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藍媽和悅悅媽約了帶孩子一起到外面吃飯,很快,菜點好了。藍藍媽拿起藍藍的小碗說:「寶貝,你喜歡吃什麼?媽媽給你夾。」藍藍媽夾好菜,把碗給藍藍說:「孩子,趕緊自己吃,菜涼了不好吃了。」
藍藍嘟起嘴巴說:「我在家都是奶奶餵的,我不要自己吃,我要媽媽喂。」 藍藍媽看到比藍藍還小一歲的悅悅,這會兒正在自己乖乖吃飯,覺得有點尷尬,於是就對藍藍說:「你看,妹妹比你小,都自己吃飯,不要媽媽幫忙……」藍藍不高興地說:「不嘛,在家裡奶奶都餵我吃!」 最後,這頓飯還是以藍藍媽媽妥協收場。
藍藍媽看著「悠閒」的悅悅媽,忍不住羨慕地說:「你是怎麼把孩子教得這麼乖啊?孩子的自理能力這麼強?」 悅悅媽笑著說:「也沒怎麼教,就是1歲以後就讓她學著自己吃飯了,孩子也習慣了,現在我們要餵她,她還不讓呢。」
自理能力 ,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實際的動手操作不但能鍛鍊孩子的手指靈活性、動作協調性,促進孩子智力發展,還能促進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對孩子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孩子養成生活自理能力的關鍵時期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幼兒的智力發育需同時藉助手指的操作、語言的表達和頭腦的思考,家長千萬不要荒廢了孩子雙手上的才能,要教給孩子一些實際的動手能力,這是孩子學會獨立生存的起點。」
相關研究顯示:「2~4歲是兒童初步養成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
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年齡越小的孩子思維越單純,可塑性越強,也越容易接受環境影響和家長的教育。因此,這時加強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更容易成功。
要想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具體應該怎麼做呢?有資料顯示,首先,就從最讓大人頭疼的孩子的吃飯問題開始。
二、孩子學會自己吃飯,是走出了生活自理的第一步
孩子1歲以後,就可以嘗試讓他自己吃飯了。我們可以專門給孩子準備一套兒童餐桌椅很有必要,桌椅下面提前鋪好墊子或舊報紙,這樣孩子吃完,大人收拾起來也比較省心。孩子剛學吃飯,肯定是吃得少掉得多,可能需要孩子自己吃一半,大人動手餵一半。
隨著孩子的手部動作越來越靈活,他慢慢地就能完全獨立吃飯了,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大人只要提供自由的環境,不去阻攔孩子的嘗試就好。
在看到孩子把麵條「吃」到頭上,順便把油膩膩的小手往衣服上抹了一把時,你千萬要忍住,除非你想在他5歲的時候還連哄帶騙地餵飯給他吃。
對孩子來說,學會自己吃飯,並不僅僅是掌握了一項技能而已,這代表著他走出了生活自理的第一步,也完成了獨立自主的第一步。
三、除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外,孩子的自理能力怎樣培養呢?
1、適當地對孩子放手
現在很多家裡都只有一個孩子,一個孩子從呱呱落地起就有6個大人圍在身邊。出於「愛」有很多事情大人是能替孩子做了就替孩子做了,一是怕孩子磕著碰著,二是怕孩子做不好嫌麻煩。
可是這樣做就剝奪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機會。父母對子女的愛護無可非議,但是長此以往,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會受到壓抑,並產生對家長的依賴心理。
其實我們可以考慮適當地對孩子放手。
2、鼓勵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其實孩子到了1歲學會走路以後,活動的範圍擴大了,就喜歡到處摸摸看看,他們不但喜歡模仿成人做事情,而且願意試著自己做事情。
2歲的孩子喜歡說「我自己……」,吃飯前,願意自己去洗手間洗手;吃飯時,自己搶碗勺吃飯;喝水,願意自己倒,等等。
這些都說明孩子已萌發獨立活動的願望,我們要珍惜孩子這一可貴的願望,敢於放手,支持並鼓勵孩子在實踐中逐漸學會用自己的小手做自己的事情。要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3、從鼓勵中培養
孩子年齡小,做事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小失誤。
比如:掃地掃到了鞋上,掃髒了鞋子;
拖地把髒水甩到了衣服上;倒水摔了杯子……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不應該指責孩子,更不能懲罰孩子,應先鼓勵孩子做得對的地方,對於孩子失誤的地方,應幫他們分析原因,找到問題所在,以提高孩子動手操作的能力。
這樣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還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對此大聲訓斥,孩子的興趣被打消了,今後他就有可能不願意再做這樣的事情,自理能力也就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4、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能力
很多人都喜歡「聽話」的孩子,在生活中比較忽視傾聽孩子的意見。
小到孩子穿什麼衣服,大到孩子的發展方向,有些家長都喜歡替孩子做決定,這樣孩子就缺少了很多自己做決定的機會,抉擇能力缺失,而抉擇能力是獨立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能力可按照下面的做法。
①生活中培養,示範講解
自理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反覆的過程,特別是小孩子,生活中有很多進行自理能力培養的時機,
如:穿衣服、穿鞋子、洗漱、進餐、上廁所等環節,處處都有對孩子進行自理能力培養的機會。
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我們在教孩子時,例如在教幼兒穿脫衣服的時候,首先要講解穿脫衣服的方法和順序,讓孩子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再指導孩子進行練習。
②在生活中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比如吃飯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拿筷子,吃完飯讓孩子擦桌子等。
③圖示指導孩子
譬如在盥洗室把刷牙的順序,通過圖示貼在牆上,這樣孩子能夠更直觀地了解鞏固刷牙的順序和方法。
④以故事形式提示孩子
故事和兒歌都是幼兒喜歡並易於接受的,可以和孩子一起編兒歌來提醒他做事情的方法。
比如刷牙時,我們就可以用刷牙的兒歌來引導孩子。我家二寶小時候我經常唱這首兒歌,孩子很愛聽: 小牙刷手中拿,我拿牙刷把牙刷,上牙從上往下刷,下牙從下往上刷,咬合面來回刷,再用清水漱漱口,牙齒健康人人誇。
引導了一段時間,孩子的刷牙習慣也養成了。其實我們的方法對了,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好習慣也容易多了。
⑤遊戲中反覆強化訓練
在孩子掌握了一個生活自理技能時,我們要在孩子感興趣的基礎上反覆強調,做到前有要求,後有小結,讓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自理習慣。也可以和孩子比賽,或通過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開展。
琦想媽媽寄語:孩子從2歲左右開始,我們就可以給孩子分配點家務活了,這不僅能夠大大地促進孩子的手部動作發展,還能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獨立自主意識。家長記得不要挑毛病,要多鼓勵他,這樣他才會越幹越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