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寶小時候,父母總想著讓孩子時時刻刻都陪在自己身邊,替寶寶做任何事情。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家長意識到這是一種錯誤的育兒方法,因為寶寶對自己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嚴重,甚至到了離開家長寸步難行的地步。意識到後果的家長極為懊悔。那麼,該如何培養寶寶的獨立能力呢?
1.家長不包辦 ,讓孩子試一試、
孩子學吃飯時由於手眼配合不好,飯會撒出來很多,有些家長看著著急,就直接餵孩子,孩子失去了探索學習的機會,也打擊了孩子自己學習的興趣,時間久了容易形成依賴,一旦孩子形成依賴以後很難糾正。
1~3歲的孩子特別善於模仿,看到掃地想自己試試,看到疊被子也要試試,大人怕孩子弄的一團糟,最後還要自己收拾,通常不讓孩子參與。遇到孩子有好奇心,想參與,大人在旁邊保護孩子,儘量讓孩子試試,這個時期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時期。
2.培養孩子自律能力
要從小培養寶寶的自律能力,讓寶寶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會因為達不到某種要求而哭鬧。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家長也要為寶寶做好自律的榜樣。此外,還要培養孩子時間上的自律意識,比如,什麼時間該睡覺,什麼時間該學習,什麼時間該玩耍,在約定的時間內可以讓孩子盡情的玩耍,而一旦超過約定時間以外,要提醒孩子,讓孩子自覺的停止。
3.尊重好奇心,激發探索興趣
尊重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提的問題過於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隨著家教觀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現代家教觀、教子有方的家長,注意創造機會,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些科學家、發明家成長的故事,以激勵孩子從小立志,培養孩子對學習新知識、探索新問題的興趣。
4.從興趣上培養
讓孩子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簡單的命令,防止他們對勞動產生對立情緒或厭噁心理。幼兒對遊戲活動有強烈的興趣,讓幼兒做些象徵性的勞動時,要儘量遊戲化,這樣他們就會以極大的興趣積極參加,如果能經常地堅持訓練,他們就會逐步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獨立性和勤勞、不畏艱苦是密不可分的,不愛勞動,害怕艱苦,怎麼能夠堅持獨立性和自主性呢?
正確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可以讓孩子具有懂事、有條理、有自主能力等優點。孩子的成功不僅取決於天賦,後天的教育也是極其重要的。家長應抓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期,防止孩子對自己產生過度依賴的心理,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發展是非常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