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對「快樂教育」的定義都只停留在了字面意思,認為孩子不喜歡就是不快樂,逼孩子就是快樂的對立面,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才是快樂教育的精髓。於是才會發生下面的這些場景,當孩子對舞蹈、畫畫、樂器等方面表示出感興趣時,父母們便二話不說給孩子報班學習。然而當孩子學了一段時間後,從一開始的新鮮期過度到厭倦期時,就會有放棄的想法出現,而那些將「快樂教育」停留在表面的父母就會遵從孩子的決定。
但其實,父母這時候的「遵從」孩子的決定,反而間接地折斷了孩子會飛的翅膀。
著名歌唱家劉歡每每提及女兒劉一絲在音樂方面的天份都會有些遺憾:「我女兒音樂品味挺高的,我有點後悔小時候沒強迫她學音樂,因為她的音樂感悟力特別好,有時候還會給我們挑刺。」劉一絲小時候也喜歡彈琴,但是不喜歡練琴,而崇尚快樂教育的劉歡就沒堅持讓孩子練琴,所以才會出現劉歡每次談到女兒時,總有惋惜之意。
而劉歡只是眾多崇尚「快樂教育」的家長中的代表,怕孩子不快樂,所以就不逼孩子一把。而快樂教育真是如此嗎?
教育最大的騙局叫「孩子,你只要快樂就好」
面對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都只希望孩子開心就好,但他們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孩子沒有判斷力和自控力,他們的本能是畏難,即使是再喜歡的東西;而真正的快樂應該是成就感帶來的,而不是偷懶的快樂。要知道,任何學習過程必然要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這時候父母尊重孩子的本能,那麼孩子的學習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
前陣子,黃磊的女兒多多和呂思清的兒子一起拿下了國際比賽五個一等獎,很多人都很羨慕多多的多才多藝,但又有多人知道多媽孫莉在這背後的付出。比如面對多多不肯練琴,孫莉也狠狠地逼過多多。
周杰倫4歲就開始學鋼琴,眾所周知,孩子年紀越小,做事情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就會越短,而4歲的周杰倫每天都要練琴4小時以上,你以為是周杰倫意志力強嗎?那是因為他練琴時一直有個拿著棍子的身影站在他的身後。後來杰倫還寫了一首《聽媽媽的話》的歌,感謝媽媽對他的栽培。
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不能理解學畫畫、學彈琴、學知識到底是為了什麼,而這些往往在他們長大後,當他們感受到付出帶來的成就感後,才會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嚮往的生活》有一期,在場的嘉賓呂思清、大華(劉憲華)和王迅,都是從四五歲開始練琴,然而幾十年過去,當初起點差不多的三人,呂思清成了世界級的演奏家,大華從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而王迅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喜歡小提琴,因為自己的水平,配不上那份「喜歡」。
只記得當時放下琴,王迅失落地感嘆:「最對不起我媽,我第一把小提琴41塊錢,我媽當時的工資是一個月18……剛開始我也特喜歡,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我後來特別後悔,當時要是堅持一下的話,起碼現在是個特長……」
而一旁什麼都不會的Angelababy,一邊羨慕著一邊又有些失落父母沒有逼自己一把。當時她問大華「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
大華回答說:「對,被逼著。」
「那你小時候願意嗎?」
「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然後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
「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
「非常非常感謝。」
在面對孩子選擇興趣班時,樂觀佰愛一直強調,不要逼孩子去學他不喜歡的,比如孩子明明喜歡畫畫,家長非逼著孩子學鋼琴,這種「逼迫」不是快樂教育。但如果孩子喜歡畫畫,因為學畫畫辛苦而沒有堅持,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適當地「逼」一樣。因為孩子如果一直東學一下西學一下,那麼他永遠都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孩子只能什麼都學不會,什麼都做不成。
快樂教育為的是讓孩子獲得更深層次的快樂,而不是任由孩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