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關鍵時期是什麼?如何培養一個獨立的孩子

2020-08-05 琦想媽媽

藍藍媽和悅悅媽約了帶孩子一起到外面吃飯,很快,菜點好了。藍藍媽拿起藍藍的小碗說:「寶貝,你喜歡吃什麼?媽媽給你夾。」藍藍媽夾好菜,把碗給藍藍說:「孩子,趕緊自己吃,菜涼了不好吃了。」

藍藍嘟起嘴巴說:「我在家都是奶奶餵的,我不要自己吃,我要媽媽喂。」 藍藍媽看到比藍藍還小一歲的悅悅,這會兒正在自己乖乖吃飯,覺得有點尷尬,於是就對藍藍說:「你看,妹妹比你小,都自己吃飯,不要媽媽幫忙……」藍藍不高興地說:「不嘛,在家裡奶奶都餵我吃!」 最後,這頓飯還是以藍藍媽媽妥協收場。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關鍵時期是什麼?如何培養一個獨立的孩子

藍藍媽看著「悠閒」的悅悅媽,忍不住羨慕地說:「你是怎麼把孩子教得這麼乖啊?孩子的自理能力這麼強?」 悅悅媽笑著說:「也沒怎麼教,就是1歲以後就讓她學著自己吃飯了,孩子也習慣了,現在我們要餵她,她還不讓呢。」

什麼是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 ,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實際的動手操作不但能鍛鍊孩子的手指靈活性、動作協調性,促進孩子智力發展,還能促進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對孩子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怎麼培養呢?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關鍵時期是什麼?如何培養一個獨立的孩子

一、孩子養成生活自理能力的關鍵時期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幼兒的智力發育需同時藉助手指的操作、語言的表達和頭腦的思考,家長千萬不要荒廢了孩子雙手上的才能,要教給孩子一些實際的動手能力,這是孩子學會獨立生存的起點。」

相關研究顯示:「2~4歲是兒童初步養成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

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年齡越小的孩子思維越單純,可塑性越強,也越容易接受環境影響和家長的教育。因此,這時加強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更容易成功。

要想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具體應該怎麼做呢?有資料顯示,首先,就從最讓大人頭疼的孩子的吃飯問題開始。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關鍵時期是什麼?如何培養一個獨立的孩子


二、孩子學會自己吃飯,是走出了生活自理的第一步

孩子1歲以後,就可以嘗試讓他自己吃飯了。我們可以專門給孩子準備一套兒童餐桌椅很有必要,桌椅下面提前鋪好墊子或舊報紙,這樣孩子吃完,大人收拾起來也比較省心。孩子剛學吃飯,肯定是吃得少掉得多,可能需要孩子自己吃一半,大人動手餵一半。

隨著孩子的手部動作越來越靈活,他慢慢地就能完全獨立吃飯了,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大人只要提供自由的環境,不去阻攔孩子的嘗試就好。

在看到孩子把麵條「吃」到頭上,順便把油膩膩的小手往衣服上抹了一把時,你千萬要忍住,除非你想在他5歲的時候還連哄帶騙地餵飯給他吃。

對孩子來說,學會自己吃飯,並不僅僅是掌握了一項技能而已,這代表著他走出了生活自理的第一步,也完成了獨立自主的第一步。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關鍵時期是什麼?如何培養一個獨立的孩子


三、除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外,孩子的自理能力怎樣培養呢?

1、適當地對孩子放手

現在很多家裡都只有一個孩子,一個孩子從呱呱落地起就有6個大人圍在身邊。出於「愛」有很多事情大人是能替孩子做了就替孩子做了,一是怕孩子磕著碰著,二是怕孩子做不好嫌麻煩。

可是這樣做就剝奪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機會。父母對子女的愛護無可非議,但是長此以往,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會受到壓抑,並產生對家長的依賴心理。

其實我們可以考慮適當地對孩子放手。

2、鼓勵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其實孩子到了1歲學會走路以後,活動的範圍擴大了,就喜歡到處摸摸看看,他們不但喜歡模仿成人做事情,而且願意試著自己做事情。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關鍵時期是什麼?如何培養一個獨立的孩子

2歲的孩子喜歡說「我自己……」,吃飯前,願意自己去洗手間洗手;吃飯時,自己搶碗勺吃飯;喝水,願意自己倒,等等。

這些都說明孩子已萌發獨立活動的願望,我們要珍惜孩子這一可貴的願望,敢於放手,支持並鼓勵孩子在實踐中逐漸學會用自己的小手做自己的事情。要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3、從鼓勵中培養

孩子年齡小,做事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小失誤。

比如:掃地掃到了鞋上,掃髒了鞋子;


拖地把髒水甩到了衣服上;倒水摔了杯子……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不應該指責孩子,更不能懲罰孩子,應先鼓勵孩子做得對的地方,對於孩子失誤的地方,應幫他們分析原因,找到問題所在,以提高孩子動手操作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關鍵時期是什麼?如何培養一個獨立的孩子

這樣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還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對此大聲訓斥,孩子的興趣被打消了,今後他就有可能不願意再做這樣的事情,自理能力也就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4、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能力

很多人都喜歡「聽話」的孩子,在生活中比較忽視傾聽孩子的意見。

小到孩子穿什麼衣服,大到孩子的發展方向,有些家長都喜歡替孩子做決定,這樣孩子就缺少了很多自己做決定的機會,抉擇能力缺失,而抉擇能力是獨立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能力可按照下面的做法。

生活中培養,示範講解

自理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反覆的過程,特別是小孩子,生活中有很多進行自理能力培養的時機,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關鍵時期是什麼?如何培養一個獨立的孩子


如:穿衣服、穿鞋子、洗漱、進餐、上廁所等環節,處處都有對孩子進行自理能力培養的機會。

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我們在教孩子時,例如在教幼兒穿脫衣服的時候,首先要講解穿脫衣服的方法和順序,讓孩子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再指導孩子進行練習。

②在生活中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比如吃飯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拿筷子,吃完飯讓孩子擦桌子等。

③圖示指導孩子

譬如在盥洗室把刷牙的順序,通過圖示貼在牆上,這樣孩子能夠更直觀地了解鞏固刷牙的順序和方法。

以故事形式提示孩子

故事和兒歌都是幼兒喜歡並易於接受的,可以和孩子一起編兒歌來提醒他做事情的方法。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關鍵時期是什麼?如何培養一個獨立的孩子


比如刷牙時,我們就可以用刷牙的兒歌來引導孩子。我家二寶小時候我經常唱這首兒歌,孩子很愛聽: 小牙刷手中拿,我拿牙刷把牙刷,上牙從上往下刷,下牙從下往上刷,咬合面來回刷,再用清水漱漱口,牙齒健康人人誇。

引導了一段時間,孩子的刷牙習慣也養成了。其實我們的方法對了,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好習慣也容易多了。

遊戲中反覆強化訓練

在孩子掌握了一個生活自理技能時,我們要在孩子感興趣的基礎上反覆強調,做到前有要求,後有小結,讓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自理習慣。也可以和孩子比賽,或通過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開展。

琦想媽媽寄語:孩子從2歲左右開始,我們就可以給孩子分配點家務活了,這不僅能夠大大地促進孩子的手部動作發展,還能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獨立自主意識。家長記得不要挑毛病,要多鼓勵他,這樣他才會越幹越起勁。

相關焦點

  • 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一個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關係到孩子一生的幸福。自理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孩子融入社會、集體,同時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3歲左右,孩子就有了「我」的概念,這是孩子獨立意識的萌芽。
  •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怎麼培養呢
    自理能力 ,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實際的動手操作不但能鍛鍊孩子的手指靈活性、動作協調性,促進孩子智力發展,還能促進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對孩子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怎麼培養呢?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一.家長一定要有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識。家長愛孩子,這是無可厚非的,但要用正確的方法來愛孩子,不要溺愛。
  •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要掌握這幾點,擁有獨立自主能力很重要
    所以,在孩子陪伴父母身邊的時候,父母所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能夠更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社會。也許在父母的眼中,孩子終究是孩子,永遠長不大,父母願意為孩子做任何事情,以至於很多孩子成長的非常慢,而到社會上吃了很多虧。孩子第一次要離開父母身邊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是36個月,孩子要步入幼兒園的時候。
  • 錢志亮:如何有效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大約有70%的孩子因為自理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和表達能力不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所以,在孩子上學以前,家長們應該先幫孩子做好自理能力上的培養,知識的儲備倒是次要的。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我們要把這項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
  • 怎樣培養寶寶的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能夠獨立料理自己的生活,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學會的一個環節。  不能做到生活獨立自理,孩子就會一直依賴父母。這樣的孩子並不具有競爭力,一旦脫離了父母的扶持,孩子將驚慌失措,不能將生活正常進行下去。
  •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怎麼辦?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怎麼辦?開學第一天,寧波一小學為學生們準備了豐盛的午餐。其中,每個學生的餐盤裡都盛有三隻肥美的大蝦。然而,很多孩子看到蝦竟「無動於衷」——原來,有半數孩子不會剝蝦。只能在臉上寫滿「明明很想吃」表情,卻不知該從何處下手,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
  • 為何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早放手,孩子才能更獨立
    自理能力,是孩子在入學之前應該養成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自理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並且性格也更加獨立,而從小性格獨立的孩子,長大以後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一、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究竟有什麼好處?1、從小養成獨立意識,長大才能有主見從小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獨立意識。
  • 【幼兒園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有助於孩子形成獨立意識,並順暢融入集體生活。在幼兒園,孩子需要自己吃飯、穿衣、上廁所,這些方面家長鞭長莫及,孩子只能學會自己解決。事實上,孩子在3歲左右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生活能力,並不需要家長和老師過多介入。培養自理能力能夠增強孩子的責任心,養成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增強孩子獨立能力?
    導語:幼年時期是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在這段黃金期,最先應該培養就是孩子的獨立能力。幫孩子樹立獨立的意識,將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成長過程中的一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只有孩子有了獨立意識,才能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獨立、自立能力。
  •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自理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生活自理能力簡單來說呢,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對於小班孩子來說,需要逐漸掌握的自理能力主要包括在幫助下穿脫衣服、鞋襪、獨立進餐、自己洗手、收拾玩具等等,甚至是嘗試簡單的家務,比如擦桌子、擺放碗筷、幫爸爸媽媽拿東西等。
  •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對入園後生活有哪些好處?
    作者:寶寶知道 任淑一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就是如何在幼兒期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說到自理能力,各位家長一定都明白,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獨立完成的良好的飲食、睡眠、排洩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專家也曾經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老師、家長看過來......
    「老師,我要小便」……幼兒園裡,常常會有小朋友來求助,什麼扣子開啦、鞋帶松啦,都是些在大人看來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是對孩子來說,卻還要求之於人,歸根結底,那是孩子的自理能力沒有掌握。而《3~6歲兒童發展指南》對幼兒的自理能力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
  • 從物權意識看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
    文/睿姐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孩子:每周住校的學生,回家時把一個星期的髒衣服都帶回家讓家長洗;在幼兒園自己會獨立吃飯,但回到家以後,就要父母追著餵飯。這些都是孩子缺少獨立生存能力的表現。所謂獨立生存能力,首先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夠在獨自生活時完成日常家務、照顧自己;其次包括風險判斷和自我保護能力,當自己身處在社會和公共環境中時具備一定的安全意識,懂得給自己設立安全界限;最後還包括社交能力,能夠正常與人溝通,通過社交為自己獲取必要的生存信息和經濟利益。獨立生存能力對孩子未來成長的影響不言而喻。孩子從二歲開始,物權意識慢慢萌芽。
  • 寶寶的自理能力不是天生的,抓住這幾點來培養,寶寶會很獨立
    每個人都知道自理能力是非常的重要,如果一個孩子沒有養成獨立的自理能力的話,那麼他在上學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生活上的麻煩。這樣的孩子就算長成了成人也是不健全的,因此越來越多的90後父母開始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了。
  • 淺談如何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在幼兒教師招聘結構化面試考試中,如何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也是經常出現的一類面試考題。下面中公專家將為廣大考生詳細介紹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以便有效幫助考生在結構化面試中應對這一類問題。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通俗的理解,可以引用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師的一句話來解釋,即:「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 研究表明: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要及時培養3種能力
    由此可見,孩子的性格形成,智能開發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就在三歲以前。所以父母要抓住三歲這一關鍵時期,對孩子進行細心的培養和教育,才能贏得孩子未來的成功。③培養孩子的觀察分析能力爸爸媽媽可以購買一些益智類的書籍,讓孩子嘗試去完成一些迷宮遊戲。或者父母可以在節假日,帶孩子出去走一走,讓孩子帶著問題來觀察事物。比如兔子身上是什麼顏色,孔雀什麼時候會開屏,猴子喜歡吃什麼食些,樹葉在夏天共有幾種顏色,幾種形狀等。
  • 家長要懂得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拒絕溺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培養一個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對孩子的自立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當一個孩子學會了自理的能力以後,自己一個人做事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而且漸漸的孩子就會喜歡自己一個人去完成一件事兒。生活自理,說白了就是自己能夠照顧自己,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以後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孩子以後的生活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 在孩子培養獨立性的最佳時期,請將選擇的權利,還給孩子
    人們普遍更願意和獨立、有責任感的人交朋友,而幼兒時期正是培養獨立性的關鍵階段。這就需要家長提高對於孩子獨立性培養的教育意識,幫助孩子從小具有強大的自理能力,以及獨立的人格,在今後的學習和社交之中擁有更大的內心驅動力和抗挫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