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自立歌》中寫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其實,這就是在勉勵青少年一代,要學會獨立生存,而不做貪圖享受的少爺小姐。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希望那個孩子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就一定要讓孩子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錘鍊自己,頂天立地,從而做生活和事業的強者。
良好的健康狀況和由之而來的愉快的情緒是幸福的最好資本。——(英國)斯賓塞
生命是美麗的,對人來說,美麗不可能與人體正常發育和人體的健康分開。——(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
教育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每4年都會對青少年做一次體質監測。但監測的結果卻令人堪憂,最近20年來,我國青少年的體能素質正在逐漸下降。
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檢測結果中顯示:
我國青少年學生的近視率已居世界第二位,小學生近視為31.67%,初中生近視為58.07%,高中生近視為76.02%,大學生82.68%,患者人數超過了6000萬,絕對人數高居世界第一。
兒童齲齒的比例高達83.5%;80%以上的青少年有頸椎問題。
在當時0~6歲的兒童中,超重加肥胖已經達到8%,7~17歲的青少年超重加肥胖已經達到了21%。18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超重及肥胖率分別為17.6%和5.6%,在大城市男孩超重已達16.7%,女孩超重為9.6%。
與超重同時存在的還有營養不良,7~12歲兒童營養不良的患病率在大城市是20.6%,在中小城市是26.4%。
7~17歲的城市男孩12.3%存在貧血問題,城市女孩貧血達15.9%,農村孩子貧血率更高。而且,一些原本只在中老年人身上才會出現的高血壓、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的疾病也經常在青少年身上發生。
這是一組不得不引起所有父母重視的數據。面對這樣的數據,父母和老師都應該反思,讓孩子好好學習是必要的,但是若是孩子沒有了好身體,學習又從何談起呢?
許多教育者都對這樣的數據感覺非常驚訝:中小學生不但體能素質下降速度驚人,而且體質差的程度也讓人不敢相信。一些家庭教育工作者不禁擔憂,將來從校門裡走出來的會不會是一群手捧高學歷的「身體廢人」?
健康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健康,成功與財富才會伴隨身邊;失去健康,無論成功還是財富,都不能長久存在。也就是說,只有保持健康,人生其他的東西才能有資本去談。成功與財富,只會在健康的基礎上產生。
曾經有人這樣形容健康的重要性:數字「1」代表健康,而其他的諸如財富、成功等等的東西則都用數字「0」來表示。若是「1」能存在,那麼它後面每增加一個「0」,這個人就會越富有;而相反的,若是「1」失去了,那麼無論有多少個「0」存在,都相當於什麼也沒有。而在「1」的前面還有一個「±」號,「+」代表有德行,「-」代表沒有德行。沒有德行,身體越健康,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而有德行,身體又健康,再加上有知識,這樣才能為社會作更多的貢獻。
由此可見,健康在人的一生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要提醒孩子,身心健康是做一切事情的「本錢」,無論何時都不要忽略健康。
建議一:要讓孩子認識什麼是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下的正式定義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性三方面全部都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身體無病或體質健壯。」生理、心理、社會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高度統一,任何一個因素出現問題,都會導致一個人的不健康。
對於這個定義,父母可以通過一些通俗的方式,比如講故事、看健康教育動畫片,以此來讓孩子基本理解健康的含義。父母要讓他明白,並不是簡單地說不得病就是健康了,健康所涉及的方面有許多。要想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必須從身體到心理再到社會都要保持一個良好狀態。
建議二:注意孩子的飲食結構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的食物種類也越來越多,孩子的挑食問題便也隨之而來。愛吃的吃許多,不愛吃的一口不嘗,這樣的飲食結構對孩子的健康有害無益。
食物為人體提供了身體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而當食物種類豐富且搭配合理時,人體對這些營養的吸收利用率才達到最高。隨著孩子不斷生長發育,他的飲食結構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父母要特別注意孩子飲食品種的多樣化及食物的合理搭配。
暑假結束後,上小學3年級的李奇,本該精神飽滿地去開始下一學期的學習。但媽媽卻發現李奇一直無精打採,而且還食欲不振。媽媽開始以為是自家的飲食出了問題,但仔細檢查過後,卻沒發現什麼問題。無奈,媽媽只好去求助營養專家。
後來,媽媽才知道了原因。原來暑假期間,李奇最愛吃的就是冷飲和燒烤,幾乎天天都吃,但對其他的蔬菜水果卻是看都不看一眼。父母對李奇的這種吃法也未加太多阻攔,而是認為只要孩子愛吃,吃多少都沒關係。就是這種缺乏營養配比的飲食結構,打亂了孩子腸胃的運動規律,使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營養不能被充分吸收,並最終導致孩子沒有胃口。
許多孩子都有過像李奇這樣的情況,直到出現食欲不振,身體健康受損,父母才追悔莫及。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的飲食結構應該注意合理搭配,從營養來講,飲食結構平衡的膳食,就是使營養需要與膳食供給之間保持平衡狀態,熱能及各種營養素滿足人體生長發育及體力活動的需要,且各種營養素之間保持適宜比例。
另外,時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胖子」,這也是飲食結構不合理導致的。這也要求父母要注意,孩子的食物除了要多樣化、營養要全面,更要注意熱量的攝入不能超標。儘量多吃當地當季產的水果蔬食,少吃肉食。
建議三: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鍛鍊
今天,人們鍛鍊身體的時間越來越少。曾經有一個關於運動的採訪,記者採訪一些白領,問他們每天都運動多長時間,有八成人的回答居然是:「我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哪裡有時間運動?」
這種情況也同樣出現在孩子身上。許多孩子因為學業比較緊張,體育鍛鍊也不足。而很多父母也認為,只要孩子學業好,其他都在其次,將來有個好發展,生活衣食無憂,讓外人刮目相看才是正道理。就是這種心理,才使得從父母到孩子都忽略了體育鍛鍊的重要性,忽略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進入初中後,本來就不愛運動的常寧更不活動了。每天除了上學,他回家後就是窩在家裡做作業、看書,累了看看電視,連門都不出。就算是雙休日,他也一樣在家悶兩天,從來都不出去。而在學校裡,他對體育運動也絲毫不感興趣。
常寧學習成績的確是不錯,但是身體狀況太差了。僅僅補充營養根本不夠,天氣稍微一變,常寧就會生病。父母十分擔心,常寧現在才上中學,長此以往,到了高中、大學,他的身體能受得了嗎?
其實常寧父母的擔心,現在許多父母也都有。他們一方面希望孩子學業有成,能夠出人頭地;另一方面,幾乎都在擔心,只顧著埋頭苦讀的孩子,身體究竟能不能受得了。而有的父母只是不停地給孩子補營養,但營養與鍛鍊是不能互相替換的。現在的孩子,豆芽菜與小胖子比比皆是,容易生病的孩子越來越多,可見體育鍛鍊必須要引起父母與孩子的足夠重視。
因此,父母應該提醒孩子,在完成課業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鍛鍊。哪怕是每天慢跑或散步,都會比窩在家裡大吃營養品要有用得多。只有身體健康,才能有精力,也有能力去生活、學習與開創未來的事業。
建議四: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與心態
保持健康,除了要保持身體的健康,也要同時保持心理的健康。作為父母,要想讓孩子一生快樂,就要培養孩子從小有個積極健康的心態,讓他永遠微笑著面對這個世界。良好的情緒與心態,是讓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同時還能讓他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上初中2年級的陳亞,最近過得不太舒服。先是期中考試發揮失常,然後又和最好的朋友吵架,又因為上課遲到被老師批評,好容易雙休日休息,還被媽媽嘮叨。陳亞一連好幾天都悶悶不樂。
細心的爸爸把孩子的狀態看在了眼裡。陳亞剛被媽媽說完賭氣回屋後,爸爸也跟了進來。
一番長談後,爸爸給陳亞留下了幾句話:「永遠不要有絕對不可能的消極想法;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然後樹立必勝的信念;羅列自己的特長和優點以及能夠在競爭中取勝的優勢;學會寬容,也欣賞別人以及自己的成就;學會感激別人的幫助,培養雙贏的合作思維;學會樂觀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哪怕是一些不如意的。」
後來,陳亞平靜了許多,他將爸爸留下的話寫到了紙上,並貼在了書桌前,以此來時時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緒與心態,這才是健康的表現。
孩子在成長中的確會有各種各樣或大或小的煩心事。而這些看來其實本沒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往往是在反映他的心理所發生的細微變化。在這個時候,父母要及時地修正與幹預,幫助孩子擺脫消極心理的影響,同時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發生。正如陳亞爸爸留下的那幾句話,一定要擁有良好的情緒與心態,才能保證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生存。
建議五: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氛圍
環境造就一個人,孩子所處時間最多的環境就是家庭。因此,父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讓他在自然而然地薰陶中建立起平和且積極樂觀的心態。
父母較高的文化素養、高尚的道德品質、文明的言行舉止、良好的心理品質,都會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孩子的心靈,影響著他的心理。而家庭教育中形成的融洽和諧的氛圍,正是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素質絕佳的條件。「健康的心理存在於和諧的關係之中」,若孩子經常置身於父母衝突的環境中,情緒苦悶、低落,會產生心理障礙,形成不良性格,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
因此,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更應關心他的心理健康,在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中,讓孩子的身心得到同步的健康成長。
金玉良言
健康被稱為人的「基本權利」,同時也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父母和孩子都要時刻將健康問題擺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孩子,要能以強健的體魄、平和的心態去積極應對未來。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擁有一個全面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