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遭遇過生活突如其來的打擊嗎?比如親人重症、戀人失憶、工作被辭。這些打擊後,你會如何面對生活?是頹廢沉淪,還是絕地反擊?
《動物世界》中的男主鄭開司,原本成績優異、天賦異稟,家庭融洽。在他人看來,他前途一片光明,將擁有體面工作。然而突遭家庭變故,父親失蹤,母親重症的雙重打擊。八歲那年,他家闖進一夥陌生人,隨後爸爸失蹤,母親成為植物人。在這一系列打擊之後,鄭開司的思想淪落了,他甘心做一個」小丑「。
為什麼年紀輕輕的鄭開司會沉淪成遊戲廳的一位卑微的「小丑」?在女友劉青眼裡鄭開司一直都很優秀,但是為何現在如此平庸墮落?這其實,是因為鄭開司陷入到「貝勃定律」中,而不自知。這樣的他,很難在生活中,重新拾起光芒與夢想。
那麼「貝勃定律」到底是什麼呢?它為什麼會對鄭開司的影響那麼大?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也在不經意間陷入到「貝勃定律」中,有方法進行掙脫嗎?
為了更好的幫助大家理解「貝勃定律」,我們先看一個實驗:有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的砝碼,同時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碼,這人會發現二者並無大致區別。直到左手砝碼重量加至306克時,才會覺得左手有些重;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才能感覺到重了。也就是說,原來的砝碼越重,後來就必須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覺到差別。這種現象就被稱為「貝勃定律」。
從這實驗中我們能理解「貝勃定律」就是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第一次刺激是手中放置300克的砝碼,第二次刺激是305克砝碼,但第一次刺激可以緩衝第二次的小刺激也就不覺得重。科學家在人們身上也做過類似實驗,發現人們受打擊次數多便會麻木習以為常。
比如說,在職場中要趕走某些員工,公司會先對無關緊要的部門進行大規模人事流動或裁員,使員工都習慣於這種衝擊。然後在第三次或第四次再把矛盾指定原本目標。很多人受到第一衝擊後,對後面衝擊依然麻木。
這樣被裁掉的員工並不會認為公司針對他,而是一系列的人事變動。不是自己工作能力不行,而是恰巧碰上公司裁員。對員工內心不會非常失落,對公司聲譽也不會有影響,這就是「貝勃定律」在起作用。
因此我們就可以看出「貝勃定律」在生活場景很常見,就隱藏在一個看似正常的人事調度中。這種做法高超之中就是靈活運用「貝勃定律」,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洞悉此定律,還能助你離成功更近一步。
那麼在《動物世界》中,鄭開司的「貝勃定律」是如何體現的呢?
經常處於「貝勃定律」的鄭開司,對工作越來越麻木。穿著肥大的小丑服,在不知名小鎮街頭謀生的滑稽小丑他也無謂。友情背叛的刺激也傾向於麻木,內心世界強而大之。母親重病讓鄭開司接受劉青更多的付出。
他工作小夥伴認為他「有病」,精神有點恍惚,行為與眾不同。在眾人面前,鄭開司用「小丑」偽裝起真實自己。以一種近似怪誕的小丑形象來掩飾他內心的空洞和悲傷,惹人同情和感傷。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曾陷入到「貝勃定律」中,把打擊的事獨自默默承受。在一次又一次的現實刺激中,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強的同時,在其他方面會看的越來越淡。因此「貝勃定律」對人的成長以及生活影響很大,需要引起人們的關注。
「貝勃定律」其本質是對刺激的麻木。隨著同樣刺激的反覆進行,大腦會對此感到麻木。比如我們家人給予的愛習以為常;而陌生人的一點幫助,我們就感激不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是因為「貝勃定律」在操作我們大腦的感覺。
為此義大利心理學家還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叫做「玫瑰實驗」。來說明隨著同樣刺激的反覆進行,大腦會對此感到麻木。
在情人節就剩兩個月,有人給你錢讓你去做一個實驗。有兩種選擇,一是每周在固定的時間送玫瑰花給女朋友;另一種是只在情人節那天送花給女朋友。你怎麼選?看看義大利心理學家選了兩對男孩做的實驗結果,你就知曉該如何抉擇。
由於兩個男孩的送花頻率和時機不同,兩者結果截然不同:那個在每周固定收到玫瑰花的姑娘,表現得相當平靜。儘管沒有大的不滿意,但她還是忍不住說了句:「我看到別人送給自己女友大把的『藍色妖姬』,比這普通的紅玫瑰漂亮多了,心裡真是很羨慕!」
而那個從來沒有接過玫瑰花的姑娘,在情人節當天收到男朋友手捧著送來的紅玫瑰花時,女孩十分出乎意料,感動欣喜的與男朋友接吻。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人們大腦是喜新厭舊的,對習以為常的事反而會得寸進尺,對突如其來的事感動涕淚。這原因是超出了自己的心理預期,「貝勃定律」操縱了人們大腦的感覺。因此,我們對人或事別太滿,須保持適度的距離。
《動物世界》的鄭開司,因劉青對他偏愛、發小背叛和生活接踵而至的打擊,讓他陷入「貝勃定律」。但鄭開司的善良讓他無意運用「貝勃定律」,充當一位陌生人給老奶奶送去意外的暖意。
鄭開司在回家途中看見一位老奶奶叫賣自個手工編織的手環,下雨天的人沒什麼人買。他不忍心就去買一條手環,給了一張鈔票不用找。後騎車摩託車,消失在雨中。老奶奶看到有人前來買她的手環開心得眼睛笑彎,這是他給老奶奶送去陌生人的善意。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陌生人對你好一點點都會很感激,而父母為我們付出那麼多我們卻熟視無睹。如果在「貝勃定律」待的時間過長,就會待我們好的人麻木,會對我們生活產生影響,需引起我們足夠的關注。
每個事情都具有兩面性,不是說「貝勃定律」就是不好的,如果我們充分了解此這定律,接納內心有缺點的自己,那麼人生中存在的很多問題都會不攻自破。並且這定律還能為我多用,達到自己目標。
「貝勃定律」在我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無論是家庭還是工作上,我們都會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嚴重時會使我們陷入深深的痛苦而不自知。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貝勃定律?這裡我提供3點方法論:
1.運用「鱷魚法則」,及時止損,避免釀成大禍
「鱷魚法則」是說,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甚至為此付出生命的慘痛代價。 所以, 一旦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也就是說當你犯錯誤時,要立即停下來,不可以再找藉口、理由或採取其他任何動作,否則將陷入更大的麻煩和錯誤中去,以致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比如《動物世界》的李軍。他一時迷上賭博,賠掉房子又折工作,他仍未迷途醒悟。反而繼續採取行動,去坑騙發小鄭開司家房子,安慰自己不是騙他,只是為了擁有再一次扳本的機會。卻拖發小下水,造成更加嚴重的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有人容易沉浸在「貝勃定律」中,從而釀成大禍。比如在股市中,大多數虧本虧太多,想著把全部身家壓上去,希冀一次扳本回來。不料,深入泥潭難以自拔,負債纍纍。
當失誤一點點累積,就可能會釀成大的錯誤。因此想要避免」貝勃定律「在我們身上起作用,我們要學會及時止損,而不是一股腦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2.遵守「刺蝟法則」,保持距離,情感維新
「刺蝟法則」是生物學家在冬天做的一次實驗,把十幾隻刺蝟放到冰天雪地裡,由於寒冷這些刺蝟會抱團取暖,但彼此身上的刺又會傷害到對方。最後刺蝟們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可以互相取暖又不會傷害對方。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要對人保持一個合適的距離,既不過近也不過遠,處於一個適中的位置。刺蝟法則主要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中要保持合適距離。
為了避免在感情中陷入「貝勃定律」,我們需要在感情中保持合適的距離,不至於讓激情退卻。因此當《動物世界》的劉青收到愛慕小夥包包時,鄭開司受到競爭刺激,由對劉青遠距離一下變成為娶劉青奮力一搏。
「貝勃定律」是我們一種心理上的感知,我們很難避免,但我們可以學習接納它從而讓其為我所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那些理解自身大腦錯覺的人,往往會利用其功能來更好的經營自己的愛情、婚姻和人際關係,從而提升生活的幸福度和滿意度。
3.避免「錯覺思維」,跳出思維錯誤,學會理性判斷
丹·艾瑞裡在其著作《怪誕行為學》中有一個案例:有人想買一隻鋼筆,附近店賣5美元,2英裡外的店賣2美元。這人覺得去遠一點的店買更便宜,便選擇買2美元的鋼筆,而不願在附近買。
後這個人想買電腦,附近一家店的電腦賣989美元,2英裡之外有家店賣979美元,但他選擇在附近的店裡買。按這個案例而言,同一個人對兩個不同物品的選擇完全不同。但正常理計算,買電腦去2英裡之外的店才更划算,比買鋼筆省的錢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同一個人選擇卻不同?這就是我們的「錯覺思維」。錯覺思維是指:在生活中,我們試圖在隨機事件中找尋規律,這種傾向會令我們誤入歧途。也就是說我們很容易將各種隨機事件聯繫起來,從而產生一種心理錯覺。
因此,想要避免「貝勃定律」發揮作用,就要避免「錯覺思維」,人不能在自己錯誤思維中一直待著,要跳出思維錯誤,學會理性判斷,減少錯覺,從而避免「貝勃定律」對我們起作用。
《動物世界》中鄭開司身上的「貝勃定律」,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幾乎人人都會遇到過的一種真實存在的現象。有些人會因為陷入「貝勃定律」而忽視了自己生活中真正存在的問題,並忽視身邊愛著自己的親人,會傷害自己傷害他人。
因此為了更好的幫助大家跳出「貝勃定律」,我提供了三個方法論:運用「鱷魚法則」、遵守「刺蝟法則」、避免「錯覺思維」,給你帶來幫助是我寫文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