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感恩的孩子,背後的家長往往也不懂「貝勃定律」,試試這麼做

2020-12-24 小允兒的媽媽

文 | 小允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懂感恩的孩子背後往往也有一個不懂教育的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想要讓孩子感恩,首先就得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懂得「貝勃定律」改變孩子的一生。

前幾天過母親節,老師給孩子們布置了感恩母親的作業,自己動手寫一張賀卡或者製作一幅畫送給孩子。

朋友的孩子和我家孩子是同班同學,看到我在朋友圈發孩子送給我的禮物,朋友表示很羨慕,都是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可是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實際上是朋友的教育出了問題,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重視感恩的培養,除了這一點之外,孩子們在父母的溺愛中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認知,這都和「貝勃定律」密切相關。

一、什麼是「貝勃定律」?

最早這個定律是指我們受到一定的刺激之後,當我們面對低刺激性的事物時,就會認為微不足道。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過度溺愛,導致孩子們認為父母的關係是應該的,但是當他們面對陌生人的付出時,反而會非常感到感激。

所以孩子們的不感恩並不是孩子本身出了問題,反而是家長的教育掉入了錯誤的陷阱,導致孩子們在生活中表現得非常不懂事,最後影響孩子的生活。

二、孩子有哪些不懂感恩的表現

1、 認為別人的好是理所應當

不懂感恩的孩子總是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就是別人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自己就應該得到別人給予的東西。

在孩子們的成長中,不懂感恩的人總是一味地向家長索取,並且還會認為這個索取是應該的事情。

2、 不懂得珍惜

不懂感恩的孩子往往也不會懂得珍惜別人的付出,他們在面對別人的關心和愛護時往往會變得非常「勢利」,有時候家長給孩子買的玩具,還沒有幾天就覺得厭煩,甚至有的家長花大價錢給孩子的禮物,這類孩子也不會好好珍藏。

3、抱怨父母能力不夠

孩子們不懂感恩,當他們得到父母給予的物品時,他們反而會有更高的要求,甚至會因為父母一時間沒有滿足到的需求而責怪父母。

並且總是認為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就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從來不反思自己的原因。

其實過度的愛會讓孩子表現得「關愛麻木」,最後進入一種「白眼狼」模式,想要讓孩子們變得更加優秀,家長們不要掉入錯誤的關愛中。

三、家長如何養出有感恩之心的孩子

1、適當拒絕孩子的需求

孩子們的如果每一項需求,家長都滿足,最後會使孩子們對家長們的滿足感到麻木。這個 道理很簡單,就是在孩子們的成長中,如果獲得的東西太多,往往就不會珍惜。

因此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的需求時,不要全都滿足,而是要學會適當地拒絕孩子。

2、延遲滿足

得不到的永遠都是最好的,當你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伸出雙手。對於孩子來說這確實能夠幫助孩子解決一時的困難,但是在未來的成長中,孩子們會變得更加不知所措,最後會對父母產生依賴,並且還不會懂得感恩。

所以家長們要學會延遲滿足,簡單來說就是當孩子們有任何需求時,不要第一時間回應,而是過一段時間,等孩子們對這個需求的熱度降低一些後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3、讓孩子學會自己獲得

在孩子眼中,父母好像就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每次當自己有任何的需求時,總是會尋找父母來滿足,太容易得到了反而會不懂得珍惜,甚至有些孩子把家長當成自己的奴隸,一直都命令家長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家長們要學會讓孩子們感受到,獲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並不是孩子一開口就可以擁有全世界。

有時候父母需要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讓孩子們了解到東西來之不易,且用且珍惜,由此強化孩子們感恩的認知。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家長們要記住,懂得感恩的孩子才會變得更優秀。

家長們要學會引導孩子,改變孩子們對父母的認識,明白來之不易的東西要珍惜,從而變得更優秀。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我是小允兒媽媽,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

相關焦點

  • 不懂感恩的孩子,背後的家長往往也不懂「貝勃定律」,試試這樣做
    二、什麼是貝勃定律貝勃定律,是指個體在經歷了長期的比較激烈的刺激之後,對那些比較平緩一點的刺激毫無感覺的一種心理;簡單的理解就是,第一次比較強烈的刺激會淡化第二次的刺激的作用。在此定律的影響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也會產生一種奇妙的變化:孩子在父母持續不斷地關愛和呵護中,對父母的關愛變得越來越麻木,認為父母為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慢慢地就失去了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 把父母的愛當理所當然,孩子不懂感恩,「貝勃定律」了解一下
    沒想到兒子居然能這麼說話,做父母的心都涼了。他家兒子當時才5歲多,就敢質問父母,不但不感激父母的好,反而發脾氣怪罪父母。其實,這就是中了「貝勃定律」。什麼是「貝勃定律」?貝勃定律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說的是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再施予的刺激對他(她)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來說,第一次大刺激能衝淡第二次的小刺激。舉例來說,當孩子習慣了事事都有父母照顧,甚至不用自己動手穿衣、吃飯。但有一天父母突然讓他自己穿衣吃飯,他就會責怪父母不做事。
  • 為什麼對孩子這麼好,他有時卻不懂感恩?可能是貝勃定律在起作用
    孩子不會感恩,其實家長在教育方面可能也會存在一些問題,這可能是貝勃定律在起作用。小麗委屈極了,她想她為孩子付出這麼多,現在連吃一個雞蛋,孩子卻還在抱怨自己。其實小麗這種教育方式,往往就是貝勃定律在起作用。
  • 家長教育孩子要規避"貝勃定律",別讓孩子把父母的辛苦當義務
    家長的育兒方式,可能踩了"貝勃定律"的坑!張女士的孩子是獨生子,作為家裡唯一的小寶貝,不管是張女士夫妻,還是孩子的爺爺奶奶都對他寵愛萬分。孩子從小就喜歡吃可樂雞翅,張女士幾乎頓頓都會做。
  • 解析《紅玫瑰和和白玫瑰》裡的「貝勃定律」,對現代婚姻的啟示
    這種不知足的心理背後,其實印證了一個心理學定律-貝勃定律。本文接下來要談的是《紅玫瑰與白玫瑰》裡關於感情裡的「貝勃定律」,以及該定律對現代愛情和婚姻的啟示。一貝勃定律: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 不能不知的「貝勃定律」
    貝勃定律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說的是當人經受強烈的刺激反應強烈之後,再施予小的刺激之後,這個刺激對他來說,會變得微不足道。 農村長大的孩子能吃苦是因為吃過大苦,所以覺得小苦不算苦,當兵的能堅持是因為堅持過,所以覺得不算啥。
  • 《動物世界》:用心理學解讀鄭開司的「貝勃定律」及解決方案
    在這一系列打擊之後,鄭開司的思想淪落了,他甘心做一個」小丑「。為什麼年紀輕輕的鄭開司會沉淪成遊戲廳的一位卑微的「小丑」?在女友劉青眼裡鄭開司一直都很優秀,但是為何現在如此平庸墮落?這其實,是因為鄭開司陷入到「貝勃定律」中,而不自知。這樣的他,很難在生活中,重新拾起光芒與夢想。那麼「貝勃定律」到底是什麼呢?
  • 孩子表現好就獎勵?「貝勃定律」告訴我們,別讓「獎勵」變廉價
    這種時候,如果父母不給孩子一些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讓孩子走入"歧途"。所以,父母有必要知道"貝勃定律"。那麼,"貝勃定律"究竟是什麼?不斷地給予孩子獎勵,對孩子有哪些不好的影響?"貝勃定律"在孩子的教育中有那些重要性?最重要的是,父母應該如何運用"貝勃定律"教育孩子?
  • 孩子不懂感恩,家長不要放縱不管,這三招可以讓孩子學會感恩
    因為張先生離婚的比較早,一直以來都是自己帶著孩子,每天不僅要工作,而且還要給孩子做飯,送孩子上學。按理來說每天這麼辛苦,應該得到孩子的關心和愛護才是,可沒有想到孩子從來都沒有過問過這位爸爸到底辛不辛苦,而且還覺得張先生所付出的這一切全都是理所當然的。張先生也感覺到非常無奈,為什麼孩子不懂得感恩呢?哪怕是稍微做點什麼事情也好啊!他對自己的孩子非常失望。
  • 不懂感恩的孩子,成人後很可怕!(值得所有家長認真讀)
    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認為從家長那裡得到東西是理所當然的,從而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更不會想著去關心別人和感激他人。父母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東西,須知最好的東西就是良好的教養和優秀的品格,而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也會讓他獲益良多……02孩子懂得感恩,才會得到幸福!
  • 心理學:贏得人心的4大定律,不懂的人,往往沒出息!
    心理學專家指出:贏得人心的4大定律,不懂的人,往往沒出息!定律一、首因效應心理學家:掌握首因效應,讓別人一眼就「喜歡」上你!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如此經濟又實惠的美事兒,我們為何非要板著一張面孔、面無表情地對待陌生人,而不是搶著去做呢?定律三、親密效應心理學家:真正的社交高手,他們的話中沒「我」只有你!心理學家指出,談話切忌以自我為中心。
  • 不懂感恩的孩子,成人後比狼更可怕
    父母創造了孩子,並以辛勤勞動掙得的血汗錢供養著孩子,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凝結著父母的心血……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別人是很重要的事。如果父母一味的溺愛,孩子不懂回報,即便走上社會也會遭遇碰壁,甚至可能無法無天!
  • iEnglish丨沉浸式全英文教學,是孩子聽不懂,還是家長聽不懂?
    等孩子有了問題,往往你已經力不從心,他的習慣冰凍三尺……好學,自信,陽光,感恩,堅強……這些品德也不是砸錢能換來的。真正有價值的投資是投資自己和孩子的學習成長!前些年還在上家公司工作時,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觀摩和研究孩子們上課的視頻回放。其中有一個5歲的小姑娘讓我印象很深。
  • 不懂感恩的孩子,成人後比狼更可怕!(值得所有家長深思)
    父母創造了孩子,並以辛勤勞動掙得的血汗錢供養著孩子,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凝結著父母的心血……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別人是很重要的事。如果父母一味的溺愛,孩子不懂回報,即便走上社會也會遭遇碰壁,甚至可能無法無天!
  • 真香定律,聚光燈效應……這本書剖析行動裡日常微妙的心理學秘密
    看似無意間引爆的「真香定律」,它的背後其實掩映著我們尋常被忽視的心理活動。無論是未經探實前內心的低估,還是無從選擇時內心的妥協,都是發出「真香」2個字的底層邏輯。而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有一些類似的打臉行為,有一些我們自己沒想到,但當事情發生了我們基本上都會如此選擇的,看起來有點匪夷所思的舉動。
  • 泰國又一則公益廣告火了:不懂感恩的孩子,再優秀也沒有用
    一個不懂感恩的人,又能指望他為這個社會做什麼呢?01這幾天,又一則泰國的公益短片在朋友圈火了起來。世上最可悲的,莫過於父母等著孩子感恩的時候,孩子卻在等著父母道歉。這個被慣壞的孩子,喝著父母的血,卻心安理得的享受高級的生活。俞敏洪曾說:「大把花著父母的錢,只懂自己的快樂,不懂父母的辛酸,不捨得為親情付出一分一毫,那麼你已經全無良知了。」一個沒有良知,不懂感恩的人,又能指望他為這個社會做什麼呢?
  • 全英文,是孩子聽不懂,還是家長聽不懂?
    1對1的美教課不便宜,也許是為了自己也能接受一點點純英文的環境,也許是擔心孩子上課聽不懂,很多家長喜歡跟孩子一起上課——雖然根據我觀摩了上百節課的結論,這是一種很糟糕的方式,但是依然有很多家長樂此不疲。那節課講的是字母,大寫的字母A和小寫的字母a。老師講單詞的時候還好,只要老師說的是整句,這位媽媽必翻譯。老師說:This is a big A.
  • 「忘恩負義,一看便知」:有三種表現的人,往往不懂感恩,要小心
    但不是任何人都值得你幫助,有些人,你即便再幫他,他也不懂感恩,甚至還會忘恩負義,讓你遭受極大的心靈傷害!這種人其實並不難識別,很多時候,是一看便知。具體而言,不懂感恩、忘恩負義的人,往往有以下這三種反常表現,遇到了要繞著走,一定要小心。
  • 不懂分享就不是好孩子?究竟是孩子不懂分享,還是你不懂孩子?
    孩子不懂分享就是不是好孩子!這是誰下的定義,過來,我保證不打你!「寶寶,把XX給小朋友玩一下吧!」「不要!」「哎呀,這麼小氣幹什麼,要懂得分享!大方一點!」「不要!」「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哇……!」
  • 父母不在北京買房就不論文答辯,不懂感恩的孩子是怎麼養成的?
    他不僅不感恩父母這些年辛苦付出,反而用學業來要挾父母,大概這時父母們又會感嘆:我寧願孩子學習不行,也不要這麼一個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可見,在所有的父母眼裡,孩子懂不懂感恩比孩子的智商更重要。那麼如何培養孩子感恩呢在我看來,培養孩子感恩的能力,其實就是培養孩子的愛心。一個具有愛心的孩子,自然會懂得感恩,感恩只是愛心的一部分。試想,如果一個孩子對世間萬物都充滿了愛心,與他不想關都人他都充滿了關懷,那麼對於生他養他的父母,他又怎麼會不懂的感恩呢?那麼如何培養孩子愛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