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孩子要規避"貝勃定律",別讓孩子把父母的辛苦當義務

2020-10-15 媽咪有方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們在養育孩子上面的"投資"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許多家庭裡的獨苗,可以說是盡享一家人的寵愛。但有的時候,家長對孩子付出越多,孩子卻越不懂得感恩,反而還把父母的辛苦當成是義務,一旦自己享受的東西有所減少,孩子就大發脾氣。

孩子不懂感恩?家長的育兒方式,可能踩了"貝勃定律"的坑!


張女士的孩子是獨生子,作為家裡唯一的小寶貝,不管是張女士夫妻,還是孩子的爺爺奶奶都對他寵愛萬分。孩子從小就喜歡吃可樂雞翅,張女士幾乎頓頓都會做。而且做好了可樂雞翅,一家人也不怎麼吃,大部分雞翅都讓孩子吃了。


有一次,張女士因為工作忙,回家晚了,所以就沒有做可樂雞翅。結果孩子不樂意了,他嘴巴撅得老高,一邊生氣一邊在地上哭鬧打滾:"媽媽,為什麼今天不給我做可樂雞翅,我就要吃可樂雞翅"。看著孩子的表現,張女士也想不通,自己平時頓頓飯都辛苦地做可樂雞翅,孩子不會感恩,一頓不做就生父母的氣。

回想起來,張女士發現自己的孩子似乎早就有這樣的端倪。平時總是習慣於家人讓著他,一旦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做的事情沒有順應他的意思,就哭個不停。張女士原本以為對孩子好一點,會讓孩子知道父母在辛苦付出,才更容易懂得感恩,實際情況卻好像完全反過來,張女士很納悶。


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有很多家庭都出現過類似張女士這樣的情況。父母平時對孩子很好,偶爾會因為工作上的事情耽擱了一下,忽視了孩子,結果孩子就大哭大鬧。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其實是因為家長的育兒方式,可能踩了"貝勃定律"的坑!

什麼是"貝勃定律"?


"貝勃定律"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它指的是當人們第一次受到強烈的情緒刺激以後,接下來再受到第二次、第三次的刺激,人們的情緒感受就不會那麼強烈;再往後第四次、第五次的刺激,人們甚至會覺得毫無感覺,情緒沒有波動。

在育兒方面,"貝勃定律"的主要表現是,孩子對於父母的付出漸漸覺得理所當然。就拿張女士來說,可能她第一次給孩子做可樂雞翅的時候,孩子十分高興,表露出十分明顯的感激之情。可是隨著張女士越做越多,孩子覺得媽媽給自己做可樂雞翅吃,是理所當然的,心中的感激之情就淡化了。


孩子甚至還會把做可樂雞翅這件事情當作是媽媽的義務,一旦有一天媽媽沒有做可樂雞翅。孩子就大哭大鬧,認為都是媽媽的過錯。所以說,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規避"貝勃定律",別讓孩子把父母的辛苦當義務。

"貝勃定律"會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呢?


①性格變得自私自利


當父母在育兒這件事情上踩了"貝勃定律"的坑時,沒有及時糾正就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當孩子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應該的時候,他們的性格就已經開始朝著自私自利的方向發展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應該是周圍人的中心,別人應該以自己為優先。

②不懂得感恩父母


另外,"貝勃定律"還會使得孩子不懂得感恩父母。也許在父母看來,自己對孩子的愛已經盡心盡責了。但習慣於享受的孩子,並不會覺得自己應該要感恩父母,反而會開始挑刺。甚至拿別人家的父母來比較。比如同班同學穿了新的名牌衣服,自己也想要,絲毫沒有考慮名牌衣服的價格超出了自己父母的承受能力。

③不懂珍惜


長期生活在父母的關愛中,孩子會變得不懂珍惜。因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給自己的關愛是無窮無盡的,然後就肆意揮霍。比如有的父母會給孩子零花錢,孩子覺得零花錢一直有,沒有了可以再問父母要,就不懂得珍惜花錢大手大腳。


想要避免"貝勃定律",父母要如何做呢?


①讓孩子養成說謝謝的習慣


父母平時應該要重視孩子禮貌的培養,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平時要讓孩子養成說謝謝的習慣。比如要別人給了自己一定零食,要說謝謝。而且,讓孩子養成說謝謝的習慣,不僅僅有利於禮貌性格的養成,還可以讓孩子知道感恩。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通過說謝謝這件小事養成感恩的習慣,避開"貝勃定律"。

②不要無條件滿足孩子


也可以說是不要溺愛孩子。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十分寵愛,只要是孩子的要求,父母哪怕是砸鍋賣鐵都要滿足他們。這樣就容易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也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定會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進而陷進"貝勃定律"的負面印象中。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這點,面對孩子的要求不要無條件地滿足。

③讓孩子通過付出換取想要的東西


前面提到過不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可以嘗試讓孩子通過付出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孩子想要買玩具了,父母可以跟他們說:"你要幫爸爸媽媽做10件家務,就給你買玩具";或者告訴孩子,"你要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賺取零花錢"。這樣就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所得到的一切並不是理所當然的。當父母給予孩子關愛的時候,他們才會想到感恩父母。

結語


"貝勃定律"是一個很容易就要出現在育兒方面的效應,父母一定要避免"無條件式"或者"犧牲式"的付出。只有讓孩子明白,即便是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也不是無條件的,慢慢地孩子才會懂得感恩的道理。


今日互動話題:你平時會不會讓孩子通過勞動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不懂感恩的孩子,背後的家長往往也不懂「貝勃定律」,試試這麼做
    文 | 小允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不懂感恩的孩子背後往往也有一個不懂教育的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想要讓孩子感恩,首先就得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懂得「貝勃定律」改變孩子的一生。
  • 孩子表現好就獎勵?「貝勃定律」告訴我們,別讓「獎勵」變廉價
    這種時候,如果父母不給孩子一些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讓孩子走入"歧途"。所以,父母有必要知道"貝勃定律"。那麼,"貝勃定律"究竟是什麼?不斷地給予孩子獎勵,對孩子有哪些不好的影響?"貝勃定律"在孩子的教育中有那些重要性?最重要的是,父母應該如何運用"貝勃定律"教育孩子?
  • 把父母的愛當理所當然,孩子不懂感恩,「貝勃定律」了解一下
    沒想到兒子居然能這麼說話,做父母的心都涼了。他家兒子當時才5歲多,就敢質問父母,不但不感激父母的好,反而發脾氣怪罪父母。其實,這就是中了「貝勃定律」。什麼是「貝勃定律」?貝勃定律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說的是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再施予的刺激對他(她)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來說,第一次大刺激能衝淡第二次的小刺激。舉例來說,當孩子習慣了事事都有父母照顧,甚至不用自己動手穿衣、吃飯。但有一天父母突然讓他自己穿衣吃飯,他就會責怪父母不做事。
  • 不懂感恩的孩子,背後的家長往往也不懂「貝勃定律」,試試這樣做
    二、什麼是貝勃定律貝勃定律,是指個體在經歷了長期的比較激烈的刺激之後,對那些比較平緩一點的刺激毫無感覺的一種心理;簡單的理解就是,第一次比較強烈的刺激會淡化第二次的刺激的作用。父母從來不會向孩子索要什麼東西,他們只知道為孩子付出自己的全部;而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從而不知道為父母做些什麼事情,非常的自私。孩子產生這種不懂得感恩的心理,主要還是因為貝勃定律。這種心理讓他們變得麻木,丟掉了那顆感恩之心。父母需要及時引導孩子擺脫這種不知感恩的心理。
  • 可能是貝勃定律在起作用
    孩子不會感恩,其實家長在教育方面可能也會存在一些問題,這可能是貝勃定律在起作用。小麗委屈極了,她想她為孩子付出這麼多,現在連吃一個雞蛋,孩子卻還在抱怨自己。其實小麗這種教育方式,往往就是貝勃定律在起作用。
  • 不能不知的「貝勃定律」
    貝勃定律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說的是當人經受強烈的刺激反應強烈之後,再施予小的刺激之後,這個刺激對他來說,會變得微不足道。 農村長大的孩子能吃苦是因為吃過大苦,所以覺得小苦不算苦,當兵的能堅持是因為堅持過,所以覺得不算啥。
  • 《動物世界》:用心理學解讀鄭開司的「貝勃定律」及解決方案
    為了更好的幫助大家理解「貝勃定律」,我們先看一個實驗:有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的砝碼,同時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碼,這人會發現二者並無大致區別。直到左手砝碼重量加至306克時,才會覺得左手有些重;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才能感覺到重了。也就是說,原來的砝碼越重,後來就必須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覺到差別。這種現象就被稱為「貝勃定律」。
  • 解析《紅玫瑰和和白玫瑰》裡的「貝勃定律」,對現代婚姻的啟示
    這種不知足的心理背後,其實印證了一個心理學定律-貝勃定律。本文接下來要談的是《紅玫瑰與白玫瑰》裡關於感情裡的「貝勃定律」,以及該定律對現代愛情和婚姻的啟示。一貝勃定律: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 跨欄定律教育啟示:父母別為孩子掃清所有障礙,孩子需要挫折教育
    跨欄定律給予家長的啟示1、教育孩子宜早不宜遲但是家長不能人為的為孩子製造挫折,並不代表著家長就不能讓孩子有挫折。畢竟生活中的挫折難免,家長此時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獨立面對,不要過多幹預就好。俗話說三歲看七歲看老,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對他們盡心寵愛,那麼便會容易養成走上極端的孩子。
  • 《我的青春期》|從「超限效應」分析,如何應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
    對於中國的每一個家庭來說,教育好孩子絕對是頭等的大事。我們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理及殷切期望,所以自孩子呱呱墜地就開始各種培養,報名興趣班、特長班、學習班等等,甚至在娘胎裡都開始了胎教,目的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 父母別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了解「跨欄定律」,成長之路需要挫折
    因此父母別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了解"跨欄定律",為正確教育孩子提供保證。 "跨欄定律"也被稱為挫折教育,是一位外科醫生提出的,在他多年的臨床經驗中,他發現那些患病的器官並沒有想像中糟糕。相反的,因為要和病魔鬥爭,他們的器官會比普通的更加強大。
  • 家長辛苦養育,讓孩子變成了「白眼狼」,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文/北媽媽育兒有一種孩子被稱為「白眼狼」,有一種父母被稱為「中國式父母」,二者結合起來,也就成了當代教育的一種悲哀,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對父母諸多要求,小時候要玩具、要名牌衣服,長大後要車子、要房子,父母在他們眼裡與一臺提款機並無差異,父母對他們的照顧,也被他們當做了理所應當,而反過來,他們的父母並沒有認為有什麼不妥,他們覺得照顧孩子
  • 別拿「孩子還小」當理由,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使用漏鬥法則
    請家長們別拿&34;當理由,如果連繫鞋帶這種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懂,孩子在學校如何打理自己的生活呢?於是他們就會變成被父母&34;的巨嬰。2、 對家庭來說,溺愛容易產生家庭衝突和矛盾被溺愛的孩子常常是不知父母辛苦不懂感恩,他們可能以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是天經地義的,不斷向父母索取。而家長可能也認為滿足孩子想要的一切也是理所當然的,不斷地付出和給予。
  • 手錶定律:父母互相不「拆臺」,教育更高效,孩子更優秀
    家長各執己見掙得不亦樂乎,孩子的成長也在這樣的環境無從選擇,甚至陷入矛盾之中。1塊手錶可以知道確切的時間,2塊手錶卻無法知道確切的時間,失去準確判斷的信心這就是「手錶定律」。>著名的教育專家孫雲曉認為:父母的教育態度、方式以及內容等,一定要協調一致。
  • 壞習慣越來越多,是「爛蘋果定律」腐蝕孩子,家長要學會「隔離」
    導讀:壞習慣越來越多,是「爛蘋果定律」腐蝕孩子,家長要學會「隔離」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壞習慣越來越多,是「爛蘋果定律」腐蝕孩子,家長要學會「隔離」!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家長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賺錢辛苦,咱家不富裕」嗎?有用嗎?
    當然應該,這是家長教育孩子的良好習慣!必須要讓孩子理解家長賺錢辛苦,賺錢不容易,家裡不富裕,才能讓他珍惜錢財,養成節約不浪費的好習慣!不充大款,不揮霍父母辛苦賺來的錢財,是孩子必須要學會的生存法則之一!
  • 孩子不能當一輩子溫室裡的花朵
    教育最大的悲哀,是父母窮盡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二、孩子為什麼不再感恩?為什麼曾經天真的孩子卻長成了白眼狼?(1)父母盲目追求成績,忽視素質教育教育是每個家庭的重中之重,家長們殫盡竭慮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更是把全部眼光都聚焦在孩子的成績上。
  • 「別讓孩子的一生,毀在父母的手上」,家長教育孩子從小開始
    父母應該做的是讓孩子勇敢的承認錯誤,從小就樹立起能擔當,敢擔當,勇擔當的責任心。要讓孩子知道,我錯了就應該我自己擔當責任,而不是一味地去推卸去逃避。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很是苛刻,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就把孩子的一生都給安排好了。對於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更是想讓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路子來走。我小的時候總是能聽父母說我:「你又不聽話了?」對於這樣的教育方式我是不贊成的。作為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就有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家長們要做的只是給孩子提一個建議。
  • 孩子越管越難管?家長要避免深陷「墨菲定律」,可以試試這3招
    文章/熊二編輯/御姐孩子的教育問題讓許多家長都感發愁,時常感覺越是對孩子管束的嚴格,孩子就越是對其反抗的厲害,但是又不能因為孩子的反抗行為而停止對孩子的教育,這就造成了許多家長對於教育孩子時出現:越不讓孩子做的事,孩子越要做,孩子越做,家長就越不讓孩子做,這樣讓家長感到心累的現象
  •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我是當時巴山月,聊聊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現在正處於寒假階段,當家長的應當能體會萬獸出籠的感覺。很多的家長都把對孩子教育,寄托在學校的身上,寄托在老師的身上。這是嚴重偏離教育本質的,也是極端不負責任的。有句話說的很好: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