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比培養孩子健康的身體更重要

2020-08-27 學霸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自立歌》中寫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其實,這就是在勉勵青少年一代,要學會獨立生存,而不做貪圖享受的少爺小姐。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希望那個孩子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就一定要讓孩子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錘鍊自己,頂天立地,從而做生活和事業的強者。

良好的健康狀況和由之而來的愉快的情緒是幸福的最好資本。——(英國)斯賓塞

生命是美麗的,對人來說,美麗不可能與人體正常發育和人體的健康分開。——(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

教育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每4年都會對青少年做一次體質監測。但監測的結果卻令人堪憂,最近20年來,我國青少年的體能素質正在逐漸下降。

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檢測結果中顯示:

我國青少年學生的近視率已居世界第二位,小學生近視為31.67%,初中生近視為58.07%,高中生近視為76.02%,大學生82.68%,患者人數超過了6000萬,絕對人數高居世界第一。

兒童齲齒的比例高達83.5%;80%以上的青少年有頸椎問題。

在當時0~6歲的兒童中,超重加肥胖已經達到8%,7~17歲的青少年超重加肥胖已經達到了21%。18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超重及肥胖率分別為17.6%和5.6%,在大城市男孩超重已達16.7%,女孩超重為9.6%。

與超重同時存在的還有營養不良,7~12歲兒童營養不良的患病率在大城市是20.6%,在中小城市是26.4%。

7~17歲的城市男孩12.3%存在貧血問題,城市女孩貧血達15.9%,農村孩子貧血率更高。而且,一些原本只在中老年人身上才會出現的高血壓、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的疾病也經常在青少年身上發生。

這是一組不得不引起所有父母重視的數據。面對這樣的數據,父母和老師都應該反思,讓孩子好好學習是必要的,但是若是孩子沒有了好身體,學習又從何談起呢?

許多教育者都對這樣的數據感覺非常驚訝:中小學生不但體能素質下降速度驚人,而且體質差的程度也讓人不敢相信。一些家庭教育工作者不禁擔憂,將來從校門裡走出來的會不會是一群手捧高學歷的「身體廢人」?

健康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健康,成功與財富才會伴隨身邊;失去健康,無論成功還是財富,都不能長久存在。也就是說,只有保持健康,人生其他的東西才能有資本去談。成功與財富,只會在健康的基礎上產生。

曾經有人這樣形容健康的重要性:數字「1」代表健康,而其他的諸如財富、成功等等的東西則都用數字「0」來表示。若是「1」能存在,那麼它後面每增加一個「0」,這個人就會越富有;而相反的,若是「1」失去了,那麼無論有多少個「0」存在,都相當於什麼也沒有。而在「1」的前面還有一個「±」號,「+」代表有德行,「-」代表沒有德行。沒有德行,身體越健康,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而有德行,身體又健康,再加上有知識,這樣才能為社會作更多的貢獻。

由此可見,健康在人的一生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要提醒孩子,身心健康是做一切事情的「本錢」,無論何時都不要忽略健康。

建議一:要讓孩子認識什麼是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下的正式定義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性三方面全部都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身體無病或體質健壯。」生理、心理、社會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高度統一,任何一個因素出現問題,都會導致一個人的不健康。

對於這個定義,父母可以通過一些通俗的方式,比如講故事、看健康教育動畫片,以此來讓孩子基本理解健康的含義。父母要讓他明白,並不是簡單地說不得病就是健康了,健康所涉及的方面有許多。要想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必須從身體到心理再到社會都要保持一個良好狀態。

建議二:注意孩子的飲食結構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的食物種類也越來越多,孩子的挑食問題便也隨之而來。愛吃的吃許多,不愛吃的一口不嘗,這樣的飲食結構對孩子的健康有害無益。

食物為人體提供了身體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而當食物種類豐富且搭配合理時,人體對這些營養的吸收利用率才達到最高。隨著孩子不斷生長發育,他的飲食結構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父母要特別注意孩子飲食品種的多樣化及食物的合理搭配。

暑假結束後,上小學3年級的李奇,本該精神飽滿地去開始下一學期的學習。但媽媽卻發現李奇一直無精打採,而且還食欲不振。媽媽開始以為是自家的飲食出了問題,但仔細檢查過後,卻沒發現什麼問題。無奈,媽媽只好去求助營養專家。

後來,媽媽才知道了原因。原來暑假期間,李奇最愛吃的就是冷飲和燒烤,幾乎天天都吃,但對其他的蔬菜水果卻是看都不看一眼。父母對李奇的這種吃法也未加太多阻攔,而是認為只要孩子愛吃,吃多少都沒關係。就是這種缺乏營養配比的飲食結構,打亂了孩子腸胃的運動規律,使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營養不能被充分吸收,並最終導致孩子沒有胃口。

許多孩子都有過像李奇這樣的情況,直到出現食欲不振,身體健康受損,父母才追悔莫及。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的飲食結構應該注意合理搭配,從營養來講,飲食結構平衡的膳食,就是使營養需要與膳食供給之間保持平衡狀態,熱能及各種營養素滿足人體生長發育及體力活動的需要,且各種營養素之間保持適宜比例。

另外,時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胖子」,這也是飲食結構不合理導致的。這也要求父母要注意,孩子的食物除了要多樣化、營養要全面,更要注意熱量的攝入不能超標。儘量多吃當地當季產的水果蔬食,少吃肉食。

建議三: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鍛鍊

今天,人們鍛鍊身體的時間越來越少。曾經有一個關於運動的採訪,記者採訪一些白領,問他們每天都運動多長時間,有八成人的回答居然是:「我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哪裡有時間運動?」

這種情況也同樣出現在孩子身上。許多孩子因為學業比較緊張,體育鍛鍊也不足。而很多父母也認為,只要孩子學業好,其他都在其次,將來有個好發展,生活衣食無憂,讓外人刮目相看才是正道理。就是這種心理,才使得從父母到孩子都忽略了體育鍛鍊的重要性,忽略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進入初中後,本來就不愛運動的常寧更不活動了。每天除了上學,他回家後就是窩在家裡做作業、看書,累了看看電視,連門都不出。就算是雙休日,他也一樣在家悶兩天,從來都不出去。而在學校裡,他對體育運動也絲毫不感興趣。

常寧學習成績的確是不錯,但是身體狀況太差了。僅僅補充營養根本不夠,天氣稍微一變,常寧就會生病。父母十分擔心,常寧現在才上中學,長此以往,到了高中、大學,他的身體能受得了嗎?

其實常寧父母的擔心,現在許多父母也都有。他們一方面希望孩子學業有成,能夠出人頭地;另一方面,幾乎都在擔心,只顧著埋頭苦讀的孩子,身體究竟能不能受得了。而有的父母只是不停地給孩子補營養,但營養與鍛鍊是不能互相替換的。現在的孩子,豆芽菜與小胖子比比皆是,容易生病的孩子越來越多,可見體育鍛鍊必須要引起父母與孩子的足夠重視。

因此,父母應該提醒孩子,在完成課業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鍛鍊。哪怕是每天慢跑或散步,都會比窩在家裡大吃營養品要有用得多。只有身體健康,才能有精力,也有能力去生活、學習與開創未來的事業。

建議四: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與心態

保持健康,除了要保持身體的健康,也要同時保持心理的健康。作為父母,要想讓孩子一生快樂,就要培養孩子從小有個積極健康的心態,讓他永遠微笑著面對這個世界。良好的情緒與心態,是讓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同時還能讓他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上初中2年級的陳亞,最近過得不太舒服。先是期中考試發揮失常,然後又和最好的朋友吵架,又因為上課遲到被老師批評,好容易雙休日休息,還被媽媽嘮叨。陳亞一連好幾天都悶悶不樂。

細心的爸爸把孩子的狀態看在了眼裡。陳亞剛被媽媽說完賭氣回屋後,爸爸也跟了進來。

一番長談後,爸爸給陳亞留下了幾句話:「永遠不要有絕對不可能的消極想法;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然後樹立必勝的信念;羅列自己的特長和優點以及能夠在競爭中取勝的優勢;學會寬容,也欣賞別人以及自己的成就;學會感激別人的幫助,培養雙贏的合作思維;學會樂觀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哪怕是一些不如意的。」

後來,陳亞平靜了許多,他將爸爸留下的話寫到了紙上,並貼在了書桌前,以此來時時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緒與心態,這才是健康的表現。

孩子在成長中的確會有各種各樣或大或小的煩心事。而這些看來其實本沒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往往是在反映他的心理所發生的細微變化。在這個時候,父母要及時地修正與幹預,幫助孩子擺脫消極心理的影響,同時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發生。正如陳亞爸爸留下的那幾句話,一定要擁有良好的情緒與心態,才能保證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生存。

建議五: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氛圍

環境造就一個人,孩子所處時間最多的環境就是家庭。因此,父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讓他在自然而然地薰陶中建立起平和且積極樂觀的心態。

父母較高的文化素養、高尚的道德品質、文明的言行舉止、良好的心理品質,都會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孩子的心靈,影響著他的心理。而家庭教育中形成的融洽和諧的氛圍,正是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素質絕佳的條件。「健康的心理存在於和諧的關係之中」,若孩子經常置身於父母衝突的環境中,情緒苦悶、低落,會產生心理障礙,形成不良性格,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

因此,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更應關心他的心理健康,在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中,讓孩子的身心得到同步的健康成長。

金玉良言

健康被稱為人的「基本權利」,同時也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父母和孩子都要時刻將健康問題擺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孩子,要能以強健的體魄、平和的心態去積極應對未來。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擁有一個全面健康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什麼都重要
    家長懷疑是班主任、語文老師袁某教學方式不當造成女兒跳樓,原因是繆可馨關於《三打白骨精》讀後感被袁某批評為缺乏「正能量」,造成心理壓力而導致跳樓。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什麼都重要,而且要從小培養孩子這種能力。 布魯爾·卡特曾說: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什麼都重要,孩子只有具備快樂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戰未來,走向成功。可現實中很多父母在不經意間給孩子施壓,鼓勵孩子拿第一。可這種心理暗示,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壓力,還會讓孩子誤認為自己只有表現得很優秀,才能得到父母的疼愛。
  • 這樣培養,孩子會越來越健康!
    孩子出生時就像一棵稚嫩的小苗,需要父母精心地培育呵護,只有經常鬆土,培養,澆水施肥,這棵小苗才能健康地長成參天大樹。首先培養孩子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對孩子身體的關心更重要。因為,只有心理健康,孩子才能積極、樂觀、心裡充滿陽光。心理健康的孩子是自信的、向上的、愛學習的,這些品質都是孩子成長中必備的。所以說,我們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那麼教育方法和手段也應該是快樂的。因此,教育孩子需要有超乎尋常的耐心和適量的愛心,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時給予欣賞、鼓勵和表揚,讓友善和溫暖伴隨著孩子,他會覺得人間充滿愛。
  • 心理健康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要時時刻刻反省:我們的心理是否健康其實,心理疾病就像感冒一樣普遍,人人都有,誰都會得。父母得了感冒,害怕傳染給孩子,他們會躲著孩子,避免孩子受到傳染。但父母得了心理疾病卻不願承認,他們不去找心理醫生,放任自己的疾病蔓延開來,最後對孩子造成了傷害。這種心靈的傷害往往比肉體的傷害更可怕。
  • 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和健康的心態比成績更重要
    從近幾年發生的各種出人意料的悲劇來看,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當然,以上案例也都只是個案,具有偶然性,突發性,但至少說明,我們的孩子中,有一部分人心理不健康,有缺陷。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局面呢?該如何去避免此類悲劇再次發生呢?一、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堅強的個性有人說,孩子的性格在五歲的時候已經基本形成。
  • 李玫瑾:幼年孩子需要重視心理,家長正確的"心理培養"很重要
    李玫瑾:幼年孩子需要重視心理,家長正確的&34;很重要孩子心理健康比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重要,孩子有良好的心理狀態,長大後才能適應這個社會,才能很好地生活下去,現在社會壓力這麼大,很多大人都承受不住,更何況孩子,如果不及早注意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會被這個社會打到。
  • 身體健康更促心理健康
    在孩子的身心發展上,我們老師在注重幼兒身體健康的基礎上,也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日常教學中,一些心理問題不僅妨礙著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還會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注重幾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 心理專家楊鳳池三亞開講座:教你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教授、知名心理專家楊鳳池到三亞市圖書館做《如何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的心理專題講座,採取線上直播、線下聽講的形式,教家長們如何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幸福來自於個人內心世界的一種強烈的享受生活的感覺。」
  • 心理髮育更重要,兒童心理健康的五個標準,孩子7歲之前要重視
    今天和大家聊的話題是:應該重視孩子心理健康的三個階段「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敗,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失敗,只要不是一敗塗地,你一定會取得勝利的。」——亨・奧斯汀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中,作為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同樣也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 心理學家:這兩大跡象,說明家長正在培養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
    情叔導語:培養孩子這個事情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事情,從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爸爸媽媽、四位老人以及周圍的親朋好友就開始期待他的成長,而在孩子成長的整個過程中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去讓他成長得更加健康,更加安全。
  • 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多重要
    今天在頭條上看到兩則消息:一則是環衛工奶奶培養出大學生。一則是大學教授和律師培養出殺父弒母兇手。這兩則消息讓我難以入眠。圖片來自網絡第一篇報導是一位環衛工奶奶從57歲開始獨自把自己的孫女李媛養到18歲,孫女李媛也是一個爭氣的孩子
  • 心理學家:這三大跡象,說明你正在培養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
    孩子的培養問題一直是橫亙在家長心中的「刺」,很難有一個正確答案。我們都知道,培養孩子並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而是要學會所有運算法則也無法完全解釋的一種特殊習題。不同的家長在面對這一問題時,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正是由於這種不同,最終孩子的性格、心理、行為都會產生很大的差異,甚至,會有一部分孩子走向了錯誤的道路。
  • 如何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培養孩子的「心理理論」能力
    最後根據一個實驗得出了一個總結就是:孩子在4-6歲的時候,開始懂得了比較基礎重要的社會技能。這對他們日後的是否能在社會中自如面對是非常重要的。他們意識到,別人的想法也不全是正確的,個體具備說謊的能力,那麼其他人也是具備欺騙自己的能力。
  • 如何培養孩子擁有良好個性,促進健康成長?
    來源:新浪財經2021年1月14日,瀋陽市衛生健康網發布健康知識:《健康科普堂 | 如何培養孩子擁有良好個性,促進健康成長?》市精衛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前來諮詢求助的家長越來越多。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擁有一個良好個性,促進其健康成長呢?一、如何讀懂孩子眼中的訴求?(一)家長情緒穩定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 怎樣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方法很重要千萬別不當一回事
    培養孩子不能只注重智力的培養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非智力因素是指不受智力影響的行為、習慣、性格、品德、心理等。所以從小就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初步的時間和紀律觀念。讓嬰幼兒按時起床、吃飯,如果孩子不配合,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要上班,不能遲到,而不要遷就孩子。適當的約束可以避免孩子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意識。
  • 培養出健康標準的孩子,是否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孩子的健康是父母的最大擔憂。什麼樣的孩子才算是一個健康的孩子?總的來說,一個健康的孩子應該在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都是健全、良好的,並處於和諧發展的狀態。一身體健康方面身體健康主要指人的身體發育正常和機能協調發展,體強質健。身體健康的孩子應具備以下主要特徵1生長發育良好,體型正常,身體姿勢端正。
  • 如何對青少年身體、心理素質培養
    十五六歲的孩子正值青春叛逆期,別人的什麼話也聽不進去,並且以他們現在的力量完全可以反抗自己的父母。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在為自己孩子的叛逆行為而煩惱,如果一直這樣發展下去結果會怎樣?那麼如何對青少年進行身體與心理素質同步培養呢?這是值得很多父母深思的問題!
  • 重視孩子心理健康能促進寶寶智力發育
    心理學家認為,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比培養孩子健康的身體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戰未來,走向成功。為什麼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關注的重要內容,也是孩子未來成功的基礎。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為孩子的成長掃清心理障礙是所有爸爸媽媽義不容辭的責任。
  • 心理測試,千萬別忽視這12種情況,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要
    的確,孩子的心理問題成因複雜,我們很難給出一個具體建議,但可以運用簡單有效的方法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從而正確面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注意,孩子有這幾種情況就要引起重視!孩子在學校遭受霸凌?……當然,這些都有可能是原因。但如果孩子的表現和其他同學差別過大,那麼家長就該警惕,是不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問題。
  • 父母想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懂得利用做家務,讓孩子的人格更優秀
    現在,一個家庭通常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從小就被全家人照顧得很好。有些孩子甚至不得不等待父母幫他們收拾書包、繫鞋帶等瑣碎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養成了過分依賴父母的壞習慣,這不利於孩子獨立和健康人格的發展。所以,父母必須學會適當地放手,讓孩子獨立地完成一些事情,有時,我們也可以為孩子安排一些簡單的家務,有意地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 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應該側重於心理健康與興趣培養
    前面一文主要談了老師的鼓勵和肯定學生的進步對學生的重要意義。,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留下隱患。要對孩子進行正面引導,父母的行為就是決定孩子與同學有摩擦時的解決方式,是不是覺得很可怕呢。這些年校園的霸凌尤為嚴重,如果留心去調查就會發現這些孩子的家庭的不健康。談了父母無意的影響,就要說說父母的有意引導,上面說了父母處理矛盾的方式會對孩子產生重要影響,這樣就說明了有意的引導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