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每一位家長「你愛你的孩子嗎?」你一定會得到一個統一的答案「愛」。我始終相信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愛是任何情感都無法超越的。但同樣家長的愛都是充滿期待的,家長帶著自己對孩子的愛與期待悉心得培養自己的孩子,在家長的培養下,孩子應該幸福快樂的成長,成為一個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但似乎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
記得哥哥家的小侄女三歲的時候,我們一起回老家過年,小侄女白白淨淨,兩隻大眼睛水汪汪的,全家人都喜愛不行,在吃飯的時候,小侄女從嫂子的懷抱裡掙扎著起來,雙手向勺子抓去,說要自己吃飯,一桌的長輩看著這個自強的小寶貝笑的合不攏嘴。
這時候哥哥的媽媽一把搶過勺子說:「這麼小的孩子哪裡會自己吃飯,奶奶來喂,寶寶想吃哪個。」小侄女剛開始還想自己吃飯,時間一久就習慣了被餵飯了,之後的幾天裡,別人不餵飯就坐在那裡一動不動。
這件事情給我印象頗深,在家長的培養下,孩子只需要準備成才就好嗎?孩子除了學習學科知識和特長也需要學會獨立。
在我生活的小區有很多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再帶孩子,在夏天過了晚飯的點,就能看到兩位老人拉著或者抱著一個可愛的小朋友在小區裡散步,爺爺挎著水杯,奶奶搖著扇子,兩個人前後護著,孩子走路不小心摔倒了,孩子還沒哭,爺爺奶奶趕忙抱起孩子,埋怨地不平。
我不知道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還會不會再摔倒,可我知道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是一個玻璃心的中國式巨嬰,遇到困難只會尋找外因,從來不會自省。親愛的家長,你的關愛也許折斷了孩子獨立成長的翅膀。
記得一則笑話:媽媽對孩子說:「我對你的愛就是源源不斷的溪水,給予你營養,灌溉你讓你成長。」孩子回復媽媽說:「不!媽媽,你對我的愛是源源不斷的開水」
在和很多同齡人溝通之後,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父母對我們的關愛似乎永遠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想安安靜靜的看會兒書,媽媽總是一遍遍叫我喝水吃東西,每次走的時候還都會囑咐我一句好好看書。
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種現象,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是,家長在旁邊比孩子還要緊張,還要在旁邊一隻做「指導」。
我每次開車的時候,爸爸都特別擔心,每次都要坐到副駕駛陪著我,我每一個拐彎他都要說一句「注意」,我每一次超車他都要說「不要超車」,我也知道這是在關心我,但每次開始我倆都會因為他不停地叮囑我而爭吵。
我現在一想到開車就覺得煩,沒有人會喜歡自己在做事情的時候旁邊有人在指手畫腳,很可能家長的一片好心就讓孩子喪失了對一樣事物的喜愛。
過度關愛就變成了溺愛,關愛的方式方法錯誤就會阻礙孩子的發展,我見過十歲的孩子打罵父母,也見過三十歲的成年人不會燒開水,關愛不是只有愛,也需要方法。
古人云:「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愛之,其實仇之」,這講的就是溺愛,韓非子有一句話:「人之情性莫愛於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
這是說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沒有比得上父母愛子女之情,但是只有愛,不見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來。
一、多多陪伴我們的孩子
無論是一起做遊戲還是在一起看書,甚至是無所事事的時光都是有意義的,這可以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他不擔心沒有人陪、沒有人愛,遇到事情的時候他會想到有人護他周全。
二、關心孩子的健康
這個健康不單單指生理上的健康,還包括心理上的健康,除了吃得好、睡得好,也需要關心孩子的內心是否有什麼困惑,多多關注孩子的感受。
三、肯定我們的孩子
生活中很多家長秉持挫折教育,想讓孩子更加的堅強,經常批評孩子、否定孩子,孩子經常會在這樣的環境下失去自信心和自尊心,產生自我認知錯誤的情況,沒有辦法正確的評估自己的行為,認為自己誰也不如。
四、尊重孩子
我們這一代小時候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當你和家長走在一起,遇到了別人誇你的時候家長總是抱著謙虛的態度說我們根本不行,都是假的,然後說我們一大堆缺點,還經常不分場合的批評我們,謙虛是好的,可受傷也是真的。越是小孩子自尊心越強,家長要做到尊重孩子,在外人面前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五、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一個完整的人一定是一個獨立的人,家長不單單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要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願我們的孩子能夠在正確的關愛下,展翅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