就會感到輕鬆、愉悅。如此,孩子在工作學習中就會加倍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充滿自信。

最後,打造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環境。

孩子的性格養成還有行為習慣的構成,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在於良好的家庭環境。在生活上,父母應該注重培養孩子要自強自立,不強加自身意志給孩子,不過分寵溺於孩子。

對待孩子的是非對錯,家長千萬不要中途打斷插話,家長要耐心傾聽完之後再提出自己的建議,既尊重了孩子,有表達了意見。和諧溫馨的家庭關係,是孩子成長為參天大樹的一塊基石。有了肥沃的土壤,只需要孩子慢慢的向上生長,家長再予以修枝剪葉,成功的天平也一定是向這邊傾斜的。

相關焦點

  • 孩子出現攻擊行為,家長先建立和諧家庭,根源上解決孩子暴力問題
    ,老李也是今天才開始重新審視孩子出現的問題。到底是家庭環境的原因導致的,還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經&34;呢。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攻擊行為?如若發現孩子&34;了暴力行為,家長要這麼做,才能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家長應該怎麼做,才可以避免孩子的暴力行為發生?有這麼一則故事:&34;。
  • 孩子暴力或被暴力,原來根源在這裡,家長早知曉讓孩子遠離暴力
    為什麼不是每一個破碎家庭的孩子都會性格暴躁?為什麼不是每個受到排斥的孩子都會選擇拳頭相向?為什麼偏偏是這些孩子?多年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一直感到很困惑。在關注到這個問題的早期階段,心理學家經常把暴力歸結於基因中,認為這些孩子的大腦結構有問題。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暴力兒童是家庭、社會和遺傳共同作用的產物。
  •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一般都在三歲之後,尤其是上了幼兒園的小孩子,和同齡人待在一起,經常會出現衝突,攻擊性表現為打架,搶東西,破壞欲強,家長在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一般都會批評教育,可是說過的話根本就沒有用,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基本是沒有效果的。 兒童的攻擊行為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
  • 寶寶出現攻擊行為,家長不要慌,這樣應對就行了
    寶寶到了3歲左右,就會出現攻擊行為,比如打、咬、踢、抓等,而且攻擊對象也比較廣泛,從家長到好朋友,甚至是家裡的寵物,總之,寶寶接觸到一切人和物都會成為寶寶攻擊的對象。寶寶為什麼會出現攻擊行為呢?其實這也是寶寶成長的標誌之一,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會經歷這個階段,在寶寶2、3歲時就會頻繁的出現攻擊行為,到寶寶5、6歲的時候就會達到第一次高峰期,寶寶出現攻擊行為除了遺傳因素和內分泌的影響外,還表現在寶寶遇到失敗產生的自卑感,或者是情緒得不到發洩。如果家長不能妥善處理孩子的攻擊行為,會對孩子以後的發展造成巨大的不利影響哦。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應該如何糾正呢?
  • 孩子一直不會釋放情緒,出現暴力行為,家長該如何給孩子疏導情緒
    類似的現象在生活中經常出現,這個問題值得家長們反思:孩子天性善良,為什麼孩子這麼小就會用暴力的行為來釋放自己的情緒呢現在的家庭,基本上父母都是上班族,很少有精力或者時間管理自己的孩子,大多都是家裡老人帶孩子。這樣的環境下,父母會被大眾的想法左右,認為只要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就可以了,而精神上的需求就變得無關緊要,諸如對於孩子提出的諸如希望父母帶他出去玩等要求一概拒絕。
  • 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90%家長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在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家長們會發現孩子經常會出現攻擊行為。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們應該找出孩子攻擊行為的真正原因,安撫孩子的情緒,耐心教導孩子,而不應該總是去呵斥孩子。比如孩子在別人跌跤時嘲笑,直接打小夥伴,或者背後說壞話或者造謠等等。 需要提醒的是,攻擊行為在大部分孩子身上都有體現,而隨著年齡變大,其攻擊方式也有改變。所以家長一定要時刻關注孩子,一旦出現攻擊性行為,就要及時阻止並糾正。
  • 孩子總是喜歡打架,家長要恰當區分原因,儘早糾正孩子的暴力行為
    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將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敵意性攻擊,一種是玩具型攻擊,兩種的本質區別,在於出現攻擊性行為,純屬是因為孩子的年齡比較小,因為爭搶而發生的攻擊性,這種行為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的消失,而敵意性攻擊往往除了搶奪物品以外,孩子還會對別人進行身體的攻擊。
  • 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該怎麼辦?
    很多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比普通兒童更具有攻擊傾向,一遇到自己孩子出現攻擊行為,家長們肯定頭疼!,或者語言發育遲緩等問題,也有一定概率出現攻擊行為。冷處理不是視而不見,而是要求家長保持平和的心態和情緒,不讓孩子感受到你因為他的行為出現了極大的情緒波動,這極有可能成為孩子攻擊行為的強化物。用平靜的語氣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並且使用冷處理的方式,讓孩子在一個固定的位置安靜的呆上3分鐘。
  • 新型「家庭暴力」已出現,正在慢慢傷害孩子,很多家長卻渾然不知
    文丨飯飯媽很多家長都知道,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對孩子使用暴力,這將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好,但是很多家長卻忽視了新型家庭暴力的危害。說起新型家庭暴力,在我們身邊出現的概率並不低,甚至被很多家長忽視了,所以這種暴力可能已經對孩子造成了傷害,家長卻渾然不知。
  • 孩子愛打人,家長要正確教育引導,幫助孩子改掉攻擊行為
    會用打人咬人的攻擊方式,來達到自己的欲望往往在很多時候,都會把同伴打哭或者打傷。當孩子有攻擊性的行為,或暴力傾向時,就應該引起家長的注意。>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家長要及時的去制止。孩子如果出現攻擊人的行為,家長要嚴格進行管教。
  • 破解自閉娃的暴力行為,8位「防暴專家」來支招——
    跟孩子建立信任銀行,誇獎讚賞鼓勵孩子就是存錢,呵斥打罵孩子就是取錢,要多存錢少取錢。第二,要有融洽的家庭氛圍,家人團結一致,如果家庭中充滿了爭吵,勢必會影響孩子。第三,家長要有良好的心態,不要過於焦慮,焦慮會傳導給孩子。我們的目的不是消滅而且與之共存。第四,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多溝通,負面情緒及時疏導。
  • 孩子這些行為屬於心理問題,家長要注意了,千萬不要暴力去制止
    導讀:孩子這些行為屬於心理問題,家長要注意了,千萬不要暴力去制止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這些行為屬於心理問題,家長要注意了,千萬不要暴力去制止!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出現問題,家長該不該背這個鍋?
    家長會感到質疑:「我明明是要解決孩子的問題,為什麼你們總是說家長的問題。」那麼孩子出現問題,家長該不該背這個鍋?比如說孩子愛摳指甲,不愛學習,膽怯或有暴力傾向。家長看到孩子出現問題才會去尋找解決方案。因此,父母來這裡諮詢的也好,去教育機構也好,其目標是為了解決孩子的問題。
  • 孩子變成「暴力分子」?面對「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應對
    出現暴力傾向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知乎上很多寶媽都說過,自家的孩子從一歲多開始,逐漸變成了"暴力分子",特別愛打人…無論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是一起玩耍的小夥伴,上手就抓,抬腿就踢,甚至還會咬人。其實,暴力是大多數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
  •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性呢?
    我們先來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攻擊他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其實是孩子向周圍尋求幫助的信號,也是孩子的一種語言。外部因素包括幼兒之間的同伴關係、父母的教養方式(如家長過分溺愛,沒有規則,家人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等)以及環境(動畫片裡的暴力畫面、環境的閉塞等)
  • 李玫瑾:家長打孩子時,孩子出現這兩種行為,多數心理出現了問題
    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孩子出現這兩種行為,多數是心理上出現了問題,這比任何情況都要嚴重,嚴重的話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甚至是讓孩子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家長要引起重視,注意自己的行為。第一種行為:當家長在打孩子時,孩子在不斷的反抗,而且還會表露出怨恨的表情。
  • 拒絕校園暴力,孩子被欺負了,家長就要「打回去」?
    當孩子面臨攻擊事件時,也往往會有不同的反應,我們先來看一個著名的實驗。上世紀90年代,家庭心理學家傑拉德R. 帕特森和李察 A. 利特曼,做了一項兒童攻擊行為和行為強化的實驗。他們在幼兒園共記錄了2583次幼兒之間的攻擊事件(打人搶玩具等)。
  • 孩子總愛說髒話,可能是這4個原因導致,家長要找到根源對應解決
    年齡小的孩子說髒話還上升不到道德層面,父母不要在孩子說了髒話就大發雷霆,出現異常憤怒的情況,這也同時讓孩子感受到備受關注的感覺,非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3、學會冷處理。第一次聽到小孩子說髒話的時候,父母也可以嘗試著當做沒聽到,先試探一下孩子的反應,心理學家認為,某一行為反覆出現時,若這個行為得不到強化,這種行為的發生率就會降低。讓孩子覺得他說出這個詞並不好笑,而且也沒有任何意義,孩子自然就不會再說了。
  • 如何應對自閉症孩子的攻擊行為
    經常可以看到有的有行為問題的自閉症孩子往往伴隨攻擊行為,攻擊行為可以說是最為影響自閉症孩子正常交往的發展,如何才能矯正自閉症孩子的攻擊行為呢?對於自閉症孩子的攻擊行為要從根本上去矯正,不論是大的環境還是周圍的人,做好配合就能減少自閉症孩子的攻擊行為. 1、創造不利於攻擊行為的環境  與成人相比,孩子的行為更易受環境的影響。
  • 孩子總有攻擊行為,家長該怎麼辦?
    首先,面對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父母應該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緒,保證自己在一個情緒平和的狀態應對孩子,如果家長自己情緒失控,則很難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反而會使孩子的攻擊行為變得更加難以控制。其次,家長還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的三種能力:1、語言表達能力有的孩子容易表現出攻擊行為,可能是因為他們內心的情緒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只好表現在行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