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編輯:曉歡
許多家長總以童言無忌為萬能藉口,來掩蓋孩子的髒話、狠話。殊不知,家長這是在默許孩子不良語言習慣的膨脹。所以,總是有多數家長反饋,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語言表達能力漸強,他們越來越喜歡把髒話掛在嘴邊,並且對家長放狠話的現象還時常出現。
小律從小就倍受父母寵愛,性子有點無法無天。這天,小律看到鄰居小女孩雅雅在一個甜筒,小律大聲笑道:&34;雅雅聽完馬上就大哭了起來,並把甜筒塞給了媽媽。
場面一時很是尷尬,小律媽媽讓小律道歉,小律卻覺得自己沒錯,媽媽輕輕的拍了兩下小律屁股,小律突然喊道:&34;
小律媽媽很是無奈,近來兒子的不良語言習慣已經愈演愈烈了。她開始反思是否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所偏差。其實許多家庭都存在著小律這樣的孩子,經常性說粗話、狠話卻不以為然,甚至發展為一個群體現象。這背後的原因,家長一定要予以了解,才好對症下藥。
1、 孩子處於詛咒敏感期階段
兒童教育家蒙臺稜利的觀點中表述了,當孩子處於3-4歲時,語言能力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他漸漸能夠意識到語言的力量,並且試圖借用自身的語言力量在周圍環境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而在日常交流中,他能夠發現某些字眼是更能夠引起反饋的,例如臭、噁心、死等詞彙,所以他更傾向於用這類字眼來吸引家長注意力。在他眼裡,這是很有趣的行為,用以驗證語言的力量。
當孩子出現這類行為時,可能是陷入了詛咒敏感期,家長就不能過早的給孩子貼上&34;的負面標籤。要積極引導孩子更好的度過詛咒敏感期。
2、 家長的不良語言習慣在影響
習慣爆粗口的家長,往往就會收穫一個有樣學樣,同樣喜歡爆粗口的孩子。不難發現,確實存在許多家長的口頭禪是不文明的,而孩子是最喜歡模仿的,特別是對於親近之人,他們的言行舉止總是不自覺的向其靠攏。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說髒話,不可能是天生自發的行為,多是存在著模仿的源頭。所以,文明的家庭環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家長同樣要注意避免粗俗的動畫片、動漫帶給孩子的不良影響。
3、 試圖得到更多的關注度
孩子是脆弱而又敏感的個體,有時候家長的漠視,會孩子下意識的說出狠話、髒話強調自己的存在。從而達到吸引家長的關注的目的。
這些狠話多反映孩子內心安全感的缺失,只是孩子將其放大化的用言語吶喊了出來。所以家長要重視對於孩子的陪伴與關懷。這有利於減少孩子不良語言表達的頻率。
1、 打罵孩子
當孩子說髒話和狠話時,家長的情緒肯定是惱怒的。但是,打罵孩子是最錯誤的選擇,只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家長要學會控制好情緒,暴力教育是最不可取的。
2、 漠視孩子
孩子時常說髒話狠話,家長卻認為這是孩子語言能力的全方面發展的必然結果,不覺得有何不妥,認為孩子就是嘴上說說,置之不理。漠視孩子的經常說狠話粗話的小毛病,就會助長孩子不良語言習慣的養成。久而久之,孩子就有說髒話的習慣,動不動就放狠話威脅人的不良習性。
3、 留孩子自我反思
每當有不良語言表達時,家長就採用冷處理的方式,讓孩子自我反思了,而不是加以指明,合理引導。這樣孩子很難自我認識到錯誤,自我改正。
並且,存在部分孩子,覺得家長的這種方式是對自己的否認,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變得更加猖狂無禮,經常用狠話、髒話來挑釁父母權威。
面對愛放狠話,說髒話的孩子,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會對他們的對於自己不良行為的認識有很大的影響作用。所以家長要慎重採用處理方式,讓懲罰更具有有效性,並且能夠讓孩子信服。
1、 家長需淡定,不要表露過於在意
早教專家林怡說:&34;
孩子在出生至6歲這一個階段中,尚未形成講文明懂禮貌的觀念。正如蒙臺稜利的認為,孩子前期愛說髒話是出於對於語言力量的探究驗證,他們並非是熱衷於這件事,相反,對於讓他們而言,髒話&34;就和&34;沒有區別。
反之,家長的過於在意,恰恰會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在這一階段,總是很想要表現自己,獲取關注,所以雖然不理解髒話的背後含義,卻以說它為趣。家長可以選擇在孩子說髒話狠話後,冷漠對待孩子,讓孩子知道這樣的後果,孩子自然而然會認為無趣,減少這種不良語言表達。
2、 給孩子創造文明的語言環境
家長的言行舉止對於孩子的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家長要嚴格要求自身,糾正自己的語言習慣,給孩子起到講文明的表率作用,孩子才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家長同樣要給孩創造文明的語言環境,過濾掉一些文明指數低,粗暴血腥的動畫片,繪本。科普書籍等。
3、 轉移孩子對於不良語言的關注度
當家長或是他人在孩子面前意外的道出很多粗話、狠話,孩子出現被這類語言感到好奇,露出了疑惑臉。家長就要做到及時感知孩子的情緒,並轉移孩子對不良語言的關注度。可以刻意提及他感興趣的事物,例如:回家就能看到新鮮更新的《熊出沒》,寶寶期不期待呀?
孩子良好的語言習慣養成,必然是要從小開始培養。家長要關注孩子不良語言行為的出現,並分析情況,及時引導,培養孩子成長為文明懂禮的優秀青年。
(這裡是@曉歡談育兒,在這有最溫暖的育兒知識,請想多了解育兒知識的你們多關注、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