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上午和鄰居小王聊了會兒天,他說昨天帶著孩子去小區樓下的遊樂場玩,看著風漸漸變大,小王擔心孩子會受涼感冒,就想給孩子穿上外套,可誰想到孩子說:你別管我,這衣服這麼醜,你自己穿吧。小王的好心卻遭到了孩子的嫌棄,讓小王覺得很受傷。
其實,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總覺得自己好心提醒孩子,卻遭到了孩子的拒絕,而且孩子很無視家長對他的付出,總是跟自己作對。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家長們要仔細回想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上是否妥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每個人的教育是從這裡開始。家庭教育成為教育人的起點與基點。
父母怎麼教育孩子,孩子也會在最終的結果上回饋父母,所以,家長們更應該給孩子一個好的開始。
1、 家長教育孩子時嚴詞厲色。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永遠是持有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的態度給孩子的內心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可能家長目的是在於樹立權威,能夠使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但其實很容易誘發孩子的逆反性。這就會造成親子之間的不和諧,很多時候孩子已經清楚父母的意思,但也總是不遵循,乃至忽略家長的付出。
2、 教育孩子耐心差,有時還會敷衍對待。
通常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時間,是遠遠多於老師的,因而孩子很多的問題都會徵求家長的意見。而孩子的好奇不斷提問,讓很多家長苦惱甚至是倍感厭煩,但孩子是很敏感的,家長的不耐煩和敷衍就會在孩子的腦海形成記憶,最終會以同樣的方式回饋到家長的身上。
3、孩子據理力爭,家長會採取冷暴力對待。
還有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不喜歡聽到孩子任何的反對意見,總是站在高位指使孩子的行為。在孩子據理力爭無果後,家長也喜歡採取冷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自以為孩子會因此受到教育,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
因此,孩子會漠視家長對自己的付出,也一定是家長無意中給孩子造成的影響。而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態度,時間長了,都會給孩子造成一種想法,那就是:沒有人理解我。這會對孩子將來的身心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1、 最直接的就是親子關係出現了裂痕,家庭矛盾頻發。
家長的自以為是,很容易把自己最親近的孩子推向自己的對立面,指責敷衍和冷暴力的處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孩子好奇熱情的天性。孩子感受不到家長的愛與關心,自然對待任何事情就會變得很冷漠。
2、 孩子也可能變得孤僻,不願意接觸別人,人際關係緊張。
冷漠的最大表現就是對任何事情展現不出熱情,對家長,對朋友,都是事不關己的態度。畢竟自己沒有感受過重視,也就不會把自己的熱情付諸他人,同樣對外界的付出,內心也毫無波瀾。
但其實,孩子是敏感且脆弱的,他們的內心也是需要被大家所理解的,只是處於家長教育方式的欠缺,造成了孩子的冷漠,甚至可能出現自卑內心的情緒。所以家長想要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就可以嘗試以下三種辦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李玫瑾教授說:&34;。
大致意思我們可以理解為:孩子的受教意願度,不是家長強制要求所能規範的,更大的決定因素取決於父母的行為舉止和可控情緒。
首先,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把控自己的情緒。
有很多家長會把孩子變成自己情緒的&34;,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情不自禁地向孩子發洩情緒。這對於孩子來說確實太過委屈,所以家長還是要平息自己的怒火,壓下自己的不高興,和顏悅色地與孩子交流,否則暴躁的情緒同樣也會影響到孩子。
喬森·馬修斯:&34;一言堂&34;。
其次,家長要使用正確的說話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相同的句子以不同的語氣表達出來,給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家長要注意自己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和語氣,就如孩子看家長在廚房做飯,想幫上一把,可家長卻說:別進來幫倒忙了,出去。有可能在家長的眼裡是不想太辛苦了,但是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付出被拒絕的種子,也不願意再對此做出任何行動。
最後,面對孩子要有耐心。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時不時出現問題而感到厭煩,甚至還會去敷衍孩子的好奇。孩子受夠了冷眼嘲諷,對家長的感情也隨著降低,對家長的好也會變得不為所動,覺得就是家長應該對孩子的愛。所以家長也一定要重視孩子提出的問題,就算家長答不上來也沒關係,只要讓孩子看到你對他重視就足夠了。這樣孩子也會對家長產生依賴,什麼心事都願意在父母的面前吐露出來。
總而言之,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付出更多的熱愛,但同時也別著急,孩子是不可能一夜之間就懂事的,這需要每個家長耐心的教導和指引。也需要家長對自己嚴格的要求,避免自身的關係給到孩子壞的影響,所有的壞情緒都可能傷害到孩子,所以家長也要在犯錯的過程中不斷改進自己,努力的平衡家庭還有工作的關係。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請關注@昕姐育兒之道,希望我們可以在育兒的道路上找到更多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