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5個技巧,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將來是優秀的「社會人」

2020-12-16 糖果的媽媽

「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大學生需要父母陪讀,高中生軍訓將髒衣服、臭襪子郵寄回家。以勤勞著稱的中國人,在子女這一代卻變了樣,很多孩子自理能力差得驚人。

曾經看過一檔留學生的紀錄片,遠在美國的留學生想要吃一盤土豆片炒辣椒,食材準備好了卻不知如何下手。他馬上提起電話給尚在睡夢中的媽媽打了個電話。

你覺得這位媽媽會怎樣應對?普通的媽媽哈欠連天,然後告訴他先放啥,撂下電話繼續睡。可這位媽媽是「晉級版」的,她馬上爬了起來到廚房炒菜,視頻連線給孩子直播。

很多人感嘆「母愛如山」,也有人覺得這其實是種「高智商低能」的表現,不顧母親的休息,顛倒黑白地打擾,而生活技能著實糟糕。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自理能力呢?這點能孩子上學背書包就能窺見一二。父母的肩頭總是扛著娃的書包、用品、零食,而孩子則一身輕鬆,遇到沒有座位的時候還會皺眉抱怨兩聲。

如果書包真的很沉,父母幫著背一下也無可厚非,可是如今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背書包就是父母的事情,而像日本則不然,日本兒童從幼兒園起就要自己背書包、乘地鐵。

在我們總是抱怨孩子自理能力欠缺的時候,先反思下自己,是否包辦過度了呢?這第一步是否已跑偏了呢?

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將給娃帶來3個好處

1.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往往求知慾旺盛

一位小學老師和我說,以她從教20餘年的經驗看,從小就具備自理能力的孩子,往往求知慾比較旺盛,他們善於觀察和探索,在學習上也能持之以恆。

很多家長陷入這樣的誤區,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的事情都不用操心。其實這是剝奪了孩子從生活中總結規律,發現新鮮事物的機會。即便是成績尚佳,也會缺乏創新性。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說,兒童早期的認知來自生活實踐。

2.學會生活自理,孩子動手能力極佳

德國波茲坦心理學家法寇.萊貝格說,很多孩子被父母寵壞而失去「自己動手做」的能力,這會成為孩子成長的「遺憾」。

手和腦的關聯性已經被更多的人所意識到,孩子手指的動作越豐富靈活,越能刺激他的大腦皮層神經元的聯結,孩子會越來越聰明。

3.懂得生活自理的娃,社會適應能力更好

人終究是要融入社會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像是一方地基,只有地基穩固了,才能在社會交往中,獨立生活中遊刃有餘。

美國明尼蘇達家庭教育學家馬蒂.羅斯曼說,孩子越早做家務,越早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孩子成年後社會適應能力越強,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1到6歲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對照表

1歲:拿奶瓶喝水,用手抓食物吃,手腳能配合父母穿衣服。

1.5歲:用勺子進食,拿杯子喝水,伸出手配合洗手,將手伸出袖子,脫鞋脫襪子。

2歲:兩手拿杯子喝水,不排斥如廁訓練,嘗試洗身體,拿牙刷刷牙,嘗試自己穿衣、脫鞋,洗手時會搓手。

說明:在孩子2歲前,這些技能既是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是對其精細化動作的訓練。比如搓、握、脫等手部動作,是對其身體發育的一個考量,父母不要越俎代庖。

2.5歲:能和父母表達是大便還是小便,用勺子進食毫無壓力,嘗試自己擤鼻涕,能自己穿上寬鬆的外套、褲子,不用繫鞋帶的鞋子。

3~4歲:把筷子當勺子用,單手用水杯喝水,獨立如廁,能擤鼻涕,能刷牙但不強求乾淨,能開關水龍頭,能穿脫衣褲、襪子,能收拾玩具,丟垃圾。

4~6歲:5歲左右能用筷子夾菜吃,分清左右腳的鞋子自己穿脫,自己洗臉、刷牙,能扣上衣服的小紐扣。

能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飯前擺好碗筷,按顏色將髒衣服區分開來,在家長幫助下洗小手絹收拾小書包,擦桌子,將用完的洗漱用品擺整齊,學習清洗瓜果蔬菜。

總體上來看,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如何學會照顧自己是最為關鍵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應該嘗試著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了。

父母學會這5個技巧,孩子的自理能力更強

生兒容易養兒難,而養兒重在養心,就拿自理能力這件事情來說,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引導,早點結束自己操不完的心,讓孩子自覺自愿地去做事,在這裡分享幾個具體的方法和技巧,以供父母參考。

1. 找到孩子的「最近發展區」

參照上面那份生活自理表,2歲的孩子可以嘗試自己去穿衣服,脫鞋子,但是此時你不能強迫他把紐扣扣號,把鞋帶系好,這就涉及到「最近發展區」的概念。

最近發展區,指的是那些對孩子來說有難度,但父母引導一下就能最好的事情,這樣的教育才有效果,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簡單來說,對於孩子已經掌握不錯的,沒必要多問,而他現階段再怎樣努力也做不好的事情,也別急著去培養。活在當下,比照孩子的成長規律,父母加以輔佐就可以了。

2.小步前進,循循善誘

一下子讓孩子掌握某個技能是不實際的,家長嘗試將一件事情分解成若干步驟,循循善誘。

與其每天嘮叨孩子不會收拾玩具,不如先做幾個小筐子,標上「洋娃娃」「小汽車」等標籤,先引導孩子將對應的玩具放入筐中。

邊收拾邊教孩子分類,對於這一小步的進步要及時給予表揚。然後再引導孩子將幾個小筐擺到合適的位置。時間長了還可以進一步督促孩子將「愛玩的」和「不經常玩」的玩具分開擺放。

3.利用遊戲增強學習興趣

有的孩子不愛喝白開水,吞咽能力也比同齡的孩子差,一味說教是不管用的。此時媽媽可以拿出兩個杯子,自己和孩子一人一杯,然後找些由頭玩「乾杯遊戲」。

比如慶祝今天休息,慶祝媽媽換了新髮型等等,引導孩子愛上喝水,並在遊戲中學習單手用杯子喝水等生活技能。

寶寶總讓媽媽餵飯的,來做個「角色扮演」的遊戲,媽媽扮演小狐狸,寶寶扮演大老虎。吃飯的時候順勢引導孩子:「你知道大老虎為什麼是森林之王嗎?因為它都是自己吃飯,而且每頓都吃的很好。」

4.給幼兒園「搬個家」

幼兒園是孩子步入的第一個小社會,也是學習規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場所。家長要加強「家園溝通」,不妨將幼兒園的模式搬回家。

閨蜜家的朗朗就是如此,他入園一個月後,即使休息在家也按照園裡的作息時間來。到了上午10點,他會向媽媽提出要求,「吃水果的時間到了」。

而媽媽也會在每天下午快放學的時間段,帶領朗朗收拾玩具等。雙方愉快溝通,技能滿滿。

5.主動「示弱」,徵詢意見

之前我們家在商量一次出行計劃,5歲的小侄子提出來的路線最終被大家所接受,看來真不能小看了孩子。從此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家長要學會主動「示弱」和放手,多徵詢下孩子的意見,發揮主人翁精神。

比如,媽媽在出門前問女兒「你看我穿哪件衣服合適呢?」讓孩子幫忙拿主意。在去超市之前,也讓孩子自己列一份清單,看看他計劃都買哪些東西,有哪些理由。

常言道三歲看老,0到3歲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關鍵期,而學齡前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則關乎孩子的獨立性、情商發展以及人際關係,千萬不可疏忽哦。

相關焦點

  • 父母掌握這3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寶寶將來更優秀
    父母掌握這3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寶寶將來更優秀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因為家長總喜歡照顧孩子,事事為孩子著想,處處替孩子代勞,等到孩子上學之後就會出現照顧不好自己、容易和其他同學起衝突等現象,這明顯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無法讓孩子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寬更廣。
  • 孩子缺少自理能力?5個技巧鍛鍊孩子自理能力,避免成為「巨嬰」
    說句不好聽的,我確實看不上這樣的人,沒工作就算了,吃飯還要喂。雖然我們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孩子,但是也已經過了那個需要餵飯的年紀了。回家後我就跟我老公打聽。其實都不清楚他家的事,就聽說,從小就比較慣孩子,之前家裡有錢,這幾年也快敗光了。
  • 為何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早放手,孩子才能更獨立
    自理能力,是孩子在入學之前應該養成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自理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並且性格也更加獨立,而從小性格獨立的孩子,長大以後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一、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究竟有什麼好處?1、從小養成獨立意識,長大才能有主見從小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獨立意識。
  •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扮演5個角色,掌握8大技巧
    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關乎孩子人格形成及社會適應性的重要一環。為此,父母應當在了解兒童人際關係特點的基礎上,扮演好5個角色,掌握住8大技巧。什麼是人際交往能力人是社會化的動物,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孩子也是如此,如何處理好與親朋、同伴、老師的關係,怎麼打交道、人緣如何、自我感受怎樣,都是他們日常社會交往的重要內容。
  • 做好這4點,才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將來才能成為「社會人」
    文|話梅的媽媽(文章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陳鶴琴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認為「凡事兒童自己能做的,就應當讓他自己做」才是好的育兒理念,一般情況下,寶寶到了兩周歲,就會產生強烈的個人意願,想要自己嘗試一些事物,若是此時父母可以有意識的進行培養和引導,就能讓寶寶迅速掌握一些基本自理能力
  • 父母掌握這4個技巧,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我是不是耽誤了孩子?一、何時開始對寶寶進行如廁訓練?孩子如廁可是門大學問和小敏媽媽情況相同的父母不在少數,很多人覺得,自己小時候也沒有系統的學習過如何如廁,長大後不也沒什麼問題嗎?到了年紀自然就會了。一般情況下,在幼兒18個月到24個月的時候,由於寶寶控制排洩的肌肉已經成熟,就可以開始進行如廁訓練了,但是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還是要依據孩子的表現做出合理判斷。1、寶寶每天的排便時間開始規律。
  •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我們要把這項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老師、家長看過來......
    「老師,我要小便」……幼兒園裡,常常會有小朋友來求助,什麼扣子開啦、鞋帶松啦,都是些在大人看來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是對孩子來說,卻還要求之於人,歸根結底,那是孩子的自理能力沒有掌握。而《3~6歲兒童發展指南》對幼兒的自理能力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
  •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怎麼辦?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怎麼辦?開學第一天,寧波一小學為學生們準備了豐盛的午餐。其中,每個學生的餐盤裡都盛有三隻肥美的大蝦。然而,很多孩子看到蝦竟「無動於衷」——原來,有半數孩子不會剝蝦。只能在臉上寫滿「明明很想吃」表情,卻不知該從何處下手,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
  •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自理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生活自理能力簡單來說呢,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對於小班孩子來說,需要逐漸掌握的自理能力主要包括在幫助下穿脫衣服、鞋襪、獨立進餐、自己洗手、收拾玩具等等,甚至是嘗試簡單的家務,比如擦桌子、擺放碗筷、幫爸爸媽媽拿東西等。
  • 孩子將來是否出色,從小就能看出,掌握這4點,培養優秀孩子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孩子身上與生俱來的氣質展現,大部分決定了將來長大後的格局發展。孩子能否有出息,有多大的出息,這其實都與其小時候所具備的能力和特質有很大的關係。教育孩子的成功與否,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體現在孩子的成績好壞上面。
  • 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從小培養
    孩子需要住校,幫他去買了些床上用品和生活用品。新的學校,新的開始,總想幫孩子準備好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讓孩子能在學校安心上學。無需為這些瑣事去操心,去浪費時間。於是我還幫他整理了要帶過去的衣物並放置箱內。所有的用品大到被子,被芯,枕頭,小到牙刷,牙膏,紙巾全部幫他準備好了,就等他拎箱就能出門。吃過早餐後,我便催促他可以出發了。可是他卻在忙著刷手機。心不在焉的好像去上學跟他關係不大。
  •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要掌握這幾點,擁有獨立自主能力很重要
    所以,在孩子陪伴父母身邊的時候,父母所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能夠更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社會。也許在父母的眼中,孩子終究是孩子,永遠長不大,父母願意為孩子做任何事情,以至於很多孩子成長的非常慢,而到社會上吃了很多虧。孩子第一次要離開父母身邊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是36個月,孩子要步入幼兒園的時候。
  • 寶寶的成長從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開始
    如果我們在孩子該培養的時候培養他,該照顧的時候照顧他,孩子在3歲之前就會完成自理能力的學習,也不容易產生入園焦慮問題。生活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對新生活的適應能力也要更強,他不懼怕新的環境,因為他有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有的孩子甚至都不會有入園焦慮的現象。二、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1.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不自信是因為他什麼都不會,如果他什麼都會,自信心當然強。
  • 孩子3歲之前,家長要培養孩子這3個習慣,孩子將來更優秀
    孩子3歲之前,家長要培養孩子這3個習慣,孩子將來更優秀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受盡家長的寵愛,家長几乎為孩子包辦了一切,這樣導致孩子沒有自理能力,在將來走向社會也會比別人面臨更大的挑戰。
  • 培養幼兒受益終身的自理能力
    幼兒需要從學習自理能力開始,為今後的獨立生活打下基礎,自理能力是幼兒適應社會生活必備的重要能力。很多家長放不開手腳,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幹不遲;或認為樹大自直,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裡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使得在幼兒園養成的良好習慣半途而廢,這無形中加大了教師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難度,更延誤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持續的發展。
  • 培養優秀的初中生,家長需要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抓好這三個方面
    培養優秀的初中生,家長需要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抓好這三個方面現在的孩子生活在優越的環境裡,一切生活瑣事都無需自己動手,缺乏獨立生活的磨練。初中,是孩子各種能力形成的重要階段,家長為了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抓好以下這三個方面。
  • 自理能力對孩子影響非凡,家長掌握這3個方法,提高孩子自理能力
    近兩年來有一個很流行的詞語,那就是「媽寶男」,「媽寶男」的意思是做事情沒有自己的主見,一切都是聽從媽媽的意思,而且生活能力差,身邊的大小事務都需要媽媽幫忙操辦。社會中,對「媽寶男」的批判聲音也很大,所以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杜絕孩子成為「媽寶男」的可能性。
  • 10個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好方法(家長必讀)
    3-6歲不僅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孩子自理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那麼小的孩子,怎樣才能真正提高其自理能力?今天,我們就談談有哪些好的辦法去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推薦 丨CiCi微信號:youshikoudai015家中的生活習慣與幼兒園保持一致,是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第一步。其實,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在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就說吃飯,孩子在幼兒園都是自己吃。但在家裡,家長常餵孩子,結果孩子吃飯慢吞吞,自理能力差。
  • 神童魏永康因生活不能自理被退學!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必要
    許多家長羨慕別人家的學霸孩子,但是真正的學霸不僅僅是靠出眾的學習能力,更是需要良好的自控能力、管理時間的能力。而這些,都是需要父母從小開始培養的。真正的愛孩子,是給他獨立的人格和力量,讓他能夠接管自己的生活,而管理生活的最基本,就是掌控自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