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漠視家長的付出?家長應改變愛的方式,讓孩子審視父母的關愛

2020-08-06 昕姐育兒之道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上午和鄰居小王聊了會兒天,他說昨天帶著孩子去小區樓下的遊樂場玩,看著風漸漸變大,小王擔心孩子會受涼感冒,就想給孩子穿上外套,可誰想到孩子說:你別管我,這衣服這麼醜,你自己穿吧。小王的好心卻遭到了孩子的嫌棄,讓小王覺得很受傷。

孩子漠視家長的付出?家長應改變愛的方式,讓孩子審視父母的關愛

其實,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總覺得自己好心提醒孩子,卻遭到了孩子的拒絕,而且孩子很無視家長對他的付出,總是跟自己作對。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家長們要仔細回想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上是否妥當。

為什麼孩子對家長的付出很冷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每個人的教育是從這裡開始。家庭教育成為教育人的起點與基點。

父母怎麼教育孩子,孩子也會在最終的結果上回饋父母,所以,家長們更應該給孩子一個好的開始。

孩子漠視家長的付出?家長應改變愛的方式,讓孩子審視父母的關愛

1、 家長教育孩子時嚴詞厲色。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永遠是持有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的態度給孩子的內心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可能家長目的是在於樹立權威,能夠使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但其實很容易誘發孩子的逆反性。這就會造成親子之間的不和諧,很多時候孩子已經清楚父母的意思,但也總是不遵循,乃至忽略家長的付出。

孩子漠視家長的付出?家長應改變愛的方式,讓孩子審視父母的關愛

2、 教育孩子耐心差,有時還會敷衍對待。

通常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時間,是遠遠多於老師的,因而孩子很多的問題都會徵求家長的意見。而孩子的好奇不斷提問,讓很多家長苦惱甚至是倍感厭煩,但孩子是很敏感的,家長的不耐煩和敷衍就會在孩子的腦海形成記憶,最終會以同樣的方式回饋到家長的身上。

孩子漠視家長的付出?家長應改變愛的方式,讓孩子審視父母的關愛

3、孩子據理力爭,家長會採取冷暴力對待。

還有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不喜歡聽到孩子任何的反對意見,總是站在高位指使孩子的行為。在孩子據理力爭無果後,家長也喜歡採取冷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自以為孩子會因此受到教育,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

因此,孩子會漠視家長對自己的付出,也一定是家長無意中給孩子造成的影響。而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態度,時間長了,都會給孩子造成一種想法,那就是:沒有人理解我。這會對孩子將來的身心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孩子冷漠的背後,會造成什麼樣的不良影響?

孩子漠視家長的付出?家長應改變愛的方式,讓孩子審視父母的關愛

1、 最直接的就是親子關係出現了裂痕,家庭矛盾頻發。

家長的自以為是,很容易把自己最親近的孩子推向自己的對立面,指責敷衍和冷暴力的處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孩子好奇熱情的天性。孩子感受不到家長的愛與關心,自然對待任何事情就會變得很冷漠。

孩子漠視家長的付出?家長應改變愛的方式,讓孩子審視父母的關愛

2、 孩子也可能變得孤僻,不願意接觸別人,人際關係緊張。

冷漠的最大表現就是對任何事情展現不出熱情,對家長,對朋友,都是事不關己的態度。畢竟自己沒有感受過重視,也就不會把自己的熱情付諸他人,同樣對外界的付出,內心也毫無波瀾。

孩子漠視家長的付出?家長應改變愛的方式,讓孩子審視父母的關愛

但其實,孩子是敏感且脆弱的,他們的內心也是需要被大家所理解的,只是處於家長教育方式的欠缺,造成了孩子的冷漠,甚至可能出現自卑內心的情緒。所以家長想要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就可以嘗試以下三種辦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那麼家長該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無視自己的付出呢?

李玫瑾教授說:&34;。

大致意思我們可以理解為:孩子的受教意願度,不是家長強制要求所能規範的,更大的決定因素取決於父母的行為舉止和可控情緒。

孩子漠視家長的付出?家長應改變愛的方式,讓孩子審視父母的關愛

首先,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把控自己的情緒。

有很多家長會把孩子變成自己情緒的&34;,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情不自禁地向孩子發洩情緒。這對於孩子來說確實太過委屈,所以家長還是要平息自己的怒火,壓下自己的不高興,和顏悅色地與孩子交流,否則暴躁的情緒同樣也會影響到孩子。

孩子漠視家長的付出?家長應改變愛的方式,讓孩子審視父母的關愛

喬森·馬修斯:&34;一言堂&34;。

其次,家長要使用正確的說話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相同的句子以不同的語氣表達出來,給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家長要注意自己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和語氣,就如孩子看家長在廚房做飯,想幫上一把,可家長卻說:別進來幫倒忙了,出去。有可能在家長的眼裡是不想太辛苦了,但是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付出被拒絕的種子,也不願意再對此做出任何行動。

孩子漠視家長的付出?家長應改變愛的方式,讓孩子審視父母的關愛

最後,面對孩子要有耐心。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時不時出現問題而感到厭煩,甚至還會去敷衍孩子的好奇。孩子受夠了冷眼嘲諷,對家長的感情也隨著降低,對家長的好也會變得不為所動,覺得就是家長應該對孩子的愛。所以家長也一定要重視孩子提出的問題,就算家長答不上來也沒關係,只要讓孩子看到你對他重視就足夠了。這樣孩子也會對家長產生依賴,什麼心事都願意在父母的面前吐露出來。

總而言之,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付出更多的熱愛,但同時也別著急,孩子是不可能一夜之間就懂事的,這需要每個家長耐心的教導和指引。也需要家長對自己嚴格的要求,避免自身的關係給到孩子壞的影響,所有的壞情緒都可能傷害到孩子,所以家長也要在犯錯的過程中不斷改進自己,努力的平衡家庭還有工作的關係。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請關注@昕姐育兒之道,希望我們可以在育兒的道路上找到更多的好方法。

相關焦點

  • 愛與付出:家長和孩子的幸福必修課
    愛,是關心他人,即是忠誠和尊重,又超越了忠誠和尊重。愛,是愛朋友,愛鄰居,甚至是愛自己的對手。超過一切的、一生的承諾,是對家人的愛。愛,是孩子一生的幸福必修課,也是家長與孩子必須一起修煉的人生必修課。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愛呢?這是每位負責人的家長都在不停的思索的問題。
  • 天下父母心,爸媽之愛從未改變,為何很多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
    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和父母之愛的方式脫不開關係,比如:1、父母對孩子的期盼發生了改變幼齡階段也就是0-3歲的孩子,對父母來說最大的期盼就是孩子健康成長,自古以來男耕女織是屬於一個自然過程,但現最不缺的就是不勞而獲的人,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太多家長把學習看得過於重要,對孩子的態度自然也發生了改變。
  • 想要孩子體會父母的「不容易」,不需強調付出,要改變教育方式
    家長總是覺得,只要自己付出全部心血對孩子好,哪怕再苦再累也不能委屈孩子,這樣一定會換來孩子的理解或孝順。可在生活中往往出現了相反的情況,大人付出心血和精力,孩子完全感受不到,甚至還嫌家長做得少、做得不好。
  • 孩子總是盲目自信,家長應改變教育方式,避免孩子自我認知偏差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孩子總是盲目自信,家長應改變教育方式,避免孩子自我認知偏差鄰居家的小麗在讀六年級,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曾多次獲得獎學金,小麗無疑是其實孩子出現自負心理,跟孩子所成長的家庭環境是脫不了關係的,家長出於愧疚,因為事業問題極少陪伴孩子,所以對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的,再加上很多家庭都是單男單女,讓家長對孩子的愛更加寵溺,會讓孩子覺得世界都在圍著自己轉動的錯覺。
  • 【家長學校】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作為家長,不僅要在生活情感上去關愛孩子,還要在言行舉止上去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好表率。你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是兩條平等線,只有「你成為了最好的你,他才會成為最好的他。」在這個寒假,推薦幾部優秀紀錄片給大家,父母和孩子可共同觀看,試著互相探討觀後的感受,理解相互之間的角色情感。
  • 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家長要學會做權威型父母,讓孩子懂得尊重
    而這個時候家長容易不忍心,就讓孩子接著看,這容易使得孩子認為規則是可以被打破的,對於其他的規則也會越來越漠視。一旦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缺乏敬畏心,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然而很多家長都對孩子沒有禮貌而漠視規則的行為不以為然,覺得是小孩子的正常行為,不加以管教。法國兒童教育專家馬克雷諾說過,幼兒教育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其中之一是樹立家長的權威。要讓孩子有敬畏心,家長要學會做權威型父母,讓孩子懂得尊重。
  • 孩子喜歡跟父母作對?家長應摒棄命令式口吻,讓孩子變得乖巧伶俐
    2、 孩子本身與父母的溝通就少,想通過作對的方式博得父母的關注。現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有很多父母選擇投身事業當中。在家庭溝通上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也因此極度渴望能受到家長的關愛。所以,孩子總是喜歡跟父母唱反調,也是因為孩子想通過某種方式獲得家長們的尊重。家長也不要太過擔心,只需要減輕孩子的一些心理負擔,對孩子的要求不要太苛刻。孩子自然而然能夠感受到。但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
  • 致親愛的家長:不要以關愛的名義,折斷孩子的翅膀
    如果你問每一位家長「你愛你的孩子嗎?」你一定會得到一個統一的答案「愛」。我始終相信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愛是任何情感都無法超越的。,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父母對我們的關愛似乎永遠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想安安靜靜的看會兒書,媽媽總是一遍遍叫我喝水吃東西,每次走的時候還都會囑咐我一句好好看書。
  • 家長應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關愛教育,培養孩子的團結意識
    有些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關懷備至,卻得不到孩子的半點理解,就是&34;的情感意識惡性膨脹的結果。這些父母往往只注意在物質生活上滿足孩子的需求,卻忽略了在滿足孩子物質生活的同時應向他們進行關愛他人的教育。其實,孩子兩周歲以後開始有了簡單的情感思維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感意識的感染越來越深刻,父母若不抓緊時間,隨時隨地對他進行關愛他人的教育
  • 要改變的是家長,不是孩子
    看到他們心力交瘁的樣子,我請他們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一個已經成年的孩子,會按照你的想法輕易改變嗎?第二,你的想法,你給孩子指的路,是正確的、必需的嗎?第三,你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是否適用於一個已成年的孩子?
  • 教育應以人為本,把培養孩子品行放首位,家長的這幾種方式很有益
    好的教育都是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之上的,父母要學會去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傾訴的時候要及時回應,並提供必要的引導和幫助,親密的親子關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父母為人處事的方式,及對待孩子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到親子關係的質量,只有跟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心理互動,孩子才會願意聽你說話,並接受你的建議和指導,這時候教育的理念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
  • 想改變孩子?家長必須先從自己的改變做起
    有句話說得好:看到了孩子就看到了家長,家長的現在就是孩子的未來。其實教育孩子就是大人一起成長,一起接受教育的過程。當我們驚呼「這孩子怎麼了!?到底要怎麼教育?」的時候,其實要先自我審視,「我們究竟怎麼了」。有孩子的家庭經常發生這樣一幕:孩子渴了想要喝水,家裡老人連忙給孩子端過去一杯水。孩子說:「我要喝可樂!要冰的」!
  • 孩子為什麼厭學?父母「強迫」孩子沒用!家長用「五招」改變孩子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成績是最好的,能夠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然而,在生活裡,父母和老師過分關注孩子學習成績,不讓孩子玩耍,減少活動時間,甚至很多家長採取過激的方式,「強迫」孩子學習,這樣更容易導致孩子的厭學情緒。
  • 當娃放狠話時,父母第一反應很關鍵,家長應培養孩子好的語言習慣
    所以,總是有多數家長反饋,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語言表達能力漸強,他們越來越喜歡把髒話掛在嘴邊,並且對家長放狠話的現象還時常出現。小律從小就倍受父母寵愛,性子有點無法無天。這天,小律看到鄰居小女孩雅雅在一個甜筒,小律大聲笑道:&34;雅雅聽完馬上就大哭了起來,並把甜筒塞給了媽媽。
  • 孩子愛頂嘴不聽話?家長要改變溝通方式了,試用「我信息」表達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總是調皮不聽話,家長一說不樂意還頂嘴,有時家長真的被孩子氣到話都說不出來,家長總說"不知道說過你多少次了,怎麼就是記不住呢,氣死我了"。 有些家長就可能會問了,為什麼孩子總是把家長說的話當做耳邊風,多次強調卻總是沒有作用?
  • 孩子太敏感?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的耐心,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2、 孩子愛哭鬧,易情緒崩潰。孩子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就比如很多時候家長的情緒很容易傳遞給孩子,導致孩子變得愛哭愛鬧,同時,孩子也想通過哭鬧行為來獲取家長的關注。如果家長沒有及時解決孩子的問題,那麼孩子在以後處理問題的方式上,也沒有多大的改變,容易帶上自己的主觀情緒,很容易傷害到他人。
  • 「孩子要成長,父母先改變!」6名佛山家長分享自己的育兒經|視頻
    孩子不愛讀課外書怎麼辦?幫孩子報的培訓班他不愛學怎麼辦?和孩子共同話題越來越少怎麼辦?孩子出現青春期叛逆怎麼辦?……以上的問題,是不是你也曾困擾過呢?近日,佛山舉行「全國規範化家長學校實踐基地」建設成果集中展示和工作匯報會,得到全國視察組的大力肯定。
  • 致家長:「比愛孩子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愛的能力」
    孩子成長的每一天都在接受愛:父母的愛,親友的愛,老師的愛,甚至陌生人的愛。但愛是相互的,要接受也要給予,一味地接受只會讓孩子變得貪婪自私。所以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更應該讓孩子學會給予愛,學會關愛身邊的人。對父母來說,比愛孩子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愛的能力。
  • 家長應不應該讓孩子合群?心理學家:有個內向的孩子其實是好事
    現在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可以說非常高,不管什麼都想讓孩子做到最好,有些孩子因為從小就不喜歡說話,然後家長就會認為孩子性格太內向並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希望孩子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很多成人就會拿孩子內向的事情說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很有可能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嘴甜就是好事,所以也會經常拿孩子跟外向的人作比較。
  • 家長教育孩子要規避"貝勃定律",別讓孩子把父母的辛苦當義務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們在養育孩子上面的"投資"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許多家庭裡的獨苗,可以說是盡享一家人的寵愛。但有的時候,家長對孩子付出越多,孩子卻越不懂得感恩,反而還把父母的辛苦當成是義務,一旦自己享受的東西有所減少,孩子就大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