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驗,小時候乖巧可愛的孩子,會說話了就開始冷不丁冒出幾句髒話或狠話,比如:
「壞媽媽,打死你」
「你是壞蛋!」
「我恨你!」
最近後臺就收到這樣一條留言:
「我女兒今年7歲了,一直以來都十分乖巧,但是前幾天送她去上興趣班,路上脫口而出一句髒話,讓我大吃一驚,我制止她,她還不當回事。」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家長又該怎麼辦?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地聊聊這個話題。
一、為什麼孩子會說髒話、狠話
1.敏感期影響
孩子在學習語言的初期,也就是3到5歲的時候,會經歷一個「詛咒敏感期」,也被叫做「髒話敏感期」,他們會不分場合地說一些「髒話」,還有一些像「打死你」、「去死」之類的攻擊性語言,並且大人越是制止,孩子越喜歡使用。
這個階段的孩子,說髒話本意不是為了去罵人,他們也不覺得自己的表達有「髒」或「不雅」的感覺,而是覺得好玩、有趣。
正如兒童教育學家孫瑞雪曾在《捕捉兒童敏感期》的書中提到: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孩子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有些話能像利劍一樣,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是詛咒,於是便開始沒輕沒重、快樂地隨便使用。」
所以每個孩子小時候說幾句髒話、狠話是正常的現象。
2.為了發洩情緒
有的孩子說髒話大人聽了覺得哭笑不得,但有的孩子說狠話,往往就有點傷家長的心。
其實孩子說狠話,只是用過分的語言來跟家長發洩內心情緒,簡單來說,他只是用這種方式表達對你的不滿。
《家有兒女》一集中,鄰居家的璐璐要求媽媽買照相機,媽媽不答應,璐璐特別生氣朝著媽媽喊:
「壞媽媽,臭媽媽,我再也不理你了。」
小孩子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只能用這種方式引起你的重視,讓媽媽看到自己的憤怒。
3.受環境的影響
孩子的狠話、髒話一般不是自己憑空造出來的,往往是受環境的影響。
認識一位媽媽,暑假帶著孩子一起去在鄉下陪伴外公外婆,但老人家激動的時候總愛說些粗口,對孩子影響特別不好。前段時間就聽到小孩學老人說粗話,大家一聽還覺得孩子可愛,結果孩子越說越起勁。
小孩子是通過模仿來學習語言的,家中成年人是他學習語言的主要榜樣,當孩子出現了不良的表達,父母首先就要反思大人是不是給孩子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當然環境不僅包括家庭,還有學校、社交平臺、網路遊戲,這些都可能成為狠話、髒話來源。
面對說髒話、說狠話的孩子,家長該怎麼做呢?
二、家長怎麼做
1.心態保持淡定
當孩子冒出一句兩句髒話時,大多數的父母忍不住會驚訝、會生氣,甚至會打罵孩子,或用「道德標準」去責怪孩子。
其實,不管孩子說「髒話、狠話」是因為玩笑還是發洩情緒,家長的過度反應都是一種強化,相反,淡定一點,讓孩子發現這些話沒什麼作用,他們會慢慢對髒話、狠話失去興趣。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開屎、尿、屁的玩笑,每次一提就說個沒完,如果你不當回事,反覆幾次,孩子也就覺得沒意思了。
而當孩子對你說了狠話,如「去死」、「滾開」、「恨你」之類的,你覺得有點傷心、很不舒服,你可以直接告訴孩子你的真實感受:「你要不要換個方式和媽媽好好說話,媽媽聽到這樣的話,很難過。」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
總而言之,淡定溫柔比大吼大叫效果更好。
2.注意營造好的語言環境
孩子說髒話、狠話,是一種階段性的行為,只要父母正確引導,這個階段會迅速過去,怕就怕家裡的大人口無遮攔,比如今天當著小孩子面說了一句髒話,過幾天會發現,這句話居然從孩子嘴裡說出來了。
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說話方式,並且用同樣的方式來面對身邊的人。
所以想要孩子文明,父母就要做好榜樣,注意日常生活裡說話的語氣和用詞,營造好的語言環境,即使孩子從同齡朋友那裡學到了不善的表達,回到家,他也知道,這些話在家裡是不受歡迎的。
有的孩子也會模仿一些電影、電視劇、動漫等影視作品中的臺詞,所以家長給孩子選片時要慎重,陪孩子看電視時,碰到有髒話的場景及時給予更正。
3.教孩子正確的表達
成年人的世界裡,傷人的話背後往往藏著很多不被看到情緒和感受。
孩子說話帶著攻擊性也有可能是一種變相訴求,只不過因為表達能力有限,才會選擇一些不恰當的表達。
所以,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如何用合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訴求。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髒話、狠話不是一種好的溝通方式,想要什麼要心平氣和的說出來,極端的表達不能讓別人知道你的真實想法,反而會傷害到別人。
不妨適當地教孩子一些禮貌用語,當孩子能理智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就能避免因憤怒而導致的「狠話」。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