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媽媽要帶3歲的小毛出去走走,以往的這種時候,小毛迫不及待地要出門,媽媽叫他自己穿鞋子襪子,他絕對不會拖拖拉拉,這次可不一樣。
小毛:「媽媽,幫我穿鞋子。」
媽媽:「寶寶自己穿鞋子,媽媽也要穿媽媽的鞋子。」
小毛:「我要媽媽幫我穿鞋子。」
媽媽穿好鞋子,打開防盜門,站在門口。媽媽說:「媽媽在這裡等寶寶。」
小毛:「我要媽媽幫我穿鞋子。」
媽媽假裝沒聽見,不回應小毛,小毛一直在不停地重複「我要媽媽幫我穿鞋子」。
過了一會,小毛的聲音開始帶有哭腔,眼淚也吧嗒吧嗒地像斷了線的珠子往下滴。
媽媽走過來,說:「那這樣吧,媽媽幫忙你穿一邊,給你做個示範,然後另一邊寶寶自己穿。」
小毛身體一動不動,只動動嘴皮子「我要媽媽幫我穿鞋子。」
媽媽不再說勸小毛自己穿鞋子的話了,她沒有生氣也沒有幫小毛穿鞋子,而是溫柔地抱起小毛往客廳走。媽媽說:「等寶寶自己學會穿鞋子了,我們再出門也不遲。」
出門心切的小毛哭得更厲害了,泣不成聲地說:「媽媽,我現在就要出門。」
媽媽:「哦,那寶寶不會自己穿鞋子,所以我們還是不要出門了吧。」
小毛:「媽媽,我要穿鞋子出門。」
媽媽:「寶寶是要自己穿鞋子嗎?」
小毛:「是」
媽媽把小毛抱回原來他坐著鬧彆扭的地方,然後他自己 乖乖穿上鞋子。
小毛明明2歲開始就會穿鞋子了,忽然自己不想穿,不想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現在類似小毛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是很多3歲左右孩子共同的典型表現。他們想要依賴父母、老師,依賴任何可以依賴的人。如果這種時候,家長或者老師順了孩子的意,下次孩子就會變本加厲。依賴心一旦得逞,孩子就永無獨立的意識。
類似的情況還有:
「老師,你能幫我穿下衣服嗎?」
「老師,我鞋子提不上來!」
「媽媽,你餵我吃飯吧!」
遇到這種情況,大人首先要把持好自己的界限,堅決不要輕易去幫忙孩子;相反,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意識、自信心、責任感和能力感的好機會。
一.對幼兒不合理的行為有求必應會產生怎樣嚴重的後果?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習慣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總是比同齡的孩子差,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不自信、沒有責任心、沒有能力感,無法處理和解決與年齡相仿的問題。
「慣子如殺子」。絕大部分父母都是很愛很愛自己的子女的,但是光有愛還遠遠不夠,嬌慣的愛猶如慢性毒藥,腐蝕孩子的成長。
1.孩子不能適應幼兒園生活,被幼兒園勸退
慣孩子的危害,不用等到孩子長大成人走向社會,在幼兒園就已經表現出來。
貝貝是一個4歲的男孩,已經連續被3家幼兒園勸退。
貝貝個子長得高大,可是幾乎無法生活自理。在幼兒園,其它小朋友自己吃飯,他要老師餵飯;其它小朋友自己上廁所,他不會上廁所也就罷了,還大小便拉在褲子上,一天要麻煩老師換好幾條褲子。
貝貝性格蠻橫,和幼兒園小朋友無法相處,總愛打架,一言不合就打人,打不過便滾地板哭鬧。
第一家幼兒園上了一個學期,被老師婉拒。
第二家幼兒園上了一個星期,被老師勸退。
第三家幼兒園,面試這一環節就被拒收了。
貝貝媽也擔心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特意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
一番測評下來,發現四歲多的貝貝智力發育大大遲緩,不管是精細動作、語言、認知,還是社交能力發展,都達不到指標,甚至還達不到三歲孩子的標準。
經過醫生對貝貝媽的細緻詢問,最後得出結論:貝貝各方面發育遲緩,問題的根本在於,家人太過嬌慣貝貝,事事包辦,貝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想要什麼還未表達,家人就早早滿足。看起來是受盡寵愛,其實是被家長剝奪了動手和思考機會,失去學習能力。
一直把貝貝當成心頭肉來愛的媽媽,萬萬沒想到,她的過分寵愛,竟變成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西寧某私立幼兒園,曾發布「勸退七條」信息。有一條是這樣的:「幼兒園是培養孩子行為習慣,綜合能力的集體生活場所,孩子需要在幼兒園集體環境中逐漸成長。如果家長只是一味要求我們的老師無微不至地各項生活照顧,對不起,我們不是保姆,請您離開!」
信息一出,引來各方爭論,有家長反對,有家長支持。
不可否認的是,生活無法自理的孩子真的會像貝貝一樣,被幼兒園勸退。
明星馬雅舒的女兒米雅也不例外。
馬雅舒非常嬌慣米雅,為了避免孩子磕碰,她甚至把客廳所有的家具都搬走,一家人像野餐一樣,坐在地上吃飯。
她也承認自己太過嬌慣女兒:「我總是一直把她捧在手心裡,基本上只要她喊媽咪,我就會給她回應。」
在媽媽的嬌慣下,三歲多的米雅,不會穿脫褲子,無法自己上廁所,被老師委婉「勸退」,如果兩個星期內再不解決米雅上廁所的問題,就要面臨退學。
馬雅舒試圖訓練女兒穿脫褲子,但只要米雅撒嬌拒絕,她總是妥協,無奈幫女兒穿上褲子。
她和外籍丈夫羅伯特早有育兒分歧,更因為米雅如廁的事情發生激烈爭吵,爸爸堅持「放手,讓孩子獨立」,媽媽卻總是不忍心,想讓孩子慢慢來。
關於女兒的問題,羅伯特理解透徹:「米雅拒絕自己做所有的事,其實是我太太一直把孩子當成嬰兒照顧。她需要獨立,這是我和媽媽的責任,我們應該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國家教育部制定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3-4歲的孩子,能使用勺或筷自行用餐;能自主如廁;在幫助下能穿脫衣服或鞋襪;能將圖書和玩具放回原處。
慣著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但無法讓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更會讓孩子失去動腦動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造成孩子懶惰及依賴個性,責任感缺失。
2.習慣包辦的父母,養不出自信的孩子
珍珍帶自己3歲的兒子寶寶去上繪畫體驗課,一起上課的還有另外三個小朋友。其中有一個4歲的小女孩淼淼,她讓珍珍印象深刻。
在繪畫課上,老師給每一位小朋友紙張和筆,然後老師畫一個圓圈做示範,讓小朋友們也跟著畫起來。淼淼表現得非常不自信,她的自卑簡直讓人看了心痛。老師示範好一個動作之後,除了淼淼,其它三位小朋友都自己在紙上畫起來,只有淼淼,每次都不敢下筆,一直跟老師說:「老師,你教我 。」「老師,我不會。」
按照常理來說,一個4歲左右的孩子應該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對於任何可以抓在手上的東西,都要自己試一試才對,像淼淼這樣拿著畫筆無從下手的寶寶,還真的挺少見。
你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場景:在家裡,淼淼想要嘗試自己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總有個聲音提醒她說:「寶寶,不要那樣做,那樣做不對,讓我來幫忙你做……」淼淼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漸漸的也就不想自己動手了。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先問一下大人:「這個我不會,過來幫我」,而她總是在思維偷懶的過程中得到大人的幫助,養成依賴和自己不會思考的習慣。
教育家蒙特梭利說:一旦孩子內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會充滿衝突。而隨之出現的膽怯、退縮等不良個性,則會與孩子形影不離。與之相反的是自信,自信使孩子能掌握或駕馭自己的行為。
日本的7歲小男孩石田,感動了無數人。小男孩留著一頭烏黑的長髮,他說:「想把頭髮送給生病的人」。
一開始,爸爸十分反對。
被人家說成「小姑娘」,我還要跟人家解釋「其實這是一個男孩子」。
在小男孩的堅持下,爸爸認可來了孩子的行為:
他為了捐頭髮,才一直努力的。
而石田作為一個「特別的男孩」,在學校受盡嘲笑:
大家嘲笑我是個女孩子,還經常被捉弄。
三年之後,小男孩的頭髮已經變得很長,他剪下了一頭長髮,送給因患癌症脫髮的病人。
所有人都為小男孩的愛心鼓掌,而我看到了小男孩內心強大的自信和堅持。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有自我的想法,面對非議卻仍能堅守內心,是一種難以想像的強大自信。
自信心是一種能力,它從孩子的獨立思考中來,也從孩子一步步踐行思考中得到。
很難相信,一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事事被包辦的孩子,會成為一個擁有自信的人。
信心的形成沒有捷徑。它註定是在孩子用行為克服周圍一個個挫折之後,在他的努力得到肯定之後,在他的思考一次次得到驗證之後,在他的表達一次次得到傾聽之後,他更會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更好。
3.包辦的愛,是培養沒有責任心的巨嬰的沃土
如果從來沒有讓孩子盡過責任,責任感從何而來?
巨嬰沒有愛心,沒有愛心的人是沒有責任感的,一心只想著自己,從來不考慮別人。
上海街頭曾有這麼一個巨嬰,向母親要錢不成後,竟然在大街上毆打母親,在視頻中他不斷拖拽、絆摔媽媽瘦弱的身體,還拿衣服用力抽打她的頭部。
父母含辛茹苦付出幾十年,卻養出了一個冷漠自私的孩子,不僅沒有感恩之心、自立之能,還瘋狂榨取父母的血汗。
而那些從小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媽媽的事情我來做」的孩子,他們長成什麼模樣呢?
《爸爸去哪兒》中,安吉在照顧弟弟那一集中的表現圈粉無數,懂事的安吉餵弟弟吃飯,給弟弟穿鞋,種種細節表現出小小男子漢的擔當。
後來採訪媽媽胡可時,她提到自己常常向孩子撒嬌,尋求孩子的關心和幫助。
正是這一點,讓安吉有照顧別人、成為「小大人」得到歷練的機會,通過這樣的過程增強了責任感,而不是永遠充當著被保護的角色。
不要總覺得孩子還小,就為他們包辦一切。其實父母放手後,孩子的成長超乎你的想像。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讓孩子有「長大的感覺」,慢慢的擴大到幫助爸爸媽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有一部動畫短片叫《巨嬰》。在動畫裡,成年的兒子心安理得的享受媽媽的照顧,一邊打遊戲一邊讓媽媽伺候他穿衣、剃鬚、餵飯,想要什麼東西就向媽媽伸手。
最終,年邁貧窮的媽媽再也沒法滿足兒子的要求,只能掏出自己的腎臟換錢,來平息兒子的怒火。
而媽媽的犧牲也無法換來兒子的長壽快樂。沒有自理能力的巨嬰,離開父母只有死路一條,他乾脆鑽進媽媽的肚子裡又一次當起了嬰兒。
動畫看似荒謬,但是現實生活中這樣生活無法自理的成人並不少見。
二.3個技巧,教孩子學會自理
嬰兒來到這個大千世界,往往會由於自身的弱小而感到束手無策,但是他們仍舊要有勇氣進行各種嘗試,學習各種方法,使自己能夠融入世界之中。
為人父母,我們只要堅信不管現在我們的孩子他有多弱小,總有一天他會成為立足世界的強者。父母要付出全部的愛和精力幫助他努力融入這個世界,學習他不懂的東西。為此,父母做到以下3點,孩子的自理能力會強大到超乎想像。
1.走出年齡誤區,樹立幼兒的自信心
「什麼年齡段做什麼事情」,這個觀念害慘了多少人?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只有在某一個年齡段,才可以做某一種事情。這種觀點已經被證實是錯誤的,早在19世紀天才之父老卡爾已經用自己對兒子啟蒙教育的實踐證明了2歲的孩子也可以很好的幫忙父母分擔家務。
19世紀德國天才卡爾2歲的時候就自己主動地幫助他母親收拾桌子,來他家做客的朋友每當看到卡爾手中拿起一個盤子時,他們常常會提醒他說:「注意,卡爾,小心將盤子弄碎了。」在這種情況下,卡爾父親就會對好心的朋友說:「不要緊,卡爾自己會將它們放好的。」
在教育卡爾的過程中,卡爾父親一直看重的是在卡爾幼小的心靈中樹立起他的自信心。
好心的客人並不知道,如果不允許卡爾去碰那些盤子,或許家裡會永遠保住那個盤子,但「不允許」一出口就會在他的信心上留下一個陰影,很有可能推遲他某種能力的發展。
回想我們自己的生活,或者身邊朋友親人的生活,有多少人在育兒過程中有意無意犯了「好心人」的行為。
日本家長就堅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連皇室的小公主上幼兒園都是自己拿書包,下雨天也不例外。
日本幼兒園裡的場景也讓很多中國父母大吃一驚。
孩子們不但能自己洗澡、洗菜、鋪床、擦地,還能幫忙搬運餐具和打飯。老師只在一旁觀看和指導,孩子們才是這裡的主人!
還記得《爸爸去哪兒》裡的多多嗎?
在節目中黃磊一直引導多多「自己解決問題」,讓她從小就樹立了獨立自理的意識。
當看到8歲的多多翻譯並出版了託爾金的英文童書時,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
獨立自信的孩子就像一顆充滿生命力的種子,雖只有米粒大小,也能衝破深厚的土壤,成長為參天大樹。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不會讓孩子待在溫室裡嬌養枯萎,而是讓孩子在風雨的磋磨下,自己努力生長出茂盛的根葉。
及早給予孩子獨立自理的能力,才是父母最負責任的養育。
2.對於孩子自己動手做的事情,父母適當協助孩子
孩子學習一項生活技能,是從0到1的質變過程,對於大人來說,是很簡單的事情,可是對於一個幼兒來說可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來學習。需要父母不停地做示範,幼兒才能模仿和學會。因此,在幼兒想動手自己做事的時候,父母要給予適當的協助,不要讓讓孩子總是感受到失敗的絕望。
2到3歲:生活基本自理這是孩子學習基本生活技能的開始,應該能夠做到以下6件事情。1、能幫忙收拾自己的玩具2、在家長協助下,可以自己穿衣服3、脫下衣服後,會把衣服扔進洗衣筐或洗衣機裡4、吃完飯後能把自己的餐盤清乾淨、把它拿走5、能幫忙擺放餐具6、在家長幫助下,可以自己刷牙、洗臉
拿穿衣服來說。如果是冬天,父母可以先給孩子套上毛衣,然後讓孩子自己穿,這樣既節省時間又避免孩子著涼。如果是生病的幼兒,身體比較虛弱,需要大人較多幫助,不應強調讓他自己來。
同時,對孩子不會做的事父母要邊示範邊講,以便孩子模仿。較難的動作如繫鞋帶,需要多次示範,包括在玩遊戲中示範,並讓孩子多次練習。
樂樂在幼兒園裡算是一個自理能力很強的孩子。樂樂媽媽說,當樂樂2歲開始嘗試即穿衣服時,他經常把衣服穿反。樂樂爸媽從來沒有因此嘲笑或責罵樂樂,而是耐心地教他,因為他們認為不應該讓樂樂覺得自己無能。
爸爸媽媽還鼓勵樂樂自己收拾房間,就算收拾得很不整潔,媽媽也會誇他。幼兒收拾房間是否整潔並不重要,對於幼兒來說,他們做了,這就夠了。
無獨有偶,一位住在美國的中國寶媽分享了這樣一件事:她到幼兒園接孩子時,看到同班小朋友Mike的褲子前後穿反了,褲子上的卡通圖案都被穿在了後面。但令她意外的是,Mike媽媽只是對Mike說:「你雖然穿反了褲子,但是你學會了自己換褲子,這很棒!我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一定會記住有圖案的要穿在前面!」接著她又問:「你現在想自己試著再穿一次,還是需要我幫忙?」「媽媽,我想讓你幫我穿好。」這時,Mike媽媽才動手幫他穿好了褲子。
只有在這樣的動手實踐中不斷探索和鍛鍊,幼兒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一位媽媽讓11歲失明女兒「獨自」上學的新聞感動了無數人。
368米的上學路,女兒要用導盲棒試探上千次,花15分鐘才能走完普通人5分鐘就能搞定的路。
其實,媽媽每天都跟在女兒身後全程保護,卻不讓女兒知道,在女兒迷路、轉不出來時,媽媽也「狠心」地從沒幫過她。
媽媽說,女兒總會有離開她的那一天,她希望用默默守護的方式,讓女兒學會獨立、堅強和自信,能夠自己克服一切。
與其因為擔心安全就剝奪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不如在一旁默默守護、教孩子習得抵禦風霜的能力。
這份深沉的愛,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3.敢於犯錯,是一個孩子成長中珍貴的行為,需要父母指導而非指責
一個年輕人問一個得道的老者:「智慧哪裡來?」智者說:「精確的判斷力。」年輕人又問:「精確的判斷力哪裡來?」智者說:「經驗。」年輕人再問:「經驗哪裡來?」智者說:「一次次的錯誤。」
對於孩子的進步,有時看他做得對時對他微笑、點頭、拍拍手,表示讚賞,這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鼓勵。
如果孩子犯錯或者做了一件失敗的事,父母不應當用語言和行動來指責孩子的失敗。父母要知道,孩子做了一件不成功的事,並不表示孩子本身缺乏能力,這說明他還缺乏經驗和技巧,需要父母耐心去指導。
敢於犯錯和能積極改正錯誤是同樣珍貴的行為,父母應正視孩子們敢於犯錯和敢於失敗的行為,因為兒童和成年人一樣有能力去犯錯和改正錯誤。
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認識到這樣,才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自信心和獨立能力。父母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總是儘量鼓勵他去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當他碰到問題時,父母讓幼兒儘量自己想辦法去解決。
成功人士馬雲,他從小就不斷的犯錯,小時候愛打架,打了無數次的架,沒有一次為自己全是為了朋友,打得縫過13針,挨過處分,被迫轉學,他沒有上過一流的大學,而且連小學、中學都是三四流的。在杭州賠本了,又到北京來。看看不知犯了多少錯誤,但最終成功了。
一對美國父母看著孩子正在錯誤百出地做遊戲,卻坦然地作壁上觀。有人問:「你們為什麼不指點一下孩子?」他們說:「不能啊!犯錯誤也沒啥,他們的悟性都要從錯誤中得來。這麼快就告訴他們,生活還有什麼樂趣?」
陶虹在訪問中就分享了一次孩子打翻牛奶的經歷。
她說,自己劈頭蓋臉地訓斥女兒,讓孩子的眼中充滿恐懼。這一幕,給她帶來深深的震動,也引起了她的反思。
她覺得,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而不是用一場情緒暴風雨給他帶來「犯錯就要受罰」的可怕印象。於是,當女兒再次犯錯時,陶虹就選擇微笑著走過去,給手足無措的她一個大大的擁抱。
母親的溫柔,對女兒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挫折教育。她使用的不是說教,而是更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身教,通過包容和諒解讓孩子明白:犯錯不要緊,媽媽依然愛你。
有位父親曾講述一個教訓:他家女寶一歲大的時候,每次吃飯都對桌上的碗筷很感興趣,會用手將它們撈過來,又掃開,咬一下,再扔到地上,不停「搗亂」,讓他和妻子十分頭痛。
於是,有段時間,這位父親就腦洞大開,模仿巴浦洛夫馴狗的辦法,每當孩子撥弄碗筷,他就拿一個醜陋的娃娃去嚇她,試圖建立「條件反射」,讓孩子學乖。
一個星期之後,這位父親就發現,孩子的確不玩碗筷了,但她變得退縮膽小,一坐到飯桌前就開始哭,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都不得不改在小床上給孩子餵飯。
這個教訓,顯示了孩子成長的一個規律,那就是:小孩子需要探索,探索是獨立自理的前提。從探索到自理和獨立,孩子會犯很多錯誤,這是難免的,也是有益的。如果父母對犯錯「零容忍」,結果必然就是絞殺孩子探索的好奇心,也就抹殺了孩子的動手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