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表達人類想法的工具,通過語言可以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因此,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學會正確引導孩子正確使用語言來表達自身的想法,並為孩子樹立榜樣,不然家長使用不當的語言來宣洩會很有可能影響到孩子。
王女士的寶寶一直是一個很可愛的小姑娘,可是自從大概有三歲的時候,嘴裡就時常會冒出一些「狠話」,有一天晚上,女兒已經看電視看了許久了,王女士很嚴肅地對她說:「把電視關掉,上床睡覺。」女兒不聽,還來了一句:「討厭,臭媽媽,我要打死你。」
王女士一下子就生氣了,說:「你再說一次試試,看我打不打你?」女兒一下子就被媽媽嚇哭了,搞得王女士也是既無奈又內疚。
那是因為到了一定年齡的寶寶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加強,也希望自己能夠對世界有一定的掌控力,可是因為自身力量有限,社會經驗不足,又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畏懼,非常缺乏安全感。
於是,他們會用語言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渴望得到更多的回應,這也被叫做「詛咒敏感期」,孩子只是需要自己的媽媽來聽聽他,看看他真實的樣子。
因此,家長不要以為孩子是學壞了,並為此而感到焦慮,著急,其實孩子對你說的話有多狠,就代表他們有多需要你們。
但是0-6歲時孩子成長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性格和習慣養成對於孩子來說尤為重要,因此家長一定要在孩子說出這些「狠話」時,做出正確的第一反應。
(1)不打罵孩子,放平心態
很多家長在聽到孩子說髒話後的第一反應就是狠狠地教訓孩子,其實這是非常不對的行為。小孩子在這個階段並沒有是非之分,他們不知道說髒話是不對的,如果你過分地去責罵他們,他們會產生叛逆心理,更容易養成不良的語言習慣。
對於孩子來說,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消退」方式很適合修正人的行為,就是孩子剛開始說髒話時我們視若平常,不理不睬。
然而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時,我們要做的是加強對孩子的引導,告訴他們:「說髒話的小孩是不會受人喜歡的。」
當孩子們知道這樣的語言不會達到他們的目標時,孩子們就不會再對他們感興趣,也就不會再去說了。
(2)關注他們的真實想法
孩子們的一切語言,動作的背後都蘊藏著他們對某件事情的渴望,但是,因為孩子還小,所以不會正確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他們任性,說髒話的時候,是他們最需要陪伴的時候,因此,我們不要過分地去關注他們說了什麼,而是要關注他們想要幹什麼,究竟因為什麼不開心了?
這樣,既可以教會他們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還可以疏導他們的心理避免今後孩子的言語衝動的行為。
(3)要有自己的原則
就算說髒話,說狠話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階段,但是也不能聽之任之,不能過分地縱容孩子的任性,不然會容易養成公主或王子脾氣。
當孩子提出的要求很過分,你不想滿足他們的時候,你可以拒絕他們,維護自己的立場,就算他們說的話和難聽,你也要告訴他們:「這樣的話不可以亂說,類似的行為不能再有下一次。」
(4)為孩子樹立榜樣
這也是最重要的,孩子嘴裡說出的任何一個詞,一個句子都是從大人那裡學來的,如果身邊沒有說粗話的人,他們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作為家長,我們平時做事就要學會把控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暴躁易怒,生氣的時候直接就破口大罵衝家裡人發火,這樣是非常容易影響到孩子的。
所以,家長要盡全力為孩子創造一個乾淨的語言環境,並且不要讓孩子看一些低俗的,不利於成長的動畫片。
如果孩子處在一個文明乾淨的環境中,那麼這個孩子的素養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最後,希望每一位家長都可以理解孩子,認真聽從孩子們的心聲,理解孩子的小情緒,對孩子的行為和語言進行正確引導,他們的未來一定不會差。
往期回顧:
孩子越管越叛逆,家長可以試試「魚缸法則」,比大吼大叫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