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表現為:人們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而不喜歡那些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來源於網絡
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
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人們就願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並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系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
有時候人們在情急之下,會說出與自己本打算說出的那個詞語接近但不相同的一個詞,而這樣的情形反映了個體的無意識動機和焦慮。
口誤並非偶然,恰恰相反,口誤的內容往往是內心深處真實想法的反應和寫照。
因為自己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產生挫折感時,為了解除內心不安,會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緊張,減輕壓力,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來源於網絡
是說人一旦被下了某種結論,就會像商品被貼上某種標籤一樣,會自覺按照這個結論做事。
星座性格其實是一種「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指當你面臨一個非常模糊的人格描述時,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進去。
根據星座對人的描述就是這樣,每個星座只是描繪了人類複雜內心的一部分,並且十分模糊,絕大部分人會覺得「好準啊」,是因為人是多面的,覺得被戳中也很正常,其實這些東西放在誰身上都適用,認清這個效應,可以避開很多套路。
我們在認識事物時,很可能會出現在一個人有某種優點時,我們會把這種正面印象擴散到其他方面,人們在對一個人的某一點有很強的正面印象時,常常不會主動思考這個人其它方面是不是也如此正面,而是習慣性覺得也必定很優秀。
一旦脫離相應條件,就失去某種能力的現象。
如果你問了一個問題,希望對方能同意你,在說的時候,微微點頭,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鏡像效應,如果你發出積極的信號,人們更有可能贊同你。
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指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或觀察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或者是言語表達的效應。
在沒有熟人的場所,很多人都可能會不修邊幅、舉止隨意,但是一旦這個場所中有熟悉的人或是異性存在,他們就會注意形象,因為他們感覺自己會被關注著,所以會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
來源於網絡
投入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被珍惜,越自利的人吸引力反而越高,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當我們熟悉了一個人之後,那個人在眼前出現的頻率好像變高了這種現象叫做觀察者期待效應,其實這是因為你的關注點和關注力的原因,給你造成了某種現象或者事物的出現次數變頻繁了的認知偏差。
但事實上這些現象或者事物的出現頻率一直如此,只是你之前沒有關注罷了。
重複地接觸他人通常能增加我們對他們的喜歡程度,而不會導致厭煩,此即曝光效應。
研究表明,人們潛意識裡傾向於對出現在眼前頻率更高的熟悉面孔會更有好感,儘管你們可能從來沒說過話,對經常見面但不認識的鄰居好感度也會比陌生人更高,前提是,不要過度接觸使他厭煩。
原本1塊的報紙變成了10元一份,你一定會感到無法接受;相比較而言,原本5000元的電腦漲了50元,你一定不會有這麼大的反應。
貝勃定律表明,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來源於網絡
一個人勝任一件事,80%取決於態度,20%取決於智力,所以一個人的成敗,是取決於他是否自信,假如這個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會扼殺他的聰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賽跑時不一定快的贏,打架時不一定弱的輸,笑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贏家。
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發生,口袋裝著剛買的手機,在公交車上生怕被盜,每隔一段時間就去查看手機是否還在,這一舉動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終手機被偷走。
就因為害怕發生,所以會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錯誤,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