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背後有過分「呵護」的父母,適當放手反而更好

2020-11-13 淺淺媽媽育兒經

【文/淺淺媽媽育兒經】掌握實用的孕嬰、育兒知識,讓媽媽照顧寶寶更輕鬆!


導語:有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老師讓他做一些事情,就受不了了,覺得孩子小,但是誰不是從小時候長大的呢。一邊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差,一邊又過分「呵護」,那孩子什麼時候才能茁壯長大呢?


在開家長會的時候,有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希望老師能夠多多照顧一下,能夠幫助孩子完成,這個老師可以配合,但是老師不想去配合,因為孩子總是要自己學會日常的行為能力。

我們先來看下面三個例子:


<1>怪老師不幫孩子穿衣服

孩子幼兒園的監控可以一直看,有的家長就一直盯著孩子的動向,有一次下午孩子們起床後,有個家長就抱怨老師,自己的孩子穿衣服穿了10多分鐘穿不上,老師也不管管。在家長群裡發信息,讓老師幫她穿,孩子著急。

其實老師問過孩子了,孩子說可以自己穿衣服,而且樂意穿。但是家長就覺得不行,比孩子著急,認為是老師不管。

老師後來說,因為徵求了孩子的意見,孩子說可以自己穿,才沒有幫助。

而且這是鍛鍊孩子穿衣服的機會,如果這次幫助了,那孩子什麼時候學會呢,孩子穿衣服持續時間長,但是她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多多練習肯定會越穿越快的。


溫馨的話:這個細節是不是很熟悉?在家裡孩子穿衣服穿不上的時候,或者是穿得太慢,對孩子過分呵護的家長是看不下去的,早就幫孩子穿了。如果過早地放手讓孩子穿,他早就學會了。

所以請允許孩子自己動手,請允許孩子慢一些,家長不要著急,等等他!

因為孩子想做獨立做事情,但是家長卻包辦了,可能還會嫌棄孩子笨,時間長了孩子就習慣被父母壓制了,性格上也放不開,沒有自信的孩子往往有點內向。


<2>怪老師不給孩子餵飯

幼兒園正是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的階段,但是有個爸爸總是擔心孩子吃不飽吃不好,每天追著老師問孩子吃得怎麼樣,如果聽老師說沒吃什麼,馬上就很嚴肅的訓斥孩子這樣可不行,又跟老師說不能讓孩子挑食。還跟老師說,孩子不吃就餵孩子吃飯。老師說孩子可以自己吃飯的,但是家長說,不用管別的,管當前讓孩子吃好就行。


溫馨的話:你看,這個爸爸是不是有點霸道了。1歲開始就可以訓練孩子吃飯了,但是上了幼兒園後,還是有很多的孩子都是被家長餵飯的,甚至追著孩子才吃。這些不好的行為,家長只要不自己改,孩子也難改。有個什麼都控制的爸爸,孩子什麼時候才能施展開呀。


<3>老師,讓孩子多參與活動吧

有個孩子有點內向,家長跟老師說,能不能讓孩子多參加活動,鼓勵她參與,老師說當然可以了。

但是每次家長接的時候,都是抱著孩子走,連走路的機會都不給,孩子也習慣於被家長抱著。


溫馨的話:想讓孩子活潑一些,自己卻呵護的跟個寶似的。愛孩子是家長的本能,但是過分的呵護,會讓孩子變得弱不禁風,總想活在家人的保護之下。

如果父母能夠適當放手,讓孩子自由自在些,說不定性格上會更活潑些,也更獨立些。


歸根到底,孩子的問題也是父母的問題,如果父母不從自身找原因,總是看到孩子的表面,覺得自己呵護孩子,老師也要和自己似的什麼都替孩子做。

不要總覺得那麼小的孩子,怎麼能自己做這做那呢?

但事實上,孩子就是可以自己做到的,而且他的能力超出你的想像!

如果你的孩子自理能力也差的話,不妨放手試試!

相關焦點

  • 孩子自理能力差怎麼辦?學會「拆解訓練法」,讓孩子具備獨立性
    文丨大寶疼小寶(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很多事情都沒辦法自己獨立完成,可能不是孩子自身的問題,還有可能是父母的教育問題。可很多的父母認識不到這個問題,總是覺得孩子自理能力差,獨立不起來,是因為他還小。結果,卻是因為自己的管教出現了問題。
  • 為何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早放手,孩子才能更獨立
    自理能力,是孩子在入學之前應該養成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自理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並且性格也更加獨立,而從小性格獨立的孩子,長大以後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一、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究竟有什麼好處?1、從小養成獨立意識,長大才能有主見從小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獨立意識。
  • 孩子房間像「豬窩」?父母別幫忙收拾了,三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文丨十月育兒小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婷婷今年13歲了,學習成績優秀,可是只有婷婷媽媽知道,婷婷有個小缺點那就是自理能力差。婷婷的臥室總是亂糟糟的,婷婷從來都不會去打理自己的房間。每次都是媽媽來打掃,但到了第二天的時候房間又會變成以前亂糟糟的模樣。
  • 家長要懂得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拒絕溺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甚至還有專家指出,孩子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家長應該不放過孩子成長了一個關鍵的時期。想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要做的就是要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家長認為自己幫助孩子完成生活中的瑣事,是在關心孩子,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這是限制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其實培養孩子自理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 2020「宅」家幾月,放手倆三歲孩子自理,才是最好的愛
    父母在家,除了玩手機,可以調教調教孩子,也是一種成就感。孩子倆三歲就可以自理,放手才是愛。孩子的自理能力永遠是父母心中的痛。太呵護孩子,太愛惜孩子,一個孩子生病,來了七八人,前前後後關心伺候。你想想孩子能有什麼自理能力,你以為是愛孩子,實際是害了他。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要懂得放手,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家長我們應該不放過孩子成長的每個關鍵期。家長要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動手能力差,主要原因也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 孩子自理能力差?很可能是家長忽略這一能力的培養,別錯怪孩子!
    上個周末和我去參加一個媽媽座談會,其實也就是幾個媽媽圍繞孩子分享一下育兒經。期間有一個媽媽就問道關於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問題,"我家孩子今年6歲了,其他方面對挺好的,就是自理能力不太好,你們有什麼好的辦法嗎?""是啊,我家孩子也是這樣,不願意自己動手,很多同齡的小夥伴都可以做的很好,他偏偏就要依賴你的幫助,更過分的還是他根本就不動手就像交給你完成。"
  • 孩子即將成為小學生,父母應培養他的自理能力,以便適應小學生活
    不過,卡卡媽認為,父母也不必過分擔心,因為孩子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只要父母好好地對孩子進行引導,那麼,孩子很快便會適應小學生活的了。事實上,我身邊的不少孩子,都是卡卡的這種想法的。他們覺得小學有下課時間,這段可以自由玩耍,所以他們很喜歡,很享受。當然,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媽媽還是需要提前給孩子作一些準備,培養孩子的一些好習慣的。
  • 孩子生活被過度包辦,缺失了「自理能力」,父母該學會放手了
    大多數家庭由於只有一個孩子,導致父母過分溺愛,有兩個孩子就讀市重點中學,兩人成績優秀,沒想到談了戀愛後,成績一落千丈,雙方父母極力反對,可是兩個孩子竟然同居了,怎麼勸分都不答應的兩人,因為小矛盾分手了。
  • 《小歡喜》:最舒服的親子關係,就是父母懂得放手
    其實,我國大多數父母身上都有強烈的"控制欲",控制孩子的一舉一動,希望孩子更好的學習成長。但作為孩子,卻感覺到了被支配的厭煩。因為人是喜歡做支配者的感覺,不喜歡做被支配的角色,就看職場有多少下屬是"陰奉陽違"就知道了。當別人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要做什麼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個反應是"不想做"。
  •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要掌握這幾點,擁有獨立自主能力很重要
    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世間有太多的愛是為了在一起,但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離開。當孩子離開父母的時候,最棘手的問題是什麼?無疑是孩子還沒長大!如果孩子一直長不大,父母怎麼放心讓孩子到社會當中,又怎樣能夠為自己負責呢?
  • 父母必讀丨適當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蒙臺梭利博士說:「孩子不做事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做,可是他應該去做,因為他身體的本能,有能力從事各式各樣的活動,而且他有學會如何做的天賦。」,最終導致孩子在很多事情上沒有自我處理的能力。這樣的孩子勢必會在未來的社會中受到更多的磨難,同時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和諧。在生活中,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不妨稍微鬆開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在孩子能力承受範圍內,可以他自己去做的事情父母一定不要插手,這正是鍛鍊孩子的時候。
  •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其實是你教育方法不對,4招讓孩子立竿見影
    晚上,成成洗完腳後,媽媽就幫他洗襪子,還幫他把床鋪好……就這樣,在媽媽的大包大攬下,成成的獨立能力越來越差,做什麼事都要依賴父母,很少憑藉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事情。一次, 老師布置了一項手工作業,讓每位同學回家自己動手做只小帆船,這下可難壞了成成。
  • 離開父母的孩子成巨嬰,缺乏自理能力,六個方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
    孩子處於這種家庭情況下很容易造成對父母的依賴,從而缺乏應有的鍛鍊。2.沒有給孩子一個鍛鍊的機會很多父母在照顧孩子時,認為孩子太小,沒有能力去處理自己的事情。所以他們就把孩子的事情當作自己的責任,任何事情都要親力親為,不給孩子一個選擇和嘗試的機會,孩子從而缺乏鍛鍊,以至於生活無法自理。二、當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離開了父母會怎樣?
  • 擔心孩子依賴性強,父母學會巧用"狐狸法則",不怕長大沒出息
    「狐狸法則」,你的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所謂的狐狸法則,就是指家長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獨自去面對困難,雖然心有不舍,但卻可以很好地鍛鍊孩子的生存能力。家長的尊重,可以讓孩子更好地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孩子有更多機會去認識自我,也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家長要徵求孩子的意見,並給予孩子獨立為自己做主的機會。
  • 如何幫孩子擺脫依賴性格?父母應適當放手,引導孩子面對挫折困難
    讓孩子做自己想做並且能做的事情父母需要讓孩子有自信去面對問題或者挑戰,對於一些孩子能力範圍的事情,要適當地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東西,不要急著原諒收拾,而是要引導孩子主動表示歉意,並且承擔起清理的任務;在樹立孩子責任意識的同時,也讓孩子明白面對問題並不是那麼難。
  •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怎麼辦?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怎麼辦?開學第一天,寧波一小學為學生們準備了豐盛的午餐。其中,每個學生的餐盤裡都盛有三隻肥美的大蝦。然而,很多孩子看到蝦竟「無動於衷」——原來,有半數孩子不會剝蝦。只能在臉上寫滿「明明很想吃」表情,卻不知該從何處下手,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
  •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太重要了!
    孩子越早做家務,越早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孩子成年後社會適應能力越強,也更容易獲得成功。即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跟孩子成年後的成就有密切的關係。生活自理能力,實際上是父母讓孩子從小把自己的事情真正當成自己的事情,飯自己吃、衣服自己穿、玩具自己收拾,稍大後做家務、收拾床被,為自己負責……這些孩子從很小便被父母賦予自我掌控的自信。
  • 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對他們未來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父母給予孩子的不僅僅是無微不至的關懷,還有教他獨立。小時候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的孩子長大以後,由於缺乏實際生活的經驗,缺乏處理實際問題的勇氣和能力,他們往往不善於適應周圍的環境,也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遇到生活中的新情況容易採取退縮和依賴的態度,缺少探索的精神和積極性。
  • 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一個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關係到孩子一生的幸福。自理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孩子融入社會、集體,同時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3歲左右,孩子就有了「我」的概念,這是孩子獨立意識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