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是一種智商超級高的動物,自古就被稱為「狡猾」的狐狸。狐狸還很可愛,那隻可愛溫暖、一直相信童話的阿狸就陪伴了很多人的成長。
而在野外,狐狸的生存能力特別強,大自然中就存在著「狐狸法則」。
有這樣一個關於狐狸成長的故事:狐狸爸爸覓食時被捕獸器夾住去世,狐狸媽媽為了養活7個孩子,在它們很小的時候,就讓小狐狸們自己獨立出去覓食,沒有覓到食物,就任由孩子們餓著,狐狸媽媽只是遠遠地在周圍看著,結果這些長大的小狐狸比其他的狐狸更健康、強壯,生存能力更強。
這就是「狐狸法則」:愛孩子,就要讓他獨立!
在很多人看來,狐狸媽媽的方式太過殘忍,但是她知道,自己沒有辦法一直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一直保護著孩子,只會害了孩子,讓它無法在大自然中生存。
愛孩子,不是替孩子包辦一切,不是時時刻刻地保護在孩子周圍,而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多讓孩子「自己來」。
01 父母對孩子過多的擔心,只會成為溺愛。
很多家長會說,我知道「獨立」很重要,也非常想「放手」,可是一看到孩子的不知所措,我就控制不住自己,各種「擔心」!
佛家講,「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父母過多的幫助只會成為溺愛。
先給大家介紹兩個小故事。
故事1:猶太人的獨立性格教育
猶太人在孩子4、5歲的時候,就讓孩子從桌子上往下跳,然後父親抱住孩子,1次、2次……突然父親就不抱了,讓孩子摔在地上,這時父親對孩子說:「請記住,除了你自己,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依靠任何人,一切只能靠你自己!」
重複幾次後,孩子就不敢輕易相信別人了,也不會再有依賴心理。猶太孩子從小就在心中牢記獨立性格的信念。正由於猶太人注重對孩子的磨練,猶太孩子滿18歲後就可以獨立生活了。
故事2 :袖手旁觀的母親
1歲多的小男孩牽著媽媽的手來到公園。看到臺階,小男孩掙開了母親的手,想要自己爬上去。然而,臺階實在太高太多了,沒爬幾級,他就覺得害怕了。媽媽卻站在原地,一點也沒有要抱他的意思,只是給了一個鼓勵的眼神。
指望不上母親,男孩只能回過頭手腳並用繼續爬。終於,他爬到了臺階的盡頭。直到這時,媽媽才過去將兒子抱起來,並在兒子的臉蛋上狠狠地親了一口。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
擔心,讓我們不敢放手。不放手, 操不完的心,無條件的溺愛,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任何自己可以做的小事,慢慢地,就會把孩子養懶、養廢、養得蠻橫霸道、不懂尊重,最好成了「巨嬰」「啃老族」。
河南23歲小夥子被自己餓死在家,因為他是家裡的獨苗,父母對他一味嬌慣溺愛,父母雙亡後,他沒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四肢健全,卻活活餓死在了家裡。被稱為天下第一懶。
有個48歲的海歸碩士,回國後不肯工作,靠老母親給的生活費苟活。而老母親已經80多歲了,還患有尿毒症,苦苦哀勸兒子出去工作,兒子卻死活不肯。
劉墉曾感嘆說:「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國的自由,又要中國的寵愛,沒有美國孩子的主動,又失去了中國的孝道。」
「巨嬰」,被人口誅筆伐,而反過來想一想,是誰一手打造了這個巨嬰?正是最親密最親近最信賴的人:父母。
古人說:「慈母多敗兒。」愛若失去界限便失去養分,缺失平衡便缺失中正。
02 重視獨立能力的培養,才是對孩子的真愛。
著名的未成年心理學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說過:最好在6歲前培養孩子「四種能力」,即獨立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對抗挫折的能力、專注力。
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說:「重視獨立能力的培養,才是對孩子的真愛;而溺愛和嬌寵則是形成獨立人格的最大障礙,只會讓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吃盡苦頭。」
跪著的父母養不出站著的孩子,放手才能養出獨立的孩子。
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我們可以學一學狐狸法則。
第一、不代勞,讓能做的事成為孩子的「自己事」。多數巨嬰都是父母包辦出來的,捨不得孩子做這做那。培養孩子獨立能力,他能自己做的事就絕不要代勞,只有孩子自己做的才能有真正的成長。比如小孩子跌倒後,讓他自己勇敢地爬起來。
第二、多鼓勵,指導孩子怎樣「自己來」。鼓勵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獨立去追求自己的想法,或許在尋找的過程中,會收穫更多。家長要做的是引導,適當的時候給他指一條「明路」。
第三、多放手,不要怕犯錯。遇到困難先自己思考去怎麼解決,不要怕出錯,家長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付出,讓他去試錯。現在犯錯是為了以後少犯錯。父母在孩子身邊,守護好安全就行了。
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推薦家長陪孩子讀一讀《媽媽我能行》兒童早教啟蒙繪本。全套書共10冊,涵蓋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包括膽小、自負、自卑、沒有主見、逃避問題、害怕失敗等等。
每個故事都有不同的小動物主角,可愛的小動物形象更能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中英雙語啟蒙繪本,適合0-6歲兒童,親子共讀首選。
或者,你也可以送孩子一個狐狸阿狸迷你公仔,跟他講一講狐狸的故事,講一講狐狸法則!
愛孩子,就要讓他獨立吧!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