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即將成為小學生,父母應培養他的自理能力,以便適應小學生活

2020-08-13 卡卡媽聊育兒

文/卡卡媽聊育兒,原創內容。

下個月,樂樂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隨著開學時間越來越近,樂樂媽媽也感到越來越焦慮。她說,雖然她有送樂樂去培訓機構參加了「幼小銜接「的培訓班,但是,她還是很擔心樂樂到時候會不適應小學的生活。

樂樂媽媽的這種擔憂,相信很多孩子馬上要上小學的父母都會有。畢竟,步入小學,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而且,我們都知道,小學生活和幼兒園生活是很不一樣的。

不過,卡卡媽認為,父母也不必過分擔心,因為孩子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只要父母好好地對孩子進行引導,那麼,孩子很快便會適應小學生活的了。

「幼兒園生活」和「小學生活」的不同之處

記得我兒子卡卡正式上小學的第一天,放學後我問上小學開不開心,他說:「我覺得讀小學比讀幼兒園要開心很多,因為一下課,老師就不看著我們,讓我們自己玩了。」

事實上,我身邊的不少孩子,都是卡卡的這種想法的。他們覺得小學有下課時間,這段可以自由玩耍,所以他們很喜歡,很享受。

當然,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媽媽還是需要提前給孩子作一些準備,培養孩子的一些好習慣的。畢竟,小學生活和幼兒園生活差別是很大的,例如:

一、教育目標不一樣

幼兒園時期,孩子因為年紀還小,所以老師對他的身心都會細心呵護,以便孩子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所以,幼兒園園階段的教育,主要是以保育為主,教授知識為輔的;而小學就不一樣,主要是以教授知識為主了。

幼兒園生活和小學生活是不一樣的

二、學習方法不一樣

在幼兒園時期,老師主要是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所以,平時上課是以遊戲和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為主的;而上了小學後,因為主要讓孩子學習知識,所以,學習方法也變成由老師的講述和板書為主了。

三、對孩子的要求不一樣

幼兒園時期,對孩子的自理能力要求不高,即使孩子的自理能力差,老師也會照顧到位的;但是,進入小學後,老師便不再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了。因此,很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去解決。例如:天氣熱了,孩子需要自己脫衣服;天氣冷了,孩子要自己加衣服等等。

小學以學習知識為主

做好三個方面,孩子更易適應小學生活

明白了上幼兒園和上小學的不同之處,父母便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對孩子進行一些小訓練,讓孩子為進入小學作準備了。卡卡媽認為,父母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為孩子作準備。

一、心理方面

1、在開學前,父母可以抽空帶孩子到他即將要入學的小學看一看,熟悉熟悉學校的環境,讓他對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產生嚮往的情緒。

記得我兒子卡卡上小學前的那個暑假,我特地帶他到小學校園裡轉了一圈,經過足球場的時候,我告訴他,以後他可以在這個球場上踢足球了,喜歡足球的卡卡馬上表示很開心、很期待了。

2、父母可以先了解一下,附近有哪些小朋友是即將進入同一家小學的,然後讓孩子去結識一下,最好能成為朋友。父母還可以告訴孩子,進入小學後,他會交到很多好朋友的,這樣,也會令孩子對小學生活感到嚮往。

父母先帶孩子熟悉校園

二、習慣方面

1、因為小學的各項要求和幼兒園不一樣,所以,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孩子養成適合小學生活的作息習慣。例如,讓孩子早睡早起,以免上學遲到,或者上課時精神不足。

2、除此之外,父母還教孩子學會照顧自己,知道口渴了要去倒水喝;冷了要穿衣服等等;同時,父母要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東西,收拾好自己的課本、鉛筆等文具。

父母要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

三、學習能力方面

1、孩子即將進入小學,父母也可以提前培養一下孩子的專注力及學習能力。例如,平時給孩子講故事時,把故事講完後,可以讓孩子複述一次,看看他掌握了多少。

2、想讓孩子的思維變得更活躍,父母可以多讓孩子動手鍛鍊,做一些複雜的動作,這樣,可以刺激大腦,加強孩子的思維活動。例如,可以讓孩子練練讓筷子夾彈珠什麼的。

3、父母還可以趁著暑假期間,帶孩子去觀察大自然,讓孩子多與社會接觸,以便豐富孩子的知識,開闊孩子的眼界。

父母可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

結語:

孩子即將進入小學,說明孩子長大了,這個時候,吃飯、穿衣、整理自己的書包等事情,父母都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了。

只要孩子的動手能力夠強,可以自己照顧好自己,並且對小學生活充滿期待,那麼,適應小學生活,對他來說是很一件容易的事情。

各位朋友,你們覺得卡卡媽的說法有道理嗎?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相關焦點

  • 錢志亮:如何有效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總有一些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上課總遲到;總有一些孩子丟三落四,書包收不好;總有一些孩子下課光顧著玩,上課再往廁所跑······每年到了小學新生入學的報名時間,很多家長都忙著給孩子找家教送學習班。但一項調查顯示,孩子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期間,遇到的最大困難不是學不會知識,而是不適應學校的生活。
  •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怎麼辦?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怎麼辦?開學第一天,寧波一小學為學生們準備了豐盛的午餐。其中,每個學生的餐盤裡都盛有三隻肥美的大蝦。然而,很多孩子看到蝦竟「無動於衷」——原來,有半數孩子不會剝蝦。只能在臉上寫滿「明明很想吃」表情,卻不知該從何處下手,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
  •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我們要把這項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一.家長一定要有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識。家長愛孩子,這是無可厚非的,但要用正確的方法來愛孩子,不要溺愛。
  • 從生活自理開始 適應寄宿制學校
    新學期已經開始,很多年輕的父母由於工作忙碌不得不選擇讓孩子上寄宿學校。對於寄宿學校的一年級新生來說,除了要適應幼升小的心理壓力,還要適應新的寄宿生活。寄宿制學校的老師建議,打算送孩子上寄宿學校的家長,最好提前開始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進入學校後遇到困難,家長和學生應保持心態上的平和,不要著急,一步一步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一般兩至三周大多數學生都能適應。
  •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從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開始
    當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家長很容易把關注的重點聚集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認為其他都微不足道,但其實小學階段也是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階段。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更容易結交朋友,更受歡迎。
  • 孩子喜歡依賴父母,與家庭教育有關,可用四招培養他的獨立能力
    今年九月份,思思就要上小學一年級了。然而,思思媽媽開心之餘,又覺得有點擔憂:開心的是,思思長大了,要成為小學生了;擔憂的是,思思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小學畢竟不同幼兒園,她怕思思會很難適應。例如,現在她早上起床,需要媽媽幫她換衣服;連刷牙也要媽媽幫她擠牙膏……以前思思媽媽覺得,寵孩子是人之常情,很正常,然而現在思思快要上小學了,她卻開始擔心,自己對思思的寵愛,會不會影響思思的適應能力?
  • 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一個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關係到孩子一生的幸福。自理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孩子融入社會、集體,同時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3歲左右,孩子就有了「我」的概念,這是孩子獨立意識的萌芽。
  • 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需要加強八種能力
    經過這個超長的假期,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們馬上面臨著畢業,要成為一名光榮的小學生了。一年級作為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教孩子儘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進入學習狀態、培養學習興趣、養成學習習慣,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 家校共育:學生生活自理能力令人堪憂?我們該如何做呢?
    培養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是小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也是當今社會兒童發展的要求。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有六個孩子和一個成年人來照顧他們,老人敬拜他們的孩子,從而形成了孩子的自尊,自私和自尊的獨特特徵。享受,缺乏紀律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在目前的現狀下,進行深入研究,為基礎教育提供更多實用材料。
  • 淺談如何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在幼兒教師招聘結構化面試考試中,如何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也是經常出現的一類面試考題。下面中公專家將為廣大考生詳細介紹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以便有效幫助考生在結構化面試中應對這一類問題。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通俗的理解,可以引用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師的一句話來解釋,即:「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 神童魏永康因生活不能自理被退學!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必要
    毫無自理能力的他甚至還曾冬天穿著單衣拖鞋到天安門閒逛。然而,中科院的獨立研究模式依舊令他難以適應。被退學後,他幾乎崩潰,母親也後悔不及。可是,這又怪誰呢?一、當下孩子最缺乏的能力——自我管理我們這一代家長因為自己小時候吃過許多生活的苦,有了孩子後就不忍心讓他們像當初的自己一樣。
  • 孩子即將上小學,父母要提前做這4個準備,有助於他們更好適應!
    孩子即將上小學,父母要提前做這4個準備,有助於他們更好適應!陳曼的兒子晨晨剛剛上小學一年級。前幾天,班主任給陳曼打電話,告訴她晨晨在學校不斷地大哭,無論怎麼安撫都不行,讓陳曼最好能夠來學校一趟。他告訴媽媽說:自己不想在這麼上學了,要回到幼兒園裡,聽到兒子這樣說,陳曼哭笑不得,又不知道該怎麼跟他解釋。沒辦法,只有先安撫好兒子,陪了他一會,才試著將他送到班裡上課。其實,剛剛上小學的孩子,很多都會跟晨晨一樣,極度不適應。無論是上課方式還是作息規律,孩子們都很不適應,這才導致他們出現厭學的情緒。
  • 社會適應||「新生活,心適應」活動剪影
    一、活動理念(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性)小學時期是兒童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時期,是兒童開始學校生活的第一個階段,是兒童學習掌握各種基本技能、掌握人類科學文化的最基本知識並為進一步學習打基礎的時期。因此,兒童在學校的適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兒童今後對學校生活的態度與趨向,並有可能影響兒童今後的學業成績和社會成就。
  • 幼兒園升小學,父母做好失落的準備,孩子適應得更快
    在這裡,我想提醒大家一點,幼升小,需要改變和做準備的不僅是孩子,還有我們家長,如果家長心態不好,更會加劇孩子的焦慮,讓孩子更加難以適應小學生活。,看看小學生們是如何上課的,給孩子講一講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上小學後,應該做些什麼。
  • 咋讓孩子適應小學生活?孩子上小學 家長應「放手」
    她給考學君推薦了幾本書,建議考學君不要著急,這些孩子上了一年級都會學會,不用著急教孩子,孩子對一年級適應的能力,超出家長的想像。「父母給孩子的愛,最理想的狀態是,他們需要時,從未缺席,他們飛翔時,從不牽絆。」
  • 寶寶的成長從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開始
    一、什麼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承擔或料理自己的生活,使日常生活得以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徵。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按照正常的發展規律,滿3歲的孩子吃喝拉撒睡已經能夠自理,但由於家長的教育理念和帶孩子的方式問題,導致如今很多孩子的自理能力發展嚴重滯後。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做不到,別人能做到?
  • 如何幫助孩子更快的適應小學生活,父母需要做的7件事!
    1.培養孩子對小學生活的期待、嚮往和熱愛孩子對待小學生活的態度和看法以及情緒態度等,對孩子進入小學後的適應性影響很大,因而在幼兒階段讓孩子對小學生活充滿興趣和嚮往,家長可以多跟孩子介紹小學的情況,並且儘可能的讓孩子有小學生活的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孩子在逐步了解的過程中,喜歡上小學,渴望上小學,最後自信愉快的跨進小學。
  • 資深教師: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父母代勞太多,都影響學習成效
    資深教師:孩子若是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不佳、父母代勞太多都會影響學習成效許多資深老師建議,對小一新生來說,除了適應全新環境,父母首要任務是加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因為生活自理好,孩子的學習就會好。暑假過後,孩子的重心回到課業,許多資深國小老師建議,對小一新生來說,除了適應全新環境,父母首要任務是加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因為生活自理好,孩子的學習就會好。
  • 【幼兒園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有助於孩子形成獨立意識,並順暢融入集體生活。在幼兒園,孩子需要自己吃飯、穿衣、上廁所,這些方面家長鞭長莫及,孩子只能學會自己解決。事實上,孩子在3歲左右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生活能力,並不需要家長和老師過多介入。培養自理能力能夠增強孩子的責任心,養成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