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讓孩子成為「巨嬰」

2020-11-05 考前考後

大家好,我是丹丹老師,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視頻,美國一個3歲孩子為了為媽媽準備晚餐,事無巨細,購買食材、摘花、準備桌椅微波爐加熱、倒飲料等等,整個過程中,孩子小小的身高與稚嫩的行為,甚至是可愛的表情,與他在做事情時表現出來的專注、自信、和獨立呈現巨大的反差,讓我們這些做母親的特別感動。為什麼要說這個話題呢?不是說我們需要刻意地讓3歲的孩子去做這些家務勞動,但聯想到現在普遍存在的一種「巨嬰」現象,還是想聊聊這方面的話題。


巨嬰,原本是指體形巨大的嬰兒。近年來,人們用「巨嬰」指心理滯留在嬰兒階段的成年人。這類人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規則意識,沒有道德約束,一旦出現超乎自己預期的情況,就會情緒失控,產生過激的非理性行為,使用嬰兒般的方式來抗議,試圖通過哭鬧、喊叫、肢體衝突等極端方法來使他人甚至周圍環境屈服或退讓,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在網絡上指的就是雖已成年,但生活、經濟和人格心智仍然停留在幼兒階段,極不成熟的人。


為什麼有些孩子長大後,會成為「巨嬰」呢?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父母事事代勞,不能放手讓孩子獨立處事,從而讓孩子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人說:「從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是最無知最殘忍的。他們就像老鷹不教小鷹飛翔,卻在成年後不由分說把它推下懸崖。」

為人父母,我們難免擔心孩子還小,不能好好照顧自己,卻忽視了:成長過程中,渴望獨立和自我完善本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和渴求。我有一個朋友,之前很少讓孩子承擔家務、獨立出行,覺得孩子只要把學習成績弄好就行了,其他的事情都由她全部代勞,整理書包、準備第二天孩子的衣服、甚至是鋪床、疊被、倒熱水這樣的小事都安排得妥妥貼貼。後來有一天她重感冒,在家躺了一天實在無法起身照顧孩子時,突然驚訝地發現這個年僅10歲的孩子,不僅能夠自己做到如上的一切,還非常樂意地去幫助媽媽買藥、訂飯、獨立做地鐵上學甚至自己主動定好電話手錶鬧鈴提醒自己起床。其實孩子內心是願意自己做的,而且會很有成就感,只是父母沒有給他機會。


後來這位母親就會主動地「偷懶」,在孩子跟前「主動示弱」,而孩子變得越來越獨立、越自信。

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所說:「這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指向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培養出有獨立能力的孩子?

1、學會聆聽與觀察

在幼兒階段,孩子3-5歲時表現出來對大人很多事情開始模仿和感興趣,比如自己吃飯、學大人拖地等,因為孩子很小會弄髒衣服、損壞東西,但家長一定要多寬容多理解6歲前,父母可以讓孩子學會自理,比如穿衣刷牙洗澡等。上小學後父母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2、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最高級的獨立,是孩子能自己解決問題,這需要父母有意識培養。

當孩子向你提問、向你求助時,不必立即伸出援手,緩一緩,讓孩子自己試著去解決,獨立能力就會慢慢提升。甚至有的時候要像那位母親一樣去「創造偷懶的機會」讓孩子感受挫折。同時不僅讓孩子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態度,更要有「自己責任自己承擔」的勇氣

3、父母的心態很重要,要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做到

轉變沒有父母的照顧和監督,孩子就做不好事情的觀念。

跳出固有的經驗,相信孩子內在成長的力量,給孩子有規則的愛與自由,放手讓孩子去體驗。

希望每一個家庭都能重視孩子的獨立意識的培養,避免讓孩子成為「巨嬰」,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謝謝。

相關焦點

  • 避免孩子長大後成為巨嬰的5大妙招
    巨嬰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其原因是習得性無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個巨嬰,都是累積成的。避免孩子長大後成為巨嬰,必須從娃娃抓起,幫助孩子獲得與自己年齡相應的獨立性。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他們相應的責任也應該越來越大。幫孩子代辦一切很省事,但會讓他們掉入習得性無助的泥沼。舉個例子,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都是餵的,到了8個月左右,孩子就可以學著自己吃了,但難免會灑的到處都是,這時候父母繼續餵是最省事的,有些父母甚至想著等他大點自然就會吃了。
  • 孩子缺少自理能力?5個技巧鍛鍊孩子自理能力,避免成為「巨嬰」
    「巨嬰」這個詞,在醫學上或者之前的時代是代表巨大的新生兒,還有另一個說法叫「巨大兒」。現在「巨嬰」有了另一層意思,代指那些可以自己養活自己的人,還要賴在家裡,這個「啃老族」還是有些許不同的。最起碼「啃老族」的自理能力還是有的,「巨嬰」就不一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 智匯糖:重視心智教育,避免把孩子養成「巨嬰」
    社會中患「巨嬰症」的人比想像中要多,「生活不能自理被大學勸退」、「中年男子向母親要錢不給就打」、「70多歲老母親在街上為兒子找工作」的新聞事件頻繁走進人們的視野,這些不是個例,正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社會現象。如何避免孩子長大後變成巨嬰?正確的心智教育極為重要。
  • 父母的溺愛會讓孩子成為「巨嬰」,後果不堪設想,那該怎麼做?
    小編最近看了一部動畫小短片《巨嬰》。很挖苦,很壓抑,但也很現實。可是現在社會廣泛存在「巨嬰」,這不只苦了孩子,還坑了父母。什麼是「巨嬰"?就是有了成年人的年齡和身體,但心智還停留在嬰兒階段,出現「幼態繼續」狀。就像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的:「有些我國人的心理年齡,沒有超越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 「古今滔滔」成人如何避免情緒失控,瞬間變成巨嬰?
    新聞常曝出一些「巨嬰型人格」的成人,所做所為猶如心智不全的孩子。八達嶺野生虎園裡,一女子和丈夫吵架,賭氣下車「餵虎」。  所謂巨嬰型人格, 就是成人一直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不能接受與自己預期不符的事物。  每個成人都可能瞬間變成哭鬧的巨嬰  對生活中頻繁出現的巨嬰,自媒體常將其標籤化,或者冠以「中國式巨嬰」,或稱其為「溺愛式巨嬰」。
  • 高鐵霸座女「你去死吧」| 如何避免把孩子養成一個「巨嬰」?
    1「巨嬰」一直在往外冒,以至於這個詞一直很火。之前最火的一位巨嬰是誰?,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巨嬰更比巨嬰強。只需要三點,就會讓一個孩子大概率成為巨嬰:父母做太多,孩子不用做;過度溺愛,情感上過度保護;不切實際的稱讚,導致孩子認知錯亂。
  • 高鐵霸座女「你去死吧」|如何避免把孩子養成一個「巨嬰」?
    1「巨嬰」一直在往外冒,以至於這個詞一直很火。之前最火的一位巨嬰是誰?我以為這位高鐵男已經是巨嬰國的極品了,今天又出來一個,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巨嬰更比巨嬰強。這位佔了別人的座,不但完全沒有不好意思,還直接說:你去死吧!
  • 父母是如何把孩子培養成「巨嬰」的
    該言論引發網友熱議,並認為,父母對成年人的過分溺愛,造成了成年人形成「巨嬰」的心理。在我們的生活中,「巨嬰」一詞也很常見,是人們用來形容成年人過分依賴父母,或者父母過渡溺愛孩子,儘管孩子已經是成人,還把他們當成孩子一樣的對待。那麼,父母是怎麼樣一步步把孩子培養成巨嬰的呢?
  •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巨嬰」?《易經》中暗藏的成長密碼
    人小的時候之所以矇昧無知大人還覺得可愛,因為那是生命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狀態,但如果是已經成年了,還一副很傻很天真的樣子,那就不是萌,而是巨嬰。身體長大了,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嬰幼兒階段。不管對於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國家,如何培養好下一代,都是一個重中之重的問題;對於個人而言,自我成長也是每個人必備的生存技能。那麼教育中最大的秘密是什麼呢?我們看看「蒙卦」的主卦辭就知道了。《易經·蒙卦》象曰:「亨。
  • 「高考那天我撕掉了別人的答題卡」,怎樣避免把孩子養成巨嬰?
    柚媽覺得,在這個情緒失控的事件背後,我們真正要看到的,不只是要教會孩子去管理情緒;而是要警惕自己的孩子養成習慣性地把自己的問題遷怒他人的「甩鍋心理」,因為這種心理會讓孩子無法真正地「長大成人」,而是成為一個巨嬰。
  • 巨嬰的危害有多大?
    但「巨嬰」由於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父母適當的回應和教養,這種全能自戀心理不但沒有消失,而是深埋進潛意識,成為一種心理模式,影響著成年後的思維和行為。「巨嬰」的危害有多大?如何避免「巨嬰」的養成?巨嬰的養成,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養育者的原因。
  • 磨合少是越來越多孩子成為「巨嬰」的根本原因
    「溫室」之中成長起來的好就如同「巨嬰」,只要他們的需求少有未被滿足就會「大發雷霆」。「巨嬰普通人家庭,父母覺得我養孩子成年、為孩子買房子、幫孩子帶孫子......我為孩子做了這麼多,孩子就要按照我的意志來生活。如此高強度為另外一個人鋪設成長軌跡無外乎帶來兩種結果,一種結果是孩子完全依賴父母生活,成為不折不扣的「巨嬰」;另一種結果就是等孩子有一定力量之後就會奮起反抗直至脫離父母的控制範圍,如此便會被冠以叛逆或不孝。
  • 曾一出生就獲全球矚目的「14.5斤巨嬰」,現狀如何?令人唏噓
    曾經一出生就獲全球矚目的「14.5斤巨嬰」,現狀如何? 後來這個孩子也就消失在大家的視野中了。這就讓人不禁惋惜,令人唏噓,因為大家都想知道孩子的後續發展。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依舊關注這孩子,現在他因為身材優勢已經成功成為了一名空警。
  • 大學新生,「巨嬰」兩手空空入校園,家長成為保護傘,今年或有變
    大學新生,「巨嬰」兩手空空入校園,家長成為保護傘,今年或有變。每年的大學新生開學,都牽絆著每一位家長的內心。大學新生開學,是新生開學的日子,也是家長開學的日子。歷年的大學新生開學,我們都能夠看到很多比父母還要高大的孩子,卻像「巨嬰」一般,兩手空空走入校園。家長卻成為了「代步人」、「保護傘」。每當看到這些,我們又有何感想?
  • 「你得為我讓路,否則,就該死」——路遇巨嬰,如何自保?
    就是所謂的巨嬰。在那一刻,她和自己的孩子息息相通,完全感受到孩子的傷痛和憤怒,並且用本能的攻擊行為來宣洩憤怒。巨嬰的特點是什麼?一、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近期,有一名安徽女子,稱鳴笛嚇到了自己的孩子,衝上去用雨傘狂抽公交車司機,全不顧滿車人的安危。
  • 「還是個孩子」不是巨嬰的擋箭牌
    最近,有不少關於「孩子」的新聞引人關注:《23樓高空掉下酒瓶,老父親為兒求情:孩子才40歲》《23歲男子扯下電梯指紋鎖高樓拋下,媽媽:他還是孩子》《31歲男子用假駕照被抓,父母:他還是孩子》《長沙一大學生吃完外賣從31樓往外扔,業主找上門,父親說:他還小》《男子酒駕求情:我91年的還是個孩子!交警:我93年的》。
  • 23歲閒賦在家 因2萬將母親打進醫院,「巨嬰」孩子誰碰到誰倒黴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巨嬰心理,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根本不懂得體諒和心疼他人。職場巨嬰剛參加工作的孩子都是職場小白,但是有很多人不到幾年就升職加薪,但是也有一些人卻碌碌無為甚至還面臨裁員的風險。其實,後者多半都是職場上的巨嬰。不少年輕人都覺得初入職場,自己就應該什麼都不懂。鄰居家的小北就是這樣一個人。
  • 國內「最大嬰兒」出生這個數,當「巨嬰」成為現實,後悔可來不及
    也有人說,智商如何要看大腦的發育程度,開發程度高智商就高,開發程度低智商也就是平平無奇了。聽到這個答案的你會覺得有一些無釐頭,超重怎麼會影響孩子的智力呢?這不是無稽之談嗎?,足足有四五歲孩子那麼重。>▼原因四:疾病如果媽媽患有一些慢性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也有可能會使孩子成為巨大兒
  • 秦海璐自曝生下「巨嬰症」兒子,網友吐槽矯情,孩子大就是巨嬰?
    9斤就算巨嬰?孩子大就是巨嬰?不少網友吐槽明星有些矯情,看來大家對巨嬰症還是有很多誤解,其實這和家族遺傳、孕期的營養有很大關係。事實上這並不是說秦海璐在懷孕期間進補太多,而是遺傳性巨嬰症,即便是很節制地控制飲食,孩子的體重依然在猛增。鑑於情況特殊,秦海璐剖腹產生下9斤重的兒子,並且一直對兒子的保護比較好,不像其他明星帶著孩子參加綜藝,而是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和尋常人一樣的童年就好。
  • 33歲「巨嬰男」火了,沉迷穿紙尿褲睡嬰兒床,智商正常卻活成孩子
    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局面出現,一是因為父母溺愛,二是因為男子不願面對自己已經成年的事實,非要活成一個「巨嬰」。雖然說在網上也有過類似的巨嬰被曝出,但是像這種智力毫無問題,只是單純地不願長大的「巨嬰」,還是很少見的。說到底,會有這樣的結果,除了和男子自身的思想有關以外,還和他家裡父母的過度溺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