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早放手,孩子才能更獨立

2020-09-05 軍軍育兒雜談

自理能力,是孩子在入學之前應該養成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自理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並且性格也更加獨立,而從小性格獨立的孩子,長大以後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但是現在很多父母之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覺得只要孩子聰明、學習好是最重要的,親手培養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孩子。新聞中曾經報導過一位重點大學的學生,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需要母親跟著陪讀,每天為他洗衣做飯,像照顧小寶寶一樣照顧自己的大學生兒子。

還有調查數據顯示:初中生竟然有很多都不會剝雞蛋,因為從小吃的雞蛋都是父母給剝好了的。這種普遍自理能力較差的情況,實在令人擔憂。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因為這對於孩子的一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究竟有什麼好處?

1、從小養成獨立意識,長大才能有主見

從小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獨立意識。從小就有獨立意識的孩子,不會過於依賴別人,遇到事情的時候,知道要靠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靠自己的能力解決的問題越多,就會更有主見,長大以後才更能做出一番事業。

2、自理能力強的孩子更自信

孩子從小就學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很好地提高自信心。因為看似很小的事情,孩子靠自己完成之後,就會產生成就感。學會做的事情越多,成就感就越多,而自信心就是靠著平時一點一滴的成就感積累而成,所以從小自理能力強、獨立意識強的孩子,都有著很強的自信心,內心也更強大。

3、孩子能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

一般具備自理能力的孩子,上幼兒園以後也會適應地更快。而那些自理能力差的孩子,一旦上了幼兒園,就會面臨很多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產生挫敗感,這對於孩子的心理發展是不利的。

了解了從小培養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我們就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著手進行,從孩子一歲之後就可以有意識地教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


二、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可以從這些方面開始

1、自己扔紙尿褲

在孩子學會走路以後,就告訴孩子:用過的紙尿褲要自己扔進垃圾桶。每天早上孩子醒來,先幫孩子脫掉紙尿褲,等穿好衣服和鞋子,就讓孩子自己把用過的紙尿褲扔進垃圾桶裡。

2、自己的衣服要自己穿

孩子剛開始學穿衣服的時候會比較慢,特別是冬天穿比較厚的衣服,還有襪子和鞋子。不能因為怕麻煩就替孩子代勞,或者著急出門就直接幫孩子穿,應該要有耐心,讓孩子先從學習穿短褲開始,從好穿的學起,學會了再學習穿套頭衫、外套等複雜一些的。

3、一歲半以後學習自己吃飯

從一歲半以後就可以讓孩子學著自己吃飯了,先讓孩子學會用勺子,剛開始可能吃到嘴裡的還沒有弄撒的多,這時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可以在餐椅下面墊上一個墊子,給孩子穿上吃飯的罩衣,方便清理。如果怕孩子自己吃不飽,可以在孩子旁邊,拿著另一把勺子,餵孩子一些,等快吃飽了再讓孩子自己吃剩下的。總之,一定不要因為怕麻煩就不讓孩子自己學吃飯。

4、自己如廁

兩歲之後,等孩子可以控制一會兒大小便了,就可以訓練孩子自己去廁所。可以給孩子買專用的坐便器,會更好訓練一些。學會自己如廁,是將來上幼兒園時不可少的一項能力。

5、自己的東西要自己整理

孩子的玩具要讓孩子自己整理,父母可以買一些收納箱或者收納架,用來收納玩具和繪本等用品。當孩子完過之後,一開始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或者用比賽的方式,比一比誰收納得更快,幫助孩子養成不亂丟東西的習慣。

6、給孩子一塊小抹布

為孩子準備一塊小抹布,在吃完飯之後,讓孩子用自己的小抹布來把桌子擦乾淨。平時可以讓孩子找一找哪個家具上有灰塵,用小抹布擦一擦,幫助保持衛生。

7、讓孩子下廚房

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就可以在做飯的時候讓孩子幫忙了。可以讓孩子學習剝蒜、擇菜、洗菜,不要怕孩子剛開始弄得一塌糊塗,多做幾次自然就熟練了。在包餃子的時候,也可以讓孩子拿一個小擀麵杖,學擀餃子皮,孩子會非常樂意做這些,並且可以學得很快。

8、飯前飯後為大家服務

在吃飯之前,讓孩子為大家準備碗筷,飯後讓孩子自己把自己的碗筷送回廚房,並且幫忙收拾餐桌。

9、幫助媽媽提東西

帶孩子到超市購物的時候,可以讓孩子也推一個小的購物車,把自己需要的東西裝進小購物車裡,提著物品回家的時候,讓孩子幫忙拿幾樣輕的物品,使孩子從小就學會幫媽媽分擔。

10、整理自己的書包

當孩子上幼兒園之後,每天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並且自己檢查有沒有把水杯、毛巾、書本、彩筆等用品都裝進書包,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責任心,並且養成整理學習用品的習慣,對以後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有好處。

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具備足夠的耐心。不要在看到孩子做不好的時候就放棄,或者指責嘲笑孩子,一定要多鼓勵多肯定。孩子在學習自理的過程中,可以養成良好的習慣,建立自信心,形成獨立的性格,這些對於孩子的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越早放手,孩子越早學會獨立。

寶媽們,你們在平時是怎樣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是為孩子代勞,還是大膽放手呢?


相關焦點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要懂得放手,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對孩子自立習慣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當孩子學會自理能力後,自己一個人做事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漸漸的,就習慣自己一個人去完成某一件事,也就是自立。生活自理,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要掌握這幾點,擁有獨立自主能力很重要
    所以,在孩子陪伴父母身邊的時候,父母所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能夠更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社會。也許在父母的眼中,孩子終究是孩子,永遠長不大,父母願意為孩子做任何事情,以至於很多孩子成長的非常慢,而到社會上吃了很多虧。孩子第一次要離開父母身邊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是36個月,孩子要步入幼兒園的時候。
  •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關鍵時期是什麼?如何培養一個獨立的孩子
    ,要教給孩子一些實際的動手能力,這是孩子學會獨立生存的起點。」相關研究顯示:「2~4歲是兒童初步養成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年齡越小的孩子思維越單純,可塑性越強,也越容易接受環境影響和家長的教育。因此,這時加強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更容易成功。要想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 孩子房間像「豬窩」?父母別幫忙收拾了,三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丟三落四、書包收拾不整齊」實際上,這都是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導致的,因此,讓孩子學會獨立、增強自理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每個人都要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孩子的自我生活能力就像是保護他的一個盾牌,只有盾牌堅固了,才能照顧好自己,逐漸立足於社會,在獨立生活中表現得更好。二、為什麼很多孩子自理能力差?
  • 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背後有過分「呵護」的父母,適當放手反而更好
    一邊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差,一邊又過分「呵護」,那孩子什麼時候才能茁壯長大呢?,希望老師能夠多多照顧一下,能夠幫助孩子完成,這個老師可以配合,但是老師不想去配合,因為孩子總是要自己學會日常的行為能力。在家裡孩子穿衣服穿不上的時候,或者是穿得太慢,對孩子過分呵護的家長是看不下去的,早就幫孩子穿了。如果過早地放手讓孩子穿,他早就學會了。所以請允許孩子自己動手,請允許孩子慢一些,家長不要著急,等等他!因為孩子想做獨立做事情,但是家長卻包辦了,可能還會嫌棄孩子笨,時間長了孩子就習慣被父母壓制了,性格上也放不開,沒有自信的孩子往往有點內向。
  • 李玫瑾:獨立意識父母要早培養,get狐狸法則,提高孩子獨立能力
    有這樣一個關於狐狸成長的故事:狐狸爸爸覓食時被捕獸器夾住去世,狐狸媽媽為了養活7個孩子,在它們很小的時候,就讓小狐狸們自己獨立出去覓食,沒有覓到食物,就任由孩子們餓著,狐狸媽媽只是遠遠地在周圍看著,結果這些長大的小狐狸比其他的狐狸更健康、強壯,生存能力更強。
  • 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一個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關係到孩子一生的幸福。自理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孩子融入社會、集體,同時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3歲左右,孩子就有了「我」的概念,這是孩子獨立意識的萌芽。
  • 家長要懂得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拒絕溺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培養一個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對孩子的自立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當一個孩子學會了自理的能力以後,自己一個人做事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而且漸漸的孩子就會喜歡自己一個人去完成一件事兒。生活自理,說白了就是自己能夠照顧自己,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以後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孩子以後的生活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 「孩子還小,需要父母幫忙」,不想把娃養廢,要儘早培養自理能力
    孩子不具備獨立能力,就無法在社會中立足,最後還會成為一名啃老族。更何況,孩子長大後要結婚,組建家庭,無法照顧自己就更無法照顧伴侶和孩子,這會嚴重影響家庭關係。三、不想把娃養廢,要儘早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1、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孩子有了動手能力,家長就應該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先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比如自己吃飯,穿衣,洗漱,上廁所等,讓孩子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離開父母的孩子成巨嬰,缺乏自理能力,六個方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
    孩子處於這種家庭情況下很容易造成對父母的依賴,從而缺乏應有的鍛鍊。2.沒有給孩子一個鍛鍊的機會很多父母在照顧孩子時,認為孩子太小,沒有能力去處理自己的事情。所以他們就把孩子的事情當作自己的責任,任何事情都要親力親為,不給孩子一個選擇和嘗試的機會,孩子從而缺乏鍛鍊,以至於生活無法自理。二、當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離開了父母會怎樣?
  • 掌握5個技巧,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將來是優秀的「社會人」
    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將給娃帶來3個好處1.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往往求知慾旺盛一位小學老師和我說,以她從教20餘年的經驗看,從小就具備自理能力的孩子,往往求知慾比較旺盛,他們善於觀察和探索,懂得生活自理的娃,社會適應能力更好人終究是要融入社會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像是一方地基,只有地基穩固了,才能在社會交往中,獨立生活中遊刃有餘。美國明尼蘇達家庭教育學家馬蒂.羅斯曼說,孩子越早做家務,越早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孩子成年後社會適應能力越強,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 自理能力不足的孩子,沒辦法獨立,父母別再「大包大攬」了
    擁有自理能力是一個人必備的基礎技能,因為無論是誰,在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後,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人生的道路屬於自己一個人,沒有人能夠從頭到尾的陪伴自己,更沒有人會永遠照顧自己。所以擁有自理能力,才能夠保障自己的生活。
  • 千萬別說孩子長大就會了,看我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心得
    所以我告訴婆婆:如果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了, 反而是害了他,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時,沒有給予適當的教育和訓練,使他喪失了做人的一切基本能力,這種完全忽略孩子自理能力的教養方式,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 婆婆聽了我的解說感覺有道理吧,以後就不怎麼幹涉了。那時候我就告訴兒子要動手自己學著穿了。
  • 父母掌握這3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寶寶將來更優秀
    父母掌握這3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寶寶將來更優秀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因為家長總喜歡照顧孩子,事事為孩子著想,處處替孩子代勞,等到孩子上學之後就會出現照顧不好自己、容易和其他同學起衝突等現象,這明顯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無法讓孩子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寬更廣。
  • 培養孩子獨立能力,注意這5點,孩子早獨立,爸媽早開心
    導語:幼年時期是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在這段黃金期,最先應該培養就是孩子的獨立能力。幫孩子樹立獨立的意識,將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成長過程中的一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只有孩子有了獨立意識,才能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獨立、自立能力。
  • 【幼兒園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有助於孩子形成獨立意識,並順暢融入集體生活。在幼兒園,孩子需要自己吃飯、穿衣、上廁所,這些方面家長鞭長莫及,孩子只能學會自己解決。事實上,孩子在3歲左右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生活能力,並不需要家長和老師過多介入。培養自理能力能夠增強孩子的責任心,養成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 怎樣培養寶寶的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能夠獨立料理自己的生活,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學會的一個環節。  不能做到生活獨立自理,孩子就會一直依賴父母。這樣的孩子並不具有競爭力,一旦脫離了父母的扶持,孩子將驚慌失措,不能將生活正常進行下去。
  • 【宣漢家教在線】宣漢縣清溪鎮中心小學《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只要我們認識到位,方法得當,持之以恆,一定會收到滿意的效果。在此,建議家長可從以下幾方面努力:首先要轉變觀念。家長要正確認識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就這點孩子的父母或監護人要做到意見一致,行動一致。我們要認識到擔心苦著累著傷著孩子,乾脆就包辦替代孩子做事,那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他(她)。
  • 培養孩子學習獨立生活自理能力,爸媽可以這樣做
    那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父母怎樣做,孩子才能學會獨立呢?生活自理能力對孩子來說並不簡單,該如何幫助孩子呢?妮妮告訴你!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什麼?生活自理能力也就是在生活中照顧自己的能力。孩子從零歲開始慢慢發展身體及心理各方面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可以看作是各方面能力成功整合後的產物。通常在孩子六歲的時候會趨近成熟,能獨立完成基本生活自理活動。
  • 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從小培養
    一大早起床我就忙著收拾東西,幫兒子清理去學校的行禮。其實前幾天就開始準備了。孩子需要住校,幫他去買了些床上用品和生活用品。新的學校,新的開始,總想幫孩子準備好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讓孩子能在學校安心上學。無需為這些瑣事去操心,去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