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培養孩子的「心理理論」能力

2020-12-16 藍珊育兒說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達達這次的繪畫比賽得獎了,滿載著一車的快樂想要立馬告訴的媽媽。手裡緊緊地握著自己小獎牌和榮譽證書,剛一進門到家,就發現自己家的一個氛圍不對,媽媽緊繃著一張臉,爸爸在旁邊坐著安靜的在研究手中的活。

達達瞬間就將自己的一個情緒收斂起來了,跑到媽媽面前問問媽媽怎麼了,看媽媽還是板著一張臉,就跑到爸爸的跟前,了解到才知道,爸爸因為沒有和媽媽提前說自己公司有聚餐,媽媽準備一桌子菜想要為達達慶祝獲獎。

爸爸一進門才知道事情不妙,一進門就和達達媽媽解釋,可是媽媽就是不理他,最後的結局還是靠達達知道媽媽的生氣解決的方法,才緩解了這個氣氛。

其實在我們的一個生活中,我們貌似都能擁有一個「讀心術」一樣,可以通過周圍人的一個行為舉止或者說話的語氣就能判定這個人是一個怎樣的想法。

很多人都想要弄懂「讀心術」,比如在工作上,可以利用「讀心術」清楚甲方是不是滿意自己的方案,孩子也想要讀懂媽媽,自己怎麼做能使媽媽開心起來給自己買玩具。

雖然心理感應有時候會真的存在,但是這是一個偶然嗎?還是有人真的具有讀懂他人心理變化的能力呢?其實我們有時候能夠讀懂他人的一個心理,是因為我們的一個大腦就像一個高級模擬器。

v 了解什麼是「心理理論」

對於什麼是心理理論我們可以簡單這樣的來理解;換位思考,我們將自己的放在他人的一個角度,去思考體會他們是怎麼思考問題。如果在生活中我們不能模擬出別人的心理活動,就會在日常生活中會不知所措。

在1978年,Premack和Woodruff在對黑猩猩的實驗研究中第一次提出概念——「心理理論」。他們對心理理論理解指的就是自己對他人心理狀況(比如需要、願望、意圖、情緒、想法等)的一個認知,並且由此對相應的行為做出因果邏輯性的判斷和解釋。

對於兒童心理理論發展,也是人生發展過程中一個巨大的裡程碑,那對於兒童心理學發展做出一個重要貢獻的人,那就是來自瑞士的皮亞傑。皮亞傑將弗洛伊德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心理學變得更加的科學和系統化,使得臨床心理學有了足夠的科學基礎和長足的發展。

心理學家為了證明「心理理論」咋個體什麼階段出現,需要孩子通過「錯誤信念」的測試來進行一個分析判斷。需要通過這次的一個測試,孩子需要區分出自己的一個想法其實是和他人想法是不一樣的。

在1983年,澳大利亞心理學家Wimmer和Perner開始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通過研究發展並且創建了「錯誤信念」,這個研究在後來就成為了研究兒童心理理論的經典實驗。

v 了解「錯誤信念」實驗

實驗內容是:兩位心理學家用玩偶向孩子講述了Maxi小男孩的故事,實驗對象是3-9歲的孩子。故事的一個內容是:Maxi的媽媽想要做巧克力的蛋糕,於是買回了食材開始製作。

站在一旁的Maxi看到了媽媽將買回來的巧克力放進了藍色的柜子裡,之後Maxi就自己跑出去玩耍了,但是在這個同一時間,媽媽將放在藍色柜子中的巧克力拿出來做蛋糕,蛋糕做完之後,剩餘的巧克力就被媽媽放進了綠色的柜子。在外面玩累的Maxi就想要吃東西,想到媽媽買回來的巧克力就想到找來吃。

在這個時候實驗者就開始問孩子:Maxi會到那個柜子裡找巧克力呢?實驗者是以Maxi的角度去詢問的,而不是問巧克力會在那個柜子裡面。

在實驗結果中顯示到:3-4歲的還一般不會通過測試,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回答的是巧克力實際的位置,而不是站在Maxi角度以為巧克力因該在哪裡。

他們不能理解的是:自己知道巧克力在那個位置,但是Maxi 卻不知道。兩位實驗者認為,這是因為這些孩子無法站在M axi的角度,創建一個不屬於、不認同的自己世界的一個心理模型。

這也就證明一點,這些兒童並不具備有心理理論。4-5歲的孩子測試的結果是,大多數可以正確指出Maxi的巧克力的位置,而不是自己知道的一個正確位置。但是還是會有一些年齡在5歲以上的孩子在理解上出現一個錯誤。

最後根據一個實驗得出了一個總結就是:孩子在4-6歲的時候,開始懂得了比較基礎重要的社會技能。這對他們日後的是否能在社會中自如面對是非常重要的。

他們意識到,別人的想法也不全是正確的,個體具備說謊的能力,那麼其他人也是具備欺騙自己的能力。這個實驗一直都是存在了各種的質疑能力,與此同時還是有很多個心理學家在不斷地更新測試方法,我們來具體了解到皮亞傑的一個發展心理學。

v 皮亞傑發展心理學

l 初步了解

皮亞傑心理學的理論核心是在「發生認識論」。這個主要是研究人類的認識(認知、智力、思維以及心理)發生和結構。皮亞傑個人認為,人類的認識不管多麼的高深和複雜,都可以追溯到一個人的童年時期,甚至還可以追索到胚胎時期。

皮亞傑探索的問題是:兒童從出生以後,認知是怎樣形成的,智力、思維是怎樣發生發展的,它們是受到了哪些因素制約的。皮亞傑的問題解決的主要的一個科學依據就是生物學、邏輯學以及心理學。

他認為生物學可以解釋兒童智力的一個發展和來源,而邏輯學就可以解釋思維的起源和發展。他認為生物學和邏輯學都為他的一個兒童心理學提供了很大的理論基礎。

l 發展的因素與發展的結構

在皮亞傑著作《兒童邏輯的早期形式》、《兒童心理學》中,他認為支配心理發展的因素有:1.成熟;2.物理因素;3.社會環境;4平衡。

他解釋到為什麼主體會對環境因素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這是因為每個主體的圖示不同,以不同的內在因素去同化這種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圖式最初是來自於先天遺傳,在慢慢的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圖式就會發生不一樣的變化,不斷地得到一個豐富。

l 兒童心理發展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心理或者一個思維發展分成了幾個階段,他認為在環境教育的影響下,人的動作圖經過不斷地同化、順應、平衡的過程,就會形成本質不同的心理結構,這就形成了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

1. 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這是對物體餓一個把握能力,因為年齡的太小,所以孩子的學習就會局限於最簡單的身體運動和感官知覺方面。比如視覺、觸覺、嗅覺、味覺以及聽覺。

2. 前運算階段(2-4歲);年齡得到了成長,那麼就會得到了一個進一步的發展,能夠在語言和符號的有了一個初步的把握也能給出一定的體驗超出直覺範圍。

3. 具體運算階段(4-7歲);對具體的現實的會有一定的把握,會開始運用一些基本的邏輯推理,對一個事物的大小、體積或者數量可以進行推理思考。

4. 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和掌握,可以通過推測或者象徵性的操作來解決問題,達到認知發展的最高的階段,和成熟的成年人思維能力相當。

v 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理論」能力

1. 與孩子可以進行有個裝扮遊戲或者角色扮演,促進孩子講自己、物體、角色可以區分開。這種類型的遊戲就是可以將現實與想像的認知表徵分離開。

2. 與孩子可以討論過去的時間,這個也是可以鍛鍊孩子的一個心理理論的能力因為現實世界有許多的表現與認知都會有認知不一樣的事件,是需要和孩子一起討論的。與孩子討論這些時間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語言問題,還可以為幫助孩子完善心理理論奠定了一個基礎。

3. 如果孩子在語言表達上有限的話,作為家長就應該多多注意了,因為語言是兒童最基本的、認知能力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孩子的一個語言發展能力是要和思維訓練一起結合相互練習的,兩方面都要遵守到,才會有利於孩子的心理理論能力的提高。語言技術的水平是兒童呼號的心理能力的一個基礎,孩子的早期語言能力開發是很重要的,所以家長一定要多注意這一點。

心理理論是在人與人之間存在了一個相互作用,大多數的一個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個體的心理理論可以得到一個良好的發展的話。

那麼在將來可以在社會環境中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操作,對於兒童來說,如果心理表徵得到了一個發展,就可以領悟偏見、欺騙、心鳥錯誤觀念等等。培養孩子的「心理理論」,避免孩子被隔離在社會之外。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撒謊是壞事?心理學家:說謊是心理理論和自我控制的健康發展
    心理學家海因茨●維默爾和約瑟夫●佩納做了一個著名的兒童心理理論實驗實驗證明:說謊是孩子的心理理論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健康發展。孩子的說謊技巧越來越高,他們不僅有不在場證據,而且會表現得極盡委屈,讓父母根本沒有不相信他們的理由。隨著孩子心理理論和自控能力的增強,他們的說謊很容易被父母當真,成為他們逃避處罰的保護傘。
  • 孩子撒謊是壞事?心理學家:說謊是心理理論和自我控制的健康發展
    心理學家海因茨●維默爾和約瑟夫●佩納做了一個著名的兒童心理理論實驗:他們給幼兒園的孩子看了一則視頻。視頻裡的小男孩將自己喜歡吃的巧克力放在廚房的A廚櫃中,然後小男孩離開了,母親又把巧克力拿到了B櫥櫃中。
  • 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比培養孩子健康的身體更重要
    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希望那個孩子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就一定要讓孩子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錘鍊自己,頂天立地,從而做生活和事業的強者。良好的健康狀況和由之而來的愉快的情緒是幸福的最好資本。而很多父母也認為,只要孩子學業好,其他都在其次,將來有個好發展,生活衣食無憂,讓外人刮目相看才是正道理。就是這種心理,才使得從父母到孩子都忽略了體育鍛鍊的重要性,忽略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 了解認知發展理論,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家長該如何做?
    這時的孩子根據假設對各種命題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不斷發展,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家長應如何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1.豐富孩子的表象,發展孩子的想像能力世界萬物的表象是孩子們發展想像能力的材料。2.發展孩子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可以表現想像,語言水平直接影響著想像的發展,同時直接反映出孩子的邏輯思維運用能力。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內容時能進一步激發邏輯思維活動,使思維方式更加豐富。
  • 心理健康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要時時刻刻反省:我們的心理是否健康其實,心理疾病就像感冒一樣普遍,人人都有,誰都會得。父母得了感冒,害怕傳染給孩子,他們會躲著孩子,避免孩子受到傳染。但父母得了心理疾病卻不願承認,他們不去找心理醫生,放任自己的疾病蔓延開來,最後對孩子造成了傷害。這種心靈的傷害往往比肉體的傷害更可怕。
  • 心理專家楊鳳池三亞開講座:教你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教授、知名心理專家楊鳳池到三亞市圖書館做《如何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的心理專題講座,採取線上直播、線下聽講的形式,教家長們如何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幸福來自於個人內心世界的一種強烈的享受生活的感覺。」
  • 【心理健康】如何根據孩子不同時期的心理特徵與其溝通?
    當然,以上各個階段的分析只是相對而言,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心理發展特點。每個家長在了解基本心理規律基礎上,還是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發展。溝通方法:此階段以適應和培養習慣、培養學習興趣為主,引導孩子怎樣愉快地學習。家長可以從如何安排時間,如何使用高效的引導語入手,培養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熱愛學習的好習慣。
  • 孩子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
    家庭環境對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這已成為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共識,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凸顯,究其實質,相當一部分與家庭教育有關。心理學指出,在父母與子女不斷的互動過程中,父母的信念、情緒、行為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而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曾看過這麼幾句話「蹲下來看兒童世界、走進去看兒童心靈、站起來看兒童行為」,我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就像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絕對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
  • 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什麼都重要
    家長懷疑是班主任、語文老師袁某教學方式不當造成女兒跳樓,原因是繆可馨關於《三打白骨精》讀後感被袁某批評為缺乏「正能量」,造成心理壓力而導致跳樓。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什麼都重要,而且要從小培養孩子這種能力。 布魯爾·卡特曾說: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什麼都重要,孩子只有具備快樂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戰未來,走向成功。可現實中很多父母在不經意間給孩子施壓,鼓勵孩子拿第一。可這種心理暗示,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壓力,還會讓孩子誤認為自己只有表現得很優秀,才能得到父母的疼愛。
  •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個性是如何發展的?根據著名的心理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說法,兒童經歷了一系列導致成人人格發育的心理性階段。他的理論描述了個性在童年時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雖然弗洛伊德的個性發展理論在心理學中是眾所周知的,但它在弗洛伊德時期和現代心理學中一直頗有爭議。
  • 怎樣呵護孩子心理健康
    往往他們還會帶著哭腔跟媽媽打電話,說自己夜晚躲在被窩裡獨自落淚,抱怨作息制度不合理、寢室同學不好相處時,往往說明孩子對新環境的不適應……這些雖然很正常,但如果不及時調整,持續的不適應將會干擾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甚至有可能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如何讓孩子儘快適應新的環境,開始積極有序的學習和生活?
  •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心態?「積極的心理暗示法」助力孩子一生幸福
    一個人保持積極向上、擁有良好心態是很重要的,父母通過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可以幫助孩子獲得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積極樂觀的人更快樂,更容易滿足,有助於身心的健康,而這種心態應該從小開始培養。尋找、積累、強化那些美好的積極的事物,是給孩子生活最甜蜜禮物。好的心態可以讓我們對生活充滿希望,對社會充滿感恩。每個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要培養一個良好的心態,發揮每個孩子的最大潛能。
  •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先糾正孩子的依賴心理,家長做好這些很重要
    ,孩子自然會選擇放棄,這也是在孩子最初形成自我意識的時候,父母所做的錯誤的決定,這對孩子獨立性發展是相當不利的。這時兒童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成長階段,從自動自發退縮,內疚的階段開始逐漸發展,而這個時期對孩子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家庭,在這時候父母如果覺得孩子做事情慢,就代替孩子去做,認為孩子做家務沒有什麼幫助,就阻止孩子做家務,生活中的很多細節開始對孩子有著深遠影響,不僅影響了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同時也讓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
  • 邵陽市第十中學開展家長心理健康講座《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
    邵陽文明網訊 11月25日下午三點,邵陽市第十中學開展了以「培養孩子自信心」為主題的家長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講座現場座無虛席,贏得了家長高度稱讚。本次講座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李萍主講。
  • 心理保持健康,孩子快樂成長
    冷暴力讓孩子不知所措,而被虐讓孩子的心理越來越恐懼,從而產生不良的抗體,安全感徹底缺失,從而引起發展危機。家庭教育中家長更應該注重自己的語言,不要一味的向孩子宣洩:怎樣為他付出,怎樣不理解你的苦心,長期被否定的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容易逃避,性格更易產生自卑,孩子也更容易沒有進取心,情緒更容易沮喪。長此下來孩子對自己無信心,也更易產生心理危機。家庭教育該以怎樣的形式教育孩子呢?放養型?
  • 直播精彩回顧 | 張怡筠:如何培養心理強大,贏在未來的孩子
    5月31日晚,復星家庭+健康平臺特別邀請心理學者、情商教育專家、【張怡筠情商教育】創始人張怡筠博士,為爸媽們帶來《如何培養心理強大、贏在未來的孩子?》,幫助孩子培養必備情商力,無論環境如何多變,孩子都能夠內心強大,贏在未來!
  • 守護孩子的心理健康
    守護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市首個兒童心理衛生專科門診開診 張冰 張晗     下周起,我市首個兒童心理衛生專科門診正式在市人民醫院(中醫醫院)開診。    今後,我市患有心理疾病的孩子無須出疆,在本市就能得到專業化、規範化的診治。
  •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張莉為家長點撥「孩子心理健康及成長困惑」
    孩子成績不好,上課坐不住,聽不懂,看不全怎麼辦?是家長規律太緊或太松,還是孩子能力出了問題?還是父母家庭關係影響的孩子健康成長?······針對者一系列問題12月5/6號兩天分別在徐州少華街小學,徐州雲興小學,銅山實驗小學報告廳分別舉辦了《幸福家庭從心開始》公益家庭教育巡講活動!活動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項目轉化基地多特兒童專注力徐州中心(雲龍華府校區/新都廣場校區和銅山萬達校區)全程贊助!
  • 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讓孩子經得起風風雨雨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事情,父母應該及時給予孩子鼓勵,疏導孩子的心理壓力,提高他的心理承受力。很多父母和老師認為,今天的孩子太嬌氣,但對孩子來說,是他們的心理承受力降低了。 所以,父母有必要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使孩子逐步形成遇忙不亂、遇驚不顫、寵辱不驚的心理品質,保持健康的心態。
  • 如何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這幾點你要知道
    現如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長和老師很容易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好壞和身體素質,卻往往會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殊不知,心理健康問題對孩子的人生發展是影響深遠的,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就認為人的心理和性格形成與在童年時期的經歷息息相關,如果能早點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或許就能更加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