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墨菲定律
圖為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2003年2月1日在德克薩斯州北部上空解體墜毀,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
■管理速遞
事情往往會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發展,只要有這個可能性。
什麼是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亦稱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墨菲是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減速超重試驗中,因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墨菲發現,測量儀表被一個技術人員裝反了。由此,他得出教訓:如果做某項工作有多種方法,而其中有一種方法將導致事故,那麼一定有人會按這種方法去做。在事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斯塔普將其稱為「墨菲法則」,並以極為簡潔的方式作了重新表述: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會出岔子。墨菲法則在技術界不脛而走,因為它道出了一個鐵的事實:技術風險能夠由可能性變為突發性的事實。
墨菲定律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它揭示了一種獨特的社會及自然現象。它的極端表述是: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並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壞。
根據「墨菲定律」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
解讀
「墨菲定律」誕生於20世紀中葉,這正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人類真正成為世界主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處處瀰漫著樂觀主義的精神:人類取得了對自然、對疾病以及其他限制的勝利,並將不斷擴大優勢;我們不但飛上了天空,而且飛向太空……我們能夠隨心所欲地改造世界的面貌,這一切似乎昭示著:一切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無論是怎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們總能找到一種辦法或模式戰而勝之。
但是,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即將返回地面時,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中部地區上空解體,機上6名美國太空人以及首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太空人拉蒙全部遇難。「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印證了「墨菲定律」。如此複雜的系統是一定要出事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合情合理。一次事故之後,人們總是要積極尋找事故原因,以防止下一次事故,這是人的一般理性都能夠理解的,否則,或者從此放棄航天事業,或者聽任下一次事故再次發生,這都不是一個國家能夠接受的結果。
人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上帝,當你妄自尊大時,「墨菲定律」會叫你知道厲害;相反,如果你承認自己的無知,「墨菲定律」會幫助你做得更嚴密些。
啟示
近半個世紀以來,「墨菲定律」曾經攪得世界人心神不寧,它提醒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墨菲定律」忠告人們:面對人類的自身缺陷,我們最好還是想得更周到、全面一些,採取多種保險措施,防止偶然發生的人為失誤導致的災難和損失。歸根到底,「錯誤」與我們一樣,都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狂妄自大只會使我們自討苦吃,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接受錯誤,並不斷從中學習成功的經驗。
墨菲定律的內容並不複雜,道理也不深奧,關鍵在於它揭示了在安全管理中人們為什麼不能忽視小概率事件的科學道理;揭示了安全管理必須發揮警示職能,堅持預防為主原則的重要意義;同時指出,對於人們進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