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孩子的關心是出自本能和天性的,很多時候父母往往是為孩子考慮得太多,希望他們能夠不受到任何負面事件的幹擾,快快樂樂地長大。
但其實對於每個人成長來說,必須要經歷痛苦和挫折才能夠算是完整,孩子也不外乎如此。家長想要永遠地保護孩子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讓孩子永遠都什麼都依賴著父母長大。
依賴不能讓孩子真正地長大,比如孩子總是不敢自己在家呆著,在學習或者是學校生活中遇到難題,第一時間想到的永遠是向父母求助,而不是自己嘗試解決問題。
依賴性強的孩子對問題沒有自己的看法,往往都是大人說什麼,孩子就做什麼,小的時候家長還會覺得這樣聽話的孩子讓父母省心,但等到他們年紀漸長之後,如果做什麼事孩子還是沒有主見的話,就會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了。
有的孩子甚至到上了大學之後都不會自己洗襪子,沒有辦法獨自住宿或者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孩子在幼年時期形成依賴型人格,並不僅僅是他們自己的問題,更多的是父母教養出現了問題,父母希望被孩子依賴,於是事事都要替孩子操心,不放手讓他們自己做事情,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沒有辦法在不依賴任何人的情況下自己做事。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需要經歷一段弱小無助的時期,合理的依賴能夠保證孩子更好地成長的,但是這並不表示他們年紀大了之後依然還要事事都要依靠父母。
當孩子發展到應該具有一定獨立能力的年齡段還是不能自己做事的話,依賴性就會成為成長的障礙。
依賴性強的人往往缺乏主見和自信,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對做任何事都沒有自信,總想要找個人陪著或者是獲得他人的幫助才放心。
孩子寧願自己做事情優柔寡斷也不願意當機立斷,遇到事情總是想要處於從屬地位,希望跟著別人做,小時候依賴父母,長大了就依賴同學和老師,總希望別人能替自己做決定,不敢獨自為事情負責。
依賴性強的孩子往往喜歡和獨立性強的孩子做朋友,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順從而找到一個堅強的靠山,在學習上這樣的孩子也更傾向於依賴老師講題,而不是獨立找出問題的答案,在家裡則是一切都聽父母的,甚至連穿什麼衣服都沒有自己的主張。
如果依賴性強的孩子沒有得到家長的重視,發展下去有可能就會形成依賴性人格,對於激烈競爭的未來社會,需要的是有主見有獨立行為能力的人,創意就是生存的機遇,如果什麼都是隨波逐流,也就只能做個平庸之輩,更不要提發展和有所作為了。
想要讓孩子變得強大,家長就要從小培養孩子自覺自立的精神,不能讓他們對父母或者周圍的人產生依賴的心理。
其實孩子在小的時候一旦得到大人的信任和放手,其獨立思考和行為的能力就能得到鍛鍊,他們的潛能往往是大人想像不到的大。
父母如果總是認為孩子不行,那就相當於給孩子潛意識中輸入了一個不行的暗示。這樣下來自然孩子也就不會認為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任務。
中國式父母總是喜歡凡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陪讀陪考,甚至愛等到孩子婚嫁的年齡也要給他們的戀愛提出很多意見。
監督孩子成長是父母的義務,但是沒有必要只要孩子一開始寫作業,就坐在他們身邊,總是盯著孩子寫作業。
督學的尺度要把握好,如果孩子只有在家長監督的情況下才願意好好學習的話,那未必是他們發自內心的真正想學。
最後與其說是孩子的作業,不如說是家長的作業,由此孩子就學會了寫作業不認真,拖拉或者偷懶,反正最後的錯誤父母都能幫助他們找出來,自己就不需要仔細和認真地完成家庭作業了。
在孩子過度依賴背後,無疑有把孩子過度當成一回事的父母。家長對孩子的過分寵愛和照顧,很容易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喪失獨立成長的能力。
當家長發現孩子什麼事都要等著別人來幫他們處理的時候,在焦慮的時候也不要過多地去責備孩子。
而是要多反省自己,仔細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投入了太多的關注和愛,容易養成孩子依賴的心態。
喪失自我的獨立性對於孩子的成長無益,依賴開始能夠讓孩子更好地成長,但是時間長了卻是對孩子生命的束縛。
一個人想要成功就先要學會凡事都要靠自己,不能依靠別人的幫助和施捨,更不能等待命運的饋贈。
如果總是寄希望於他人的幫助,就會容易產生惰性,失去獨立行動和思考的能力,意志力也將會消失。
依賴的習慣是阻止人們走向成功的絆腳石,要想要成就大事,就要有主見和自主行為的能力。只有靠自己取得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做家長的要關注自己的孩子,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孩子能做的,該做的,就要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不要再事無巨細地一手包辦,為他們創造一個獨立自主,靠自己力量生活的環境。
人天性就會有獨立的需求,兒童很早其實就開始表現出自己做事情的意願,注重獨立性培養的家庭會讓孩子更好更快地找到自己要走的路,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