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不知道家長們會不會有這樣的煩惱。孩子去別人家做客時,孩子什麼都不會,遇到一點小問題,就叫身邊的人幫忙,總是麻煩親戚朋友。
比如說孩子不知道怎麼上廁所,孩子不知道怎麼穿衣服,孩子不知道怎麼梳頭髮,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做家務,在遇到這些情況時,難免要麻煩身邊的人來幫他們一下。
也就說獨立性並不好。年齡尚幼的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大了還是這樣,就是很明顯的問題了。
------引言
隔壁家小紅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小紅有一個女兒,叫小花。小花在幼兒園裡總是要麻煩老師,上廁所、吃飯、穿衣服都要舉手叫老師,無論老師在幹什麼,都會急忙叫老師過來。
實際上幼兒園的老師每天是很忙的,可每一次小花遇到不會的事情都要叫老師,讓老師有些苦惱,於是把小紅叫去談話,小紅這才說明在家自己什麼也不讓孩子幹,因為覺得孩子這也幹不好,那也幹不好。
索性別讓孩子幹,免得自己又要再重新幹一遍,久而久之孩子什麼也不想做,什麼也不會做,一切都由小紅承包了,那麼如何杜絕自己的孩子變成小花這樣的孩子呢?家長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狐狸法則」。
在狐狸的生存環境中,一旦到達到一定年齡就會被父母驅逐出門,俗話說得好,落後就要挨打,此時如果狐狸不學會自己獨立生活,就只有接受生態系統的淘汰。
在狐狸的世界中,這樣的法則是殘酷的,但卻可以讓每一隻活下來的狐狸都是獨立的。
在我們的世界中是一樣,當小孩跌倒時,有的父母選擇立馬抱起來,而有的父母只是鼓勵地看著他們,最後讓孩子獨立地站起來。
林肯的父母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在林肯小時候摔倒時,他的父母只是鼓勵地看著他,希望他能自己站起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是獨立的,在將來的人生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會更大。(當然,要注意孩子年齡和尺度,比如孩子2歲前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這時候並不適合一刀切,無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1. 孩子情緒不穩定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哭哭鬧鬧是難免的,但總有一些孩子面對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只知道哭,不知道努力,這樣的孩子情緒常常是不穩定的。
因為在世界上得不到的東西有很多,也許是壁櫥裡的那個玩具,也許是教室裡的某個排名,也許是人生中某一個自己想要達成的小目標。
每次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只知道向父母哭鬧,向周圍人發洩自己的訴求,這樣的孩子情緒常常不穩定,這就是孩子不夠獨立性的表現之一。
2.動手能力差
歌德曾經說過,光有願望是不夠的,還要有行動。
對於孩子而言,動手能力差無疑是致命的缺點,家長們在家常常不讓孩子動手,一切都由自己來包攬,讓孩子養成了只知道使喚,不知道動手的壞習慣。
那麼,孩子在不在家的時候也習慣於不去做,而是讓身邊人來幫忙,漸漸養成了動手能力差的缺點,這也是孩子不夠獨立的表現之一。
3.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弱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要面對非常多的新環境,比如說上幼兒園的第一天或者是上小學的第一天,但家長們常常會擔心孩子不能夠適應新環境,想讓孩子更加舒適、省心,常常會提前去為孩子鋪路,解決孩子會遇到的那些困難,為孩子們披荊斬棘。
此時,家長以為自己是幫助孩子,但實際上是減少了孩子在未來的挑戰機會,減少了孩子的好奇心。
1. 父母對孩子成長幹涉過多
孩子終究是要長大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倘若父母對孩子的空間幹涉過多,不適當調整自己的心態,會讓孩子的獨立性減少,這樣的行為在成長過程中不利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
2. 家長對孩子的溺愛
有的家庭裡不僅有父母,還有爺爺奶奶,在眾多家庭成員的家庭中,常常會對孩子養成溺愛的習慣,讓孩子在家幾乎不用幹家務活,對孩子寵愛有加,這樣的孩子獨立性也是大打折扣的。
3. 孩子對父母產生了依賴的心理
在父母對孩子日漸一日的幫助中,孩子也會逐漸對父母產生依賴的心理,那麼這樣的心理是不利於孩子日後獨立性的培養的。
1. 給孩子適度的關愛
可以看到,在上面孩子不夠獨立的原因當中,許多都是因為家長給孩子過度的關愛。那麼,在家長實踐「狐狸法則」的過程中,不妨給孩子適度的關愛,把握好給孩子關愛的度,讓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愛中,同時獨立成長。
2. 讓孩子自由成長
家長要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保持自由的性格,讓孩子能夠自由地成長,發掘自己自身的潛能,去追求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讓孩子在快樂中獨立成長。
3. 儘量讓孩子放手去做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要學會儘量讓孩子放手去做,在能控制的範圍內,不觸碰法律法規的情況下,應該讓孩子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讓孩子日漸獨立。
獨立對於孩子而言是一種重要而關鍵的品質,獨立的孩子在將來的成長過程中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更容易擁有光明的未來,所以希望家長們都能學會「狐狸法則」,讓孩子養成日漸獨立的好習慣!(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