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傾囊付出的愛,孩子不領情

2020-09-04 寒江雪雨

有教育家曾經說過: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熱愛和尊敬的父母是非常幸福的。

反思我們的周圍,有多少21世紀的父母贏得了孩子的尊敬和愛戴?孩子對父母的傾囊付出的愛,孩子並不領情。

1.大多數父母尤其是父親,對孩子並不習慣表達自己的父愛,感情「深厚」,不像國外的父母以「我愛你」口語表達方式表達親情,而中國的父母,感情比較內斂含蓄,往往容易讓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愛。

2.媽媽過度關心的叨嘮,「別忘了早睡早起」「添衣加被」「早點回來,別碰見壞人」,像對待小時候對待孩子一樣,事無巨細的關心,他們就會覺得父母是不相信自己,對父母的愛並不領情,反而很排斥。

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他的自我意識愈加強烈,渴望自由,也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決定,他們希望擺脫父母的束縛,希望父母像對待成人一樣對待他們。因此,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變化,過度的關心孩子的一舉一動,他們自然不會聽也不理解父母的「愛子之語」了。

3.父母打著「愛」的旗號,要求孩子去執行「愛」的命令。父母總是以命令的方式讓孩子做一些,他們認為對孩子好的事情。這會讓青春期的孩子覺得父母傷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希望父母像對待成人一樣對待他們。因此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傷害了自己的自尊心,陷入痛苦中,對父母的愛也就越發排斥。

4.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要求、期望過高。常常會使孩子誤解父母的愛,他們覺得父母給予他們的關心和照顧是由於一些功利性的目的,比如孩子覺得父母關心他們的學習,盡一切力量,幫助他們提高成績,是因為父母希望在別人面前有面子,所謂的成績是父母炫耀的工具,會對父母的關心感到反感。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孩子也是父母的一切希望,父母的愛的方式很多,多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加強親子溝通,消除之間的誤解,增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深厚感情,讓孩子理解父母,尊敬父母,更加容易接受父母的愛的表達方式----意見和建議。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為什麼你付出那麼多,對方卻不領情?
    其實,我們理解他沒辦法的背後是愛,但這也是隔輩親導致的長輩在過度付出。好在,朋友家只是外公一個人這麼對待孩子,孩子並沒有形成過度溺愛帶來的不良習慣和性格。 但我想說的是,親密關係(包括伴侶關係、親子關係、家人關係、朋友關係等等)中,過度付出是禁忌、是毒藥,它不僅不會增進彼此的感情,還會起到破壞作用。
  • 為什麼你對孩子好,他卻不領情?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便是傷害
    得知真相後,金香玉崩潰了,她不明白自己這麼多年辛苦地付出,百分之百的愛女兒,經營家庭,為何換來的是眾叛親離?甚是委屈,而齊明月和她的父親卻覺得生活得非常壓抑,極力地想要擺脫、逃避。作為家長,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為何自己對孩子那麼好,孩子卻不領情呢?因為我們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力,我們總是按照「我為你好」的模式來規劃孩子的人生,可孩子卻覺得「我為你好」是對他最大的傷害,他想要自己去拼搏,哪怕是跌得頭破血流,可這是他想要的、卻是父母心疼的生活。
  • 《父母鞠躬盡瘁,孩子不領情,讓全權代勞的中國式父母情何以堪》
    明明盡心盡力的愛孩子,真的是鞠躬盡瘁,任勞任怨,為什麼孩子反倒不知道感恩傾注了所有心血所有愛的你呢?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也不讓孩子做。寵到無法想像。久而久之,有次因為家長工作原因,耽誤孩子遊玩計劃。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因為沒能及時達到目的,對其父母出言不遜,態度輕蔑。這才讓家長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 父母總說為了孩子好,為何孩子不領情?「刻意感動」打動不了孩子
    倩倩媽媽整天以淚洗面,想不明白為什麼以前女兒那麼乖巧,說什麼就去做什麼,現在對媽媽卻這麼冷漠。一、父母總說為了孩子好,為何孩子不領情?☞說得過多,孩子產生了免疫其實孩子是有真情實感的,正常的孩子會因為父母的話而感動,但是次數多了,孩子就會習慣了,會出現免疫的效果。
  • 孩子孝順父母卻不領情,家長是怎麼把孩子養成「白眼狼」的?
    孩子孝順父母卻不領情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事情發生在高鐵上,中午買飯的事情。10歲左右的小男孩,買了三份高鐵飯,高興的回到座位上,媽媽看到後,一下子發脾氣了:「你怎麼買這麼多?不是跟你說了,買一份嗎?」如果他們能學會接受這份愛,孩子一定會比之前,更愛父母,也更能擁有幸福的能力。愛不是單行道,並行、相互的愛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父母總是習慣性付出,但卻忘了,孩子也天然有愛人的能力,孩子愛你的時候,別忘了感謝他,並且接受他的愛。
  • 順著孩子,他卻不領情?其實,比起妥協,孩子更喜歡堅定的父母
    看到一位媽媽在網站上諮詢:為什麼我一直順著孩子,他卻一直不滿足、不領情?午飯時她做好了土豆燉牛肉,孩子看了一眼便說他現在不喜歡吃燉的牛肉了。媽媽懇請孩子嘗一嘗:我燉的牛肉特別爛、特別香,你來吃一口好不好?孩子大叫:我才不要呢。媽媽妥協了:好吧,我去給你做碗餛飩。
  • 家長一心付出,孩子卻不領情?家長做好合理定位,家庭才能更和諧
    本來她覺得是值得的,但是自己的孩子卻不領情,這次孩子考試成績出來,考的不理想,於是和孩子吵了起來,朋友就說,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你怎麼就不理解呢。孩子反而說,這都是你們一廂情願。朋友的親子關係在很多家庭中都非常常見,很多家長在給自己定位的時候常常都是一心為孩子服務,而不是先了解孩子需要什麼。
  • 你對孩子的辛苦付出,孩子不知道怎麼辦?
    很多父母每天不辭辛苦的為孩子付出,可是孩子還是那麼氣人,永遠不知道父母的愛,父母的付出,卻不知道該怎麼向孩子傾訴,那麼看看這一位母親是怎麼做的吧。「全部還清」看到這裡,我想很多做父母的朋友都會有點啟示了,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能體貼和理解自己,父母不但每天要工作還要操持家務,可孩子仿佛得了感情淡漠症對父母的辛勤付出一點都不領情,其實造成孩子薄情的正是父母自己,你的這份愛讓孩子感受到了嗎?
  • 切記:父母給予愛,與孩子能否感受到愛,是兩碼事
    「明明對孩子付出了一切,但孩子似乎壓根兒就不領情,反而變得很對抗」,很多父母始終不明白這一點。一部分人內心給自己的答案是:就是孩子不懂事唄,這是孩子的問題(父母沒有錯),所以其內心不免有責怪、埋怨和無奈!事實如何呢?
  • 《以家人之名》告誡父母:別讓自己的愛,變成孩子的不需要
    在媽媽的視角裡,給了孩子優越的物質生活,為了她的未來籌謀規劃,生怕孩子多走了一點彎路。可以說她為了孩子付出了全部。她對孩子的愛確實是無可置疑。在孩子的視角裡,這些付出,卻是另一番景象,是一種控制與壓抑。她根本不願意領情,不想要這種愛,然後反抗,甚至惡語相向。她感受的只有壓抑,這種控制的愛,對她來說並不是愛。
  • 媽媽極力保護孩子,娃卻不領情,無計可施的她把孩子吞進了嘴裡
    我們都知道,這世上要弄最對你最好,那莫過於父母了;這世上要問誰的愛最無私,那無疑也是父母了。父母將孩子帶到世上,第一任務就是培養孩子和父母的親密關係,呵護孩子成長成才,第二個任務就是放手,讓孩子和自己分離,學會獨立生活。而孩子也得跟著父母的這兩個任務一步步成長,然後在父母年老時再重複他們的行為。
  • 千萬父母的迷思:為什麼很愛孩子,可他就是不領情?
    因為女兒患有眼疾,又沒有爸爸,她擔心現在不狠下心訓練女兒,日後女兒跟不上正常人的步伐,社交會變得異常困難。不得不說,媽媽真是用心良苦!然而,媽媽付出的一切,女兒根本無法「理解」,反而容易脾氣暴躁,常常失控,導致彼此母女關係劍拔弩張。
  • 我有多愛我的孩子,就知父母有多愛我
    一場秋雨一場寒,晚上氣溫驟降,我便坐臥不安,想著孩子返校時衣著單薄,被子也單薄,上早晚自習孩子是不是受冷凍了,晚上睡覺是不是蜷縮著身體……孩子的種種縈繞在我心頭,無比自責沒有為孩子做足準備。好不容易挨到天亮,跟老師聯絡是不是可以在不打擾的情況下給孩子送棉被、保暖衣、保暖褲,電話那邊欣然同意,於是我迫不及待地開車送到學校,看著孩子歡快地飛奔過來給了我一個擁抱,我頓時升起一股成就感。
  • 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一切,孩子卻不懂感恩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善良寬厚,則孩子耳濡目染,也會內心溫暖善良;父母刻薄自私,則孩子也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有的人,對於子女,恨不得可以榨乾自己身上的最後一滴血,來服務於子女。然而,這種做法,對於子女,是真正的愛嗎?並不是。
  • 從小就要教孩子愛你,而不是父母單一的付出愛和關懷
    不要總以為孩子還小,要開心的接受孩子對你的付出,增強他的自信與我能感當孩子要幫忙你時,你是欣喜的接受?還是擔憂的馬上拒絕?覺得孩子還太小,不需要他的幫忙,或是他還做不到?做不好?我說:「媽媽身體不太舒服,你可以自己去買嗎?」他說:「可以啊!那我等弟弟寫完功課跟他一起去,順便買直笛。」因為在他們分別就讀小二、小四時就訓練過他們結伴去買東西,他們已經可以懂得相互支援,也懂得互相體諒,不但讓心溫暖也讓人覺得很欣慰。以前對孩子們愛的付出,現在得到了愛的回饋,讓人有能力與勇氣,去面對日後更多的挑戰。
  • 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自己的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中國式父母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付出了太多,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卻忘了孩子有學習愛與給予的權利。你的愛太過濃密,卻錯過了讓孩子學習感恩的機會,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許多中國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受之無愧」的孩子。「受之無愧」是指孩子覺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應該的,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夠多,孩子還會心生怨恨。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果。果實出了問題,多半是根也有問題,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中國式父母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付出了太多,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卻忘了孩子有學習愛與給予的權利。你的愛太過濃密,卻錯過了讓孩子學習感恩的機會,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父母愛孩子是本能,中國很多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的太多,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中國式父母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付出了太多,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卻忘了孩子有學習愛與給予的權利。你的愛太過濃密,卻錯過了讓孩子學習感恩的機會,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 為什麼付出越多的父母,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家長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再苦不能苦孩子。往往是這句話,家長把所有都給了孩子,什麼都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卻忘記了,要讓孩子學會愛與給予。家長們,一個被父母捧在手裡,放在心尖上,時常還會曬在朋友圈裡,因為這是他們的驕傲。父母付出了自己最好的,卻被自己的孩子嫌棄,真實上演了一幕,狗嫌家貧,子嫌母醜的鬧劇。那麼,為什麼父母付出了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 孩子漠視家長的付出?家長應改變愛的方式,讓孩子審視父母的關愛
    其實,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總覺得自己好心提醒孩子,卻遭到了孩子的拒絕,而且孩子很無視家長對他的付出,總是跟自己作對。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家長們要仔細回想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上是否妥當。為什麼孩子對家長的付出很冷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每個人的教育是從這裡開始。家庭教育成為教育人的起點與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