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理能力,是孩子在入學之前應該養成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自理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並且性格也更加獨立,而從小性格獨立的孩子,長大以後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但是現在很多父母之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覺得只要孩子聰明、學習好是最重要的,親手培養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孩子。新聞中曾經報導過一位重點大學的學生,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需要母親跟著陪讀,每天為他洗衣做飯,像照顧小寶寶一樣照顧自己的大學生兒子。
還有調查數據顯示:初中生竟然有很多都不會剝雞蛋,因為從小吃的雞蛋都是父母給剝好了的。這種普遍自理能力較差的情況,實在令人擔憂。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因為這對於孩子的一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1、從小養成獨立意識,長大才能有主見
從小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獨立意識。從小就有獨立意識的孩子,不會過於依賴別人,遇到事情的時候,知道要靠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靠自己的能力解決的問題越多,就會更有主見,長大以後才更能做出一番事業。
2、自理能力強的孩子更自信
孩子從小就學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很好地提高自信心。因為看似很小的事情,孩子靠自己完成之後,就會產生成就感。學會做的事情越多,成就感就越多,而自信心就是靠著平時一點一滴的成就感積累而成,所以從小自理能力強、獨立意識強的孩子,都有著很強的自信心,內心也更強大。
3、孩子能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
一般具備自理能力的孩子,上幼兒園以後也會適應地更快。而那些自理能力差的孩子,一旦上了幼兒園,就會面臨很多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產生挫敗感,這對於孩子的心理發展是不利的。
了解了從小培養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我們就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著手進行,從孩子一歲之後就可以有意識地教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
1、自己扔紙尿褲
在孩子學會走路以後,就告訴孩子:用過的紙尿褲要自己扔進垃圾桶。每天早上孩子醒來,先幫孩子脫掉紙尿褲,等穿好衣服和鞋子,就讓孩子自己把用過的紙尿褲扔進垃圾桶裡。
2、自己的衣服要自己穿
孩子剛開始學穿衣服的時候會比較慢,特別是冬天穿比較厚的衣服,還有襪子和鞋子。不能因為怕麻煩就替孩子代勞,或者著急出門就直接幫孩子穿,應該要有耐心,讓孩子先從學習穿短褲開始,從好穿的學起,學會了再學習穿套頭衫、外套等複雜一些的。
3、一歲半以後學習自己吃飯
從一歲半以後就可以讓孩子學著自己吃飯了,先讓孩子學會用勺子,剛開始可能吃到嘴裡的還沒有弄撒的多,這時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可以在餐椅下面墊上一個墊子,給孩子穿上吃飯的罩衣,方便清理。如果怕孩子自己吃不飽,可以在孩子旁邊,拿著另一把勺子,餵孩子一些,等快吃飽了再讓孩子自己吃剩下的。總之,一定不要因為怕麻煩就不讓孩子自己學吃飯。
4、自己如廁
兩歲之後,等孩子可以控制一會兒大小便了,就可以訓練孩子自己去廁所。可以給孩子買專用的坐便器,會更好訓練一些。學會自己如廁,是將來上幼兒園時不可少的一項能力。
5、自己的東西要自己整理
孩子的玩具要讓孩子自己整理,父母可以買一些收納箱或者收納架,用來收納玩具和繪本等用品。當孩子完過之後,一開始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或者用比賽的方式,比一比誰收納得更快,幫助孩子養成不亂丟東西的習慣。
6、給孩子一塊小抹布
為孩子準備一塊小抹布,在吃完飯之後,讓孩子用自己的小抹布來把桌子擦乾淨。平時可以讓孩子找一找哪個家具上有灰塵,用小抹布擦一擦,幫助保持衛生。
7、讓孩子下廚房
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就可以在做飯的時候讓孩子幫忙了。可以讓孩子學習剝蒜、擇菜、洗菜,不要怕孩子剛開始弄得一塌糊塗,多做幾次自然就熟練了。在包餃子的時候,也可以讓孩子拿一個小擀麵杖,學擀餃子皮,孩子會非常樂意做這些,並且可以學得很快。
8、飯前飯後為大家服務
在吃飯之前,讓孩子為大家準備碗筷,飯後讓孩子自己把自己的碗筷送回廚房,並且幫忙收拾餐桌。
9、幫助媽媽提東西
帶孩子到超市購物的時候,可以讓孩子也推一個小的購物車,把自己需要的東西裝進小購物車裡,提著物品回家的時候,讓孩子幫忙拿幾樣輕的物品,使孩子從小就學會幫媽媽分擔。
10、整理自己的書包
當孩子上幼兒園之後,每天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並且自己檢查有沒有把水杯、毛巾、書本、彩筆等用品都裝進書包,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責任心,並且養成整理學習用品的習慣,對以後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有好處。
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具備足夠的耐心。不要在看到孩子做不好的時候就放棄,或者指責嘲笑孩子,一定要多鼓勵多肯定。孩子在學習自理的過程中,可以養成良好的習慣,建立自信心,形成獨立的性格,這些對於孩子的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越早放手,孩子越早學會獨立。
寶媽們,你們在平時是怎樣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是為孩子代勞,還是大膽放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