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孩子的危害,在幼兒園就開始爆發,父母儘早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2020-09-18 金櫻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隨著經濟狀況越來越好,每家每戶都過上了不愁吃喝的生活。而家境變好了,最受益的莫過於孩子。孩子不僅不用擔心沒錢上學的問題,在生活中更是想要什麼便能得到什麼,而這正是因為許多父母寵溺孩子。

孩子被幼兒園勸退,家長曬出聊天記錄

在寶媽群裡看到了這樣一件事:一位家長因為孩子被幼兒園勸退,跟老師大吵起來。

通過這位家長曬出來的聊天記錄可知,孩子往同學杯子裡放蟲子捉弄人,然而家長的解釋是「小孩子調皮很正常。」

老師又稱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經常尿褲子,想上廁所也不知道跟老師說。」這位家長聽了很不服氣:「孩子都不懂事,他只是個孩子,我就不信別的孩子不這樣?

這位家長本意是想曬聊天記錄,讓大家來評評理,結果評論一邊倒,紛紛指責這位家長「溺子如殺子」。

有網友說:「現在往同學杯子放的是蟲子,將來放毒怎麼辦?」還有網友說:「家長先把孩子教育好了再送去幼兒園,不要給老師添麻煩,3歲孩子該懂上廁所了。」

「溺愛」不是真正的愛,而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溺愛孩子的危害,在幼兒園就開始爆發,父母要及早改進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分清溺愛和愛的界限,以免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父母的溺愛對孩子有什麼不良影響呢?

  • 毫無自主能力

孩子在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照顧是正常的,但是父母如果一味地全部包辦孩子的事情,那麼孩子將會變得毫無自主能力。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就如同生活「白痴」,什麼事情都要靠別人,永遠也長不大。

  • 對父母不孝順

如果父母只知道無條件地對孩子好,孩子會認為父母對自己的好是應該的,父母就應該為自己服務、照顧自己。如果哪天父母不再幫助愛護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反過來恨自己的父母,不懂得孝順父母。

  • 不被社會接納

如同例子中的孩子不會被幼兒園接納一般,將來孩子長大了也不會被社會所接納,離開父母難以生存。「優勝劣汰」是自然界永恆的規則,當今社會需要的是成熟獨立的人,而不是什麼都不會的「巨嬰」。

為了防止孩子變成「巨嬰」,父母應該怎麼做?

  • 父母不要溺愛孩子

父母不溺愛孩子,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溺愛除了會讓孩子養出一身的壞毛病外,毫無用處。父母適度地疼愛孩子,才會讓孩子學會感恩,溺愛只會讓孩子覺得是理所當然。

  • 培養孩子生活技能

上幼兒園是孩子初次離開家,獨自接觸外面的世界,父母要提前培養孩子獨立的意識,鍛鍊吃飯、如廁、穿衣等生活技能,讓孩子儘早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性,真正學會獨立自主。

  • 鍛鍊孩子動手能力

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之後,什麼都感到好奇,想要試一試,這時候父母就可以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繫鞋帶、整理玩具、掃地、擦桌子、曬衣服等,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

推薦給家長這一套「入園準備早教書」,幫助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全套書共有8冊,分為IQ卷和EQ卷,也就是從智商和情商兩個角度,對孩子進行系統的、科學的入園準備。

EQ卷包括了心理、生活、安全、交往4個方面。

在「生活準備」這本書裡,列舉了寶寶每天的生活習慣,比如早上起床、刷牙洗臉、穿鞋、走路、吃飯、上廁所、整理玩具等等,詳細地描繪了每一個步驟,有利於鍛鍊寶寶的生活技能和動手能力。

IQ卷包括了語言、數學、認知、智力4個方面。

在「認知準備」這本書裡,圖文並茂地以視覺的形式,鍛鍊寶寶認識人體結構、顏色、水果、自然界、小動物、交通工具等等,給寶寶有趣味的知識延伸,滿足寶寶的好奇心,增強認知能力和想像力。

這套「入園準備早教書」8冊僅需24.8元,平均一本3塊錢,可謂是相當划算了。父母不要總是用「孩子還小不懂事」當藉口,儘早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認知能力,對他今後的發展大有裨益。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今日話題:你認為父母對孩子溺愛和愛的界限在哪裡?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還小,需要父母幫忙」,不想把娃養廢,要儘早培養自理能力
    一、父母喜歡幫孩子處理所有事情的原因1、避免孩子因為能力不足而犯錯孩子還小,做什麼事都是笨手笨腳,不夠靈活,經常會把東西弄壞或者把事情做錯,收拾孩子的爛攤子讓家長感到很累,還不如一開始就代替孩子去做,讓事情變得更簡單,這種家長通常都沒什麼耐心,不願意花時間引導孩子
  • 家長要懂得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拒絕溺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培養一個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對孩子的自立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當一個孩子學會了自理的能力以後,自己一個人做事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而且漸漸的孩子就會喜歡自己一個人去完成一件事兒。生活自理,說白了就是自己能夠照顧自己,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以後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孩子以後的生活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 父母掌握這3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寶寶將來更優秀
    父母掌握這3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寶寶將來更優秀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因為家長總喜歡照顧孩子,事事為孩子著想,處處替孩子代勞,等到孩子上學之後就會出現照顧不好自己、容易和其他同學起衝突等現象,這明顯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無法讓孩子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寬更廣。
  • 4歲女童被3家幼兒園勸退,溺愛孩子的危害,上幼兒園初現端倪
    現在的孩子生活很優渥,和以前的孩子相比,如今的孩子有一部分已經被家長的溺愛慣壞了。平時在家裡,父母溺愛孩子的危害,或許還不會體現出來,但是當孩子離開父母去上學,尤其是上幼兒園時,溺愛孩子的危害就初現端倪。
  • 【幼兒園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和父母一起做家務會讓孩子產生歸屬感和責任感。也許孩子一開始做得很慢,但只要家長保持耐心,通過悉心指導,孩子就能掌握正確的方法。
  • 孩子房間像「豬窩」?父母別幫忙收拾了,三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不少網友認為這是「高智商低能力」的表現,確實,這位留學生的生活技能有些糟糕,是缺乏自理能力的表現,這也讓我們認識到孩子擁有自理能力是多麼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1.家長的過分溺愛部分家長缺乏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識,總是過分地疼愛孩子,不願意讓孩子受一丁點的「苦」。現在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可謂是家裡的「掌中寶」,從小就是在蜜罐裡長大的,但是大人們眾星捧月般的照顧,只能讓孩子在過度保護中逐漸喪失自我成長的機會。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一.家長一定要有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識。家長愛孩子,這是無可厚非的,但要用正確的方法來愛孩子,不要溺愛。
  • 離開父母的孩子成巨嬰,缺乏自理能力,六個方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
    1.沒有獨自生活的能力就和上文中那個小強一樣,父母過於溺愛以至於使其喪失獨自生活的能力。他只會在房間中打遊戲,吃飯,其他事情一概不會,現在連自己的衣服都也不會脫更不會吸菸。更何況一些人際交往能力呢。這些孩子只不過是一個社會的毒瘤罷了。
  • 為何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早放手,孩子才能更獨立
    自理能力,是孩子在入學之前應該養成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自理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並且性格也更加獨立,而從小性格獨立的孩子,長大以後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因為這對於孩子的一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要掌握這幾點,擁有獨立自主能力很重要
    所以,在孩子陪伴父母身邊的時候,父母所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能夠更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社會。也許在父母的眼中,孩子終究是孩子,永遠長不大,父母願意為孩子做任何事情,以至於很多孩子成長的非常慢,而到社會上吃了很多虧。孩子第一次要離開父母身邊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是36個月,孩子要步入幼兒園的時候。
  •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我們要把這項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
  • 做好這4點,才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將來才能成為「社會人」
    一、為什麼有些孩子的自理能力相對較差?1、隔輩親過於溺愛人到老年,對於孫子孫女總是會特別溺愛,放佛把全世界都給孩子仍嫌不夠,這些長輩也聽不進孩子父母說的那些教育理念,只知道一門心思的對寶貝好,吃飯穿衣,全都親自代勞,不忍心讓孩子自己做一點點小事,這種環境下,孩子自然也就越來越不願自己動手了
  •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二、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作為人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點: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和獨立性格。當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時候,他在提高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勇於面對困難,敢於克服困難,去爭取成功的抗挫折能力,在體會成功的同時也提升了自信。第三點: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著名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動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練習的課程之一,其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其責任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
  • 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一個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關係到孩子一生的幸福。自理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孩子融入社會、集體,同時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3歲左右,孩子就有了「我」的概念,這是孩子獨立意識的萌芽。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老師、家長看過來......
    「老師,我要小便」……幼兒園裡,常常會有小朋友來求助,什麼扣子開啦、鞋帶松啦,都是些在大人看來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是對孩子來說,卻還要求之於人,歸根結底,那是孩子的自理能力沒有掌握。而《3~6歲兒童發展指南》對幼兒的自理能力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
  • 自理能力不足的孩子,沒辦法獨立,父母別再「大包大攬」了
    但是有的孩子在出生之後,由於父母的溺愛,凡事都大包大攬,導致孩子從小沒有培養獨立性,缺乏自理能力,最後成為了只能依附他人的「寄生蟲」,一旦脫離了宿主,就沒有辦法生存。
  •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怎麼辦?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怎麼辦?開學第一天,寧波一小學為學生們準備了豐盛的午餐。其中,每個學生的餐盤裡都盛有三隻肥美的大蝦。然而,很多孩子看到蝦竟「無動於衷」——原來,有半數孩子不會剝蝦。只能在臉上寫滿「明明很想吃」表情,卻不知該從何處下手,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
  • 孩子進入幼兒園,應該具備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哪些?
    相信父母挑選幼兒園也是從家庭狀況、孩子等各個角度反覆思考,也期待孩子能在新的環境展開快樂的學習人生。然而,讓孩子上幼兒園是父母的決定,但試問:孩子準備好了嗎?這樣的準備包括心理建設與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建設過去的孩子不一定有上幼兒園,多是年滿6歲直接進入小學就讀,如今因為孩子生得少,加上多為雙薪家庭,不少父母讓孩子從小班開始接受學齡前教育。對於小孩而言,即將離開熟悉的環境,進入陌生的幼兒園並接觸新的人事物,將是一大挑戰!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要懂得放手,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家長我們應該不放過孩子成長的每個關鍵期。家長要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動手能力差,主要原因也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 怎樣培養寶寶的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能夠獨立料理自己的生活,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學會的一個環節。  不能做到生活獨立自理,孩子就會一直依賴父母。這樣的孩子並不具有競爭力,一旦脫離了父母的扶持,孩子將驚慌失措,不能將生活正常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