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不想讓孩子變成「巨嬰」,父母要善用狐狸法則

2020-12-13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

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針對孩子的獨立性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孩子未來成功的可能性與智力的差異不大,而與個人的獨立性有關係,擁有獨立人格的孩子最終才能取得成功。

但是,如何避免孩子成為「巨嬰」,培養出獨立性強的孩子呢?

狐狸法則揭示愛孩子的真諦

森林中有一對狐狸夫婦,它們有5隻狐狸寶寶。

隨著小狐狸們一天天長大,狐狸爸爸開始教小狐狸捕食和躲避危險的技巧。

之後,就將小狐狸們全部趕出家門

而被趕出家門的小狐狸們,用自己學來的技巧生存,最終都變得更強壯、健康。

這就是大自然中流傳的狐狸法則,愛孩子就要讓他學會獨立!

現在有很多孩子,獨立性很差,都上小學了還需要家長幫忙收拾書包,什麼事都要依賴家長的幫助,成了一個「巨嬰」

他們的背後十有八九都有一個包辦、溺愛孩子的家長。

殊不知,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根本就不是愛,而是害!

想要孩子獨立又自信,家長要善用狐狸法則

美國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Jim Taylor博士說:

不獨立的孩子有五種特點:

1、「討好型人格」,沒有主見;

2、不努力,容易自甘墮落;

3、叛逆,為了擺脫父母的包辦、控制故意唱反調;

4、易受挫折;

5、與家長關係很差,孩子意識到自己需要獨立,並強烈擺脫父母的包辦,影響親子關係。

而獨立的孩子目標明確,並能自我驅動去完成目標;他們與父母是合作關係,而不是被控制關係,孩子會徵求並考慮父母的意見,能自己拿主意做決定。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利用狐狸法則,培養出獨立又自信的孩子呢?

1、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是具體怎麼讓孩子做?很多家長還是摸不到頭腦!

讓我來談談親身經驗吧!

孩子大概是2、3歲左右,就有主動吵著鬧著要「自己做」!

這是因為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所以大概從3歲開始,家長就要適當的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整理玩具、掃地、扔垃圾、洗菜等輕巧、簡單、安全的家務,家長都可以教孩子做。

在3-6歲這段時間,孩子養成了參與家務的習慣,照顧自己、照顧家人的能力都能鍛鍊到。

家長還可以多給孩子看一些相關的繪本,讓孩子感受榜樣的力量,學習繪本中教的方法和做法。

《好孩子好品質》繪本中就有很多關於家務勞動、收拾書包、照顧自己的小故事,比如「我是能幹的小孩」、「我會關心別人」、「做最好的自己」、「上小學,我不怕」等主題。

「我會管理我自己」中自己收拾房間的故事就是教孩子如何整理房間的。

2、給孩子選擇權

獨立不僅是有獨立的能力,更要有獨立的心理,也就是說孩子要從心底不依賴別人,有主見、有想法。

思想上的獨立也是需要培養的,家長可以適當的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教大家一個方法,先替孩子規定一個選擇的範圍,然後再讓孩子自己選。

比如出門前拿出兩件外套,讓孩子選一件;限制只能買一個零食,讓孩子自己去挑。

讓他學會比較、思考、選擇,而不是做一個沒有自己想法的依附者。

3、讓孩子放手探索

孩子出於天性本能會喜歡探索世界、很好奇,家長要做的就是放手讓孩子去探索

只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爬高、奔跑、跳躍、挖土……

孩子自己會自己探索出對世界的認知,更自信、勇敢的面對周圍的環境,不會畏首畏尾的縮在家長身後。

我覺得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也是需要不斷學習、了解一些關於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

不過,寫給父母的育兒類的書大多都是純文字的,不少寶媽都反應「太枯燥了!」、「看不進去」,所以我特意找了這套漫畫育兒書——《怎樣培養孩子的關鍵社會能力》

這套書共6冊,書中用圖文並茂的方式講解了孩子的心理發展,給家長提出了360個育兒「活用」建議,篇幅短、實用性高、趣味性適中。

這裡是水兒媽媽育兒分享,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不想孩子成為「巨嬰」,父母一定要懂得這個狐狸法則
    自然法則【狐狸法則】前額葉調動動物腦,可以用自然法則或者狐狸法則來理解:簡單的說,就是你要讓孩子學會獨立,你必須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因此,不想孩子成為「巨嬰」,父母一定要懂得這個狐狸法則。狐狸法則:成年後的狐狸不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它們必須獨立養活自己,這也是自然法則這個法則,不是空穴來風,它是有道理的,而它的道理,就是前額葉與動物腦的特徵決定的。
  • 李玫瑾:獨立意識父母要早培養,get狐狸法則,提高孩子獨立能力
    而在野外,狐狸的生存能力特別強,大自然中就存在著「狐狸法則」。這就是「狐狸法則」:愛孩子,就要讓他獨立!在很多人看來,狐狸媽媽的方式太過殘忍,但是她知道,自己沒有辦法一直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一直保護著孩子,只會害了孩子,讓它無法在大自然中生存。
  • 寶寶兩歲後家長要做到「3懶」,善用「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獨立
    學會「狐狸法則」,培養孩子更獨立這就是存在於大自然中最常見的「狐狸法則」。大自然中的狐狸法則同樣適用於教育孩子上。當父母學會適當的放手,孩子更容易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不會過於依賴父母。>1、懶得幫孩子做決定家長總是習慣決定孩子的一切,每天幫孩子選好要穿的衣服,提前做好計劃。
  • 靠人不如靠己,想讓孩子真正得到成長,父母別小看「狐狸法則」
    ,免得自己又要再重新幹一遍,久而久之孩子什麼也不想做,什麼也不會做,一切都由小紅承包了,那麼如何杜絕自己的孩子變成小花這樣的孩子呢?家長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狐狸法則」。什麼是「狐狸法則」?在狐狸的生存環境中,一旦到達到一定年齡就會被父母驅逐出門,俗話說得好,落後就要挨打,此時如果狐狸不學會自己獨立生活,就只有接受生態系統的淘汰。
  • 擔心孩子依賴性強,父母學會巧用"狐狸法則",不怕長大沒出息
    父母要意識到自己的過度保護並不是真正對孩子的好,學會巧用狐狸法則,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在狐狸的世界裡,成年的狐狸是不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它們必須獨立養活自己,這也是自然法則。「狐狸法則」,你的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所謂的狐狸法則,就是指家長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獨自去面對困難,雖然心有不舍,但卻可以很好地鍛鍊孩子的生存能力。
  • 給孩子最好的愛:放手讓孩子獨立,家長要學會「狐狸法則」
    那要怎麼杜絕孩子形成這種不好的習慣呢?家長應該要先了解狐狸法則。說到這裡,家長不禁就會疑惑了。那狐狸法則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去看看吧!小狐狸在經歷了這件事情後就長大了,因為他們學會了如何脫離父母獨立生存。當普特再一次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他們已經變得更加健康強壯。在狐狸的世界裡,小狐狸是不能和大狐狸生活在一起的 ,他們一定要學會獨立生存。如果他們不知道如何獨立生存,將會被大自然無情的淘汰。
  • 狐狸法則:總覺得孩子還沒長大?放手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
    在美國的一座公園裡,一個一歲左右的小男孩牽著媽媽的手往前走,突然他被眼前一條長長的臺階吸引住了,於是掙脫媽媽的手往前跑。他努力的想要攀到最高層,可是沒走幾步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他看了看身後的媽媽想要求助,媽媽並沒有上前,可是卻用堅定的眼神鼓勵他。最後小男孩手腳並用,終於戰勝了這條臺階。
  •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父母教育孩子時,學會運用狐狸法則很重要
    ,要注重什麼才能讓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呢?孩子過於依賴父母和父母有什麼關係呢?孩子不獨立會有哪些表現呢?父母怎麼去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呢?其實,可以參考狐狸法則。狐狸法則是什麼?父母應該怎麼運用「狐狸法則」?
  • 擔心孩子依賴性強,長大沒出息?巧用「狐狸法則」娃想不優秀都難
    現在,很多父母都是這樣,一心只想讓孩子專注學習,不想孩子吃一點苦,分一點心,但也讓孩子在過度保護中喪失了獨立生存的能力。要知道,一個人要有出息,首先要是一個能夠獨立生存的人,其次才能在此基礎上追求更高層次的提升。一個連生存能力都沒有的人,又怎麼在殘酷的現實社會中拼搏呢?
  • 世界上最頂級的9大教育法則(父母必讀)
    讓孩子自己體驗懲罰的苦楚,那些過去踏過的坑,才會變成他未來腳下的路。著名的「甘地夫人法則」,源於「印度鐵娘子」英迪拉·甘地夫人的真實故事。她的兒子拉吉夫13歲時,要做一場不小的手術。此時,醫生和甘地夫人商量,為了安撫孩子的情緒,最好騙他說手術不會疼。
  • 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父母運用「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獨立性
    還有自己的內衣,襪子等衣服,也都需要父母來幫忙洗。在家裡凡事兒靠父母也就算了,都上了小學,處處也都要麻煩身邊的同學,因為孩子獨立性很差的問題,被老師找了好多回,騰飛作為家長也非常的頭疼。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同時,不知道各位家長是否了解「狐狸法則」,這個故事主要講的就是小狐狸在長到一定的年齡時就一定要離開自己的父母單獨去生存,這就是遵循了「適者生存」的原則,凡事靠自己的力量在社會上立足才能長久。
  • 孩子越大越叛逆,父母學會善用「魚缸法則」比打罵教育都管用
    提起叛逆,相信不少父母腦中立刻浮現了「怎麼打罵,孩子都不聽管教」的場景。想要孩子早點完成作業,拖拖拉拉到睡覺前才寫完,稍微說兩句就跟家長對著幹,越管越叛逆。青春叛逆期是最令家長頭疼的,父母越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偏偏要嘗試個遍。甚至有的孩子會不學無術,在管教上最讓家長感到無助。
  • 孩子犯錯,父母該如何教育?善用「自然法則」,孩子成長更優秀
    文丨熊爸(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教育之路不容易,很多家長都表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都有一種打敗仗的失落感。越是希望孩子懂事,孩子越是調皮搗蛋,一直以來不知道用多少的生氣和憤怒,才換來孩子一時半會的聽話。
  • 父母的溺愛會讓孩子成為「巨嬰」,後果不堪設想,那該怎麼做?
    小編最近看了一部動畫小短片《巨嬰》。很挖苦,很壓抑,但也很現實。可是現在社會廣泛存在「巨嬰」,這不只苦了孩子,還坑了父母。什麼是「巨嬰"?就是有了成年人的年齡和身體,但心智還停留在嬰兒階段,出現「幼態繼續」狀。就像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的:「有些我國人的心理年齡,沒有超越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 家長了解「狐狸法則」,做到「三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現在仍舊有許多家長都在做著和林女士相同的事情,這些家長都認為孩子就一定要照顧著,總覺得只有孩子在自己的身邊,他們才可以更好的成長。可是家長有沒有想過,孩子離開了父母的懷抱,或許他們可以飛得更高呢?了解狐狸法則,幫助家長教育更獨立的孩子。
  • 孩子越大越叛逆,父母學會善用「魚缸法則」比打罵教育都管用
    提起叛逆,相信不少父母腦中立刻浮現了「怎麼打罵,孩子都不聽管教」的場景。想要孩子早點完成作業,拖拖拉拉到睡覺前才寫完,稍微說兩句就跟家長對著幹,越管越叛逆。青春叛逆期是最令家長頭疼的,父母越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偏偏要嘗試個遍。甚至有的孩子會不學無術,在管教上最讓家長感到無助。
  • 父母是如何把孩子培養成「巨嬰」的
    該言論引發網友熱議,並認為,父母對成年人的過分溺愛,造成了成年人形成「巨嬰」的心理。在我們的生活中,「巨嬰」一詞也很常見,是人們用來形容成年人過分依賴父母,或者父母過渡溺愛孩子,儘管孩子已經是成人,還把他們當成孩子一樣的對待。那麼,父母是怎麼樣一步步把孩子培養成巨嬰的呢?
  • 如何讓孩子更加獨立?狐狸法則了解一下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過度」關心孩子的家長,他們幫孩子穿鞋、替孩子收拾玩具。家長熱心往往辦了壞事。因為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沒法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什麼是狐狸法則?一個寒冬,狐狸富來普和萊拉相愛了,生了5隻小狐狸。一次覓食時,萊拉不幸被夾子打中而死去,富來普擔負起撫養孩子的重任。他沒有像母雞孵小雞那樣把孩子們保護在身下,而是讓他們自己出去獨立生活。
  • 如何避免讓孩子成為「巨嬰」
    大家好,我是丹丹老師,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視頻,美國一個3歲孩子為了為媽媽準備晚餐,事無巨細,購買食材、摘花、準備桌椅微波爐加熱、倒飲料等等,整個過程中,孩子小小的身高與稚嫩的行為,甚至是可愛的表情,與他在做事情時表現出來的專注、自信、和獨立呈現巨大的反差,讓我們這些做母親的特別感動。為什麼要說這個話題呢?
  • 怕孩子跌倒、受傷?適當放手才是最好的選擇,狐狸法則請了解一下
    慢慢地孩子可能會用消極的方式來順應父母提出的要求,或者是不與父母交談,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內向,以至於和父母越來越疏遠。他們會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如果父母過度幹涉孩子的生活,那麼孩子可能會產生不滿的情緒。 4.孩子壓力大,沒有自己的空間和想法隨著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這個社會對孩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他們要學很多課程,不免會感到壓力重大。父母為了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便對孩子的生活安排的「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