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理能力差?很可能是家長忽略這一能力的培養,別錯怪孩子!

2021-01-11 奶嘴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個周末和我去參加一個媽媽座談會,其實也就是幾個媽媽圍繞孩子分享一下育兒經。期間有一個媽媽就問道關於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問題,"我家孩子今年6歲了,其他方面對挺好的,就是自理能力不太好,你們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是啊,我家孩子也是這樣,不願意自己動手,很多同齡的小夥伴都可以做的很好,他偏偏就要依賴你的幫助,更過分的還是他根本就不動手就像交給你完成。"

"其實呀,就是你家孩子精細能力發展不夠完善,不願意動手的背後是做不到呀!"

"啊?什麼是精細能力?那我們該怎麼去引導呢?"

就好比如:自理能力很差的孩子,總是需要父母給他換衣褲、洗澡、甚至是餵飯;學校布置的手工或實踐作業,也總是一拖再拖交給媽媽。

但是孩子卻是想要自己完成的,可惜能力不允許,多次的失敗導致孩子的放棄。所以父母不要總是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差,他們不能獨立的背後還有可能是自身的生理原因!

孩子自理能力差,很可能是家長忽略這一能力的培養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精細運動能力,精細能力就是指的個體人類在利用小手指或者手指肌肉群等進行的運動。精細能力好的孩子,在注意力、感知覺上等多方面配合心理活動都很靈活,能夠又快又好的完成特定的任務。

精細動作能力包括手部拿捏的動作,握手、屈、旋轉、託、抓、夾、撕、壓等等。它是兒童早期發展時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還是其他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

很多家長會忽略孩子精細能力的培養,俗話都道:心靈手巧;那手巧心也就更靈動。因為精細能力動作和孩子的認知能力相掛鈎,在過去的十幾年研究中,心理學家格賽爾還發現---精細運動能力做的好的孩子,他們的閱讀能力和數學邏輯能力更強。

簡單一點就是說,精細能力越強的孩子他們的智商會更高。你想想,孩子缺乏精細能力的技巧,會因為完成不了一些常規的操作和生活中的必備技能而感到自卑,難以融於集體當中。

不同年齡孩子的精細動作能力發展盡不相同!

我們父母就先要有一套標準來測驗孩子精細能力是否合格,下面我們會給大家講講關於德國聯邦教育中心的實驗結果---關於1至6歲孩子的精細運動發展能力的時間表。

1到2歲的寶寶:可以自己握著水杯喝水;

能明確地擺放和拿東西;

可以自己運用勺子吃東西,喝湯;

會把紙尿褲扔進垃圾桶;

2至3歲的寶寶:可以打開小物品例如糖果等簡單的包裝紙;

能翻開書,還多頁的翻看圖片;

慢慢的會用"三指捏"或者"握拳"的姿勢來拿筆亂畫;

可以用叉子叉東西送進嘴裡;

能夠脫掉帽子、圍巾和襪子等簡單的衣物;

3至4歲的孩子:可以用五指指尖靈活的抓取物品;

可以一頁一頁的翻開書籍和雜誌;

在父母的引導下學會正確的握筆姿勢;

可以畫出大致簡單的畫,如有四肢的人、房子、太陽、彩虹、熊等;

5至6歲的孩子:能安全地使用刀叉、筷子、飯勺、湯勺等餐具;

能寫出單個的數字和字母拼音;

能夠完成手工作業如沿著線條摺疊;

可以完成簡單至中度難度的手工作業,已經正確的掌握粘貼、裁剪、切斷和摺疊。

大家可以從上表看到,7歲前的孩子精細運動能力發展的整個方向,主要和兩大類有關:一類是基本的生存技能,三歲以下的寶寶發展吃飯、喝水、穿衣等自理能力;第二類是做手工、寫字、塗鴉等專業能力。

這兩大類都需要寶寶能靈活地使用手指肌肉和手部肌肉群,收縮自如的控制,年齡越大,要完成的精細動作就越難,對於大腦和身體的肌肉協調性就要求更高。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這只是一個參考的發展參數,每個孩子的精細能力發展的過程和結果都有所差異。父母要做的就是心中有數,根據孩子的日常習慣加以引導和練習。

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精細能力發展?

將精細運動能力培養融入生活原生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與其砸錢送孩子上什麼自理能力速成班,還不如就在家裡鍛鍊孩子的精細能力。只要父母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例如:讓孩子開車門、開窗戶、擰開瓶蓋、撕開包裝、開關電器或者扣個安全帶。

這些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多讓孩子幫忙,多向孩子求助!舉個例子:"寶寶,和媽媽一起剝個橘子好嗎?""可以幫媽媽打個下手嗎?媽媽忙不過來!寶寶真棒!"

這也是給孩子成就感和自信,哪怕第一次做不好,家長也不要氣餒,實踐出真知。除此之外,媽媽可以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獨立完成的媽媽絕對不插手不幹涉。

在孩子學會生活自理的同時,鍛鍊手部的肌肉群力量和靈活度,整體的協調能力。像梳頭髮、紐扣子、拉拉鏈、穿衣戴帽、繫鞋帶這些基本的生存能力必須讓孩子掌握。

父母切記,不要因為孩子的多次失敗和做不好就批評和貶低,精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突飛猛進,耐心等待。

在遊戲中變得心靈手巧想讓孩子不是被迫的訓練?那接下就給家長們介紹兩個好玩的小遊戲,最是考驗孩子的精細能力。

1)塗色繪本:

一開始不用太難,可以讓孩子自由發揮,在空白的紙上塗鴉自己喜歡的。然後可以引導他們去畫簡單的線條、波浪和雙劃;慢慢的就可以讓孩子畫出圓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等封閉圖形進行內部色彩的填充。

提高難度,儘量不可以讓顏色出界,又得塗滿描邊。

在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媽媽也可以買漂亮的秘密花園給孩子練習。只用在家裡,利用手中的彩筆就可以提高孩子手指的配合協調能力和力量的掌控。還開發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及對色彩的敏銳度。

2)用筷子夾取東西並分類:

只需要準備一雙筷子,和一堆可以分類別的小物件。開始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夾取粗糙的東西如紙團來試試手感,後面可以拿五顏六色的彩珠,讓孩子將同色系的珠子放在同一個容器內。

如果孩子真的很難使用筷子,父母也可以準備勺子,搭配較滑的玻璃珠,有一定的難度但也不會太為難精細能力太差的孩子。

在孩子越來越熟練後,父母還可以為孩子計時。鍛鍊孩子的大腦和身體的寫調配能力,以及肢體的靈敏度。

我們人的勞作離不開手和大腦的協調,離不開精細運動能力的發展和完善。孩子的智慧最先產生於動作,有能力才能夠很好的自理。停止抱怨孩子不夠自立,深度觀察孩子是否不能自理,然後才能根據根源找出解決方法。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怎麼辦?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怎麼辦?開學第一天,寧波一小學為學生們準備了豐盛的午餐。其中,每個學生的餐盤裡都盛有三隻肥美的大蝦。然而,很多孩子看到蝦竟「無動於衷」——原來,有半數孩子不會剝蝦。只能在臉上寫滿「明明很想吃」表情,卻不知該從何處下手,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一.家長一定要有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識。家長愛孩子,這是無可厚非的,但要用正確的方法來愛孩子,不要溺愛。
  • 嬌生慣養 孩子自理能力差
    //W3C//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EN>嬌生慣養 孩子自理能力差 嬌生慣養 孩子自理能力差 2005年05月23日12:02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 收藏本文】【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以前專家呼籲,「
  •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我們要把這項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
  • 【幼兒園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有助於孩子形成獨立意識,並順暢融入集體生活。在幼兒園,孩子需要自己吃飯、穿衣、上廁所,這些方面家長鞭長莫及,孩子只能學會自己解決。事實上,孩子在3歲左右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生活能力,並不需要家長和老師過多介入。培養自理能力能夠增強孩子的責任心,養成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 孩子自理能力差?家長做好「三部曲」,教育路上更輕鬆
    前言‍‍若是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特別優秀的話,相信家長也會省心不少。只是如何才能培養出這樣優秀的自理能力呢?答案肯定是越早越好,因為好的習慣需要從小印刻在孩子心中,然後通過行為一點點表現出來。這樣的習慣,才會根深蒂固,哪怕是成年後,孩子的表現也不會差於他人。
  • 自理能力差會影響一生,家長培養小孩的自理能力,只需注意這幾點
    所以,小孩的自理能力差也和家長有一定的關係。 由此可見,包辦型家長在我們中國是非常常見的,家長什麼事情都為小孩安排妥當,小孩從小到大被家長照顧得太周到,自己的生活都不用自理,因為他們背後有一個特別勤勞的家長,這也是小孩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 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一個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關係到孩子一生的幸福。自理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孩子融入社會、集體,同時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3歲左右,孩子就有了「我」的概念,這是孩子獨立意識的萌芽。
  •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要掌握這幾點,擁有獨立自主能力很重要
    所以,在孩子陪伴父母身邊的時候,父母所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能夠更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社會。也許在父母的眼中,孩子終究是孩子,永遠長不大,父母願意為孩子做任何事情,以至於很多孩子成長的非常慢,而到社會上吃了很多虧。孩子第一次要離開父母身邊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是36個月,孩子要步入幼兒園的時候。
  • 自理能力對孩子影響非凡,家長掌握這3個方法,提高孩子自理能力
    近兩年來有一個很流行的詞語,那就是「媽寶男」,「媽寶男」的意思是做事情沒有自己的主見,一切都是聽從媽媽的意思,而且生活能力差,身邊的大小事務都需要媽媽幫忙操辦。社會中,對「媽寶男」的批判聲音也很大,所以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杜絕孩子成為「媽寶男」的可能性。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出發
    《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幼兒教育作為孩子一生的起始站,家長們應該要多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能夠促進幼兒獨立性、自信心的增強,並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礎。說了這麼多,那麼家長們究竟應該如何有效的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呢?
  • 父母掌握這3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寶寶將來更優秀
    父母掌握這3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寶寶將來更優秀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因為家長總喜歡照顧孩子,事事為孩子著想,處處替孩子代勞,等到孩子上學之後就會出現照顧不好自己、容易和其他同學起衝突等現象,這明顯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無法讓孩子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寬更廣。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要懂得放手,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家長我們應該不放過孩子成長的每個關鍵期。家長要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動手能力差,主要原因也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老師、家長看過來......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呢?簡單說來,應該從這兩大方面進行.蒙臺梭利說:「我看過了,我忘記了;我聽過了,我記不清了;我做過了,我就記住了」,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對幼兒進行能力的培養,但是無論採取何種方法,都要落實到孩子的親身實踐上.
  • 10個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好方法(家長必讀)
    3-6歲不僅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孩子自理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那麼小的孩子,怎樣才能真正提高其自理能力?今天,我們就談談有哪些好的辦法去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推薦 丨CiCi微信號:youshikoudai015家中的生活習慣與幼兒園保持一致,是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第一步。其實,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在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就說吃飯,孩子在幼兒園都是自己吃。但在家裡,家長常餵孩子,結果孩子吃飯慢吞吞,自理能力差。
  • 家長要懂得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拒絕溺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培養一個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對孩子的自立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當一個孩子學會了自理的能力以後,自己一個人做事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而且漸漸的孩子就會喜歡自己一個人去完成一件事兒。生活自理,說白了就是自己能夠照顧自己,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以後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孩子以後的生活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 培養優秀的初中生,家長需要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抓好這三個方面
    培養優秀的初中生,家長需要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抓好這三個方面現在的孩子生活在優越的環境裡,一切生活瑣事都無需自己動手,缺乏獨立生活的磨練。初中,是孩子各種能力形成的重要階段,家長為了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抓好以下這三個方面。
  • 同樣是4歲孩子,天差地別!孩子自理能力差,家長試試做到這3點
    多培養一下孩子的一些自理能力,但是她給我的答案是,孩子太小了,等長大了再說吧。我呢,就怕引起朋友的反感,於是就結束了這個話題。我們也知道,現在基本上一個家庭都是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呢,就成了全家人的焦點,父母眼中的寶貝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已經是現在很多孩子的生活寫照。
  • 錢志亮:如何有效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大約有70%的孩子因為自理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和表達能力不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所以,在孩子上學以前,家長們應該先幫孩子做好自理能力上的培養,知識的儲備倒是次要的。在獨生子女道德缺點的自我評價中,20.4%的孩子明確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3%的孩子「做事依賴別人」;28.0%的孩子「很少幫助家長幹活」;15.1%的孩子「缺少保護自己的能力」。
  • 只會學習,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家長如何避免培養高分低能的孩子?
    有很多人認為,孩子的職責就是學習,其他的都不用管。所以盲目的把早期教育當成了是孩子智力的開發,從而忽略了孩子的全面性素質教育,導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無法自我獨立。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正確的教育方式,特別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鍛鍊他們的動手習慣。那麼,要從哪些方面對孩子進行教育呢?1.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在大人看來,心疼孩子年齡小,很多事情都不讓他們做,這樣並沒有什麼好處,如果孩子小,那麼我們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鍛鍊他的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