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理能力培養家長責無旁貸
■高健
幼兒階段正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幼兒需要從學習自理能力開始,為今後的獨立生活打下基礎,自理能力是幼兒適應社會生活必備的重要能力。很多家長放不開手腳,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幹不遲;或認為樹大自直,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裡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使得在幼兒園養成的良好習慣半途而廢,這無形中加大了教師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難度,更延誤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持續的發展。
為此,家長應該積極配合幼兒園工作,只有家園配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長要善於保護孩子積極參與勞動的熱情。當幼兒樂於參與到你的勞動中去,雖然會「添亂」,額外增加您的工作量,但放手讓孩子參與,讓孩子對勞動產生興趣,並通過誇獎,保持他熱情洋溢的勞動態度。一個熱愛勞動的孩子,其對生活的態度會是積極的,對未來的生活會更有熱情。
家長還要注重樹立孩子的勞動觀念。對於孩子的將來,家長們都有自己美好的設想,所以先把「根」的事業做好,「花」將來才能開得繁茂。孩子的自理能力,體現在動手和動腦,自理能力能促進孩子左右大腦的開發,協調肢體動作。3至6歲孩子的腦容量已經達到70%左右,動手動腦可以促進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增長,動手能力加強,使幼兒在智力上有所發展,又可以減少孩子的依賴性,增強其自信心。對其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也起到推動作用,所以,家長要為孩子主動提供勞動條件,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長制訂的勞動任務要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幼兒做事,通常達不到家長的理想程度。為了不讓孩子在勞動中喪失信心,家長可以將勞動目標分解,降低任務難度,化整為零,通過完成一個個小目標來不斷激勵孩子。這樣即使孩子在勞動過程中遭受挫折,但因為看到點滴進步,就會依然保持勞動熱情,不斷應對困難並思考改進方法,最終獲得「循序漸進才能距離成功越來越近」的認識,推動其在今後的生活中克服困難,自強不息。
家長要多進行縱向比較,少橫向比較。孩子的成長有快有慢。家長要有耐心,不能打擊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再急也不要怪孩子。多陪在孩子身邊,耐心地指導他,讓他多練習,講清道理。譬如,孩子吃飯太慢,你可以告訴他,上幼兒園要遲到了,還影響父母上班,吃飯不能貪玩。孩子一般還是懂道理的。如果有一天他做的比以前好,家長要及時表揚孩子的進步,也可以獎勵他,晚上多講一個故事,或者陪他一起做遊戲,以提高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兒童自理能力弱,會使其終身受累。提倡幼兒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其目的不僅在於將來他能為社會創造多少價值,更主要的是通過勞動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珍惜生活,進而形成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並受益終生。3至6歲是幼兒的生活範圍逐漸擴大的時期,他們從只和親人接觸的小範圍,擴大到更多的成人和同齡人。只有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才能讓幼兒更快地適應新的環境。
(作者單位:吉林省延邊州教育局學前教育指導中心)
放開家長關愛的手
■郭志忠
根據「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則。孩子長到兩三歲,便有了強烈要求「我自己」的獨立願望,我們要因勢利導,開始培養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和基本習慣。然而現代家庭的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各方面的投資越來越多,卻往往忽視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對孩子過分寵愛,事事包辦代替,成了孩子獨立性發展的最大障礙。進入幼兒園後,許多幼兒不會獨立進餐,不會自己洗手、擦臉,不會自己解小便,穿脫簡單衣服等。因此幫助幼兒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每位家長都應關注的問題。那麼,在家如何培養幼兒的生活常規呢?
培養幼兒自己進餐。教孩子能安靜進餐,學會使用餐具,進餐時坐姿自然,保持桌面的乾淨,並能夠基本做到不挑食。應該說吃飯對於幼兒來說很困難,他們喜歡吃的飯菜簡直太少了,這與他們平時吃零食有直接的關係。作為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幼兒正確的進餐習慣,飯菜不能由著孩子的性子吃或不吃,可以用鼓勵的語言激勵他們:「寶寶真棒,今天吃了這麼多的食物,一定長大個,不生病。」對於寶寶挑食,家長最頭痛了,只要耐心地變換口味給孩子做飯菜,並隨時採取講故事、說兒歌等方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相信一定會有好的效果。
培養幼兒主動飲水。這裡所說的「水」指的是白開水。現在,許多家長會給孩子喝很多的果汁飲料,殊不知這對幼兒的身體非常不利。我們提倡讓孩子喝白開水。當然,白開水沒有味道,孩子不喜歡喝,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喝水比賽,看看誰喝得多,告訴孩子,如果喝水喝得多,「水寶寶」便喜歡他,和他做好朋友。
培養幼兒主動入廁。很多家長對孩子不放心,擔心孩子自己脫褲子、擦屁股完成不了。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鍛鍊,您不給他機會,孩子永遠成長不了。作為家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他們是很聰明的。在教幼兒擦屁股時,家長可以先示範,然後讓幼兒自己練習,這裡一定要強調從前往後擦。
培養幼兒自己穿脫衣服、整理衣服。可以用一些生動形象的兒歌來指導孩子,和孩子一起穿衣服。通常孩子都喜歡模仿大人的樣子,如果家長和孩子一起穿衣服,不僅可以使孩子學到正確的穿戴方法,而且也可以讓他們學到對付繁忙生活的經驗;尋找適當的時間練習。早晨時間短促,並不是訓練的好時機,所以家長可以在休息日的白天找個清閒的時候,讓孩子邊念兒歌、邊練習;在家中建立獎勵機制,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溫馨提示:衣服:為寶寶準備直接套頭就能穿的、較寬鬆的或是V領的、肩上扣扣子的衣服。褲子:寶寶穿的褲子宜較寬鬆,褲頭不應太緊。緊身褲或是背帶褲在幼兒活動時會有諸多不便。鞋子:寶寶的鞋子最好是用魔術貼由裡往外拉過來一貼即可的,不需要穿過任何的小洞洞。
培養幼兒正確的洗手習慣。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在遊戲中讓孩子邊聽音樂邊按節奏洗手邊念兒歌:「溼溼手,擦擦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再用水來洗一洗,一、二、三,甩三下。」幼兒會較快地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
生活中還有其他的生活常規,比如漱口、擦嘴、午睡等等,都需要家長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細心培養,分解每個動作和細節,做給孩子看。家長要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幼兒喜歡的語言讓他們樂於接受。對幼兒常規培養得越早,孩子在入園前掌握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越強,家長就不用擔心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寶寶的自理能力也會得到充分發展。
溫馨提示:家長與幼兒園對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統一思想認識,講究方式方法,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長可多關注教室外的《家長之窗》、幼兒的成長檔案等來了解幼兒園工作安排、每周的活動安排等內容。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一起打掃房間,一起收拾碗筷。父母和孩子一起勞動可以提高孩子的勞動興趣,融洽家庭氣氛,密切親子感情,還能培養孩子的協作協調性。與孩子一起勞動時,父母應以身作則,並用自己的熱情來感染孩子,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通過表揚鼓勵方法,我們可以在家中設計三隻漂亮的小鳥,小鳥中有孩子和父母的照片,當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自理能力達到要求或有所提高時,即在他的小鳥上貼上相應顏色的羽毛,父母在家有哪些出色表現時也貼上相應顏色的羽毛,比比誰的小鳥最漂亮。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正確的引導下,相信經過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只要放開我們關愛的雙手,給孩子一個鍛鍊的機會,相信孩子,經過磨鍊一定會像一隻只雄鷹展翅翱翔。
(作者單位:內蒙古包頭市國際新城幼兒園)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韓沛沛
半日活動的思考
上個星期豆豆班舉行了親子活動,我們有幸作為不同級部的老師進行觀摩。家長們在幼兒園進行了半天的參觀活動,對這些剛入園的孩子來說可是最好的事情了。當然孩子們有爸爸媽媽陪著情緒更不穩定了,有的在不停地撒嬌,有的連半步都不離開家長,有的唯恐爸爸媽媽離開了一直不停地哭,一點也不積極參加老師組織的活動。平時一直強調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到這天全都變成爸爸媽媽幫忙做了,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現在的家庭教育大部分都是寵溺孩子的。
來參加半日活動的家長中,大部分都是媽媽,只有兩個是爸爸,一個是曲穎的爸爸,一個是奇奇的爸爸。別的小朋友都是由媽媽陪著上廁所、做遊戲、搬小椅子,只有曲穎做什麼都是自己做,上課、洗手、喝水、搬椅子哪一樣都跟以前一樣,自己做得很出色。當活動課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一個無助的眼神在四處張望,他在尋找,眼睛裡含著淚花,他就是奇奇。其實我早就注意到奇奇的爸爸在戶外活動時就悄悄地離開幼兒園了,怕影響奇奇的心情,所以沒有告訴他。這個小小的身影在媽媽們的身邊顯得更加嬌弱。他拿著杯子,小嘴一撇,這才明白爸爸可能走了,但是他強忍著沒有哭,我走到他身邊:「奇奇,有老師陪著你呢,奇奇是個堅強的孩子,你自己的事情自己一定能做好,是吧?」只聽奇奇說了聲:「是」。在接下來的家長與寶寶一起做手工中,我陪奇奇一起做,奇奇臉上也有了笑容,雖然爸爸沒有陪奇奇到半日活動結束,但是在後半段時間裡奇奇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從這短短的半日活動中,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適當放手的家長教育的孩子更能自理,獨立性更強。
自理能力大賽的魅力
為了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我們園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盛大的「自理能力大賽」,通過這樣的活動,家長們能夠看到自己孩子的真實成長,梓伊就是在這樣的歷練中變成自理能力小能手的。
梓伊從小由奶奶帶大,在家中尤其在奶奶身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爸爸媽媽的教育理念跟奶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就是:希望孩子能變得越來越自信,從小能有一個開朗的性格,能在各種場合大膽地表現。為了孩子,梓伊爸爸媽媽決定自己帶孩子。我們親眼見證了梓伊的成長。記得奶奶送來幼兒園時的梓伊總是哭哭啼啼的,脫外套等全都由奶奶代勞,這學期是媽媽來送,她高高興興地來到幼兒園,自己脫外套,自己整理衣服。因為自理能力大賽要貫穿於整個學期,梓伊每天都在進步,有時候還悄悄地跟我們說:「老師,今天我在家幫媽媽幹活了,我能自己擦桌子了。」「老師,媽媽說我是最棒的,在家中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子,自理能力大賽有可能得大獎。」聽了這話,我們心中倍感欣喜,小小獎品能讓孩子們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最後令人驕傲的是梓伊在中班自理能力大賽中,獲得了很好的成績,奶奶看到孫女的成長,見到我們還常常說:「還是年輕人的辦法好。」
相信通過這樣一個活動,改變的不只是一個孩子的生活習慣,最重要的是改變了一個家庭的整體教育理念。
信任無價
銘銘是個內向的孩子,記得一年前剛入園時,別的孩子都是哇哇大哭,只有銘銘與眾不同,他不哭,但是舉動很反常,不脫外套,兩隻小手緊緊地拉著帽子兩側。雖然他沒哭,但小嘴巴在不停地抽動。此刻,我的心像針刺一樣難受。我慢慢地靠近銘銘,輕輕把他摟在懷裡:「銘銘,不要怕,來,我抱抱,想哭就大聲哭出來。」銘銘開始信任我,一個不到三歲的孩子藏在我懷裡開始嚎啕大哭:「我找媽媽,找媽媽……」第二天雖然他也哭,但在不哭的時候會聽我說話,跟我聊天。通過聊天,我知道銘銘最喜歡關於火車的故事,還會唱好多歌呢,其中最拿手的就是《火車歌》。下午放學時,爸爸來接他,我說了一句:「銘銘的火車歌唱得真好聽。」銘銘爸爸眼睛一下子變得又大又亮。「我家孩子從來沒給別人唱這首歌,除了我們。」
就這樣銘銘爸爸開始很信任我們,每次老師要求家長需要配合的工作,他都會積極配合。記得有一次家長會時,我強調:請把幼兒園的好習慣帶回家中。第二天,銘銘爸爸就跟我們交流:「回家後,我們都不讓奶奶餵了,自己吃飯,銘銘最不喜歡吃蔬菜,我就親自做菜,想辦法讓他愛上蔬菜。」
就因為我們的真誠,孩子信任我們,家長信任我們。信任讓一個在家中受寵的孩子變得自立自強,信任換來了家園有效的溝通,信任無價。
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我們不是孩子的手,更不能做孩子永遠的拐杖。我們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也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成為孩子自理、自立的好幫手。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師專附屬幼兒園)
吃飯的學問
■楊菊孝
很多人會詫異:吃飯也是教育,吃飯有什麼學問呢?《幼兒園一日生活保教規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規定:合理安排餐點,幫助幼兒養成定點、定時、定量進餐的習慣,幫助幼兒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引導他們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於健康的食品;餐點前自覺洗手;愉快、安靜進餐,逐步學會正確使用並收拾餐具;不偏食,細嚼慢咽,愛惜食物,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用餐後做到「三淨」(飯碗、桌面、地面),飯後能自行擦嘴、漱口。
從《規範》中我們可以看到,「吃飽」只是進餐要求中比重極小的一部分。作為幼教工作者和家長,幼兒吃飯時切忌強迫和恐嚇,一定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促進幼兒良好用餐習慣的養成。
讓幼兒感到進餐有用又有趣,引發孩子的食慾。為了達到讓幼兒吃飽的效果,大人有時會使用責罵、恐嚇等消極方式來讓孩子進餐,孩子對進餐形成了厭惡的情緒,一提到吃飯就會很害怕,很抗拒,這也是大多數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原因。為了改變這個現狀,成人可以通過動畫片、講故事等方式告訴孩子進餐是身體必需,吃飯既可以享受美食的美味,又可以為身體健康成長提供營養;同時還可以把色香味美的食物讓孩子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嗅一嗅,從而引發孩子的食慾。孩子一旦感受到進餐是那樣的有用又有趣,就會很享受這個過程。
讓孩子學會進餐的基本方法,學習生活基本自理。對於三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有很多事情做得很糟,並不是他們很差,而是他們缺乏經驗所致。因此,我們不要覺得麻煩,不要認為事兒小,而要根據孩子的發展現狀,教會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方法。比如用兒歌引導孩子正確吃飯的方法:小飯碗,扶扶好,小調羹,拿拿牢。一口飯、一口菜,一口一口吃完了。同時,大人還可以以身示範,和孩子一起進餐,用規範的方法邊吃邊做示範和指導。
讓孩子逐步形成習慣,給予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孩子的學習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因此,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不要要求過高過嚴,而是要分步驟引導孩子,並允許孩子犯錯誤,給予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如三步學吃飯法:孩子先學拿調羹舀飯朝小嘴巴裡餵;然後學會自己扶碗,自己餵飯;最後再練習餵飯時不撒飯,做到「三淨」等。另外還可以使用一些技巧來幫助孩子,如每次少盛一點飯菜,等孩子吃完第一碗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再盛第二碗等。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習信心。小孩子的自信心是需要不斷強化的,因此,當孩子有了些許進步時,大人要及時表揚,並分享他們進步的喜悅。比如在「我進步了」公示欄中,張貼幼兒照片,或貼上小禮物等;可以給爸爸媽媽打電話匯報孩子的進步,允許孩子與喜歡的人一起進餐以示獎勵等。這樣既可以讓孩子直觀感受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豪感,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做事情的能力的。
讓家園教育步伐一致,形成合力。幼兒園要通過家園聯繫欄或家長會等形式向家長做好科學育兒的宣傳,讓家長了解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公示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引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與幼兒園教育保持一致,讓幼兒在園的經驗在家能得到鞏固和拓展。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教育培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