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丹丹老師,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視頻,美國一個3歲孩子為了為媽媽準備晚餐,事無巨細,購買食材、摘花、準備桌椅微波爐加熱、倒飲料等等,整個過程中,孩子小小的身高與稚嫩的行為,甚至是可愛的表情,與他在做事情時表現出來的專注、自信、和獨立呈現巨大的反差,讓我們這些做母親的特別感動。為什麼要說這個話題呢?不是說我們需要刻意地讓3歲的孩子去做這些家務勞動,但聯想到現在普遍存在的一種「巨嬰」現象,還是想聊聊這方面的話題。
巨嬰,原本是指體形巨大的嬰兒。近年來,人們用「巨嬰」指心理滯留在嬰兒階段的成年人。這類人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規則意識,沒有道德約束,一旦出現超乎自己預期的情況,就會情緒失控,產生過激的非理性行為,使用嬰兒般的方式來抗議,試圖通過哭鬧、喊叫、肢體衝突等極端方法來使他人甚至周圍環境屈服或退讓,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在網絡上指的就是雖已成年,但生活、經濟和人格心智仍然停留在幼兒階段,極不成熟的人。
為什麼有些孩子長大後,會成為「巨嬰」呢?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父母事事代勞,不能放手讓孩子獨立處事,從而讓孩子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人說:「從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是最無知最殘忍的。他們就像老鷹不教小鷹飛翔,卻在成年後不由分說把它推下懸崖。」
為人父母,我們難免擔心孩子還小,不能好好照顧自己,卻忽視了:成長過程中,渴望獨立和自我完善本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和渴求。我有一個朋友,之前很少讓孩子承擔家務、獨立出行,覺得孩子只要把學習成績弄好就行了,其他的事情都由她全部代勞,整理書包、準備第二天孩子的衣服、甚至是鋪床、疊被、倒熱水這樣的小事都安排得妥妥貼貼。後來有一天她重感冒,在家躺了一天實在無法起身照顧孩子時,突然驚訝地發現這個年僅10歲的孩子,不僅能夠自己做到如上的一切,還非常樂意地去幫助媽媽買藥、訂飯、獨立做地鐵上學甚至自己主動定好電話手錶鬧鈴提醒自己起床。其實孩子內心是願意自己做的,而且會很有成就感,只是父母沒有給他機會。
後來這位母親就會主動地「偷懶」,在孩子跟前「主動示弱」,而孩子變得越來越獨立、越自信。
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所說:「這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指向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培養出有獨立能力的孩子?
1、學會聆聽與觀察
在幼兒階段,孩子3-5歲時表現出來對大人很多事情開始模仿和感興趣,比如自己吃飯、學大人拖地等,因為孩子很小會弄髒衣服、損壞東西,但家長一定要多寬容多理解6歲前,父母可以讓孩子學會自理,比如穿衣刷牙洗澡等。上小學後父母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2、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最高級的獨立,是孩子能自己解決問題,這需要父母有意識培養。
當孩子向你提問、向你求助時,不必立即伸出援手,緩一緩,讓孩子自己試著去解決,獨立能力就會慢慢提升。甚至有的時候要像那位母親一樣去「創造偷懶的機會」讓孩子感受挫折。同時不僅讓孩子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態度,更要有「自己責任自己承擔」的勇氣
3、父母的心態很重要,要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做到
轉變沒有父母的照顧和監督,孩子就做不好事情的觀念。
跳出固有的經驗,相信孩子內在成長的力量,給孩子有規則的愛與自由,放手讓孩子去體驗。
希望每一個家庭都能重視孩子的獨立意識的培養,避免讓孩子成為「巨嬰」,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