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無論做什麼都需要我們大人幫忙?那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父母怎樣做,孩子才能學會獨立呢?生活自理能力對孩子來說並不簡單,該如何幫助孩子呢?妮妮告訴你!
生活自理能力也就是在生活中照顧自己的能力。
孩子從零歲開始慢慢發展身體及心理各方面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可以看作是各方面能力成功整合後的產物。通常在孩子六歲的時候會趨近成熟,能獨立完成基本生活自理活動。
一、餵食
一歲多的時候父母就可以開始讓孩子練習自己用餐具吃飯了,但是要注意食材的大小以及餐具的軟硬度。
兩歲以前孩子用手拿食物是很正常的。其實對一個一歲多的孩子來說使用湯匙吃飯,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一歲半後可以開始使用叉子,若要學習使用筷子,就需要更熟練的精細動作,因此要到孩子四歲之後才能學習得更好。
孩子喝水也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有些媽媽會使用學習杯或用吸管給寶寶做嘗試,不過妮妮覺得,如果要給寶寶做嘗試,首先要了解我們想讓寶寶學習這件事情的目的,是用杯子喝水還是單純喝水,畢竟用杯子喝水與使用學習杯或吸管,能力上是不同的,一般來說一歲半的孩子就能用雙手拿起杯子喝水,兩歲的孩子就能用單手拿杯子喝水,不會灑出來,這部分的能力受孩子的感覺動作發展影響。
二、穿衣、清潔
孩子在一歲前到兩歲的時候就能自己用腳摩擦或用手拉扯,脫掉襪子。兩歲就可以開始練習穿襪子及鞋子,但是這個時候父母不要讓孩子穿太難的鞋子做練習。
對於兩歲的孩子來說,已經可以做到自己脫褲子,但穿上褲子還是需父母幫忙。孩子在學穿褲子時剛開始需要坐著穿,要到三歲半之後才能慢慢的站著穿褲子。三歲孩子開始發展穿T恤,之後才能較流暢的脫T恤。至於孩子要自己扣鈕扣大概需要等到三歲之後。
現在牙科醫生的建議是父母應該協助孩子刷牙到小學,刷完牙後,孩子要到兩歲之後才會把漱口的水吐出來。而洗手的部分,一歲就能配合爸媽洗手,兩歲會自己轉開水龍頭,三歲之後才有能力把手洗乾淨。
三、如廁
通常一歲半的孩子就會對大小便開始有感覺了,孩子感覺到尿布溼了、髒了自己會去拉扯,妮妮家的大寶就是兩三歲的時候開始戒尿布的,大家開始幫助寶寶戒尿布的時候,可以先觀察孩子的尿布是否能維持一段時間不溼,再開始進行戒尿布。這個時期重要的是讓孩子喜歡戒尿布,父母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尿溼褲子,而去指責孩子。
三歲之後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嘗試練習自己擦大便,不過父母還是要檢查有沒有擦乾淨,孩子大約要五歲半以後才能夠穩定完成這項任務。
通常四歲就可以戒掉半夜包尿布,四歲之後尿床的現象會大幅度減少。
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很高,會讓孩子有很強的獨立性、會很有自信,情緒也會更穩定。
有研究顯示,孩子從小就學會自己獨立,對未來的工作會更有責任心及動機,對自我的肯定也會較高。相對來說,生活自理能力極度缺乏的孩子,會對自己比較沒有自信,覺得自己無能,需要別人幫忙才能做到,即使有能力卻會因為害怕挑戰而不敢嘗試,遇到新的活動,會沒有動機去做,因為他不覺得自己可以做到,會需要別人的協助。
如果從小不訓練孩子的獨立性,會造成父母覺得孩子太過依賴人,這其實與父母的態度也有關,即使孩子已經四、五歲了,要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還是把孩子當成剛出生的小寶寶在對待,那孩子就會用小寶寶的方式回應,所以孩子容易發脾氣,或者什麼都會要求父母做。
許多父母在孩子五、六歲之後,可能會覺得孩子夠大就不再幫他,邊指責他不獨立邊幫孩子把事情自己完成,這樣一來的話,父母態度突然的轉變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很錯愕而產生情緒,影響親子關係。畢竟孩子只是可能具備生活自理的能力,我們可以從中幫助孩子教孩子怎麼去完成,但是因為過去父母直接做好了,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做到。
外在原因
有些家庭的父母作息步調比較緊湊,早上趕著出門,回到家趕著吃飯、洗澡、上床睡覺,在這樣的緊湊的生活步調下,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去嘗試或是練習,因為早上趕著出門,所以如果讓孩子自己穿衣的話就會比較慢,因此父母為求方便、快速,會幫孩子穿好衣服,只是爸媽幫助越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會越差。
內在原因
首先要先清楚孩子的生理及生理發展,他的動作、認知、語言表達、情緒等基礎能力到哪裡?
畢竟每個自理階段的表現都和孩子的基礎能力有關,孩子是否能表達自己想要自己穿,以及對身體動作的熟練程度,其實只要多給孩子機會學習,並讓孩子在過程中覺得自己很棒,孩子就會更勇於學習生活自理能力。
想讓孩子建立生活的自理能力,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能力是否能達到,當然孩子的意願也很重要,孩子有意願想做什麼,父母可以儘量讓他去做,無論是穿衣、吃飯,只要有機會隨時都能練習。
想讓孩子練習生活自理能力,爸媽要先有以下的觀念:
1.了解孩子發展能力
父母要確認孩子的能力到了什麼程度,像是動作、認知、語言表達、情緒,不需要跟別人比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發展能力的進度,即使某項較弱,也可以先學習其它能力。
2.事前準備很重要
從家庭的環境、生活的作息到父母的態度都要先準備好,以自己吃飯為例,如果想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首先要先確認現在的生活作息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練習,不一定要每餐都執行,剛開始的時候父母可以先選擇周末的用餐時間,不要因為時間的壓力產生親子之間的摩擦。
有些孩子因為過度挑食,或對吃飯沒有心思,這時候也可以先從點心的時間進行練習,不要影響孩子均衡飲食的攝取。
餐具的選擇也很重要,剛開始父母可以挑碗壁較高同時底部有防滑的餐碗讓孩子練習,碗底最好不要太平,這樣孩子會比較容易把食物挖起來,還有食物也要挑選方便的湯匙挖起來。
父母做好事前的準備,再去讓孩子自己嘗試,這樣就能讓孩子有成功的經驗,孩子生活自理的獨立性除了幫助孩子自我肯定,更能讓父母輕鬆自在,一舉兩得。
3.確定學習目標
如果目標是孩子自己吃飯,那讓孩子拿湯匙自己吃,孩子自己吃,會比父母教孩子用正確的姿勢拿湯匙吃飯更重要,因為孩子自己抓握湯匙的方式取決於他自己的發育狀況,即使姿勢不正確還是要稱讚他,願意自己拿湯匙,讓他更喜歡自己吃飯,強迫孩子用超過自己能力的抓握方式使用湯匙,很可能讓孩子挫折而拒絕自己吃飯。
4.不求一步到位
孩子在發展生活自理的能力時不要想一次到位,因為每一項自我活動都是由多個步驟組成。妮妮建議父母可以拆解想要教孩子的自理活動並示範,多提供給孩子逐步練習的機會,讓孩子從每次的小成功中累積,最終能達到自我獨立。
5.適時稱讚
當孩子開始嘗試時,父母請多稱讚孩子。
因為動機很重要,只要孩子願意去做,就值得讚美,(並不是讚美結果,而是行為。)
6.懂得折衷
例如幫孩子練習穿脫褲子的時候,父母就可以拆解動作,像是早上我幫他穿褲子,晚上他自己脫褲子,或是利用假日比較寬裕的時間,增加讓孩子練習的機會,不要為了方便、快速而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
7.父母的反應會影響孩子
父母的情緒反應會影響孩子,像是讓孩子自己吃飯,但卻飯掉滿地,造成父母的緊張焦慮,急忙趕著幫孩子,就可能會造成孩子覺得自己無能,甚至影響親子關係。建議孩子練習時,爸媽要多些耐心。
8.建立明確的原則
爸媽要有原則,說到就要做到,讓孩子知道是來真的,不要打破原則或做半套。
首先要先挑選適合孩子的餐盤以及食物的質地,孩子在剛開始練習的時候,可能拿湯匙姿勢會不正確,這個時候父母先不用急著矯正,如果家中有長輩覺得餵孩子吃飯比較方便,這時就可以折衷,父母可以先讓寶寶自己吃幾口,等他不想吃了,再讓長輩喂。
另外環境很重要,要是有電視或者手機,就會讓孩子分心,可能就不會專心自己吃飯。
學習如廁,對孩子來說是個大挑戰,從家庭的環境到父母的態度都很重要,妮妮建議可以先做事前的準備,從預告開始,在日曆上圈日期,讓孩子知道哪一天要練習坐馬桶,並買適合孩子的小馬桶,平時多讓孩子看用馬桶上廁所的動畫影片,並配合上廁所主題相關的繪本、兒歌,讓孩子覺得做這件事是很有趣的,是件很棒的事,自己願意去做。在練習的過程中要適時的給孩子稱讚,例如:寶寶很棒!自己願意去坐小馬桶,如果孩子做得很好,父母可以再進一步稱讚。
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生理及心理髮育,並且對孩子要有理解心,當孩子主動穿衣卻做不好,甚至開始發脾氣,妮妮建議父母可以先幫孩子標示情緒,並幫助孩子說出想表達的意思:你很生氣,因為衣服穿不好,對不對?
等孩子穩定後,可以再稱讚他:不過你好棒!會願意自己穿衣服,那你現在卡住了,我幫你好不好?讓孩子有選擇,而不是直接剝奪他練習的機會。
孩子在學習新的生活能力時,容易遇到挫折,因此父母要適時的給予稱讚以及獎勵,這有助於孩子提高練習的動機,其實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並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給予獎勵,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很棒的獎勵就是可以是聽父母講故事或者是到公園逛逛,即使父母和自己拍手或者是公開讚美的方式,也會讓他受到鼓舞。
我們主要獎勵的是孩子「他願意去做」的動機,而不是因為行為表現的很好才獎勵,畢竟行為可以透過練習進步,但孩子願意練習的心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