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可能都遇到過以下這些狀況:
滿心歡喜去旅遊,到了目的地才發現自己忘了帶某件重要的東西;暴風雨來臨,坐在辦公室的你才想起來忘了關陽臺窗戶;化好精緻的妝出門一個熟人都遇不見,頂著幾天沒洗的頭拐彎兒就碰見了前男友的……和他的現女友。
我們時常感覺越擔心的事往往就越會發生,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墨菲定律」,一個讓你顫抖的扎心定律。
墨菲定律最早是由一位名叫愛德華·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提出,這個定律的含義是「任何一個事件,只要具有大於零的機率,就不能夠假設它不會發生」。
實際上,墨菲定律並不是玄學,也不是心理學效應,而是一種數學推理,它實質說明的是概率問題。通俗解釋就是,只要有可能會出岔子的事情,就有概率真的會出岔子!
碼著字的我,隱隱約約回想被墨菲定律支配的恐懼,想起我那掉進馬桶的嶄新的手機和掉進河裡的自行車。
墨菲定律不僅僅存在於我們身邊,它還存在於各個行業。比如工程墨菲學——壞掉的零件總是最貴的那個;旅行墨菲學——如果有時間,就沒有錢,如果有錢,就沒有時間;消費墨菲學——你最想買的東西往往不打折。
誰看了不得仰天長嘆一聲:太真實了!
如果你感覺自己總是被墨菲定律糾纏,可以去看看阿瑟·布洛赫寫的《墨菲定律》。這本書收集了各行各業的墨菲定律,還加入了21世紀之後的最新案例變化,說明了墨菲定律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甚至有網友說,這本書可以改名叫《事與願違大全》。
不過引用一個書友的話:「每次水逆結束都感覺自己滿血復活」。
偶爾中了墨菲定律,也算是生活小考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