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掌握這3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寶寶將來更優秀

2020-09-04 夏天說育兒

父母掌握這3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寶寶將來更優秀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因為家長總喜歡照顧孩子,事事為孩子著想,處處替孩子代勞,等到孩子上學之後就會出現照顧不好自己、容易和其他同學起衝突等現象,這明顯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無法讓孩子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寬更廣。

最近我的朋友小櫻就出現了這樣的煩惱,她家就一個孩子,長得十分乖巧可愛,所以一家人就把孩子寵上了天,可以誇張地說是要星星給星星,要月亮給月亮。所以孩子除了在學校學習之外,其他什麼事情都可以不管,一家人也覺得這樣的做法沒有問題。

直到小櫻孩子去了幼託班,她家孩子開始鬧脾氣,老師教她吃飯也不配合,一家人也是摸不著頭腦,怎麼在家十分乖巧的孩子到了幼兒園反而變得那麼不聽話了呢?

經過和老師的溝通,小櫻才了解清楚事情原委。原來自家孩子自打進了幼兒園,由於自理能力太弱,很難配合老師的工作,衣服都沒有辦法幫她好好穿,和其他小朋友的相處也是,很難融入到群體中去,從而導致了小櫻孩子的幼兒園生涯極為不順暢。

於是小櫻就去請教老師和周圍的家長,她該怎麼去幫助孩子增加自理能力。他們給的意見也是紛繁複雜,有的老師說家長需要配合老師一起去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不要單獨行動;有的家長說父母在家裡慢慢引導孩子就可以了。


有的家長說自理能力是需要專門訓練的,在家的效果可能不是太好,還是要交給老師去培養。小櫻仔細地研究了這些意見,綜合了各種觀點和方法,最終決定和幼兒園老師一起去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般來說,生活自理能力指的是孩子在平常的生活中表現出的獨立自主能力,這其中包含了學會自己穿衣服,學會自己吃飯等基礎生活能力。接下來我們去具體探討一下。

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1、自理能力是為集體生活做準備

小孩從有家人陪伴照顧的小環境到幼兒園集體生活學習的大環境,幼兒園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是他們踏出人生旅途的第一步,但是也是陌生的無助的,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就很容易出現不合群、不聽老師話的現象,不利於孩子在幼兒園中的生活。

2、增強孩子的獨立性

可能很多家長習慣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什麼都幫孩子做好,彷佛照顧孩子已經成了家長的習慣,但是孩子不可能一直父母的羽翼下生活,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父母,踏上獨立航行的道路。為了孩子能夠更好地攀登人生的高峰,家長一定要學會去鍛鍊孩子,去培養孩子,讓孩子能夠真真正正地做到獨立自主地生活。

3、增加孩子的自我意識

如果家長一味地什麼都為孩子鋪墊好,孩子可能很難意識到自己可以做什麼、自己會做什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出現獨立意識的缺失,在家裡依賴父母,在學校依賴老師同學,這些都不利於孩子性格的培養。

一般來說,擁有較強的自理能力才能讓孩子在幼兒園生活中更加得心應手,才能讓孩子更好地和其他人交流相處,所以家長具體應該如何去做呢?


父母掌握這3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1、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和年齡大小去培養

不同年齡的孩子適用於不同的自理能力培養方法,家長應該順應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合適的年齡培養相應的自理能力,不要強迫孩子超前學會本應當在更高年齡才去學的能力,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手段。


2、家長要時刻鼓勵孩子堅持

自理能力的培養,諸如學會自己疊被子、自己吃飯,這些都是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養成的,家長不能急於求成,看見孩子做得不好就打壓孩子的積極性,一定要時刻鼓勵孩子,讓孩子擁有堅持下去的信心。

3、家長要注意和幼兒園老師配合

很多家長可能只注重了在家裡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幼兒園對孩子的重大影響,家長要做到和幼兒園老師「裡應外合」,積極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經常和幼兒園老師反饋訓練孩子自理能力的進度,做到家庭和學校相結合,共同培養孩子。

著名教育系教授張梅玲所過,「父母的行為習慣就是孩子學習的一本教材」,除了以上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家長在培養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什麼呢?

家長應走出這些思維誤區

1、孩子年齡太小,萬事不強求

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家孩子才2、3歲,年齡太小,自理能力培養到一般就算了,不必急於讓孩子自己動手,等長大之後再慢慢學,這其實是極為不可取的,因為越小的時候越容易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等長大再培養就顯得有些晚了。

2、對孩子的溺愛超過了對孩子的要求

現在很多家長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孩子也是獨生子女,這就造成了這個孩子成為了家裡的掌上明珠,從爺爺奶奶到外公外婆、再到爸爸媽媽,都是把孩子當作心頭肉,所以一旦孩子在培養自理能力的過程出現不配合不情願的情況,家長就會撤銷對孩子的要求,這樣就造成了孩子自理能力培養的半途而廢。

3、對自理能力培養過程感到麻煩

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過程中都會出現這些麻煩的情況,例如孩子在學會自己吃飯時,總是容易打翻筷子或者把米粒掉得滿身都是,有些家長覺得這樣培養,不僅自己要重新餵飯,還要給孩子洗衣服,十分地麻煩,不如自己代勞算了,這就導致了孩子一直學不會如何自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一直是陪伴者的身份,老師一直都是引路人的角色,家長不可能一直事事為孩子代勞,只有培養好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學會獨立自主地生活,才能讓孩子在更廣闊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所以家長們,你們都學會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了麼?

相關焦點

  • 掌握5個技巧,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將來是優秀的「社會人」
    「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大學生需要父母陪讀,高中生軍訓將髒衣服、臭襪子郵寄回家。以勤勞著稱的中國人,在子女這一代卻變了樣,很多孩子自理能力差得驚人。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將給娃帶來3個好處1.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往往求知慾旺盛一位小學老師和我說,以她從教20餘年的經驗看,從小就具備自理能力的孩子,往往求知慾比較旺盛,他們善於觀察和探索,
  •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要掌握這幾點,擁有獨立自主能力很重要
    所以,在孩子陪伴父母身邊的時候,父母所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能夠更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社會。也許在父母的眼中,孩子終究是孩子,永遠長不大,父母願意為孩子做任何事情,以至於很多孩子成長的非常慢,而到社會上吃了很多虧。孩子第一次要離開父母身邊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是36個月,孩子要步入幼兒園的時候。
  • 三招教你培養孩子的家務能力,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文/阿凱媽媽在父母的心裡,孩子永遠都是小朋友,需要家長幫助和照顧。不忍心讓孩子受到一點點的勞累,所以把所有的家務活動都由自己承擔。其實培養孩子的家務能力,讓孩子適當地參加到家務勞動當中,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極大的好處,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會更加的優秀。
  • 做好這4點,才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將來才能成為「社會人」
    文|話梅的媽媽(文章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陳鶴琴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認為「凡事兒童自己能做的,就應當讓他自己做」才是好的育兒理念,一般情況下,寶寶到了兩周歲,就會產生強烈的個人意願,想要自己嘗試一些事物,若是此時父母可以有意識的進行培養和引導,就能讓寶寶迅速掌握一些基本自理能力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一.家長一定要有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識。家長愛孩子,這是無可厚非的,但要用正確的方法來愛孩子,不要溺愛。
  • 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懂得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
    父母最成功的愛,不是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讓他儘早獨立,獲得抵抗風雨的能力。真正優秀的父母,懂得培養孩子的這3項能力。替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樂趣,既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也會讓孩子失去實踐的機會。自理能力對孩子的整個人生都至關重要,應該要從小培養。
  • 孩子3歲之前,家長要培養孩子這3個習慣,孩子將來更優秀
    孩子3歲之前,家長要培養孩子這3個習慣,孩子將來更優秀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受盡家長的寵愛,家長几乎為孩子包辦了一切,這樣導致孩子沒有自理能力,在將來走向社會也會比別人面臨更大的挑戰。
  • 寶媽經驗談,3歲寶寶應該培養哪些自理能力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在孩子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孩子的手指靈活性、動作的協調性,手眼協調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從而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不僅如此,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還有助於孩子責任感、自信心的建立。
  • 孩子自理能力差?很可能是家長忽略這一能力的培養,別錯怪孩子!
    上個周末和我去參加一個媽媽座談會,其實也就是幾個媽媽圍繞孩子分享一下育兒經。期間有一個媽媽就問道關於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問題,"我家孩子今年6歲了,其他方面對挺好的,就是自理能力不太好,你們有什麼好的辦法嗎?""是啊,我家孩子也是這樣,不願意自己動手,很多同齡的小夥伴都可以做的很好,他偏偏就要依賴你的幫助,更過分的還是他根本就不動手就像交給你完成。"
  • 溺愛孩子的危害,在幼兒園就開始爆發,父母儘早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老師又稱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經常尿褲子,想上廁所也不知道跟老師說。」這位家長聽了很不服氣:「孩子都不懂事,他只是個孩子,我就不信別的孩子不這樣?有網友說:「現在往同學杯子放的是蟲子,將來放毒怎麼辦?」還有網友說:「家長先把孩子教育好了再送去幼兒園,不要給老師添麻煩,3歲孩子該懂上廁所了。」
  • 為何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早放手,孩子才能更獨立
    自理能力,是孩子在入學之前應該養成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自理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並且性格也更加獨立,而從小性格獨立的孩子,長大以後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因為這對於孩子的一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 孩子房間像「豬窩」?父母別幫忙收拾了,三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不少網友認為這是「高智商低能力」的表現,確實,這位留學生的生活技能有些糟糕,是缺乏自理能力的表現,這也讓我們認識到孩子擁有自理能力是多麼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而每當這時,家長不是去教孩子如何去做,而是繼續包攬、幫孩子去做,這也是導致孩子不會自理的主要原因。3.孩子缺少主動增強自理能力的機會當孩子剛學會穿衣服時,心裡會非常高興,這也常常受到父母的讚賞和肯定。
  •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怎麼辦?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怎麼辦?開學第一天,寧波一小學為學生們準備了豐盛的午餐。其中,每個學生的餐盤裡都盛有三隻肥美的大蝦。然而,很多孩子看到蝦竟「無動於衷」——原來,有半數孩子不會剝蝦。只能在臉上寫滿「明明很想吃」表情,卻不知該從何處下手,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
  • 培養幼兒受益終身的自理能力
    幼兒需要從學習自理能力開始,為今後的獨立生活打下基礎,自理能力是幼兒適應社會生活必備的重要能力。很多家長放不開手腳,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幹不遲;或認為樹大自直,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裡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使得在幼兒園養成的良好習慣半途而廢,這無形中加大了教師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難度,更延誤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持續的發展。
  • 寶寶的自理能力不是天生的,抓住這幾點來培養,寶寶會很獨立
    每個人都知道自理能力是非常的重要,如果一個孩子沒有養成獨立的自理能力的話,那麼他在上學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生活上的麻煩。這樣的孩子就算長成了成人也是不健全的,因此越來越多的90後父母開始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了。
  • 優秀父母是孩子能力培養的領路人
    個人認為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發展有所側重,尤其是要重視孩子生活自己能力、觀察力、注意力、創造力及動手能力的培養。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人生存的基礎。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是不會有所作為的,更不會成為優秀之人。所以,首先要從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入手。如3歲的孩子要學習自己吃飯、穿脫衣服和鞋襪;在父母的提醒下,早晚刷牙、飯前便後洗手;看完的書、玩完的玩具放回原處等。
  • 父母掌握這4個技巧,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如廁訓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這個過程需要家長給予極大的耐心和幫助。從一開始的隨意排洩,到隱忍便意,告知父母,走到廁所,完成排便,這一系列的動作對於成年人很容易,但是對於幼兒卻是天大的難事。小敏(化名)是一個已經兩周歲的寶寶,由於父母工作繁忙,一直沒有對她進行如廁訓練,全天24小時都給小敏包裹紙尿褲。
  •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我們要把這項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
  •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自理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生活自理能力簡單來說呢,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對於小班孩子來說,需要逐漸掌握的自理能力主要包括在幫助下穿脫衣服、鞋襪、獨立進餐、自己洗手、收拾玩具等等,甚至是嘗試簡單的家務,比如擦桌子、擺放碗筷、幫爸爸媽媽拿東西等。
  • 在孩子5歲前,「逼」他養成這3個習慣,將來才會更優秀
    鄰居是一位北大退休的老教授,這位老教授對育兒方面非常重視,而正巧我也是一位育兒師,所以我經常會和這位老教授一起聊一些關於育兒方面的知識,有一次我們交談的時候,談到孩子習慣方面的問題,而這位老教授告訴我:5歲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將來才會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