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要小便」……
幼兒園裡,常常會有小朋友來求助,什麼扣子開啦、鞋帶松啦,都是些在大人看來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是對孩子來說,卻還要求之於人,歸根結底,那是孩子的自理能力沒有掌握。
而《3~6歲兒童發展指南》對幼兒的自理能力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呢?簡單說來,應該從這兩大方面進行.
蒙臺梭利說:「我看過了,我忘記了;我聽過了,我記不清了;我做過了,我就記住了」,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對幼兒進行能力的培養,但是無論採取何種方法,都要落實到孩子的親身實踐上.
利用環境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幼兒園的環境布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
例如,幼兒園的盥洗室的牆上,老師會把洗手的步驟做成圖片,貼在上面,讓孩子方便參照。
利用遊戲活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遊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它是幼兒認知、個性、情緒、社會交往能力等發展的途徑、手段,也是幼兒發展的真實寫照。
下面,我們主要從生活中的幾個場景來說.
● 幼兒進餐
為了培養幼兒自己進餐的能力,平時我們可以在生活區開展「給小動物餵食」的遊戲,將硬紙板剪成各種動物的形象,將嘴挖空,貼在鞋盒上,讓幼兒練習將「食物」送入「小動物」嘴中.
為了提高孩子的興趣,可以將小動物的「嘴」挖成不同的形狀,圓的、方的、梯形的等等,食物的選擇可要多樣性,可以是各種豆子、也可以是用泥塑做的各種小食品。
在訓練幼兒進餐的過程中,可以搭配必要的兒歌進行輔助。
● 幼兒穿衣
幼兒園可以定時舉辦「我是穿衣小快手」的比賽,記得老師也要參與,因為孩子喜歡和成人做遊戲,更喜歡和老師做遊戲。在整個過程中,老師要動作規範、稍慢,有時也要故意輸給孩子,增強孩子自己穿衣的自信心。
在穿衣的過程中,老師也可以給孩子準備兒歌。
● 幼兒洗手
洗手在一開始是比較難訓練的環節,孩子經常把水灑的到處都是,這時,我們還需要「洗手決」來進行輔助,讓孩子一邊洗手,一邊按照兒歌的步驟進行操作。
利用榜樣等教育形式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引入了替代性強化這個概念,即學生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受到獎勵或懲罰而影響自己的行為。榜樣示範就是一種替代性強化。
例如,老師給那些做的棒的孩子獎勵小紅花,別的孩子看見了,自然也會向得到獎勵的孩子看齊,這就是替代性強化的作用。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單靠老師往往不行,家庭環境大於天,孩子在家更是一個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好時機。為此,老師要和家長做好以下約定。
1、父母要學會「袖手旁觀」
包辦代替是孩子自理能力培養過程中的絆腳石。因為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向大人求助,父母想去幫孩子之前,請一定要考慮好孩子是怕麻煩還是真的需要幫助。
在這裡老師可以告訴父母,如果是孩子怕麻煩,父母也可以假裝自己做不到,多鼓勵孩子自己勇敢嘗試,等孩子成功了,給予有效的強化。
2、讓孩子適當的參與家務活
有項調查顯示,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比從小不做家務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要更吃得香,更容易找到工作。
3、繪本教育
在幼兒園的閱讀區,經常會見到有關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繪本,在家裡,父母也可以藉助繪本故事對幼兒的自理能力進行培養。
《媽媽,我要自己來》、《娜娜的早晨》、《起床了,穿衣服》、《我最乾淨》、《媽媽,買綠豆》、《朱家故事》、《亂作一團》等
真正讓孩子感到的快樂的是「被認可」,而不是無限滿足。
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道路上,可能存在困難,但是等到孩子真的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於老師而言,既是一種心理上的放鬆,更是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