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大學生需要父母陪讀,高中生軍訓將髒衣服、臭襪子郵寄回家。以勤勞著稱的中國人,在子女這一代卻變了樣,很多孩子自理能力差得驚人。
曾經看過一檔留學生的紀錄片,遠在美國的留學生想要吃一盤土豆片炒辣椒,食材準備好了卻不知如何下手。他馬上提起電話給尚在睡夢中的媽媽打了個電話。
你覺得這位媽媽會怎樣應對?普通的媽媽哈欠連天,然後告訴他先放啥,撂下電話繼續睡。可這位媽媽是「晉級版」的,她馬上爬了起來到廚房炒菜,視頻連線給孩子直播。
很多人感嘆「母愛如山」,也有人覺得這其實是種「高智商低能」的表現,不顧母親的休息,顛倒黑白地打擾,而生活技能著實糟糕。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自理能力呢?這點能孩子上學背書包就能窺見一二。父母的肩頭總是扛著娃的書包、用品、零食,而孩子則一身輕鬆,遇到沒有座位的時候還會皺眉抱怨兩聲。
如果書包真的很沉,父母幫著背一下也無可厚非,可是如今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背書包就是父母的事情,而像日本則不然,日本兒童從幼兒園起就要自己背書包、乘地鐵。
在我們總是抱怨孩子自理能力欠缺的時候,先反思下自己,是否包辦過度了呢?這第一步是否已跑偏了呢?
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將給娃帶來3個好處
1.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往往求知慾旺盛
一位小學老師和我說,以她從教20餘年的經驗看,從小就具備自理能力的孩子,往往求知慾比較旺盛,他們善於觀察和探索,在學習上也能持之以恆。
很多家長陷入這樣的誤區,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的事情都不用操心。其實這是剝奪了孩子從生活中總結規律,發現新鮮事物的機會。即便是成績尚佳,也會缺乏創新性。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說,兒童早期的認知來自生活實踐。
2.學會生活自理,孩子動手能力極佳
德國波茲坦心理學家法寇.萊貝格說,很多孩子被父母寵壞而失去「自己動手做」的能力,這會成為孩子成長的「遺憾」。
手和腦的關聯性已經被更多的人所意識到,孩子手指的動作越豐富靈活,越能刺激他的大腦皮層神經元的聯結,孩子會越來越聰明。
3.懂得生活自理的娃,社會適應能力更好
人終究是要融入社會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像是一方地基,只有地基穩固了,才能在社會交往中,獨立生活中遊刃有餘。
美國明尼蘇達家庭教育學家馬蒂.羅斯曼說,孩子越早做家務,越早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孩子成年後社會適應能力越強,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1到6歲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對照表
1歲:拿奶瓶喝水,用手抓食物吃,手腳能配合父母穿衣服。
1.5歲:用勺子進食,拿杯子喝水,伸出手配合洗手,將手伸出袖子,脫鞋脫襪子。
2歲:兩手拿杯子喝水,不排斥如廁訓練,嘗試洗身體,拿牙刷刷牙,嘗試自己穿衣、脫鞋,洗手時會搓手。
說明:在孩子2歲前,這些技能既是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是對其精細化動作的訓練。比如搓、握、脫等手部動作,是對其身體發育的一個考量,父母不要越俎代庖。
2.5歲:能和父母表達是大便還是小便,用勺子進食毫無壓力,嘗試自己擤鼻涕,能自己穿上寬鬆的外套、褲子,不用繫鞋帶的鞋子。
3~4歲:把筷子當勺子用,單手用水杯喝水,獨立如廁,能擤鼻涕,能刷牙但不強求乾淨,能開關水龍頭,能穿脫衣褲、襪子,能收拾玩具,丟垃圾。
4~6歲:5歲左右能用筷子夾菜吃,分清左右腳的鞋子自己穿脫,自己洗臉、刷牙,能扣上衣服的小紐扣。
能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飯前擺好碗筷,按顏色將髒衣服區分開來,在家長幫助下洗小手絹,收拾小書包,擦桌子,將用完的洗漱用品擺整齊,學習清洗瓜果蔬菜。
總體上來看,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如何學會照顧自己是最為關鍵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應該嘗試著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了。
父母學會這5個技巧,孩子的自理能力更強
生兒容易養兒難,而養兒重在養心,就拿自理能力這件事情來說,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引導,早點結束自己操不完的心,讓孩子自覺自愿地去做事,在這裡分享幾個具體的方法和技巧,以供父母參考。
1. 找到孩子的「最近發展區」
參照上面那份生活自理表,2歲的孩子可以嘗試自己去穿衣服,脫鞋子,但是此時你不能強迫他把紐扣扣號,把鞋帶系好,這就涉及到「最近發展區」的概念。
最近發展區,指的是那些對孩子來說有難度,但父母引導一下就能最好的事情,這樣的教育才有效果,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簡單來說,對於孩子已經掌握不錯的,沒必要多問,而他現階段再怎樣努力也做不好的事情,也別急著去培養。活在當下,比照孩子的成長規律,父母加以輔佐就可以了。
2.小步前進,循循善誘
一下子讓孩子掌握某個技能是不實際的,家長嘗試將一件事情分解成若干步驟,循循善誘。
與其每天嘮叨孩子不會收拾玩具,不如先做幾個小筐子,標上「洋娃娃」「小汽車」等標籤,先引導孩子將對應的玩具放入筐中。
邊收拾邊教孩子分類,對於這一小步的進步要及時給予表揚。然後再引導孩子將幾個小筐擺到合適的位置。時間長了還可以進一步督促孩子將「愛玩的」和「不經常玩」的玩具分開擺放。
3.利用遊戲增強學習興趣
有的孩子不愛喝白開水,吞咽能力也比同齡的孩子差,一味說教是不管用的。此時媽媽可以拿出兩個杯子,自己和孩子一人一杯,然後找些由頭玩「乾杯遊戲」。
比如慶祝今天休息,慶祝媽媽換了新髮型等等,引導孩子愛上喝水,並在遊戲中學習單手用杯子喝水等生活技能。
寶寶總讓媽媽餵飯的,來做個「角色扮演」的遊戲,媽媽扮演小狐狸,寶寶扮演大老虎。吃飯的時候順勢引導孩子:「你知道大老虎為什麼是森林之王嗎?因為它都是自己吃飯,而且每頓都吃的很好。」
4.給幼兒園「搬個家」
幼兒園是孩子步入的第一個小社會,也是學習規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場所。家長要加強「家園溝通」,不妨將幼兒園的模式搬回家。
閨蜜家的朗朗就是如此,他入園一個月後,即使休息在家也按照園裡的作息時間來。到了上午10點,他會向媽媽提出要求,「吃水果的時間到了」。
而媽媽也會在每天下午快放學的時間段,帶領朗朗收拾玩具等。雙方愉快溝通,技能滿滿。
5.主動「示弱」,徵詢意見
之前我們家在商量一次出行計劃,5歲的小侄子提出來的路線最終被大家所接受,看來真不能小看了孩子。從此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家長要學會主動「示弱」和放手,多徵詢下孩子的意見,發揮主人翁精神。
比如,媽媽在出門前問女兒「你看我穿哪件衣服合適呢?」讓孩子幫忙拿主意。在去超市之前,也讓孩子自己列一份清單,看看他計劃都買哪些東西,有哪些理由。
常言道三歲看老,0到3歲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關鍵期,而學齡前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則關乎孩子的獨立性、情商發展以及人際關係,千萬不可疏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