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適度放手 讓孩子多一點兒獨立

2021-02-08 騰訊網

小學到初中是一個重要轉折點,不僅是參與其中的學生要接受考驗,家長群裡也總充斥著各種選擇焦慮和情緒起伏。本期我們採訪了中小學老師、培訓機構的資深人士等,看看他們是怎麼為小升初階段的孩子和家長們支招解惑的。

陝西師範大學御錦城小學副校長丁仕進:上「公辦」還是「民辦」中學的3個考量標準

按照2020年公布的最新民辦小升初招生對象,小升初學生只要擁有西安市戶籍或學籍任何一個,都可以通過「搖號」的方式報考民辦學校。在小升初學生的學校選擇方面,陝西師範大學御錦城小學副校長丁仕進總結:不管是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學校。他認為,目前人們普遍認為中學「民辦」的學校要優於「公辦」學校,殊不知近幾年教育部門在公辦學校投入了很多精力,「我相信不出三五年,公辦學校的教學質量和綜合實力一定會有很明顯的提升,將與民辦學校『共襄盛舉』。」

在「公辦」「民辦」學校如何選擇的問題上,丁仕進建議家長們結合三點考慮:

1.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2.家庭與學校的地域情況;3.孩子的學習情況。而這3點中,學生的學習情況是最重要的。「步入初中,不論從教學難度還是學習主導因素上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對學生的考核也從智力方面轉移到了學習習慣方面。家長們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不要當『裁判』,要學著當『啦啦隊』,為孩子提供力量,幫助孩子儘快適應中學生活。」

西安高新第二小學語文學科組長雷鵬:4點建議 教你快速適應中學生活

「現在學生跟以前不一樣啦」,談及自己對學生的感受,西安高新第二小學語文學科組長雷鵬總結說,現在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烈,個性分明。這是好現象,但有時候也是交際中的矛盾點,特別是到了中學因此導致的矛盾會更加激化。對於小升初學生的第一條建議是:創造或增加社交機會,培養自己的交際能力,嘗試多角度換位思考問題。

如今孩子們的小學階段大多是在學校和家庭雙層保護的狀態中,學生在自學能力方面欠缺,但中學階段的學習更加側重的恰恰是學生的自學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

除了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學習內容上,建議小升初同學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儘量拓寬學科範圍,增加獲取知識的途徑和廣度,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熱情。

最後,建議這個階段的家長們要學會適度的放手、放權,全力增強孩子的自主學習生活能力,讓他們更多地參與到勞動實踐、計劃安排、出行盤點等實踐活動中去。

武江教育創始人賀武江:面對「搖號」要調整心態 破除誤區

武江教育創始人賀武江告訴記者說:「像過去一樣拿成績論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面對搖號,家長首先要調整心態,依據孩子的個性潛能,了解孩子做取捨。」

在賀武江看來,學習成績是可以作為定位參考來大致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的,可以作為孩子擇校的參考。他向記者舉例說明:「前段時間,有一位孩子家長找到我,表示感謝。原因是當初我在綜合分析了孩子的實際學習水平後建議家長放棄民辦學校的搖號權利,直接選擇離家近的一所公辦中學。如今,在分層次教育特色下,孩子憑藉優異的成績被劃分到合適的班級,整體的學習狀態都非常好。家長的顧慮和慌張也沒有了。」

對於如何鎖定適合孩子的學校,賀武江認為這需要全面規劃,恰當定位,要早早地去調查了解。在了解學校方面他給出了自己的幾點建議:

1.關注心儀學校的公眾號,從學校活動中了解學校的日常生活和教育理念;2.向該校上一屆的學生諮詢了解,從經歷者本身的體驗來做參考;3.家長對待學校的態度要理性和超前,了解新的政策和變化,不要在老標準裡迷失方向。

新東方教育劉家豪:家長切勿將負面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

有不少家長在「究竟應該上家門口的學校,還是去搖號上學,到底要搖哪所學校?搖號搖不上怎麼辦?」這些問題上飽受困惑,雖然搖號的工作只有一天,但這一天帶給諸多家長和考生的焦慮、期待和煩惱是被無限放大的。

「我經常能看到有學生搖號沒搖到心儀的學校後,在校門口就情緒失控,大哭不止。孩子是脆弱的,特別是他們多年努力學習卻與心儀的學校失之交臂,那種心情我們是很理解的。這個時候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幫助疏導是關鍵,不能比孩子情緒還失控,這種負面的情緒轉嫁給孩子對他們而言是雙重打擊。」劉家豪說。

與孩子多溝通交流,憑藉客觀成績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尋找最適合而非最好的學校。目前距離小升初搖號還有小半年的時間,陝西地區高中、職業技校6:4的招收比例成為家長壓力的一大源頭。此時,家長們應該理性看待搖號政策,不要以自己的心願為決斷方向,要充分和孩子溝通,理性分析民辦公辦學校的選擇問題。 實習記者 王媛

相關焦點

  • 想讓孩子獨立自主,家長要學會適度放手,否則很難培養
    很多家長一直想知道,最好的育兒方式是什麼?其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庭環境,有不一樣的管教方式,沒有什麼最好的教育。如果說,想要讓孩子變得優秀,那麼,家長需要學會適度的放手,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長,在沒有拘束的環境下健康發展。
  • 坦誠交流 適度放手
    很難想像,被父母監控的孩子,面對父母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態呢?還會真正喜歡學習嗎?孩子是不斷成長中的個體,隨著他們獨立意識的增強,更需要獨立的空間,守護心裡的小秘密。家長要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坦誠平等地交流,適度地放手,而不是在暗地裡監視和掌控,否則只能適得其反,得不償失!(教師 文竹)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宜疏不宜堵,家長可以通過談心、示範、暗示等多種科學方法加以教育引導。
  • 給孩子最好的愛:放手讓孩子獨立,家長要學會「狐狸法則」
    那要怎麼杜絕孩子形成這種不好的習慣呢?家長應該要先了解狐狸法則。說到這裡,家長不禁就會疑惑了。那狐狸法則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去看看吧!人類和動物一樣,都希望孩子能幸福成長,但動物媽媽們知道,這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誰都不可能一直陪著誰一生,如果不能及早讓孩子學會獨立,總是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生活上的依靠。那麼的,當孩子沒有父母的依靠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將無所適從。所以父母們,愛孩子就要讓孩子獨立!
  • vipJr大咖公開課:適度放手讓孩子寫作業更高效
    近日,關於「陪孩子寫作業,家長們心急到心梗送醫院或腦出血奔急診」的多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刷屏」。由此可見,家長們對於「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焦慮始終存在。  對此,青少兒在線教育平臺vipJr推出「大咖公開課」,邀請實戰派青少年成長導師魏華為家長們支招,幫助家長找到「有效輔導孩子寫作業」的訣竅。
  • 家長的放手能成就孩子的獨立?您認同嗎?
    生活中,作為父母的我們總是會為孩子的很多事情提前做出安排,並有很多家長都認為這是在為孩子考慮,為孩子好。其實,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有時候對孩子來說更需要的是家長的放手,讓他們獨自去探索和發現世界。第一,作為家長,不能強迫孩子,父母不能低估孩子的能力,但也不能強迫孩子做他能力未達到的事。
  • 依賴讓孩子難以長大,培養自主獨立性,家長要放手,適度是最好的
    家長對孩子的關心是出自本能和天性的,很多時候父母往往是為孩子考慮得太多,希望他們能夠不受到任何負面事件的幹擾,快快樂樂地長大。但其實對於每個人成長來說,必須要經歷痛苦和挫折才能夠算是完整,孩子也不外乎如此。家長想要永遠地保護孩子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讓孩子永遠都什麼都依賴著父母長大。
  • 適度放手,過度關注會讓孩子更焦慮 | 抗抑鬱少年(21)
    抑鬱症孩子都特別的拖拉,父母一旦批評他,他會特別的暴躁,建議家長儘量不要嘮叨,而是事先明確約定事項,如果孩子不執行也不要勉強,告知後果後,讓他自己承擔責任,孩子自己會權衡利弊的,目前來看,這樣的效果更好。
  • 孩子的成長,從家長的主動放手開始
    相反,如果家長總是給孩子大包大攬,那麼很多事情孩子都只是被動接受,他會覺得這是家長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所以家長要學會「放手」。 適度放手,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自信心有的家長、長輩過分疼愛孩子,喜歡什麼事都給孩子包辦,孩子學爬行的時候,想爬過去拿感興趣的玩具,家長馬上給遞到手裡;孩子學站的時候,家長心疼孩子掙扎地太辛苦,就直接把孩子扶起來;孩子會走路地時候突然絆倒了,家長裡面衝過去把孩子抱起來…成長在這種家庭氛圍中的孩子已經習慣了大人無微不至的照料,以後會遇到很多問題。
  • 清華老校長直言:父母學會放手,孩子能變得更聰明更獨立
    對於一對小夫妻來說,有了孩子最辛苦的就是寶媽,24小時隨叫隨到,沒有自己的個人空間,也沒有休息的時間。可是外國人育兒就跟我們不一樣,他們不會花這麼多的時間,但是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要適當放手,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
  • 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應不應該放手?一流的家長都這樣做
    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應不應該放手?一流的家長都這樣做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一種是覺得應該多管一管孩子。另外一種聲音,這是認為不應該做管就應該放手。到底哪種做法是更正確的?
  • 放手去愛,獨立成長
    在這次首屆獨立夜中不僅孩子成長了,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們也都成長了,愛不是一種時刻不能分離的捆綁,而是一種力量,我們要尊重孩子的發展,學會放手,讓孩子攀登屬於自己的高峰!曉雯媽媽:     當學校發布獨立夜活動的時候就及時和孩子溝通,孩子就很期待,因為從來沒有和小朋友們一起過夜,每天主動要求按時打卡,報名成功的時候更是自己張羅著帶衣服帶洗漱用品這些的,看到老師在群裡發的做蛋撻的圖片,孩子臉上天真爛漫的笑容,家長在適當的時候「放手」更能激發孩子的潛力,很感謝學校組織的這次活動
  • 「放手而不撒手」,智慧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懂得張弛有度
    當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廣泛認可。但是在具體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往往有困惑:應該管什麼不應該管什麼?怎麼把握家庭教育的「度」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如何掌握對孩子既放手又不撒手的分寸,真正幫助而不束縛孩子的成長?這些都是值得每一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思考的命題。
  • 孩子太小不敢放手,日本的孩子咋就這麼獨立?
    學校還規定家長不能開私家車、摩託車來學校接送孩子,生病和受傷除外。出門,家長也是第一次放手啊!日本父母之所以放心讓孩子單獨出行,不只是對孩子的信任,更是對整個社會群體的信賴。有時候,即便條件允許,我們的家長也很難真正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比如給2歲的孩子餵飯、給3歲的孩子穿衣服等生活自理問題。大人總覺得孩子還小,不夠獨立也沒關係,大了就好了,但問題是多大才算可以呢?
  • 家長懂得放手,讓孩子自由飛翔,才是真正的成長!
    相比包辦愛護,讓孩子可以獨立生存、適應社會,這才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強迫它開始獨立生活。只是,如果家長不放手,我們的孩子是沒有自由可言的。2、放手讓孩子做家務相信很多家長都捨不得讓孩子做家務,覺得孩子做家務的時間太浪費,有做家務的時間還不如去學習。
  • 對抑鬱症孩子家長要做到放手,但決不是放棄
    文/流水「我覺得不是我不放手,是我兒子依然依賴我,但是他怕負責,所以有事就叫我,出事後怨我,讓我背鍋。」是呀,既倡導家長不能控制孩子,又要求家長放手,這很矛盾。從用臍帶靠媽媽吃喝,到使用父母這根「拐杖」,再到用健全的身體和人格走向獨立,實現自我。這便是生命發展的歷程。每個人都要走向獨立,都想走向獨立。
  • 教育孩子,家長需要知道的三個「放手」
    記得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一個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是對他最大的傷害。所以,其實,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學著放手。放手,讓孩子學會選擇我聽過很多父母在跟我抱怨,明明已經把最好的給了孩子了,為什麼孩子還是會叛逆,還是很不理解自己。
  • 做智慧型家長:對孩子放手但不撒手!
    當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廣泛認可。但是在具體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往往有困惑:應該管什麼不應該管什麼?怎麼把握家庭教育的「度」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如何掌握對孩子既放手又不撒手的分寸,真正幫助而不束縛孩子的成長?這些都是值得每一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思考的命題。
  • 父母學會放手,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精英階層的家長深諳此道,他們認為: 「不獨立做事的孩子,永遠長不大。」有研究顯示:小班年齡的孩子自信心發展迅速,當他們要求自己做事的願望得到滿足,配合以適度的幫助、支持使其獨立行動的能力得到提高時,他們的自信就會得到良好的發展。因此,讓孩子學會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感受獨立做事的快樂和滿足,他們逐漸學會自己選擇活動,遇到挫折困難不害怕,會尋求幫助。因此,如果真正地愛孩子,就應該學習他們的做法,從小讓他們學習獨立做事。
  • 六個教育孩子的方法,你的孩子不能再溺愛下去了,不然會害了他
    適當放手家長過分寵溺孩子,覺得孩子什麼都幹不好,也怕孩子累著,什麼都不讓孩子幹這樣寵溺孩子,會讓孩子什麼都不想幹,什麼也不會幹,也沒有能力幹,最後就養成了依賴父母的習慣。家長應該學會適當放手,孩子需要成長,家長也需要成長。
  • 孩子的獨立能力需要鍛鍊的機會
    看似笑話的我們要反思的是另一個話題,一個未來的成人要參與社會生活,什麼最重要,獨立的生活能力肯定排在前列。獨生子女制度加上改革開放的社會環境,「小皇帝」的一代也正在成為父母,自身缺乏獨立的一代人如何培養下一代的自主能力是一個比較難的課題。