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先糾正孩子的依賴心理,家長做好這些很重要

2020-09-03 思呈說教育

文/思呈老師(原創),轉載請標明。

有人說,父母永遠是孩子的保護神。所以,在孩子看來,自己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可以依靠父母,但隨著孩子年齡不斷增長,如果什麼事情都不會做,那麼以後要如何適應社會呢?現如今有很多人,即使到了上大學的年紀,還是不能夠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最簡單的生活起居都不能夠很好的料理,很多孩子還處於半戒奶狀態,入學的時候有父母給採購生活用品,整理好生活起居的東西,定期孩子會把髒衣服郵寄到家中,這種生活上的小事還要依靠父母來幫忙,也許在父母的眼中,孩子中永遠長不大,可是孩子終究有一天要獨立面對社會,這樣的依賴什麼時候才能擺脫呢?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對父母產生依賴情有可原,但隨著孩子的年齡逐漸增長,就應該學會去照顧自己,如果事事都依賴父母,那麼這種強烈的依賴心理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很大的障礙,相信很多父母也希望孩子能夠在社會中獨立,也不希望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只知道求助,而不知道自我題解決,培養孩子學會依靠自己的力量,並不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

擺脫依賴心理,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

孩子的成長過程分為幾個階段,而在這幾個階段當中,父母也應該去注意自己的引導。

第一個階段:一到三歲。

孩子在一到三歲的時候就開始有自主意識,會進入自主,羞怯,甚至懷疑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當中,孩子有不斷探索新事物,新環境的能力,比如孩子剛開始學習,吃飯的時候會用手去抓,慢慢嘗試著用小勺吃飯,然而,破壞孩子這種探索精神的人正是父母,很多父母為了節省時間,又怕孩子把飯菜弄髒,就會奪走孩子手中的小勺,開始餵起孩子,雖然看起來衛生乾淨很多,但卻給孩子造成了依賴心理,在孩子嘗試新事物的時候遭到了父母的制止,孩子自然會選擇放棄,這也是在孩子最初形成自我意識的時候,父母所做的錯誤的決定,這對孩子獨立性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第二階段:四到六歲。

這時兒童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成長階段,從自動自發退縮,內疚的階段開始逐漸發展,而這個時期對孩子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家庭,在這時候父母如果覺得孩子做事情慢,就代替孩子去做,認為孩子做家務沒有什麼幫助,就阻止孩子做家務,生活中的很多細節開始對孩子有著深遠影響,不僅影響了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同時也讓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

孩子最好的孩子最重要的習慣養成都在於六歲之前。所以,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正確的引導,那麼孩子的依賴心理將會越來越強。

有依賴心理的孩子會有哪些表現?

一、生活上的依賴。

這樣的孩子往往生活能力比較差,比如,不會自己整理衣物,不知道打掃房間,對生活的基本常識比較缺失,孩子往往不能夠自理。

二、學習上的依賴。

孩子在學習的問題上差異是非常大的,有的孩子會按照自己的習慣去學習,但有的孩子會在父母的催促下去學習,甚至很多孩子催了又催,講了又講,最後,還是不緊不慢,而依賴心理強的孩子便是最後一種。

三、思想上的依賴。

孩子最可怕的就是思想上的依賴,因為這會造就孩子沒有主見,遇到事情不知道如何去解決,只知道逃避和退縮,遇到問題也只知道去尋求爸爸媽媽的幫助,不願主動去想,更不願意自己去解決。

四、行為上的依賴。

在孩子的那些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有父母幫著去解決,做任何事情不計後果,沒有承擔責任的勇氣,即使做錯事情也習慣性的藏在父母的身後,這些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長時間的習慣性依賴會使孩子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在生活中也會缺乏責任感,造成人格缺陷,所以,父母想要孩子學會獨立,不如培養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

一、正確的理解孩子的依賴需求。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不同階段去了解孩子的依賴需求是哪些,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要不斷的讓孩子去嘗試新的需求,正確的了解,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孩子該有的幫助,比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情感需求,這時會給孩子增加安全感,反而不會有讓孩子依賴的感覺,而且還能夠增加孩子的信心。

二、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

生活中不要凡事都幫孩子去做,家長最好做到不代勞,讓孩子自己學會去成長,用提示的方式去代替幫助完成,這也能夠訓練好孩子的獨立精神,比如從小獨立睡覺,獨立吃飯,獨立穿衣。

三、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

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和選擇的能力,對孩子的未來有著很大的影響。生活中,孩子如果能夠分清利弊,能夠自己做決定,這對孩子以後很多的轉折點都有很大的幫助,這也在不經意之間培養了孩子自主意識。

四、培養孩子的創造精神。

孩子具有創造力,對成長來說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因為在整個過程當中,孩子可以有足夠的參與做決定的機會,即使在這過程當中結果不盡如人意,但是孩子已經嘗試了過程,參與了實踐,孩子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學會嘗試錯誤,不斷開拓進取,對孩子的獨立性養成也有很大幫助。

五、不斷的給孩子鼓勵。

每個人都有勇於體驗的本性,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會有退縮的時候,父母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讓孩子可以勇敢的接受,這可以幫助孩子在未知的事物當中,去不斷探索。不僅可以讓孩子學會獨立,不再依賴,還可以讓孩子抓住掌握更多的機會。

想要解決孩子的依賴心理,父母不妨幫助孩子發揮孩子的自主精神,讓孩子在體驗中完成各項工作所帶來的快樂,培養孩子的自信,建立獨立的人格。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

相關焦點

  • 孩子太依賴,長大很糟糕,家長這樣做,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
    在寶寶小時候,父母總想著讓孩子時時刻刻都陪在自己身邊,替寶寶做任何事情。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家長意識到這是一種錯誤的育兒方法,因為寶寶對自己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嚴重,甚至到了離開家長寸步難行的地步。意識到後果的家長極為懊悔。那麼,該如何培養寶寶的獨立能力呢?
  •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睿智燈塔專家說正確引導很重要
    「獨立解決問題」聽起來好像是成年人的事情,但是獨立解決的問題的能力,卻是要從孩子就開始培養的。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一旦遇到不會做的事情,就會尋求家長的幫助,甚至會直接選擇讓家長幫助他完成。面對孩子的這種情況,我們總以為孩子是懶,不想自己動手或者不願自己動腦去處理。
  • 怎樣教會孩子獨立?家長要避免錯誤方式,恰當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很多父母給孩子灌輸的思想是只要學習就可以,其他事情都由父母來代勞,這不僅給孩子壓力很大,而且會讓孩子認為除了學習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這也讓孩子的思維變得單一,同時也給孩子帶來了更大的心理壓力,孩子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會顯得獨立能力非常差。4、給孩子過高的物質滿足。
  • 孩子缺乏獨立能力,可能是這幾個原因導致,家長要儘早幫孩子糾正
    可孩子如果缺乏獨立性,事事都依賴他人,未來怎樣才能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呢,更何談自己的未來呀。孩子不獨立會體現在哪些方面?1、不會做決定。很多父母都會和孩子說不要怕,爸媽來幫你解決,雖然看起來是愛的體現,但由此給孩子養成了依賴性的心理,孩子不會穿鞋帶,爸媽幫著穿,孩子不會做作業,父母幫著一起做。孩子依賴性強,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父母代勞的太多,由此讓孩子產生了過分依賴父母的心理。
  •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從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開始
    當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家長很容易把關注的重點聚集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認為其他都微不足道,但其實小學階段也是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階段。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更容易結交朋友,更受歡迎。
  • 孩子喜歡依賴父母,與家庭教育有關,可用四招培養他的獨立能力
    因此,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讓孩子糾正依賴父母的習慣,變得獨立起來。所以,卡卡媽認為,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不但是孩子塑造自我的、完善自我的重要條件,也是讓孩子在社會上擁有競爭力的必備前提。因此,父母要儘快讓孩子擺脫依賴,變得獨立。那麼,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 怎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杜絕軟弱膽小,父母務必做好這些事
    在我們國家,很多父母對孩子都很呵護,特別是小孩子,平時總是事事包辦,不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這樣也會導致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自理能力差,特別依賴父母,意志也很薄弱,受不了挫折和打擊,這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弊端,作為父母也要為孩子的以後考慮,畢竟孩子會長大,父母會變老,父母不可能永遠保護和支持孩子,孩子總有一天要獨立的面對社會所以,怎樣才能讓孩子獨立的生存是父母必須要知道的
  • 孩子說話磕磕巴巴?別著急糾正,會破壞孩子的「自我糾正能力」
    每個孩子都有"自我糾正能力",也就是說,孩子完全有能力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那麼,什麼是"自我糾正能力"呢?為什麼孩子說話磕磕巴巴呢?為什麼父母不要急著糾正孩子的錯誤呢?對孩子來說,"自我糾正能力"有什麼好處呢?最重要的是,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糾正能力"呢?什麼是"自我糾正能力"呢?
  • 其他都不重要,請先培養孩子這些好習慣
    看到每周末孩子們奔波於各大培訓班,不僅心頭沉重,如果孩子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即使報再多的培訓班也是治標不治本。而在培養學習習慣的方面,家長能做的,就是對孩子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孩子年齡越小,家長越是要注意引導孩子學習。
  • 家長喜歡包辦?娃獨立思考能力欠缺?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
    21世紀的孩子們可以說是非常幸福的,沒有什麼壓力,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導致許多孩子依賴性很強,什麼都依靠父母包辦,獨立生活能力非常弱。而追究其原因,導致孩子獨立性差的罪魁禍首還是來自於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過度的溺愛孩子,孩子也認為理所當然。娃獨立思考能力欠缺?
  • 如何教導糾正孩子過於依賴父母的性格?
    所有依賴型的孩子,都有特別「任勞任怨」的父母。早晨給孩子整理房間外帶剝雞蛋皮,晚上給孩子鋪床外帶洗襪子,孩子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學會了依賴並享受依賴的特權。家長過分的保護、過高的期望、過多的包攬,使孩子失去了成長的可能,很容易形成怯懦膽小、意志薄弱、既驕且傲、清高驕傲等非社會的個性心理特徵,一旦遇到不能由父母決定的事情,他們便手足無措。
  •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培養獨立的能力?
    家長都希望孩子可以儘早具備獨立的能力,有人甚至提出要在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就把他送到寄宿制的學校,並且認為,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獨立的定義。
  • 李玫瑾:幼年孩子需要重視心理,家長正確的"心理培養"很重要
    李玫瑾:幼年孩子需要重視心理,家長正確的&34;很重要孩子心理健康比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重要,孩子有良好的心理狀態,長大後才能適應這個社會,才能很好地生活下去,現在社會壓力這麼大,很多大人都承受不住,更何況孩子,如果不及早注意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會被這個社會打到。
  •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吃飯的能力?
    說到「餐桌禮儀」,有些家長會抱怨:「能哄著、餵著讓小祖宗把一頓飯吃完就不錯了,哪還管什麼禮儀不禮儀的。」那麼,家長們有沒有反思過為什麼別人家孩子用餐時聽話乖巧,自家娃兒一到吃飯時就「雞飛狗跳」呢?這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你沒有從小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而兒童的餐桌禮儀就是從讓他學會獨立吃飯開始的。
  •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關鍵時期是什麼?如何培養一個獨立的孩子
    ,要教給孩子一些實際的動手能力,這是孩子學會獨立生存的起點。」相關研究顯示:「2~4歲是兒童初步養成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年齡越小的孩子思維越單純,可塑性越強,也越容易接受環境影響和家長的教育。因此,這時加強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更容易成功。要想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 好的親子關係,就是要學會「斷舍離」,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很重要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多半是父母對孩子太過溺愛,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依賴情緒,反而使孩子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 因為這些孩子做什麼事情都需要父母或者他人的幫忙。而其他孩子面對這樣的小夥伴時,很難有耐心去幫助他。 因為大家都是孩子,孩子的思維非常的單純:我們在一起玩耍是為了快樂,而你讓我不快樂,我幹嗎還和你玩呢?所以不具備獨立能力的孩子,很難交到朋友。
  • 為何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早放手,孩子才能更獨立
    自理能力,是孩子在入學之前應該養成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自理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並且性格也更加獨立,而從小性格獨立的孩子,長大以後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從小就有獨立意識的孩子,不會過於依賴別人,遇到事情的時候,知道要靠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靠自己的能力解決的問題越多,就會更有主見,長大以後才更能做出一番事業。
  • 孩子獨立性差,過度依賴父母,父母要學會「放手」,培養孩子獨立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不過是希望孩子學習好,能獨立,聰明一些,小時候父母還可以時刻陪著孩子,到孩子長大到一定的年齡時,都會希望孩子能夠儘快獨立起來,不用家長再擔憂孩子。就連很簡單的自主吃飯都不會,穿衣服也要爸爸媽媽幫忙才行,以前閨蜜覺得孩子還小,要求還是不要太高了,免得給孩子壓力感。可是,現在閨蜜的女兒上幼兒園了,這些問題就不能不管了,在學校經常尿褲子,這讓老師也比較煩惱。有時候不順心還會大哭大鬧,上了幾天幼兒園都不肯去了,最後,閨蜜無奈只能先把孩子放家裡緩幾天再說。閨蜜女兒的獨立性差,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家庭教育。
  • 孩子自律能力差,家長每天花一毛錢,一年培養32個好習慣
    當孩子小的時候,表現出一些不合理行為時,家長若不及時管教,甚至還在不經意間去鼓勵他,讓他的這些不良行為滋長和蔓延。等孩子長大意識到自己錯了,將為時已晚。同樣的道理,當孩子第一次犯小錯時,家長務必要及時糾正他,並讓他知道錯誤的嚴重性。如果你沒有糾正,將來他形成了習慣,往往會給孩子帶來痛苦,給大人增添無盡的苦惱。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從幼兒期開始,他們心理活動的主動性就明顯增加,凡事總喜歡說「我能」、「我自己來」,喜歡自己去嘗試體驗。
  • 依賴讓孩子難以長大,培養自主獨立性,家長要放手,適度是最好的
    想要讓孩子變得強大,家長就要從小培養孩子自覺自立的精神,不能讓他們對父母或者周圍的人產生依賴的心理。在孩子過度依賴背後,無疑有把孩子過度當成一回事的父母。家長對孩子的過分寵愛和照顧,很容易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喪失獨立成長的能力。當家長發現孩子什麼事都要等著別人來幫他們處理的時候,在焦慮的時候也不要過多地去責備孩子。而是要多反省自己,仔細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投入了太多的關注和愛,容易養成孩子依賴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