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新華書店翻閱了張伊寧著的《每天懂一點行為心理學》這本書。這本書一共有200多頁。我運用了前幾天學到的快速閱讀法,利用一個小時的時間把這本書閱讀完,並記了兩頁筆記。
感覺這本書的實操性還是比較強的,所以就把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對大家的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有所幫助。
我在這本書中讀到的第一條心理學定律是蔡加尼克效應,是指當心理任務被中斷時,人們就會對未完成的任務念念不忘,從而產生較高的渴求度。
這條定律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對未完成的工作、未完成的事件或者是未完成的戀愛總是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第二條是霍桑效應,也就是說當我們被關注時可以更加出色。關於這一點,我有深刻的體會。
比如說,我雖然學了一點心理學,但只是皮毛,對於釋夢更是一知半解。但當別人把他的夢講給我聽,並讓我給出解釋時, 我卻能夠給出比較合理的解釋。事後我觀察自己的心理機制發現,是別人給予我心理學達人這一角色的信任和關注,讓我更加自信的表達。
第三條是貝勃定律。它的解釋是,為什麼我們會對身邊的事情視而不見。
關於這一條,我想大家很好理解。它跟我們常說的熟視無睹是一個道理。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小女孩兒因為和媽媽吵嘴離家出走。當她在街上流浪一天肚子飢餓時,一位陌生的飯店老闆給她煮了一碗麵條,讓她免費吃,她非常感謝。飯店老闆說, 我給你煮一次麵條,你就這麼感謝,你的媽媽天天為你做飯,你怎麼不感謝她呢?小女孩兒恍然大悟。
對我們來說, 親人的關心照顧我們覺得理所應當,也就是心理上的麻木,而陌生人偶爾一次關照,我們卻覺得非常感動。
在人際交往中,作者談到了一條非常重要的定律,那就是波什定律。是講對人背後讚美,有的時候比當面讚美的效果更好。
記得有一個教育專家講過一個做法叫大象的耳朵,運用的就是波什定律。
說的是,父母有時不需要當面表揚和肯定孩子,而是在和朋友聊天時,告訴朋友自己的孩子哪方面做得很棒,而這些評價會傳到隔壁房間的孩子的耳朵裡。這樣做的效果會更好。
在消費行為方面,作者談到了凡勃倫效應。它是指商品的價格越高,越受消費者的青睞。
大眾眼中的所謂品味就是價格與成本之間的距離。很有意思的是,凡勃倫把商品分成了非炫耀性商品和炫耀性商品兩類。
非炫耀性商品具有物質效用,炫耀性商品是物質效用加虛榮效應的總和。人們購買價格高的商品也就是炫耀性商品,往往是為了體現它的虛榮效應,獲得被人羨慕的心理滿足感。
一個小時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學到了這幾條黃金定律,對我以後的工作行為、人際交往、消費行為都有一定的幫助,也是快速閱讀法的一次重要實踐,真是收穫頗豐。
我是 。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