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老李接到孩子班主任的電話,說孩子在上課的時候跟同學產生了衝突,發生了打架事件,打架雙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要老李趕到學校處理一下。
老李說平常因為工作繁忙,出差較多,對孩子的印象還停留在上周的午飯時刻,孩子的一切要求必定是當場允諾的,老李也是今天才開始重新審視孩子出現的問題。到底是家庭環境的原因導致的,還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經&34;呢。
1、 孩子自我意識的逐漸成型,缺乏受教,以至於情緒表達的做法不妥當。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就會變得更自我,總想做大人的事情表達自己的主見。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受教傾聽能力是比較弱的,倘若家長不及時引導糾正,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2、 父母的度過寵溺,使得孩子驕傲自大目無尊長。
據研究表明,百分之八十受到父母溺愛的孩子,在行為不可控的概率上遠遠大於一般家庭。父母是孩子最堅強的&34;,是這個道理,但由於孩子缺乏管教又受到父母&34;的支持,就會變得自視甚高,行為過激也是&34;的了。
3、孩子的是非觀念不正確。
家庭環境的原因致使孩子無法從中獲得辨別是非的能力,通常情況下都是父母順著自己的意思,滿足一切要求。做任何事情就會顯得自我,我認為對才是對的觀念。這樣錯誤的是非觀念直接默認了孩子的攻擊行為是&34;發生的。
孩子能否健康快樂的成長,是跟父母悉心指導分不開的,每一種行為的產生都意味著孩子所處的階段,父母也要做出相應的改變,才能跟孩子同頻交流,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1、 往小的來說,孩子喜歡暴力,極富攻擊性。
會讓周圍的人紛紛避離孩子,不願意跟孩子友好相處。不良的磁場也會吸引到&34;,不思進取,仗著家中父母默默的支持,也會變得欺凌弱小,危害社會。
2、 孩子變得性格孤僻,也不願和家長溝通。
喜歡暴力的孩子不願意聽取他人意見,做事我行我素不考慮後果,對待學習或是工作,都會表現的嗤之以鼻。同學同事的排擠下,也會變得怨天尤人,孤僻成性,對未來的設想要求不高,跟家長也斷了交流。
3、伴隨破壞行為。
孩子的表達方式往往很直接,這是所有孩子的共性。接收到更多的負面情緒得不到有效地宣洩,並且還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所以當孩子脾氣上來之後,就容易對自己最親近的父母造成傷害。
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預示著家庭教育理念上的不正確,家長要第一時間引起重視。如若發現孩子&34;了暴力行為,家長要這麼做,才能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
有這麼一則故事:&34;。
運用到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當中也是如此:孩子在不斷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一些迷茫還有牢騷,但是因為心理尚未成熟的原因,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以至於造成禍端。而家長朋友們,要學會傾聽孩子他們的訴求,並且在聽的過程中要引導孩子掏心底的把所有顧慮都釋放出來。
首先,以身作則,管控好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做好表率。
人是環境下的產物,家長的所作所為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孩子最初三觀的建立都源自於原生家庭。倘若家長要求孩子規範自己,那麼,首當其衝就是要家長站出來,言傳身教。孩子才能更容易的接受需要這樣做的舉措。
其次,疏導孩子的情緒,把掌控的方法傳授給孩子。
孩子出現專注力不集中、坐立不安、極富攻擊性、喜歡暴力,都是因為孩子處於一個過敏的時期,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幹擾,產生了不可思議的行為。
而這些行為往往是不受孩子控制的,因為他的腦海裡是沒有表達情緒的辦法。家長要耐心疏導孩子的情緒,孩子在合理的表達了情緒之後,就會有一種發洩式的滿足,他們的大腦皮層就會感到輕鬆、愉悅。如此,孩子在工作學習中就會加倍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充滿自信。
最後,打造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環境。
孩子的性格養成還有行為習慣的構成,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在於良好的家庭環境。在生活上,父母應該注重培養孩子要自強自立,不強加自身意志給孩子,不過分寵溺於孩子。
對待孩子的是非對錯,家長千萬不要中途打斷插話,家長要耐心傾聽完之後再提出自己的建議,既尊重了孩子,有表達了意見。和諧溫馨的家庭關係,是孩子成長為參天大樹的一塊基石。有了肥沃的土壤,只需要孩子慢慢的向上生長,家長再予以修枝剪葉,成功的天平也一定是向這邊傾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