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回答問題的時候,每次心頭默默祈禱「老師別抽我別抽我」,可是一旦這個念頭出來,下一步老師必定叫我起來回答問題
•突然需要用什麼東西的時候,就算把房間翻個底朝天都找不到,然而不用它的時候天天在眼前不斷晃悠
•特別害怕自己參與的研究結果不顯著,結果真的做了一兩年了還沒效果
•認真工作的時候,老闆永遠不在。可剛偷懶,心想老闆千萬別來,結果就被發現了
恭喜你,正是遭遇了「墨菲定律」。
從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墨菲定律就被證明是對事情出錯的最好解釋!
它告訴我們:容易犯錯、事與願違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報復。不出意外的話,意外一定回來的,凡是有可能出錯的事,終將會出錯的。
接下來根據具體案例進行解讀闡述,希望幫助更多的人打破心理報復局限——掌握成功規律。
「墨菲定律」與「帕金森定律」「彼德原理」並稱為20世紀西方文化的三大發現。發現這一定律的人既不是哲學家、文學家,也非科學家,而是一名工程師偶然間的靈感。雖為一種心理學效應,但它更像是一種數學推論,由美國工程師愛德華•墨經過無數試驗提出。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理。
書中談到:「如果有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一件事情,其中一種選擇的方式會導致不幸,那麼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它所傳達出的基本含義就是:一旦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他的可能性有多麼渺小,但它必定是會發生的!
你有沒有發現?每次等車,坐那輛車,那輛車就一直不來,不坐的時候就看一輛又一輛!在沒有計算的前提下,主觀感受和事實往往是不一致的。下次做些科學的實驗,記錄自己每天坐車的數據,看看事實是否真的如你感受那樣。
用墨菲定律來解釋:小概率事件從長期上看有發生的必然性,需要做好應對計劃,我想最好的應對應該是做事的流程化和清單化,從制度程面解決。希望大家都能有「應急計劃」的意識。
有人說:墨菲定律就是那個時代的標題黨,不過,在重要環節,是需要防止出現墨菲定律的,不要心存僥倖!
其實墨菲定律也可以叫魯迅定律,魯迅曾在《祝福》一文中談到:「我因為常見些但願不如所料,以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卻每每恰如所料的起來,所以很恐怕這事也一律。」
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來講,犯同樣的錯誤,也是一種選擇性失憶,其根本原因不在於選擇性失憶,而是思維傾向和行為習慣,導致一個人犯同樣的錯誤。犯同樣的錯誤,如果不是淺層的思維習慣,而是深層次的大腦結構決定,這才是更可怕的。
作為管理者,你該怎麼處理已知的風險,已知的未知風險,和未知的未知風險的呢?作為員工,怎樣面對你遭遇過最讓你挫折、痛苦的「墨菲定律」呢?
第一,心理上:注重心理暗示,不能忽視小概率事件。
小李是某知名外企的經理,步入社會不久的他由於工作出色,領導有方多次被破格晉升。原來他的工作和生活中總是用積極向上的心態來武裝和充實自己。這種強烈的心理暗示的法則,就是因果循環系統,把自己的快樂和意圖加之參與,形成了幸福的源泉。
生活中小概率事件很容易被忽視。用已知、未知三個組合思考問題,有助於比較全面思考風險。
做好危機管理,防微杜漸,小的隱患若不消除,就有可能擴大增長,其造成事故的機率也會慢慢增加。這對於巨大、複雜的技術系統來說尤為可怕。
第二,認知上:多一分從容,多一分勝算。
守正安分,不圖僥倖。僥倖心理是一種不想遵循客觀規律、只想依靠機會或運氣等偶然因素實現成功願望或消災免難的心理。它使得人們投機取巧、明知故犯、不講因果、不守規則,變得懶惰懈怠、好走捷徑。
不論遇到什麼問題,充分發揮自身潛力從容應對,始終以正面、積極的心態面對問題。面對挫折,不逃避,懷有恆心和毅力,不斷超越自己,人生的勝算就多了一分。
由此看來,需要我們看淡壓力,持平常心。越是在不順的時候,心裡越著急,越著急越是放大負面情緒,因面臨壓力太大而心態失常、這是帶來更壞結果甚至導致悲劇發生的最常見原因之一。
第三,行動上:做最好的計劃,做最壞的打算。
老陳知道自己的日子不久了,在醫院經過多次化療透析,身心力竭地與病魔抗爭數月。最後勇敢的做出了決定:拿出自己的積蓄細心規劃,儘可能的去廣泛地出遊一次。結果心態倍棒的他,不僅在旅遊中收穫了快樂與滿足,身體條件也得到了極大改善。
生活中不乏有許許多多身患絕症,卻擺脫病魔的例子。他們之所以能夠擁抱嶄新的人生,是因為有了最好的計劃,並且面對問題勇敢行動。這種方法就是: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問自己能夠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其次,坦然的接受。最後,鎮定的想辦法改善這種最壞的情況。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本書的內容都是從前就說過的老話了,但那些老話估計從來就沒有人去用心讀過。
它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揭示了一種獨特的社會及自然現象。並且告誡人們,加強安全意識,時刻不能放鬆警惕。對於每一次活動中的潛在安全隱患,都應引起高度重視。要不斷克服心理報復,掌握正確方法進而把握成功規律。
透過自身心理報復,用潛意識成就來強大的自己。能夠助你遠離痛苦、勇敢地面對和正視錯誤。保持良好的心態,成功也總是垂青心態良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