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比普通兒童更具有攻擊傾向,一遇到自己孩子出現攻擊行為,家長們肯定頭疼!
有的家長在自己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的時候,會採取所謂」冷處理」的方式,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視而不見;而有的家長則管教過了頭,上去就是一巴掌,同時還教訓孩子說:「叫你不要打人,怎麼就是不聽呢?」
小飛是一個6歲的孤獨症男孩,他最嚴重問題是具有較強的攻擊行為。和他一起玩過的小朋友,基本上每個人都被小飛攻擊過,沒有一個能夠倖免!他的攻擊對象通常是無差別的,誰離他最近,他就攻擊誰!
一次,小飛在小區樓下和三個小朋友一起用沙子堆城堡,其中一個小朋友把小飛身邊的一個小鏟子拿到另一邊去挖沙子了。這時,小飛轉過身來,看見小鏟子不見了,一下子就把旁邊離他較近的小朋友推倒在地。
小飛媽媽看見了,趕緊走過來,一把拉住小飛,避免他繼續攻擊小朋友。為了讓旁邊的家長看到自己有在教育孩子,媽媽推了小飛一下,並說:「你怎麼可以把小朋友推倒地上去呢?再這樣我就要打你了!」
被推小朋友的家長也趕過來,把自己的孩子領走,不許小飛和他的孩子繼續玩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出現攻擊行為,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對其他小朋友施加暴力,更多時候是因為孤獨症孩子自身社交能力不足導致的。
像小飛的情況就是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
原本小朋友們在一起開心的堆城堡,但是當他看見小鏟子不見之後,就發生了對身邊小朋友的攻擊行為,其實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誰拿走了小鏟子,我想用一下!
但是,由於小飛不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對旁邊的小朋友出現了攻擊行為。
有時候,孩子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會感到十分有壓力,或者恐懼、害怕。但是,如果孩子不懂得如何使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就容易在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發生對周圍人的攻擊行為。
其實那是孤獨症孩子緩解自身情緒壓力,或者逃避當前環境壓力的一種方式,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傷害。
孩子如果有發音困難,或者語言發育遲緩等問題,也有一定概率出現攻擊行為。
因為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總是無法正確的傳達給對方,對方就只能靠猜測去了解孩子的需求,若剛好違背了孩子真正的意願,孩子就容易通過攻擊行為來表達不滿。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簡單的呵斥或視而不見並不能解決問題。
當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的時候,千萬不能一股怒火的上前把孩子教訓一頓,也不能像一些家長那樣「冷處理」,對孩子的攻擊行為視而不見。
冷處理不是視而不見,而是要求家長保持平和的心態和情緒,不讓孩子感受到你因為他的行為出現了極大的情緒波動,這極有可能成為孩子攻擊行為的強化物。
用平靜的語氣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並且使用冷處理的方式,讓孩子在一個固定的位置安靜的呆上3分鐘。3分鐘之內,一定要堅定自己的立場,不可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
3分鐘之後,可以允許孩子恢復自由活動,並且對孩子在3分鐘之內保持安靜,給予讚賞。
小魚的媽媽在發現孩子出現攻擊行為之後,就有意識的給小魚進行幹預訓練,教授了小魚一個表達自己不良情緒的替代行為。
有段時間,小魚不高興的時候,就會打人。
後來,媽媽在小魚不開心的時候,對小魚下指令說:「小魚,來捏球球。」媽媽拿出一個軟軟的小球球遞給小魚,小魚捏了一下,媽媽立即給與強化:「小魚真棒,以後不開心的時候就捏球球。」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有時候,爸爸媽媽們不曾注意到的自己的一些行為方式,也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不然怎麼會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呢?
小飛媽媽看見自己孩子把別的小朋友推到在地,她趕緊走過來,一把拉住小飛,為了讓旁邊的家長看到自己有在教育孩子,媽媽也推了小飛一下,並說:「你怎麼可以把小朋友推到地上去呢?在這樣我就要打你了!」
這不僅不能讓小飛意識到攻擊別人是不對的,還會形成一種錯誤觀念:如果對方不能讓我滿意,我就可以打他。
如果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慣用武力,那麼孩子對他人的攻擊行為怎麼可能得到改善呢?
所以,爸爸媽媽們在家裡的時候,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方式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給孩子做一個好的行為榜樣。
如果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對他人出現攻擊行為,並不是孩子們喜歡對別人訴諸暴力,我們要認識到,這通常是孩子們社交能力不足的表現。
家長們在遇到這樣的情況之時,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堅定自己的立場。
當然要想從根本解決孤獨症孩子攻擊行為,還得需要家庭幹預訓練,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自己需求和情緒的行為方式。當孩子的行為有好轉表現時,要給與表揚、獎勵來強化孩子好的行為。
在生活中,家長們也要注意,自身的行為方式也不可具有暴力和攻擊傾向,應該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關注「大賽爸爸說」,
專注探討兒童發育遲緩、
孤獨症譜系障礙和家庭康復訓練,
傾聽您的困與惑,解除您的育兒焦慮,
私信「大賽爸爸說」,
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