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不得不知道的心理學定律和效應!

2020-12-10 黎佑生的清單

皮格馬利翁效應

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阿倫森效應

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表現為:人們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而不喜歡那些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來源於網絡

首因效應

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

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人們就願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並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系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

弗洛伊德口誤

有時候人們在情急之下,會說出與自己本打算說出的那個詞語接近但不相同的一個詞,而這樣的情形反映了個體的無意識動機和焦慮。

口誤並非偶然,恰恰相反,口誤的內容往往是內心深處真實想法的反應和寫照。

酸葡萄效應

因為自己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產生挫折感時,為了解除內心不安,會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緊張,減輕壓力,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來源於網絡

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標籤效應

是說人一旦被下了某種結論,就會像商品被貼上某種標籤一樣,會自覺按照這個結論做事

巴納姆效應

星座性格其實是一種「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指當你面臨一個非常模糊的人格描述時,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進去。

根據星座對人的描述就是這樣,每個星座只是描繪了人類複雜內心的一部分,並且十分模糊,絕大部分人會覺得「好準啊」,是因為人是多面的,覺得被戳中也很正常,其實這些東西放在誰身上都適用,認清這個效應,可以避開很多套路。

來源於網絡

暈輪效應

我們在認識事物時,很可能會出現在一個人有某種優點時,我們會把這種正面印象擴散到其他方面,人們在對一個人的某一點有很強的正面印象時,常常不會主動思考這個人其它方面是不是也如此正面,而是習慣性覺得也必定很優秀。

安泰效應

一旦脫離相應條件,就失去某種能力的現象

鏡像效應

如果你問了一個問題,希望對方能同意你,在說的時候,微微點頭,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鏡像效應,如果你發出積極的信號,人們更有可能贊同你

踢貓效應

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霍桑效應

指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或觀察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或者是言語表達的效應

在沒有熟人的場所,很多人都可能會不修邊幅、舉止隨意,但是一旦這個場所中有熟悉的人或是異性存在,他們就會注意形象,因為他們感覺自己會被關注著,所以會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

戀愛中的馬太效應

投入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被珍惜,越自利的人吸引力反而越高,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來源於網絡

觀察者期待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當我們熟悉了一個人之後,那個人在眼前出現的頻率好像變高了這種現象叫做觀察者期待效應,其實這是因為你的關注點和關注力的原因,給你造成了某種現象或者事物的出現次數變頻繁了的認知偏差。

但事實上這些現象或者事物的出現頻率一直如此,只是你之前沒有關注罷了。

曝光效應

重複地接觸他人通常能增加我們對他們的喜歡程度,而不會導致厭煩,此即曝光效應。

研究表明,人們潛意識裡傾向於對出現在眼前頻率更高的熟悉面孔會更有好感,儘管你們可能從來沒說過話,對經常見面但不認識的鄰居好感度也會比陌生人更高,前提是,不要過度接觸使他厭煩。

貝勃定律

原本1塊的報紙變成了10元一份,你一定會感到無法接受;相比較而言,原本5000元的電腦漲了50元,你一定不會有這麼大的反應。

貝勃定律表明,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來源於網絡

杜根定律

一個人勝任一件事,80%取決於態度,20%取決於智力,所以一個人的成敗,是取決於他是否自信,假如這個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會扼殺他的聰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魯尼恩定律

賽跑時不一定快的贏,打架時不一定弱的輸,笑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贏家。

墨菲定律

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發生,口袋裝著剛買的手機,在公交車上生怕被盜,每隔一段時間就去查看手機是否還在,這一舉動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終手機被偷走。

就因為害怕發生,所以會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錯誤,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

相關焦點

  • 生活中你不得不知道的心理學定律和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鏡像效應如果你問了一個問題,希望對方能同意你,在說的時候,微微點頭,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鏡像效應,如果你發出積極的信號,人們更有可能贊同你。
  • 著名的心理學定律,你知道幾個?
    其中最有趣的學科莫過是社會學和心理學。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摸索,逐步總結出了幾個著名的定律,這些定律經過很多年的驗證了其正確和有效性,正在以一種神奇的方式左右著人類的發展。那麼這些神奇定律,你知道幾個呢?皮格馬利翁效應該效應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如此成就。
  • 《墨菲定律》:4大心理學效應,教你洞悉人性的本質
    我們經常談論墨菲定律。今天,我無意中翻了本書《墨菲定律》,發現除了墨菲定律之外,作者還寫下了許多定律和法規,清楚地說明了在生活上、學習上和工作上存在的許多問題。今天來說下這4個最重要的法則和效應是不是能夠解決你現在的一些困惑呢?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 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 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 一個人開懷大笑,旁邊的人受到感染,也會情不自禁地笑起來。
  • 生活中的心理學定律
    破窗效應  一間房子的窗戶破了,如果沒有人修補,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在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們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加入丟垃圾的行列。這便是「破窗效應」。
  • 《墨菲定律》書評/56個心理學定律,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而你所遇到的一切疑難雜症,書魚的《墨菲定律》都可以給你帶來指導。書魚的《墨菲定律》是一本心理學書籍,全書包括12個章節,涵蓋了56個心理學定律,每一個心理學定律都會從生活現象,經典案例,生活啟示等方面給我們講解,讓我們非常有代入感。而且可以學以致用。
  • 戀愛前要知道的10條愛情心理學中戀愛定律
    今天跟大家分享10個與愛情相關的有趣的心理學效應,相信這些你都在日常生活中經歷過、聽說過,只是你不知道他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名字罷了。用心理學上的套路去戀愛固然不太可取,長久的愛情源於坦誠的心,但是知道這些定律也不壞。
  • 生活中有意思的墨菲定律,你中了幾條
    墨菲定理是一種心理學效應,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盤點一下生活當中大家碰到有意思的墨菲定律,其實墨菲定理也不一定代表不好,墨菲定理本意是有可能會發生的都有可能發生。當你覺得老師一定不會抽到你的時候,下一秒就會輪到你。2.當你很有把握不會考這題的時候,就一定會考。
  • 真香定律,聚光燈效應……這本書剖析行動裡日常微妙的心理學秘密
    看似無意間引爆的「真香定律」,它的背後其實掩映著我們尋常被忽視的心理活動。無論是未經探實前內心的低估,還是無從選擇時內心的妥協,都是發出「真香」2個字的底層邏輯。而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有一些類似的打臉行為,有一些我們自己沒想到,但當事情發生了我們基本上都會如此選擇的,看起來有點匪夷所思的舉動。
  • 經典心理學書籍《墨菲定律》,有你想知道的育兒、職場、情感乾貨
    它教我們與人為善,如何運用你的語言獲得他人的「芳心」,從而在社交當中遊刃有餘。「海格力斯效應」,海格力斯是眾神之王宙斯的兒子,他和仇恨袋的故事啟發了我們,仇恨袋如果被放置不理,會自動消散,如果不斷地去報復,它就會越長越大,從而擋住你的去路。「海格力斯效應」教我們學會理解和包容,才能騰出一顆真誠的心去看這個美好的世界。
  • 每天讀一點行為心理學:把握黃金定律 高質量生活
    我在這本書中讀到的第一條心理學定律是蔡加尼克效應,是指當心理任務被中斷時,人們就會對未完成的任務念念不忘,從而產生較高的渴求度。這條定律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對未完成的工作、未完成的事件或者是未完成的戀愛總是印象深刻,難以忘懷。第二條是霍桑效應,也就是說當我們被關注時可以更加出色。
  • 《人際關係心理學》:讓你人緣好到爆的五大心理學定律
    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的差異,當我們懂得運用心理學定律,去掌控談話的藝術,人際交往就能遊刃有餘。《人際關係心理學》一本教我們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應用心理學讀物,本書梳理了人們在社區活動中的言行特徵,深入分析了各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針對許多人際交往中的難題提出了簡單易學的解決方法。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你推脫的是機會和幸福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5篇——責任分散效應。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媒體報導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受害者被一大群路人圍成一圈「看熱鬧」。
  • 你不知道的心理學:成年人身邊面對的人際「雷區」和心理「效應」
    或者說是不全面的,心理學卻遠不止這些。心理學,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為任何關心自己身心健康、身心發展,想要變得優秀的人所準備的。性格內向可以改變嗎? 遇到喜歡的女孩子,如何才能夠讓對方也喜歡我? 職場中如何和領導、同事溝通,更容易讓對方認同自己? 產品要如何設計才更受用戶歡迎?
  • 不可不知的趣味心理學效應
    很多的夥伴都對心理學特別感興趣,但是學習專業的心理學畢竟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精力,今天分享一些趣味心理學效應,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所以巴納姆效應的存在,總是會讓我們對自己的認識略有偏頗。如果想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就必須客觀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發自內心地去接納自己,不要刻意地違心地去改變自己,這樣才能活出最本真的自己。怎麼樣?你的生活中是否存在巴納姆效應嗎?
  • 生活中常見的六種心理效應
    當你還沉浸在口吐蓮花的美妙感覺中時,聽者可能已經面露不屑,或是揚長而去。因為你可能說中了人家的隱私,或是觸及別人的禁地;還有可能你只顧說話而忘記了做事,光是紙上談兵,卻沒有腳踏實地的幹勁兒,被領導視為光說不練的假把式標杆。真正聰明的人,能在事業上所有建樹的人,往往都堅持一個原則:多做事,少說話。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塔瑪拉效應。
  •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多少)
    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幹什麼?」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 《彼得定律》中的摩西奶奶效應:成功從來與年紀無關
    心理就像是陪伴在我們生活中的朋友,默默地陪伴,潛移默化間影響著我們,或是美好與幫助,或是糟糕與羈絆。偶然間看到一本書《彼得定律》,甚是喜歡。喜歡思考的我,看到裡面是各種各樣生活中的心理學表現,忍不住去探究。通篇看下來,更是覺得值得。
  • 你的生活,被心理學了麼?//逃不出的心理學效應
    這次分享一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經典心理學效應:安慰劑效應如果說,平時小病小災吃的藥很多都是安慰劑作用的體現,你相信麼?安慰劑的作用到底多大?心理學家真的做過實驗,給參與者吃點和效果無關的東西,效果和吃真的沒什麼差別,也就有了「安慰劑效應」,這一效應充分體現了人的自我暗示性有多強,也說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力量的強大,有些事,你覺得是,可能結果就是,你相信,可能就存在。
  • 心理學:小心生活中的「羊群效應」,免得誤入歧途
    根據心理學的理論,自我認識決定著人的行為,即你心裡想什麼,外在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舉止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認識並不完全受自我意識控制,而是受外界一切無形力量的「操控」。人們的行為總會不自覺地與大眾行為保持一致,這就是我今天要給大家說的「羊群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